03.06 為什麼河南歷來沒有被軍閥長期割據?

雯雯聊熱劇


河南並不具備長期割據所需要的條件

在今天上午的問答中,縱橫分析了中國軍閥割據嚴重的地方,基本都是地方軍閥,其中有云南滇系,貴州黔系,廣西桂系,廣東粵系,四川川軍,西北諸馬,新疆盛世才,東北奉系等等,山西雖然不偏,但是依靠黃河和太行山也形成了比較封閉的地方。

也就是說歷來軍閥割據的地方都必須是地處偏遠之地,河南作為中原地區,可以看作是中國的心臟,因此,這樣的地方根本不具備長期割據的形勢。

中國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河南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河南人口眾多,佔據河南後完全有實力一爭天下,誰都想要爭一爭,那必然是四戰之地,而河南又地處平原,根本不具備戰略性防守的條件。

但是河南能夠走出全國性的政權,反而像廣西雲南這些地方反而從古至今都沒有走出過全國性的政權。

民國時期國家管理混亂,軍閥也都各自為政,很多人都是為了自己,根本就不管別人,河南地區的軍閥更是形成多少股,他們之間相互混戰,並且盜墓,伐樹等等行為無惡不作,在電影《新少林寺》中,劉德華、謝霆鋒等都屬於這樣的軍閥,給河南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而河南又屬於黃河氾濫的重災區,黃河一氾濫,河南必遭殃,一旦老百姓遭了殃,軍隊也就無法維持了。

河南在軍閥混戰時期的發展

從清朝滅亡到全面抗戰爆發,河南多次易手,辛亥革命後,河南基本為北洋軍閥所控制,其中段祺瑞還擔任過幾個月河南督軍。要說表面佔據河南最長時間的,應該是北洋軍閥的趙倜,趙倜從1914年到1922年主政河南長達八年。當然,這只是表面上的,實際上趙倜主政期間,很多軍閥也都滲透到河南來,趙倜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河南軍閥,事實上,直係軍閥一直對河南有佔據之心。

其中直系將領馮玉祥和吳佩孚都對河南很有想法,開始的時候,馮玉祥駐軍湘西,吳佩孚駐軍湘南,也都佔了河南一部分,到1920年直皖大戰的時候,直系獲得勝利,馮玉祥由河南入陝西,後馮玉祥任陝西督軍。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中,河南督軍趙倜與奉軍勾結,從背後夾擊直系,吳佩孚急調馮玉祥去打河南,打敗趙倜後,馮玉祥擔任河南督軍,在此期間大肆擴張軍隊,屯兵開封。

當時吳佩孚也達到了人生巔峰,屯兵洛陽,有一統九州的氣勢,當時美國時代雜誌上更是將吳佩孚作為封面,稱之為中國最強人。

開封與洛陽離的很近,馮玉祥和吳佩孚原來以兄弟相稱,也因為在河南這段時間鬧的不愉快,吳佩孚為了弄走馮玉祥,任馮玉祥為陸軍檢閱使,實際上就是要將馮玉祥驅逐出河南。

第二次直奉大戰後,馮玉祥陣前倒戈吳佩孚,發動北京政變,導致直系打敗,馮玉祥算是又掌握了河南,並且成立國民軍,但是在吳佩孚和張作霖的聯合打擊下,1926年吳佩孚又把河南給收回來了。

然而,緊接著北伐軍勢如破竹,吳佩孚兵敗如山倒,馮玉祥投靠國民革命軍,又把河南握在了手裡。

可以說,圍繞河南的鬥爭從來就沒有斷過,尤其是馮玉祥和吳佩孚,曾經是兄弟,因為河南大打出手。

後北洋時代河南的軍閥鬥爭

1928年北伐軍徹底打敗奉軍,推翻北洋政府,河南由過去的督軍變成了主席,第一任主席是馮玉祥,緊接著是馮玉祥的愛將韓復榘,在這段期間,河南隸屬於馮玉祥的國民軍序列。

但是北洋政權倒臺後,馮玉祥和閻錫山都不服老蔣,因此爆發了中原大戰,中原大戰後,河南收歸中央,由於韓復榘投靠老蔣,被老蔣任命為山東省主席,也不算吃虧,老蔣任命手下五虎大將之一的劉峙為河南省主席,河南算是告別了軍閥控制時代。

除了劉峙,還有商震、程潛、衛立煌等人先後擔任河南省主席。

有意思的是,韓復榘在山東當了幾年主席後,由於抗戰爆發,無力抵抗,就把部隊向河南考慮,在開封的軍事會議上被老蔣下令逮捕,經過審判後處決,雖然人人都說殺韓復榘是因為不抵抗,實際上也跟韓復榘將勢力向河南擴張有關係。

韓復榘在抗戰的時候,不允許中央軍進入山東一同協防,這個時候你丟了山東,老蔣會讓你在河南待下去,尤其是韓復榘還打算密謀劉湘,發動反蔣鬥爭。

可以說,軍閥割據是中國近代面對外來侵略時無力抵抗的重要原因,在別人都打上家門口的時候,我們還在窩裡鬥,焉能不敗!


史論縱橫


大家好,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河南為什麼歷來沒有軍閥長期割據呢?我來說說我所知道的吧,不足不正確之處還請大家給我指正。

雖然軍閥頭子袁世凱是河南人,但是河南是中國唯一一個沒有軍閥作為根據地的地方,自從清朝滅亡以後,中國進入混戰年代,而受傷最深的就是河南了,因為河南和平時期是地理位置上的 中心,便於各地交流,但在戰時,河南就成為了最大的缺點,沒有戰略迴旋餘地,四面受敵,結果就是,河南成為各路軍閥混戰的戰場,蔣介石奠定霸主的戰爭就是中原大戰,這裡長期處於失控的狀態,不是專屬於任何一個人的勢力範圍。



到了抗日戰爭,大家都對川軍,湘軍,桂軍,耳熟能詳,但是殊不知河南的兵源僅次於四川達到了190萬之多,抗戰8年,很難有7年時間近一半的面積被日軍佔領,徵兵人口的基數要少的很多,川軍是出川打仗,和河南是主戰場,是相持階段的兩個主戰場之一,另外一個就是湖南,38年為了阻滯日軍佔領京漢線,蔣介石製造了花園口決堤,致使半個河南陷入了澤國。


可以說清末以後,中國的戰亂,河南一個沒落下,是真真正正的受傷的地方,戰亂可以說直接摧毀了河南的經濟體系,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獨特的地理位置註定了是一個戰爭頻繁的地方,河南古稱為四戰之地也,當分糾之時,河南必在所爭,大勢既定而守在河南,則岌岌焉有必亡之勢也。

所以河南四戰之地,位處中原,哪有有遠見的軍閥敢坐在火山口上?中原乃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軍閥混亂時,誰敢入中原。誰就會被群起而攻之,這裡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聊聊你覺得的箇中原因,也歡迎大家關注我,我是餘雯雯,一個人愛歷史的女生,謝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雯雯聊熱劇


並非河南沒有軍閥長期割據,而是軍閥們在河南沒法長期待下去,筆者結合近年來研讀民國軍閥心得,有以下幾點體會可供大家參考:

一、黃河重災區是軍閥們不得不放棄河南的一個重要原因

自周定王(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國民黨花園口扒開河水淹沒日軍的2540年中,黃河決溢次數多達1590多次,黃河26次大的變道中就有20餘次發生在河南地界上,真的是“中國之水非一,而黃河為大,其源遠而高,其流大而疾,其質渾而濁,其為患於中國也,視諸水為甚焉”。

在兵荒馬亂、缺乏對黃河進行有效管理的民國時代,黃河水患帶來的影響更為嚴重,分別在1921年、1931年、1935年、1938年共計四次大規模的水災發生,河南沿河各縣,河水紛紛漫灌,河水退卻之後,村落盡數被毀,土地大量荒蕪,有的地方被水浸泡長達3個月之久,每一次水災帶來的都是大量的田地被淹沒、房屋被摧毀以及大量人口的銳減,幾乎整個河南的地塊都曾遭受過黃河的肆虐,給河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二、地理位置的四通八達也是“缺陷”

河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主要表現在其處於四通八達之地,翻看地圖,河南正是處在中原的中心位置,屬於交通要道,這種地理條件在和平時期是非常有利於河南社會經濟發展的,但是到了戰爭時期,這種優勢反而成了弊端,因為地處中心,就會陷入四面受敵、無迴旋餘地的境界,因為特殊的軍事價值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古稱“四戰之地”也就是說只要中原有戰爭,河南必定是爭奪的重要地塊,從成語“逐鹿中原”和“問鼎中原”,相信讀者就能體會在古代河南地理位置的獨特性了,也正是這種地理位置的獨特性成為使其成為了歷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三、軍閥混戰使得河南飽經蹂躪,已是千瘡百孔

袁死後,北洋軍閥各派陷入混戰狀態,地處中心的河南成為北洋各路軍閥征戰的場地,直到李宗仁等發對蔣介石統治的中原大戰爆發,河南都是主戰場,河南也成為了軍閥混戰受傷害最嚴重的地區,飽經蹂躪的河南在社會經濟方面已經是千瘡百孔,據資料顯示:1926年,在河南的駐軍每月需要軍費164萬1千元,而當年河南全省一年的賦稅財政總收入還不足2千萬元,可見無力河南已經無力再為軍閥的生存提供物資支持了。

總的來講,河南雖說是四通八達的中心,人口也眾多,土地也平整可耕,可是由於黃河水患的影響、無險可守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軍閥混戰導致的社會經濟衰退,使得軍閥們對河南都只是暫時性的佔據,無力維持長久的統治,就更別說長期的割據了。

國家人文歷史


有,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說起陝軍,咱們先說說土匪出身的嶽維峻,陝西蒲城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繼任國民二軍軍長兼河南督辦以來,橫徵暴斂、燒殺搶奪、姦淫逼稅,無惡不作,甚至製造了震驚全國的“甲子除夕慘案”,其慘象可媲肩南京事件。

嶽維峻在軍中極力排斥豫籍官兵,皆用陝軍,當然陝軍也是民軍的底子,土匪出身的不在少數,但都是秦隴復漢軍的餘脈,魚龍混雜、軍紀敗壞也就不足為奇了。按理說系出一門,又是革命同志,跟趙倜和陝豫晉三省的清軍打過仗,總有袍澤之情。然而為了河南這塊地盤,最終兄弟反目,差點幹掉老好人,也是他們的老長官張鈁,憨玉琨戰敗自殺,沒多久胡景翼暴病而亡。陝軍的暴行不但禍害河南百姓,而且從此讓陝豫兩軍結下深仇大恨。北伐結束後,任國民革命軍第34師師長,專與中國工農紅軍作戰,在雙橋鎮戰鬥中戰敗而被捕,1932年被張國燾下令槍殺。

1925年,嶽維峻率領國民二軍20萬大軍被臨時組成的不到10萬鎮嵩軍打得大敗,嶽維峻頭塞襠下,掩面而逃,而出關援嶽的陝西軍務督辦李雲龍和駐洛陽國民二軍師長師玉潔也被鎮嵩軍打得落花流水,雞飛狗跳。鎮嵩軍乘勝追擊,一路所向披靡,直逼西安城牆之下,喊話交出迫害河南的吸血鬼劊子手嶽維峻,守城二虎聞風喪膽,龜縮城內,拒不出戰,鎮嵩軍恐生靈塗炭,圍城八月之久以待投誠,豈料反覆小人馮賊馳援,鎮嵩軍糧盡彈絕,飢寒交迫,大敗而歸。

可笑的陝西人只知道鎮嵩軍圍困西安,卻不知解圍西安的事。1918年,靖國軍圍困西安,是鎮嵩軍解的圍,鎮嵩軍入主西安之後,任人唯親,導致西安人不滿非議,問題是,陝西人不持久觀察,怎能敢用。四宇之內,最有文化的漢奸張元以殺同胞為樂,最大的竊國賊劉瑾斷了明朝的經濟命脈,最反覆無常的李自成斷送了朱家的江山。凡此種種,皆是明示,有才無德,慎之再用。

不少歷史文章裡說,劉鎮華的部隊是烏合之眾,戰鬥力極差。但從當時的情況看,相對陝軍來講,劉鎮華足以令人生畏。

根據史料分析,當時關中最精銳的陝軍是國民第二軍,軍長嶽維峻。1926年初,因受到鄂軍寇英傑師的圍攻,國民第二軍軍長嶽維峻率領他的部隊敗退到豫西、準備回陝西,但在陝州、靈寶地方遭到劉鎮華部的截擊,被打垮。嶽維峻隻身逃往山西,成為閻錫山的俘虜。

還有,當時的陝西軍務督辦李虎臣和國民第二軍第三師師長田玉潔,因到河南援應嶽維峻,也被劉鎮華打敗,隻身由靈寶過河經山西,化裝逃回陝西。

陝軍也因為這兩次慘敗,致使西安防禦空虛,敗軍之將李虎臣僅剩5000人馬,簡直不堪一擊。劉鎮華順勢進攻西安。駐同州的麻老九、駐蒲城的緱章保等部趁機迎劉入陝。當時鎮嵩軍輕易地佔據潼關,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直撲西安,簡直如取探囊之物。

分析劉鎮華的西安之敗,首先要看到劉鎮華的政治失誤。

1926年4月初,劉鎮華的鎮嵩軍兵臨西安城下,如果立即攻城,拿下西安的概率是非常大的。而且,當時城內領導層有人建議暫時放棄西安,徐圖整理反攻。就在舉棋不定的時候,西安地方士紳就組織了一個“和平期成會”,派出代表去見他們當年的“劉兼座”表示歡迎。為了使劉鎮華更體面一些,他們請劉鎮華稍停一下,等西安原來的李、衛部隊全部撤走之後,舉行一個盛大的歡迎會,歡迎劉鎮華進城。劉鎮華從這些所謂地方大紳方面已瞭解到西安城內的情況,在他看來,西安已在掌握之中,自然樂於在盛大歡迎之下,來一個入城式,那確實體面多了,也就同意了這樣的辦法。

但此時,劉鎮華犯了一個最低級的錯誤,把軍隊停留在西安東郊等待入城儀式,居然沒有派兵去控制西安的全部城門,或者三面包圍西安,只留一條被監視的通道。

劉鎮華在軍界縱橫十數年,身經百戰,治理鎮嵩軍和剿匪,心狠手辣,殺人無數。怎麼在西安城下就只想和平接管省政權,忽略了哪怕是輔助的軍事手段?

唯一可以解釋的是,劉鎮華此時很想向陝西人民表明自己是仁義之師。

駐紮三原縣的國民軍第三軍第三師師長楊虎城,決定支援西安守城。楊虎城的先頭部隊是4月16日從西安北門進城的,楊虎城率領他的幕僚和衛隊等於4月18日由三原到達西安。楊虎城部精銳5000人馬入城,堅定了城內軍民抗敵的意志。

楊虎城的部隊4月16日就在城東關與鎮嵩軍發生戰鬥,西安守軍不肯出讓的局勢明朗化。但是到了5月15日,鎮嵩軍才佔領咸陽、西安間的三橋,實現對西安四面包圍。劉鎮華既然發現和平接管無望,怎麼遲遲不馬上圍城?

這是非常奇怪的。

但這也說明劉鎮華對於使用戰爭手段解決問題猶豫再三。其保留西安西部通道一個月,也就是希望守軍和平撤離西安。

被抹黑的鎮嵩軍

西安城被圍期間,劉鎮華還有些鮮為人知的“仁義”事情,但由於其戰敗這的身份,或者是外來者的身份,現在不為人們提及。

當時,西安城裡的中學生們被編成學生軍,組織學生進行宣傳鼓動和救濟工作,領導者是中共早期黨員魏野疇。後來魏野疇與鎮嵩軍聯繫,要求開放師生們到城外終南山腳上課學習,劉鎮華慨然允諾。當圍城之戰結束後,這些中學生們返回西安,個個紅光滿面,與被圍在城裡的人個個面黃肌瘦,形成鮮明對照。

還有,圍城前不少四鄉農民逃進西安城內。到了六月初收麥時候,城內派出代表和劉鎮華交涉,要求放農民回鄉收麥,劉鎮華點頭,共計能放六七次之多。

鎮嵩軍對西安形成包圍之後,繞城一週挖了寬深各6公尺的外壕,並加築圍牆一道。從這個時候起,一直到11月28日止,西安和外界完全失掉了聯繫,人員的進出斷絕了。在圍城八個月內,鎮嵩軍攻城的次數極少,每次規模屬於千人級別戰鬥,與浩蕩近10萬大軍的規模有點不相稱。

例如小雁塔的爭奪戰。小雁塔是西安朱雀門外的唐代建築,有保護比較好的著名唐代佛塔,顯然是個制高點,為陝軍固守南城重要據點,由李雲龍部劉文伯旅防守。鎮嵩軍先後集中重兵攻擊佔領過兩次,均經守軍組織反攻克復。這是城南面的主要戰鬥。

小雁塔的塔形秀麗,被認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築藝術遺產。問題是,雖然歷史陳述說,小雁塔的爭奪戰如何激烈,實際今天上卻找不到當年戰火的痕跡。現在一切關於小雁塔的歷史文物介紹,都沒有涉及曾被戰爭破壞的內容。而小雁塔的磚結構塔身,絕對經不起大炮轟擊,幾包炸藥也可以把塔炸燬。連塔周圍的古建築,也沒有被戰火摧毀過。所以很難判斷小雁塔之仗打得很殘酷。

東關戰場,因地形關係,從戰爭開始一直到勝利為止,始終是鎮嵩軍進攻的重點,鎮嵩軍設在韓森寨附近的炮兵群,就專以東關陝軍陣地為轟擊目標。如此一來,東門門樓必定配置守軍的制高點火力,但是門樓至今保存完好,並沒有被炮火毀壞,而辛亥革命時新軍進攻北門,為奪取彈藥庫,就用炮把北門門樓轟掉了。

這說明鎮嵩軍下手很留情,和土匪作風相差甚遠。

再說那燒田公案。現在公開的史料稱,為了避免城內軍民出來搶糧,劉鎮華將西安四周十萬畝快要成熟的小麥縱火銷燬。

這裡很有疑點:那十萬畝小麥在鎮嵩軍掌握區域之中,如果不給農民,完全可以補充軍糧,自己可以掌控在手裡的東西,為什麼要燒燬?

更合乎邏輯的解釋是:楊虎城要死守城池,燒麥田是“堅壁清野”的措施。

劉鎮華在陝西執掌八年,久靜思動,帶領鎮嵩軍到河南打仗。他沒有想到,在陝西自己是個外來戶,與陝軍積怨甚多。從他圍剿靖國軍開始,就結了不少樑子。所以他一旦離開陝西,想回來可就不容易了。

再次兵臨西安,兵貴神速,本來可以用武力很快解決,可是他更多考慮如何在陝西站穩腳跟問題,如何收買人心,如何得到關中民眾認可。他實際沒有打算消滅楊虎城部和李雲龍部,也沒有提出收編,僅僅希望楊虎城部和李雲龍部撤離西安,或許正是出於這種考慮,劉鎮華多次錯失戰機,沒有拿下西安城。

劉鎮華採用圍困戰術,深溝高壘,企圖困斃城內守軍。圍城日久,給西安人民造成極大災難。到九月的時候,城內鬧得把狗和牲畜都殺了吃光了。但楊虎城部也不是“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房”的人民軍隊,在城裡到處要糧搜糧,加重了人民痛苦。



盡善家族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軍事史上有一個詞,叫四戰之地。

范曄在《後漢書·荀彧傳》中言:潁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

潁川,是秦朝時候就設置的一個郡,在今天的河南中部。這個地方,就是所謂的“四戰之地”,四面比較平坦,所以無險可守,在戰亂之時,就容易受攻擊。

這樣的地方,不適合作為割據之地,你剛宣佈造反,還沒來得及坐上皇位,四面八方的威脅就來了。

中國古代史上,有三個區域,特別適合作為割據之地:

“三晉高凸”、“蜀道四塞”、“嶺表遠險”。

閻錫山

三晉就是說山西高原,地勢高,高屋建瓴,近代的閻錫山,就是據此而成山西王。

四川盆地是個好地方,但是就是比較閉塞,周邊幾個關口守住,是個稱王的好地方,張獻忠這個大西王,就是看中了這裡。四川獨特的地理形勢,也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的說法。

嶺表就是指嶺南,這地方天高皇帝遠的,出個啥事,皇上知道的時候,皇位都坐上幾個月了。

而河南呢,天下之中,不管是定都西安的周秦漢唐,還是定都南京與北京,河南都是不遠不近的地方,一旦出什麼事情,朝廷很快就知道了。

再者河南沒有什麼險可守,雖然西邊有點山地,但是別的方向都是一馬平川,廣闊的黃河沖積平原。

所以在宋代,為了擋住金兵南下,不惜決開黃河。近代的花園口,同樣的悲劇又一次發生。

要知道水火無情,黃河決開,民為魚蝦,這可是禍國殃民之慘事,但是為了阻止敵軍,竟然能做出這樣捨車保帥的決定,充分說明了河南這個地方無險可憑。

這就是歷史上,河南少割據的一個重要因素。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四戰之地,易攻難守。河南、徐州、湖南完全不具備割據的條件,歷來難以形成長期性割據。

1、割據的地理條件

民國軍閥奉系、滇系、晉系,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獨立地理單元,易守難攻。

晉系閻錫山的山西表裡河山,自成一體。

(北洋軍閥)

滇西唐繼堯的雲貴自古以來地處邊疆,自成體系。

奉系張作霖的東北三面是蘇、日,一面面向關內,只要守住山海關,就關門稱王。

這些地方,在衰世自然比較容易形成軍閥長期割據。

河南、湖南地處南北孔道,四戰之地,南來北往,自然難以長期割據,更多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2、複雜的外部形勢

地理單元與小農經濟與中央權威衰落是軍閥割據的重要基礎。

但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外國勢力干預,即半殖民地社會性質。

這一點上面,諸如在東南沿海、在邊疆地帶、在東北地區。

比如上海是眾多外國人投資的地方,一般需要一個穩定政權,並不喜歡軍閥割據。

比如雲南,歷來屬於法國勢力範圍,法國會對雲南的半獨立予以支持,比如龍雲的滇軍就裝備法械;

(列強在華勢力範圍)

比如奉系,地處紅白兩大帝國之間,任何部隊出關面臨的不是軍事問題,,而是國際政治問題,郭松齡反奉的最大對手就是關東軍的通牒。

湖南、河南在內地受外國影響小,那就很難獲得外國支持與干涉,自然難以長期割據。

總結:

地理單元的獨立性,小農經濟的分散性,列強在華的半殖民性,構成了一個地方長期割據的前提條件。如果不具備,自然難以長期割據,只能來回征伐。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這個問題,歷朝歷代軍閥們表示:因為我們腦子沒病!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但是這絕對不意味著河南可以成為軍閥割據的首選。事實上軍閥割據並不是對什麼地方都照單全收,比如河南就不是。

這種局面一直到北洋軍閥混戰時都有體現,此時河南的周邊省份幾乎都有軍閥,特別是山西,閻錫山經營山西幾十年,將山西打造成自己的獨立王國。

那麼,為何河南如此不受軍閥們青睞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位置太尷尬

地處天下之中是河南最大的特點,中原之名由此而來,但是這也成為河南最大的掣肘。

因為自從宋朝以後,政治中心就和經濟重心相繼離開了河南,呈現南北分立的局面。

一般而言,軍閥要想成事,就一定要佔據好點的地盤,為將來統一天下做準備。要麼佔據東北,可以隨時佔領北京,輻射蒙古;要麼佔據東南,可以獲取雄厚財力,擴充勢力。

此時的河南,兩頭不沾,向北和向南都非常遙遠,這使得佔據這裡的軍閥非常尷尬。

那既然不能成大事,像閻錫山這樣固守總可以吧,畢竟河南離政治和經濟中心都比較遠。但是不要忘了,此時的河南在天下之中,周邊都是虎視眈眈的軍閥,不具備像西北軍閥和西南軍閥這樣沒有後院起火的情況。此時的河南就像戰國時期的魏國一樣,地處四戰之地,根本就不可能獨霸一方。

最要命的是,雖然河南西部有大面積的山區,但其主要人口和城市位於中東部的平原,這使得河南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雖然交通便利,但從軍閥割據的角度絕對是極端不利的,北宋都城開封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且,一直以來,河南尤其是洛陽都是關中平原的陪都,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關中平原的互動,河南是獨木難支的!即使經濟在發達,在安全性上也得不到保證。

所以,以河南為核心的軍閥割據是難成大事的,河南只能作為周邊軍閥地盤的延伸。

2、環境太惡劣

河南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但是也正因為開發時間太早,所以環境條件難以同周邊區域相比。

伴隨河南環境惡化的,是黃土高原環境的破壞,這使得黃河的水土流失越來越遠嚴重,河南因此成為黃河水患的重要影響地。

黃河自洛陽以東,河床逐漸高出地面數十米,形成了地上懸河,這是懸在河南人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軍閥割據,難以進行大規模河道治理的時代,黃河絕對是時刻威脅兩岸群眾的重要災害。

而開封城摞城奇觀的出現,也說明了黃河對河南地區的重大影響。

要知道,軍閥割據雖然經常打仗,但是也是需要相對穩定的社會和相對充足的社會生產能力,天天被黃河威脅是不可以的!

1938年為抵禦日軍的進攻鋒芒,蔣介石炸開花園口大堤,人為導致黃河決口,致使超過89萬人死亡,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而且,威脅河南的不僅僅是黃河,事實上因為河南不東不西,不南不北的特殊位置,且加上20世紀上半葉全球氣候的劇烈變動,使得河南也成為我國水旱自然災害最頻繁的地區之一。

1942年7月到1943年春的河南大饑荒,就是軍閥混戰、戰亂不止時期的一次巨大災難。此次災難死亡超過150萬人,超過300萬人口逃亡到其他省份。

3、戰略價值小

從古至今,我國存在著大量的戰略要地。

比如佔據北京就可以俯瞰華北平原,威懾東北和蒙古高原,也可直通西北。

類似於北京這樣的戰略要地,我國還有很多,比如說徐州、武漢等。

但是河南地區,由於其地形開闊,是典型的四戰之地,因此戰略價值較低。洛陽雖然易守難攻,但是沒有關中平原配合的洛陽孤掌難鳴。

這就導致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如果想要統一天下,佔據河南並不能改變天下大勢,但是將河南周邊的區域陸續拿下,河南也就成了囊中之物。

列強作為北洋軍閥的幕後金主,自然對河南的情況瞭如指掌,因此佔據河南不如花精力搞定河南的周邊地區。

所以以河南為中心發展割據勢力,絕對是下下之選。軍閥們可能讀書少,但絕對不好騙!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覺得是這樣,因為河南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它可以建都,但是真的不能割據。至少不能長時間割據。

建立都城有他的好處,居天下之中,土地肥沃,所有物資南來北往調度也方便,例如東漢,西晉,唐,北宋等,但是割據政權的話就大不一樣了,看歷史就知道,當河南這個地方有割據政權的時候,基本上中國的東西南北各個地方都有大小不一的割據政權。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基本上所有的政權不是想拉攏,就是想吞併。想過自己的太平日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河南地處華北平原。四面無險可守,只要有外敵入侵,他就無計可施,迎敵東面,西面偷襲,對抗北面,南面虛弱,四面同時重兵佈防吧又過度消耗財政,所以說歷史上河南幾乎沒有出現過長時間的割據一方。

那麼也順帶說一下其他地方吧!本人從小喜歡歷史和地理,所以有時候我能看地圖,看一天的時間。其實古人是很聰明的,他們特別清楚哪個地方好,哪個地方不太好。從古至今建都最多的就是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不可否認的是在冷兵器時代的中國。西安這個地方確實不錯。首先它地處關中盆地。四面都是山。東邊呢,只有一個函谷關。而且這個函谷關特別險,要麼人家怎麼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呢。這個地方只要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只需要控制好函谷關這個地方就可以了。它的南邊是八百里秦嶺山脈。西側是河西走廊。北邊又是陝北高原。東邊函谷關,遇到有野心的君主,休養生息潛心發展。只要時機成熟,東出函谷關。一統天下,這都是經常發生的。最典型的王朝就是秦國。具體的秦國發展史可以自行百度或者看一部電視劇,這個名字就叫做大秦帝國。

還有個地方我也想提一下。這個地方是最容易割據的地方。喜歡歷史的朋友一定猜出來了,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四川。四川地處巴蜀地區。屬於盆地。四面環山。中間有一大片平原,而且這個地方土地肥沃。基本上中國古代的統一戰爭。最後政府的地方,一般都是四川,很多中原王朝敗退的時候。都是一路往西往南。最後退居到這個地方。兩種情況,一種是中原王朝。大軍壓境把他給征服。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割據政權在這裡休養生息後重新壯大起來,最後收復失地。這裡舉一個例子吧,比如說漢高皇帝劉邦。如果不是當時有巴蜀這個地方作為後方根據地。想必最後劉邦的統一大業要更為艱難。安史之亂以後,李隆基一路西逃,也是逃到這個地方。再說近代的民國政府。南京淪陷以後。也是逃到巴蜀地區。也就是今天的重慶。所以從歷史上來看。最不容易割據的地方,就是河南。相反,最容易產生割據政權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四川。

以上都是我自己結合自己所瞭解的知識得出的答案。不一定對。給大家參考一下而已。如果有錯的地方還請指正。


豫小沁


看看民國時期存在時期最長的那幾個軍閥派系,就知道河南為什麼沒有被軍閥長期割據佔領了。

整個民國時期,存在時間最長的軍閥,主要是山西的閻錫山、廣西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四川的幾個軍閥劉文輝等人、滇軍的龍雲和盧漢、西北從馮玉祥到馬家軍、廣東從陳炯明到張發奎、陳濟棠、餘漢謀,就這幾個地區一直存在軍閥。尤其是雲南和廣西、四川,北洋時期割據,到蔣委員長完成形式上的統一之後,這些地方也是始終被地方軍閥割據,山西閻錫山更是與整個民國相始終。

這幾個地方有什麼共同之處呢?就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都處在作為中國傳統的核心區領土的邊緣地帶,廣西、雲南和四川都是在西南,馮玉祥和馬家軍都在西北,閻錫山在華北的山西。不僅中央軍始終沒有完全控制這些地區,解放戰爭中,這些地區也是最後被解放的。

而且,這些地方大多數都是依山帶河,有自然地理上的屏障,易守難攻。比如山西,既有黃河作為自然屏障,又有太行山,所以,在防禦上相對來說,難度要低一些,只要在幾個主要的關隘進行嚴密防守,就可以把對手阻擋在外面進不來。四川、雲南和廣西也都是如此,山地比較多,有崇山峻嶺作為自然屏障。

西北地區也一樣。如果有實力比較強大的軍閥勢力佔據關中,甘肅、寧夏和青海其實都是不難控制的,但是在馮玉祥出關北伐之後,陝西就沒有形成比較大的軍閥勢力,楊虎城時期是比較弱的,也沒有能力向外擴張。張學良進入關中之後,很快控制了甘肅,如果不是西安事變,也是完全有能力很快就控制整個西北的。

那麼回頭來看,就可以很容易的理解,河南為什麼不適合作為割據的根據地,尤其是豫北地區。當然,河南本身也包括幾大塊,豫北和豫東相對來說是比較平曠的平原地區,不適合作為割據區域,而豫西和豫南因為有大山阻隔,所以也是可以出軍閥的。比如前面有人提到的鎮嵩軍劉鎮華,還有南陽地區也有軍閥勢力,但時間都不算太長。

因為地處平原地區,沒有自然地理屏障,又是在四戰之地,以河南為根據地,很容易受到圍攻,也就很難站住腳,所以,河南不太適合作為亂世的軍閥割據根據地。除非本身就是比較強大的勢力,不但不會被周邊其他勢力威脅,而且能夠威脅其他周邊勢力。

進入近現代以後,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尤其是鐵路的出現,河南因為處在南北的平漢路和東西向的隴海鐵路的交叉地帶,成為地理上的交通樞紐地區,在戰爭中會成為首要的控制目標,所以更容易成為軍閥混戰的戰場,而不適合作為根據地。

以河南為根據地,至少有兩個人在亂世的軍閥混戰中崛起,並消滅了其他周邊勢力,一個是曹操,一個是朱溫。曹操最早實際控制的就是兗州和豫州地區,朱溫則是以豫東汴梁為根據地,很快就擴張到山東境內,逐步消滅了山東和河北的其他藩鎮勢力,成為最強大的勢力,並取代了唐朝,建立了後梁。


蕭武


題主所著眼的角度是民國,但其實不止民國,整個中國歷史上,割據河南而立足的軍閥都屈指可數。以河南為根據地而征服天下的軍閥只有一個——曹操。

道理很簡單,從河南的地形圖就可以一目瞭然。河南處於黃河流域衝擊平原的中央地帶,也處於整個中原乃至整個中國的腹心,北控幽燕,南接荊襄,西鄰秦晉,東下齊魯。河南的交通極為便利,可以直接往來於各大區域,可以去攻擊四面八方的敵人。

當然,缺點也是很明顯的——敵人也可以從四面八方來打你。

無論任何時代,只要是爆發了全國性的戰爭,則河南必然是主要戰場。而河南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這就意味著一點——只要外部敵人前來攻擊,本地的勢力根本無險可守。

民國的歷史很亂不好梳理,可以看看古代的歷史。隋末的時候,佔據河南的是王世充集團,佔領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帶。他幾乎就面臨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敵人,河南本地的瓦崗軍、東南的宇文化及、西邊的李唐王朝,還有河北虎視眈眈的竇建德。王世充是個比較能打的統帥,可是架不住接連不斷的戰爭。其他諸侯打敗了可以跑,可他打敗了沒地方跑只能死扛,從他佔據河南到敗亡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幾乎沒有得到喘息。

而曹操能夠以河南立足,也有一些運氣的關係。在他和河北諸侯袁紹死磕的時候,南邊的劉表劉璋張繡,西邊的馬騰張魯,都自顧不暇,沒有想要來爆曹操的菊花。如果當時這些諸侯能夠在關鍵檔口給曹操致命一擊的話,歷史的走向如何也很難說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