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袁世凱為什麼要葬在安陽?

秉燭讀春秋


袁世凱,河南項城人,人又稱他為“袁項城”。

他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是北洋軍閥的領袖。

他在清末新政期間曾積極地推動了近代化改革,並且在辛亥革命期間,以和平的方式推翻了清朝,成為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當然,袁世凱也是當過“皇帝”的,在1915年12月宣佈自稱皇帝,他改國號為中華帝國。但是他只當了80多天的“皇帝”便被迫下臺了。

下臺後,沒多久便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死後葬於河南安陽。

袁世凱的老家在河南項城,而袁世凱為什麼死後卻葬在了安陽呢?

安陽是國家歷史的文化名城,它是甲骨文的發現地,周易的發源地,還有殷墟和中國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滑縣段這兩處世界文化遺產。

而袁世凱不能是因為這個而葬在安陽的吧,那會是什麼原因呢?

一、袁世凱死後沒有歸葬老家項城,是與他的身世、家事有關

袁世凱排行老四,是父親袁保中庶出的兒子,他在7歲時又過繼給了他的叔父袁保慶。

在袁世凱做山東巡撫時,他的母親劉氏病死在了天津。

落葉總要歸根,袁世凱就把他母親的靈柩運回了項城,打算安葬在祖墳,與他父親合葬。可誰知,他的同父異母的兄長袁世敦以嫡子身份主持家務。

他認為劉氏不是正房,不允許她埋入祖墳的正穴,不能與他父親合葬。

袁世凱當時是直隸總督,而且又是慈禧太后身邊的大紅人。

可是在面對他的同父異母的兄長時,他也是無計可施,甚至都下了跪,但是還是沒有獲得通融。

他一怒之下,另外找尋了吉地,安葬了他的母親。並且和他的兄長鬧翻了臉,盛怒之下與兄長絕交,從那以後他就再也不回項城老家了。

二、安陽是袁世凱政治上興旺發達的起源之地

著名的軍事演習“彰德秋操”,就是清軍在彰德府(今河南安陽市)舉行的南北新軍秋操大演習,而袁世凱就是閱兵大臣。

這次會操是直隸兩湖等省陸軍的實戰演習,是甲午戰爭以來北洋軍隊規模最大的一次亮相。

這次會操還有各國駐華官員和記者約500餘人參加,當時的媒體曾高度評價了彰德秋操。

彰德秋操大大地提高了袁世凱的實力和政治地位,進一步被朝廷看作是棟樑之臣。

袁世凱曾經因為政治矛盾,被解除職務,在安陽休養了一段時間。

後因武昌起義爆發,清廷無力調動北洋軍,所以不得不啟用隱居安陽的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袁世凱一下子又從安陽的洹上漁翁變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安陽在袁世凱的宦海生涯中,可以說是一處風水寶地。

袁世凱也將它視作“龍興”之地。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使得袁世凱對於安陽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也對安陽寄予了厚望,死後葬在安陽也就順理成章了。

有書君見描述中提到,袁世凱的陵墓為何稱袁林?現在就一起來看一下,它的原因。

袁世凱稱帝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最後只當了80幾天的皇帝,就下了臺。

當時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也是想效仿歷代的帝王,把袁世凱的陵墓稱為“袁陵”。

這個遭到了當時當政的徐世昌的反對,他認為袁世凱生前稱帝未成,也取消了洪憲的年號,所以用“袁陵”不妥。

但是他給了一個建議,林與陵諧音,在《說文解字》上記載陵和林二字可以互相借用。

這樣的話就避開了使用“陵”這個字,但是仍然有陵這個意思。

後來袁克定採納了這個建議,袁世凱的陵墓就稱為袁林。

袁世凱這一生的功與過,不是單單通過幾個事例就可以評定的。

總體來說,他是一個擅長權術的舊派人物,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愛國者和民族主義者。

他對中國的近代化也是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而他最大的敗筆,可能就在於稱帝,這也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有書共讀


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按理說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應該是葬在老家,那為什麼他卻安葬在安陽?

這裡主要有兩條原因:

第一,與其身世、家事有關。袁世凱的爹是袁保中,母親劉氏是袁保中的偏房,所以袁世凱在袁家不是嫡長子。袁世凱在山東任巡撫時候,母親劉氏病故。他為了讓自己母親歸根,想把母親安葬在袁氏祖墳中,與父親合葬。這件事情袁世凱同父異母的大哥袁世敦堅決反對,不讓這個劉氏進入袁家祖墳,實際上這也反映了當時的一種現狀,小老婆以及小老婆的孩子是不受待見的。袁世凱現在已是朝廷的紅人,而且還給這個哥哥當場跪下懇請,仍是沒有得到大哥的同意。最後實在無奈將自己的母親劉氏安葬在了別處,從此袁世凱與袁世敦徹底鬧掰,也再沒回過河南項城。

第二,安陽見證了袁世凱政治生涯。安陽可以說是袁世凱的風水寶地,怎麼說呢,他曾在此地向世界充分展示過自己的軍事實力,在那個軍事實力即話語權的時代,這無疑意味著他是當時清廷的第一牛人。後來因為官場上的明爭暗鬥,他被革職,這期間他就一直隱居於安陽。直到後期爆發了令清廷害怕的武昌起義,這才把袁世凱重新調回北京統領北洋軍隊,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從這以後他的仕途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最後稱帝。所以安陽是袁世凱的福地,他本人也對那裡非常有感情,在下意識裡已經成為他的故鄉;安葬在這裡對他來說就是落葉歸根,結束他一生戎馬生涯。


歷史三六五


導讀:袁世凱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稱帝僅83天,史稱“八十三天皇帝夢”)。袁世凱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欲續任大總統亦不可得,在心理的重大打擊及家族遺傳性糖尿病交煎之下,於1916年6月6日撒手人寰,時年57歲。


袁世凱墓,又稱袁林、袁公林,坐落在河南省安陽市北關區勝利路洹水北岸,佔地139畝,採用中西結合方式而建,德國工程師設計,具有明清陵墓特點,當時耗子72萬銀元。

眾所周知,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袁世凱臨死前曾說過:“扶柩還籍,葬我洹上”。


滿腦子封建思想的袁世凱為什麼死後不葉落歸根,埋在項城,而是埋在安陽呢?


與其身世、家事有關。對此,袁世凱生前含糊其辭,近代史家也各有各的說法,莫衷一是。


首先我們來說為何不葬在項城?



1901年4月,袁世凱正在山東巡撫任上,生母劉氏病逝於濟南。當時,正是國難當頭,八國聯軍盤踞京城,慈禧、光緒逃難在西安,全國的局勢僅靠袁世凱在山東支撐著,所以這時他想請假回家葬母,慈禧太后哪裡會同意。

慈禧太后下諭旨說:“俟大局定後再行賞假。”袁世凱只好讓胞兄袁世廉先行奉櫬還籍,待卜安葬。等到《辛丑條約》簽過,袁世凱迎聖駕返京,這時李鴻章病逝,袁世凱升官,接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加封太子少保,成了大清國實際上的宰相。


第二年,他再請葬母,慈禧太后恩准,下諭旨賞封劉氏正一品誥命夫人。1902年8月,袁世凱捧著慈禧太后的諭旨和封賞,帶著官兵,浩浩蕩蕩回項城葬母,不料,回到老家,卻遇到了麻煩。

袁世凱的生母劉氏原是其父的庶妻,項城袁家妻妾尊卑差別很大,妾死後,不得入祖墳正穴同嫡妻一起和其夫夾棺並葬,只允許殯在塋外。因此,袁世凱嫡出的哥哥袁世敦不許劉氏入正穴。縱然袁世凱在外面再風光,但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雖然在外面位極人臣,但回到項城老家,他還是個庶出的袁老四。


袁世敦寸步不讓,袁家的規矩是“妻妾有別,嫡庶不一”,當初袁家是以先定婚者為長,所以先定而晚娶的郭氏仍然是正妻,後定而先娶的劉氏雖然先生下了兒子,也只能是庶妻。袁家“長門不長子”,世昌雖是老大,但論起嫡庶,袁世敦才是嫡長子,家裡的事,袁世敦說了算。

袁世凱在離袁寨十公里遠的洪冢窪選定一塊風水寶地,新塋地佔地120畝,建四合院瓦房十餘間,豎牌坊,立十四塊石碑,神道兩旁站石人、石馬。

  

喪事辦完,袁世凱發誓,與袁世敦斷絕往來,今生今世不回項城。這也就是袁世凱為什麼不葬在項城的原因


最後我們來說為什麼埋在安陽?


而安陽呢,時稱彰德,在袁世凱的宦海生涯中,這裡可說是一處風水寶地。


1905年、1906年北洋陸軍連續兩年舉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會操,其中1906年9月的會操是在彰德(即安陽)舉行的,袁世凱是閱兵大臣。這次會操是直隸兩湖等省陸軍的實戰演習,精選出來參加演習的北洋官兵有4萬多人,還有各國駐華官員和記者500餘人參加。這是甲午戰爭以來北洋軍隊規模最大的一次亮相,也是袁世凱對自己家底的一次大炫耀,因此更被朝野以及外國勢力看成是大清的支柱。

  

因此,袁世凱對安陽感情很深,遠遠超過了生他養他的項城。


項城之外,安陽應該算是袁世凱的第二故鄉。另外還有2個原因


首先,安陽也屬於河南;

其次,安陽位於河南的最北端,與直隸接壤――這對於直隸總督袁世凱來說,應該是最佳的選擇了。

尤其是袁世凱被罷官的那三年,他正是居住在安陽的洹上村。


既然如此,袁世凱選擇把自己安葬在第二故鄉――安陽,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總結:我由次路過安陽,去了一次,除了我們之外,基本沒有別人了。偌大個豪華陵墓,卻安靜得異常,偶爾有幾聲鳥叫,非常突兀。不知道,生前的袁世凱,有沒有想過死後的今天,陵墓會是這般光景。


路之意


袁世凱祖籍是河南周口市項城市袁寨村人,袁世凱也出生在這裡,光緒皇帝被袁世凱出賣,光緒皇帝還曾在紙上畫了一隻烏龜,上面還寫著項城,用刀刺,袁世凱也曾在歷史上被叫做袁項城,所以袁世凱是河南人,安陽也在河南,那為什麼袁世凱死後沒有葬在項城,而是葬在了河南安陽了呢?其實喝袁世凱的母親及髮際地點有關;

袁世凱在袁家應該說是最有政治成就的了,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而且還過了一把皇帝癮,年號洪憲,但是袁世凱不是嫡生,而是庶生,袁世凱的母親不是大房,也就是不是大老婆,是小妾類型的,所以雖然袁世凱貴為總統,他在袁家還是地位不高,袁世凱母親過世,袁世凱找自家大哥商量,想讓母親葬在項城祖墳,遭到拒絕,從此袁世凱很少在來項城;

另外就是安陽是袁世凱發跡的地方,所以袁世凱在知道自己大限以後,他的遺願就是葬在安陽,他要回到自己發跡的老家,類似慈禧一輩子住在儲秀宮,不住坤寧宮,因為儲秀宮正式慈禧發跡的地方,在儲秀宮和咸豐生下同治,要不生了同治,估計她也威風不起來。


胡項城


袁世凱墓,又稱袁林、袁公林,坐落在河南省安陽市北關區勝利路洹水北岸,佔地139畝,採用中西結合方式而建,德國工程師設計,具有明清陵墓特點,當時耗子72萬銀元。

眾所周知,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袁世凱臨死前曾說過:“扶柩還籍,葬我洹上”,滿腦子封建思想的袁世凱為什麼死後不葉落歸根,埋在項城,而是埋在安陽呢?

其實,這裡面有袁世凱的難言之隱,也有深層次的考慮,他與安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安陽可以說是他的第二故鄉了。

安陽是袁世凱的風水寶地。

袁世凱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安陽有個洹上村,相傳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誹謗,在洹上村隱居三年,後商王親自去迎接他官復原職,而且安陽是東漢軍閥袁紹的發祥地,袁世凱一直以袁紹後人自居,所以,袁世凱覺得,洹上村是自己的風水寶地,小站練兵的時候,袁世凱就在這裡買下200畝地,沒想到後來竟成了自己的墓地。而且安陽洹上村位於河南、直隸交界地,交通方便,在這裡他可以掌握天下的動態。死後埋在這裡,可以更加證實和突出自己的袁紹後人身份。

安陽是袁世凱的情感之地。

袁世凱被罷官後,就在安陽隱居垂釣,後來清政府派人到洹上村請他出山,所以,袁世凱認為自己和名相伊尹一樣會前途一片光明。1905年和1906年,北洋陸軍連續舉行兩次大規模軍事會操,其中1906年那一次就在彰德(即安陽)舉行的,袁世凱親自擔任閱兵大臣,4萬軍人參加,各國使節、記者500餘人,這是袁世凱家底的一次大展示,袁世凱通過閱兵確立了自己在清政府的支柱地位。所以,袁世凱對安陽傾注了很大的情感,是他眼中的風水寶地。

項城是袁世凱的傷心之地

袁世凱雖然出生在項城,但是他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嫡子,母親劉氏不是正房,而且袁世凱7歲就過繼給了叔叔袁寶慶,所以,童年的袁世凱在項城老家中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後來,精明強幹的袁世凱一路升遷到山東巡撫,是朝廷的二品大員,這時候,他母親去世了,袁世凱就扶著靈柩回到項城,準備葬入祖墳,袁世凱認為自己是朝廷大員,憑藉自己的身份將母親葬入祖墳非常輕鬆,說不定還能與父親合葬。

回到項城後,沒想到同父異母的哥哥袁世敦堅決反對劉氏葬入祖墳,更不要想和父親袁保中合葬了,袁世敦是嫡出長子,有權阻止袁家墓地葬誰,面對中國幾千來的規矩,袁世凱也是無可奈何,據說,親自給哥哥下跪,最終也沒有得到許可,無奈之下,只能另外購買墓地,讓母親入土為安,而且,母親下葬時,袁世敦不僅不到場,還穿著紅衣服到處閒逛,故意埋汰弟弟,袁世凱對這個哥哥恨得牙根癢,但是也沒有辦法,盛怒之下與之絕交,稱從此之後再不回項城老家。

袁世凱的墓為什麼叫“袁林”而不叫“袁陵”?

雖然是中華帝國皇帝,但袁世凱的墓卻只能是袁林而不是袁陵,主要是因為袁世冒天下大不諱而稱帝,名不正言不順,袁世凱的兒子袁克定想把老子的墓地稱為“袁陵”,但是遭到時任民國大總統徐世昌的反對,認為袁世凱既然取消了年號,死後就不能稱之為“陵”,建議稱“袁林”,“避陵之名,仍陵之實,這多好啊!”

袁世凱的墓為什麼保存的比較完整?

1952年10月,毛澤東蒞臨袁林視察。他饒有興趣的參觀過後,做出指示,要把袁林保護起來,作為反面教材,教育後人。所以,在大運動中,袁世凱的墓地沒有遭到嚴重的損壞,保存的比較完整。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袁世凱是近代一位極其富有爭議的人物,他幼年習文,但屢試不第,名落孫山後,袁選擇了投筆從戎,在清末那風雲變幻的年代,袁盡顯梟雄本色,從投奔淮軍將領吳長慶的那一刻起,就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戎馬生涯。

袁世凱的發跡可以說從朝鮮開始,當時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袁世凱奉命入朝鎮壓叛亂,後來成為清朝駐朝大臣,也正因為在朝鮮的良好表現,他慢慢的進入了李鴻章的視野。

從朝鮮回國後,不得不說,袁世凱對政局的判斷能力相當之強,在百日維新中,他站在了慈禧一邊,鎮壓維新派,先後擔任了山東巡撫、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後來逼迫末帝溥儀退位,結束了兩千年的封建帝制,要不是後來公然逆歷史潮流而稱帝,袁也不愧為一代“偉人”。

袁世凱死後,按照古人的喪葬觀念,要麼受皇帝榮寵陪葬帝陵,要麼葉落歸根,扶柩還鄉。然而被世人稱為“袁項城”的他為何沒有葬在項城,而是葬在了安陽呢?

兄弟反目,傷心項城

不得不說,老家項城乃是袁世凱的傷心之地。當年袁世凱的母親病故之後,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親自護送母親的靈柩返回項城。

本以為母親“誥命夫人”的身份可以風風光光的葬入祖陵,結果被大哥袁世敦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原來袁世凱並非是袁家的嫡系子孫,他的母親是小妾出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庶出”。

而嫡子袁世敦也許是出於嫉妒袁世凱這個小老婆生的能有今天的高官顯爵,不論袁世凱怎樣哀求,他就是不同意將袁世凱之母葬入祖陵。

袁世凱雖然是朝廷重臣,但回到家鄉還是要以家規辦事,長子不同意,任他再有權勢也無能為力。一氣之下,他帶著母親的靈柩離開了老家,葬在了祖陵之外,並且發誓再也不回項城老家。

袁臨終遺言至今成謎

雖然說袁世凱最終被葬在了安陽,但是不是出自他本人的意願我們不得而知。

根據其長子袁克定後來的敘述,袁世凱臨終曾說道:“扶柩還籍,葬我洹上”。而二公子袁克文則站出來反對大哥,他拿出了袁世凱在生前寫給端方的信,信中明確表達了袁世凱死後想葬在太行山的願望。

袁世凱去過一次太行山,被太行山的高峻所折服,想死後葬在太行山,俯視整個中華大地。袁克定則堅決反對這個只會談詩吟詞的二弟這種做法,他認為安陽和父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首先,當年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曾在安陽組織了大規模的閱兵儀式,當時參加閱兵的人數有五萬人之多,袁世凱得意洋洋,心高氣傲的接受外國媒體的採訪。

其次,當年溥儀登基,袁世凱遭到排擠,他被迫辭官,回到了安陽洹上村,過起了讀書釣魚的生活。

然而,作為亂世梟雄,袁世凱並沒有放棄對政局的關注,人雖在江湖,心卻仍在廟堂。每日家中的電報機從未停歇,關於北京時局的變化,袁世凱也總能第一個先知道。後來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再次被啟用,最終權衡了各種利弊之後,袁世凱迫使清帝退位。

袁世凱“袁林”的歷史變遷

雖然袁世凱僅僅做過不到三個月的皇帝,但他死後,其子袁克定依然沒有放棄其“皇子”的身份,他想給袁世凱的墳墓加上一個“陵”字,以凸顯父親生前的地位。

然而在全國一片討袁聲中,大總統徐世昌也頂不住壓力。他對袁克定解釋道:目前國內反對勢力很大,況且袁世凱生前已經取消了帝號,如果執意取名為“陵”,只為了搏一個虛名實在不值得,還不如稱作“林”,自古“林”又通“陵”,也能彰顯袁世凱生前的地位。

然而在袁世凱葬入袁林後,袁家也迅速衰敗,其子女也基本只能維持自己的生活,致使袁林經過軍閥混戰以及抗日戰爭而破敗不堪。

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袁林,是一座中西風格結合式的建築,神道兩側,屹立著石獅、石虎、石馬和石雕文臣武將,穿過神道,就到了守衛袁靈柩的鐵門,建築風格有點類似於民國的總統府。

而鐵門背後,袁世凱就安靜的躺在圓形的墳墓之中,沒有了生前的顯赫,只留下了無數拍照留念的遊客。不知躺在棺材中的袁世凱又會以怎樣的心情來評價他傳奇而富有爭議的一生呢?


小小嬴政


袁世凱為什麼要葬在安陽呢,袁世凱生前含糊其辭,近代史家也只能分析推測,因此各有各的說法。

  早在袁世凱歸隱的1910年冬天,他就為自己選擇好了墓地,但究竟在何處他沒有明說。1911年6月他在致端方的信中寫道:“兄衰病日增,行將就木,牛眠之區,去冬已卜得一段。”據其子袁克文記述,袁世凱自選的墓地在太行山中。他寫道:“昔先公居洹時,曾自選窀穸(音zhun xi,意墓穴)地,在太行山中,邃而高曠,永安之所也。”袁氏後人最後討論葬於何地時,袁克文提出按其父生前的意願辦,但長子袁克定堅決反對,決定將其葬在彰德府洹上村旁。

  對於袁世凱不歸葬項城的原因,比較一致的說法認為和他的身世、家事有關。

  清咸豐九年(1859),袁世凱生於河南省項城縣袁寨。他們家按照“保、世、克、家”來排輩分,父親袁保中有八個子女,長子世昌、次子世敦和兩個女兒為原配夫人所生,其餘四子皆是庶出,袁世凱行四,7歲時又過繼給了叔父袁保慶。袁世凱做山東巡撫時,他的母親劉氏病死在天津,靈柩運回項城之後,袁世凱的同父異母兄袁世敦以嫡子主持家務,他認為劉氏不是正房,堅決不準正門出殯,靈柩也不能埋入祖墳正穴和袁保中合葬。儘管袁世凱頗有權勢,但囿於倫理綱常,只能和哥哥爭執,甚至跪下哀求,也沒有得到袁世敦的許可。袁世凱最後只得另購墳地,才算讓母親安然入土,但也因此和袁世敦鬧翻了臉,盛怒之下與之絕交,從此永遠不再回到項城老家。


孤狼嘯月31600808


袁世凱是怎麼死的?

袁世凱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時也是北洋軍閥的領袖。早年間袁世凱在李鴻章手下辦事,後來作為清政府在朝鮮的總督,袁世凱也就是在朝鮮發跡後,李鴻章將他調回國的,慈禧太后又派他到小站訓練新兵。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中國一片混亂,袁世凱再次被清朝高層所任用。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迫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遜位。袁世凱開始組建中華民國,在和孫文的同盟會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政治鬥爭之後,袁世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

從此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建立,1915年年末,袁世凱復闢,年號洪憲,想要在中國推行君主立憲政體。但也因此再次導致全國各地紛紛爆發起義,討伐袁世凱,袁世凱深受打擊,在1916年,因尿毒症不治身亡。

袁世凱復闢晚節不保

袁世凱是清末民初一位非常優秀的政治家,在他接手過中國的政權時,社會十分動盪,起義不斷,政治鬥爭更是從未停止。袁世凱,雖然因為在中華民國走向共和後,還想著復辟,而飽受詬病。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在他執政期間,對於中國主權的問題,袁世凱一直十分堅定的擁護中國的統一。 面對當時新崛起的日本帝國主義,袁世凱並沒退縮,而是竭盡自己的所能維護國家利益,這是值得我們尊重的。而是孫文和日方簽訂的《中日盟約》,反而對日方承諾,願意將滿洲作為日本的特殊地區,供日本人移民使用。

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大總統

不得不說袁世凱在進入民國後,仍然想要復辟,推行君主立憲,這是封建腐朽思想在作祟。他想建立中華帝國,我想也許在他的心中,也希望中國有一天,能像日本一樣的強大,但是他的復辟行動,卻任然是民主的倒退。

這導致了很多國民的反對,不僅是革命黨人,甚至連北洋中的一些將領,也對此非常的不滿。因此在袁世凱復闢之後,蔡鍔,唐繼堯等人便在雲南宣佈起義,緊接著,中國南方各省紛紛響應,這也導致了袁世凱晚節不保。

袁世凱復闢

袁世凱病逝之後,為何埋葬安陽,而不選擇落葉歸根?

袁世凱一病不起,不久因病去世。據說袁世凱去世時曾說:“扶柩還籍,葬我洹上”,這個洹上正是安陽的洹水北岸。我們都知道,袁世凱的祖籍在河南,那為何在他去世之後,卻要求葬在安陽呢?

在中國古代我們都知道,有個說法叫做“落葉歸根”。袁世凱只當了83天的皇帝,但是他不可能不重視自己的喪葬事宜。要說袁世凱葬在安陽,這就和袁世凱家族的一件陳年舊事有關了。

袁世凱出生在舊社會,古代施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便有兩個老婆。袁世凱家兄弟六個,大哥二哥是他父親的原配夫人生的,而袁世凱和其他的三個兄弟,都是續室所生。

袁世凱墓

所以袁世凱在家中的地位並不高,雖然他的母親是續室,地位也比不上原配。袁世凱的母親病逝之後,袁世凱的大哥袁世敦不準袁世凱將其母親葬入袁家的祖墳。雖然袁世凱已貴為總督,但是迫於封建禮教的約束,他也只能重新給母親重選一塊墓地下葬。袁世凱也因為此事徹底和袁世敦鬧翻了,所以在袁世凱根本就不願意死後葬回河南祖墳。

而另外一種說法,是說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把光緒皇帝給坑了。後來光緒皇帝駕崩後。溥儀繼位,溥儀還在年幼,所以攝政王載灃才是實際統治者,他十分的痛恨袁世凱,立刻解除袁世凱所有的職務。

袁世凱也知道,自己身臨大禍,便逃到了安陽隱居起來。實際上袁世凱是跑這裡拋光養晦來了,他時刻關心時局動向,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迅速崛起,成為中國當時的實際掌權者。安陽對於他來說,就是袁世凱的第二故鄉,也是他落魄之時的發跡之地。所以袁世凱希望死後下葬安陽,就不難理解了。

安陽袁林

另一種說法便和風水有關,袁世凱只當了83天的皇帝。好歹也是皇帝。袁世凱病故之後,他的長子袁克定,決定將袁世凱就葬在安陽,併為袁世凱選擇一處墓葬,他請了一些風水大師來安陽,為袁世凱尋找墓地,據說今天的安陽袁林,便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袁克定便將袁世凱葬在這裡,當時已經進入了民國,民國政府不會同意皇帝的存在,因此袁世凱的“袁陵”便改成了“袁林”。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袁世凱死後為何要葬在安陽?其陵墓為何稱“袁林”而非“袁陵”?吾以為有三大原因。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簡介下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1916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頒佈《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佈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佈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


一.袁世凱死後為何要葬在安陽?這個奧妙其中包含有二個原因。

(1)安陽為袁世凱韜光養晦、東山再起的龍興之地。1908年11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病死,年幼的溥儀繼位,改元“宣統”,其父載灃為攝政王。載灃因為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為戊戌政變一事(他懷疑袁世凱出賣維新派,致使光緒被慈禧太后幽禁至死),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成為攝政王后立即解除袁世凱的官職,袁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安陽。袁在此期間韜光養晦,暗地裡仍關心政事,等待時機復出。被解職的袁世凱回到了河南安陽的洹上村,過起了賦閒垂釣的生活。並寫了名為《自題漁舟寫真二首》的兩首詩,其中的一首“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嘆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從這裡可以看出袁世凱具有司馬懿韜光養晦,東山再起的政治野心與報負。當他功成名就後,就鐵定認為安陽洹上是他的龍興福地,比其出生地項城更好,所以他在遺囑中也強調死後要葬於安陽洹上。

(2)北洋政府了結其“葬吾洹上”的遺願。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趕赴河南安陽慎選堪輿,勘定吉壤,最終選定洹水北岸,工程持續近兩年,由北洋政府撥款50餘萬銀元、徐世昌、段祺瑞、王世珍等8人募捐25萬餘銀元建成,陵墓被稱為“袁林”,佔地近130畝。

二.其陵墓為何稱“袁林”而非“袁陵”?這其中也有內外兩個原因:內是政治原因、外是建築原因。

(1)內在的政治原因: 袁世凱死後,關於他的榮辱功過眾說紛紜,他自詡是“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有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也有認為他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貢獻,是個改革家。總之,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他推翻中華民國,重新復辟帝制,自稱中華帝國皇帝,只八十三天就又被推翻而下臺,死後中華民國政府不可能稱其墳墓為皇陵,即有違政體,又有背民心。所以說政治原因是其陵墓為何稱“袁林”而非“袁陵”的最重要因素。

(2)外在的建築原因: 由於內在的政治原因,民國政府在袁世凱陵墓建築上採取了中西合璧的風格,即採用一些明清皇家陵園建築形式,又採用一些西洋建築模式,體現了他即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又當過中華帝國皇帝的兩重性。袁林,又稱袁世凱墓、袁公林。始建於1916年6月,歷經二年於1918年6月建成,佔地9萬多平方米。是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袁世凱及其夫人於氏的中西合璧風格的大型墓葬。袁林位於今河南省安陽市北關區勝利路洹水北岸的太平莊,南臨洹水。墓園建築最大的特點是中西合璧,陵墓按照明、清陵的格局,“仿明陵而略小”。堂院前的部分是明清皇陵的風格,堂院後的墓園部分則具有西洋建築特色。採用中西合璧的構築手法,以中國古典傳統形制為體,西洋建築風貌為用,古今並存,風格殊異,是我國陵墓建築的一個創例,在我國陵墓建築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目前建築格局基本保存完好。

下見具明清皇陵風格圖:

.





下見具西洋建築風格圖:




三.特定的歷史原因以及特定的人物結局使袁世凱陵墓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特定的建築。決定了其陵墓為何只能稱“袁林”,而不能叫“袁陵”!

最後請看歷史學家唐德剛的認為: 袁世凱是一個“‘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的曹操型的人物”,評價他是“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大小政務一把抓。事必躬親。其為人也,雖乏遠大的政治理想,然亦雄才大略,知人善任,不治私產。雖妻妾眾多,然並不沉湎於酒色。對詩詞歌賦,他也頗能哼兩句,但不搔首弄姿,以詠吟自傲;更無玩物喪志的惡習,收藏甚麼骨董字畫,品簫吹笛,風流自賞。平生所好,唯抓權秉政;縱橫捭闔,他確是個不折不扣的政治動物,對政敵的鬥爭,也你死我活,初不稍讓。”唐德剛寫道:“袁世凱晚年之做皇帝,和汪精衛晚年之做漢奸,異曲同工,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契機只在一念之間。悲夫!”


易玩三品


袁世凱祖籍河南項城,因此人稱“袁項城”。那麼,袁世凱死後為什麼沒回原籍,而安葬在了千里之外的安陽呢?

這個得要從頭說起。袁家是河南項城的大世家,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有六個兒子,他們分別是袁世昌、袁世敦 、袁世廉、袁世凱、袁世輔、袁世彤。袁世凱排行老四,當然在裡面他也是最有能力的。但是,在家族裡面最有地位的並不是他,因為袁世凱是庶出,他母親只是袁保中的一個小妾。在兄弟六人當中說話最有權威的是排行老二的袁世敦,因為袁世敦是嫡出,在我國古代家族裡面是非常講究嫡出和庶出的,別管你在外面如何威風,在家裡都得聽這個二哥的。

袁世敦沒有走科舉的道路,而是花錢捐了一個"鹽大使"的虛銜,只是個正八品官員, 後來憑藉著弟弟袁世凱在朝中的威望,一路高升。結果在山東鎮壓義和團時遭到慘敗,山東巡撫毓賢與袁世凱不和,拿袁世凱沒辦法,只好殺雞儆猴,以袁世敦"縱勇擾民","被議除職"。這個時候,袁世凱也沒有極力維護袁世敦,袁世敦只好回到了項城老家,他屬於“代弟受過”,對袁世凱也就心懷怨恨。因此,趁著袁世凱回鄉葬母,對他進行報復,依不是正室為由,不準從正門出殯,堅決不讓袁世凱的生母入祖墳與父親合葬。袁世凱無奈,只好另闢新塋葬母於紅冢凹。要知道袁世凱是十分孝順母親的,便發誓永不再踏入項城一步。自此,袁世凱再也沒有回老家,死後也葬在了安陽。

那麼,袁世凱為什麼選擇了安陽呢?袁世凱小的時候,就知道安陽有個洹上村,相傳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誹謗,到洹上村隱居三年,後來商王親自到洹上村迎他復任。安陽也是袁世凱的遠祖東漢軍閥袁紹的發祥地 ,因此袁世凱覺得,洹上村對自己是一塊吉祥寶地,還在小站練兵的時候,他就買下了這裡的二百多畝地。1906年,袁世凱在安陽成功舉行了北洋大閱兵。1908年,袁世凱被攝政的醇親王載灃解除了所有職務後,立刻想到了去安陽避難,在洹上村度過了三年的隱居生活。於是,死後也就安葬在了安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