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市科委等部門出臺10條措施加強新冠肺炎科技攻關,“北京成果”全力“戰疫”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全市科研機構、高校、科技企業已經積極行動起來,全力攻關。目前,市科委、市發改委等部門已制定出臺加強新冠肺炎科技攻關的10條舉措,全力打通各條政策落地實施的“最後一公里”,服務保障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科技攻關,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超40萬份檢測試劑盒發往一線


2月27日,北京卓誠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獲批上市,同時實現新冠病毒ORF1ab基因、N基因和E基因3個靶標的核酸檢測。該試劑盒檢測準確率高,檢測時間短,僅需90分鐘。獲批上市後已經用於疑似病例的診斷和高風險人群篩查,病例篩查和救治提速。


“如果沒有市科委等相關部門的全力協調支持,我們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研發出試劑盒並獲批上市。” 卓誠惠生公司董事長張志強說,1月12日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組公佈後,公司第一時間組織科研力量開展攻關,僅用約一週時間就研發出了檢測試劑盒。


研發成功後,還需要完成註冊審批,才能投入臨床應用。張志強說,市科委協調藥監局、衛健委等部門,在應急註冊中提供了巨大幫助,最終用時不到1個半月,獲批上市,“正常情況下需要一年半到兩年時間。”


智能診斷為搶救患者贏得時間


每次影像檢查,一位病人需要拍攝300多層畫面,醫生肉眼觀察肺部感染情況,不僅耗時耗力,而且高強度工作下,準確率和效率都會受到影響。“我們向武漢前方醫院瞭解情況,春節期間一家醫院每天看片量已經達上千人次,是平時的數倍。” 數坤科技首席執行官馬春娥說,這促使他們攻堅研發出一套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


該系統可同時高效處理多個病例,快速識別炎性病灶、分割定位,並精準高效勾畫感染區域,對於病灶區域進行量化評估,“一個病人300多層圖像,系統可以在10秒內自動完成肺部感染區域體積、密度、分期等多個臨床指標的計算。” 馬春娥說,這就為危重患者的搶救贏得了極為寶貴的時間。


這套系統已在武漢市中心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雷神山醫院等武漢當地醫院部署應用,北京地壇醫院、北京佑安醫院、北京友誼醫院也成功應用該系統。


快速鎖定發熱者


傳統的測溫方式,不僅效率低,而且還增加了檢查人員交叉感染的風險。


格靈深瞳公司在春節假期迅速召集併成立了30多人的應急攻關小組,研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雙光快速溫測智能識別系統。這套系統結合紅外熱成像儀和可見光視覺技術,可以部署在火車站、機場、地鐵站等重點交通樞紐;商場、超市等城市密集人群場所;校園、社區、鄉村、政府機構出入口,以及園區、寫字樓等辦公場所,對通行人員進行快速準確的非接觸式的體溫檢測。即使在戴口罩、戴帽子、戴眼鏡的情況下,系統也能準確地檢測到人臉,迅速發現體溫異常者,第一時間將病毒傳播的潛在風險降至最低。


市科委等部門出臺10條措施加強新冠肺炎科技攻關,“北京成果”全力“戰疫”

市科委:全力打通科技“戰疫”最後一公里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市科委迅速組織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加大協同攻關力度,在快速診斷、藥物篩選、疫苗研發,以及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智能測溫系統研製、醫生在線諮詢平臺搭建等方面,爭分奪秒與病毒賽跑,全力以赴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撐。


市科委牽頭會同市衛健委、市藥監局、市財政局等部門,第一時間組建了醫藥科技支撐工作專班,成立了包括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以及科技企業等方面權威專家在內的科技防治專家組。同時推動“政、醫、研、產”上下游銜接,在生物樣本提供、轉運以及應急審批等方面,建立了部門聯動機制,並積極爭取國家應急審批綠色通道;迅速出臺保障政策,落細落實市政府出臺的支持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措施,深入梳理防控需求,會同市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制定出臺加強新冠肺炎科技攻關的10條舉措。


市科委還落實“服務包”制度,精準服務企業復工復產。截至目前,已有93家孵化機構出臺減免房租政策,其中民營孵化器53家,涉及減免房租的企業5863家,其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4883家。


市科委副主任鄭煥敏介紹,“戰疫”面前,市科委將全力為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做好服務,打通各條政策落地實施的“最後一公里”,力爭早日取得突破,為“戰疫”勝利貢獻科技力量。


來源 | 市科委 北京日報

市科委等部門出臺10條措施加強新冠肺炎科技攻關,“北京成果”全力“戰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