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萬曆三大徵其實就是萬曆五大徵,萬曆年間還有兩次大規模的戰爭

萬曆三大徵其實就是萬曆五大徵,萬曆年間還有兩次大規模的戰爭

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47年,在明朝十三位皇帝中是在位時間最長的,萬曆年間爆發了三次規模比較大的戰爭:一是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西北蒙古人哱拜叛亂的寧夏之役,而是李如松、麻貴一起出國抗擊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朝鮮之役,三是李化龍平定西南苗疆土司楊應龍發動叛亂的播州之役。這三場戰爭後人稱之為“萬曆三大徵”。

萬曆三大徵其實就是萬曆五大徵,萬曆年間還有兩次大規模的戰爭

明緬戰爭是萬曆十一年(1583年)至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明朝與緬甸之間爆發的一場在“西南極邊之地”(當時明緬邊界不是現在雲南邊界)戰爭。

明初,朱元璋派遣大將沐英蕩平蒙古在雲南的殘餘勢力後,封沐英為黔國公世鎮雲南。接著明朝在雲南外圍西南設立了六個宣慰司,即孟養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緬甸宣慰司、八百宣慰司、車裡宣慰司、老撾宣慰司。明朝版圖最盛時幾乎包括了今緬甸全境。在明神宗萬曆時,緬甸的東籲王朝逐漸發展起來,擴張版圖,兼併了今緬甸大部分地區。孟養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緬甸宣慰司、八百宣慰司先後被其佔領。而明朝中央政府對此不聞不問,聽任其發展,這放縱讓緬甸奠定了今日版圖,而諸如緬北許多為南詔、大理、元朝控制7、8百年的領土,如密支那、八莫、臘戊等被新崛起的緬甸佔據。老撾也獨立發展。萬曆九年(1581年),緬王莽應龍死去,其子莽應裡繼承王位,他繼承王位後,不滿足已從明朝攫取的領土,繼續使用武力向北擴張。萬曆十一年(1583)正月,緬軍攻陷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寧(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深入現在國境上百公里,兵鋒直指楚雄、大理。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明廷迅速派劉綎和鄧子龍率領明軍進行抵抗,明軍在當地土司武裝的配合下,在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大破緬軍,取得攀枝花大捷。明軍乘勝追擊,鄧子龍率領軍隊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而劉綴率領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隴川,俘虜緬甸丞相嶽鳳。嶽鳳投降後,緬甸軍隊一觸即潰,明軍一路收復了蠻莫、孟養和孟璉,孟密土司也宣佈內附,阿瓦緬甸守將莽灼也投降了明廷。萬曆十二年(1584年)五月,緬甸軍隊再次入侵,攻佔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又率軍擊敗了緬甸的入侵。自此緬甸東籲王朝的勢力被趕出木邦、孟養、蠻莫等土司地區,叛國投緬的大漢奸嶽鳳被押送京師處死,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王朝,明緬戰爭但是戰爭並沒有至此結束,萬曆十三年開始,由於朝政腐敗,明開始繼續被緬甸蠶食,緬甸向今景洪、西盟、臨滄、騰衝等地大舉擴張。最後一次戰爭在萬曆三十年爆發,明朝最終由於援朝戰役爆發而無力南顧,開始與緬甸講和,以明朝割讓給緬甸孟養、木邦、興威(今緬甸登尼)為條件,兩國恢復了正常關係。

萬曆三大徵其實就是萬曆五大徵,萬曆年間還有兩次大規模的戰爭

薩爾滸之戰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九路圍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萬曆四十六年(1618),後金軍攻陷撫順、清河等地。明廷決定大舉反擊。次年,經略楊鎬統兵八萬八千餘人,號稱二十四萬(一作四十七萬),分四路合擊赫圖阿拉。努爾哈赤得偵卒探報,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只留少數兵力留守後方,集中八旗六萬之眾,首先迎擊左翼中路的杜松軍。薩爾滸(今遼寧撫順縣東北渾河南岸)之役,杜松及所部三萬之眾,悉被殲滅。明北路馬林軍聞杜松已敗,急據尚間崖(距薩爾滸約三四十里)掘濠堅守。努爾哈赤移師擊之,一舉盡殲,馬林僅以身免。明南路劉綎軍繞道進逼赫圖阿拉,以路遠不知薩爾滸敗訊。努爾哈赤命降將持杜松令箭,催劉部速進,詐稱杜部已近敵城。劉綎信之,親率前軍進擊,中伏戰死,南路軍亦敗。惟右翼中路軍李如柏部,因楊鎬聞敗後急檄撤退,得免。是役,明折軍四萬三千餘人,文武官三百餘人,其中杜松、劉綎均一時名將。這是後金與明朝興亡史上的重大轉折。

萬曆三大徵與後面的薩爾滸之役完全不能夠相提並論,不管從規模還是結果,薩爾滸之役才是對明朝產生重大影響的戰役。所以那些說萬曆三大徵消耗了明朝國力,直接導致明朝滅亡的說法是不恰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