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九強生物:產品銷售給了終端客戶嗎?

種種跡象表明,九強生物的前五大客戶之間以及與上市公司之間都可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產品的最終去向或許並不簡單。

本刊記者 曉光/文

根據業績預告,九強生物(300406.SZ)2019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3.31億-3.61億元,同比增長10% -20%。

一個月之後的2020年2月20日,九強生物發佈定增預案修訂稿,擬募資12億元,“全部用於補充公司流動資金”,由此可見公司現金流的緊繃。

產品競爭力存疑

九強生物主營業務為生化診斷試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18年公司體外檢測試劑產品收入為6.83億元,佔比達到88.22%,是公司核心業務。從上市至今,公司的股價已經漲幅近5倍,但業績增長相對緩慢,而且存貨和應收款的增速遠大於收入的增長。

2014-2018年,九強生物的收入分別為5.08億元、5.66億元、6.67億元、6.94億元、7.74億元,淨利潤為2.11億元、2.45億元、2.72億元、2.73億元、3.01億元,同期的期末應收款為2.02億元、2.83億元、3.51億元、4.25億元、4.47億元,存貨為8270萬元、9347萬元、9737萬元、1.19億元、1.14億元。

過去5年,公司收入增幅為52.36%,淨利潤增幅為42.65%,應收款增幅為121.29%,存貨增幅為87.42%。可以看出,公司的應收款和存貨的增幅遠遠超過營業收入和淨利潤,表明公司增長的質量不高。

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為5.71億元,同比增長7.31%;期末應收款為5.59億元,同比增長18.74%;存貨為1.55億元,同比增長為20.42%。

而讓人更加擔憂的是九強生物前五大客戶的質量。2018年,公司前五大客戶分別為上海九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銷售額為6553萬元,佔比8.46%;北京金斯爾醫療用品有限責任公司,銷售額為4497萬元,佔比5.81%;成都朗金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銷售額為4181萬元,佔比5.4%;南寧金斯爾醫療用品有限公司,銷售額為3031萬元,佔比3.92%;珠海金斯爾醫療用品有限公司,銷售額為2867萬元,佔比3.7%。2018年,公司前五大客戶合計銷售額為2.11億元,佔收入的比例為27.29%。

值得注意的是,2016-2018年,上市公司向上海九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銷售的佔比均超過8%,但上市公司在年報中均表示無任何關聯交易,名稱如此之像僅是巧合?

此外,九強生物前五大客戶中出現了三家金斯爾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天眼查顯示,北京金斯爾醫療用品有限責任公司法人代表是馮雷,註冊資本為200萬元;成都朗金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依然是馮雷,註冊資本為100萬元。兩家公司雖然名稱不同,但是法人代表完全相同。

另外兩家是珠海金斯爾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和南寧金斯爾醫療用品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成立時間為2004年4月30日和2016年1月4日,註冊資本為250萬元和150萬元,法人代表也均是薛青。

由以上工商信息可以推測,九強生物的前五大客戶之間以及與上市公司之間都有可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在前五大客戶集中度方面,九強生物佔比也是偏高的。2018年,九強生物前五大客戶的營業收入佔比為27.29%,而競爭對手萬孚生物(300482.SZ)為9.94%,明德生物(002932.SZ)為13.48%,迪安診斷(300244.SZ)只有4.07%。

那麼,九強生物的產品切實銷售給了終端客戶嗎?

高淨潤率難持續

從全球來看,體外診斷行業已成為擁有數百億美元龐大市場容量的成熟行業,市場集中度較高。根據美國IQVIA(前IMS Health & Quintiles)的數據,2017年,全球體外診斷市場為593億美元,較2016年同比增長5%。目前行業內市場玩家主要分佈在北美、歐洲等體外診斷市場發展較早、容量較大的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據IVD Technology統計,美國、西歐和日本為全球前三大體外診斷市場,市場份額分別為41%、25%、9%,發達國家市場相對成熟,發展較為平穩。以Roche(羅氏)、Abbott(雅培)、Beckman Coulter(貝克曼·庫爾特,Danaher (丹納赫)旗下公司)、Siemens(西門子)為主的“4+X”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市場格局。行業前十的公司銷售收入均在10億美元以上,且在各自細分領域都極具競爭力,佔據全球八成的市場份額。

從國內來看,目前市場的集中度偏低。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研究顯示,國內2017年佔據市場超過5%份額的5家海外巨頭組成了體外診斷行業的第一梯隊,共佔據國內市場36.8%的市場份額,其產品性能好、檢測精密度高,主要佔據國內三級醫院等高端市場;其次,國內優質的體外診斷公司如邁瑞醫療(300760.SZ)、科華生物(002022.SZ)、達安基因(002030.SZ)、新產業等組成了第二梯隊,雖然在經營規模和產品種類方面稍遜於海外巨頭,但隨著中國體外診斷行業的快速增長,國內體外診斷龍頭也在飛速成長當中;最後,國內一大批中小型企業組成了第三梯隊,600家企業共佔據約40%的市場,市場佔有率較低,規模效益不明顯。

在這樣的一個市場結構中,各個企業的價格競爭不可避免,但九強生物過往四年的毛利率和淨利率始終保持在高位。

2016-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整體的毛利率分別為68.46%、72.04%、68.71%、68.3%,淨利率為40.7%、39.34%、38.84%、38.1%,而2016-2018年公司體外檢測試劑產品的毛利率為77.47%、77.06%、76.78%。

九強生物的體外檢測試劑產品對應的客戶應是醫院、醫療服務機構或者連鎖藥店,但是前五大客戶沒有三甲醫院,沒有知名的醫療機構,甚至沒有知名的醫藥零售公司,未來公司要想進入大型醫院或者醫藥零售渠道,價格的下降或者銷售費用的提升是不可避免的。無論哪種情況出現,公司的淨利率要想維持目前的高位都是有難度的。

沒有實控人

2020年2月20日,九強生物發佈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修訂稿),計劃向國藥集團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不超過12億元(含12億元),擬全部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如果此次發行成功,對於九強生物的是一個絕對的利好。

國藥集團是一家綜合性的醫藥公司,擁有發達的藥品/醫療器械流通體系及廣泛的市場影響力,擁有包括3家三甲醫院、1家三級醫院、14家二級醫院在內的50家醫療機構。

如果國藥集團可以以定增的方式入股,那麼會對未來九強生物試劑產品的銷售有很大幫助,公司由此可以進入更多的醫院和醫藥零售網絡,這對於公司未來規模的成長有巨大推動作用。

此次定增之前的2019年12月7日,九強生物還與國藥投資擬採用支付現金方式購買邁新生物95.55%的股權,其中九強生物受讓65.55%的股權,國藥投資受讓30%的股權。

邁新生物是集病理診斷試劑和儀器的研發、生產、銷售以及臨床病理檢驗服務為一體的生物醫藥高新技術企業,是中國免疫組化細分領域的領先企業,是國內第一家取得NMPA(原CFDA)三類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的免疫組化產品生產企業,前景值得期待。

如果這兩個行動能成功,那麼對於九強生物的未來至關重要,但要想讓公司擁有長期的發展,在診斷試劑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僅僅靠與某家公司的合作是不夠的,還要有出色的產品作為保證,要想做到這一點,人才和研發投入不可或缺。

在研發方面,2015-2018年,九強生物的研發投入為2661萬元、4290萬元、5320萬元、6104萬元、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4.7%、6.43%、7.66%、7.88%。無論是投入的金額和佔比都在不斷提升,與同行相比也並不少。

在人才方面,回看歷史,九強生物是由鄒左軍等九位博士共同創辦。上市初期,公司一致行動人為鄒左軍、劉希、羅愛平和孫小林,合計持有公司股份62.84%,這四人是公司主要骨幹。但截至2019年10月31日,這四人的持股已經下降到43.25%,即一致行動人已經減持公司19.59%的股份。

而且,上述四人於2011年8月25日、2014年9月25日簽署《一致行動協議》及 《一致行動協議之補充協議》,各方達成一致行動人關係,構成公司實際控制人。但在2017年10月30日到期後,這四人並未繼續簽署一致行動人協議。

這意味著,九強生物自2017年11月1日開始至今公司沒有控股股東,也沒有實際控制人,這對於一家以技術創新驅動的公司風險是巨大的,因為公司的研發方向、戰略方向以及投入等都需要明確的控制人決定,而這正是目前公司所缺乏的。

對於文中所涉及問題,《證券市場週刊》記者已經向九強生物發去採訪函,截至發稿公司沒有任何回覆。


九強生物:產品銷售給了終端客戶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