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位於中國最具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地區之一的珠江三角洲腹地,與廣州共同構成“廣佛都市圈”,是“廣佛肇經濟圈”、“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版圖中處於領先地位。佛山毗鄰港澳,與香港、澳門相距車程均在2小時左右,隨著廣深高鐵、廣珠城際軌道的開通,佛港澳形成“1小時交通圈”。

佛山現轄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高明區和三水區,全市總面積379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5.0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85.61萬人。

一、佛山,底蘊深厚的嶺南文化名城

佛山原名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內塔坡崗挖掘出三尊佛像,以為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華鄉為“佛山”,迄今有1388年的城市得名史。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已十分繁榮。至明清時,更是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天下“四大聚”,陶瓷、紡織、鑄造、醫藥四大行業鼎盛南國,是我國“廣貨”和“北貨”的著名集散地。清末,佛山得風氣之先,成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誕生了中國第一家新式繅絲廠和第一家火柴廠。

佛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佛山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素有陶藝之鄉、粵劇之鄉、武術之鄉、廣紗中心、嶺南成藥之鄉、民間藝術之鄉等美譽,形成了秋色、“行通濟”等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佛山是陶藝之鄉,自古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南風古灶,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陶瓷柴燒龍窯,薪火相傳至今500多年,被譽為“陶瓷活化石”。

佛山是粵劇之鄉,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誕生了粵劇藝人的代稱——“紅船子弟”和粵劇最早的戲行組織——瓊花會館。2013年,南海區榮膺“中國曲藝之鄉”稱號。

佛山是武術之鄉,是中國南派武術的主要發源地,世界上廣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詠春拳等均發端於佛山,著名武術大師黃飛鴻,詠春宗師梁贊、葉問,影視武打明星李小龍等祖籍及師承亦在佛山,武術海外弟子達2000多萬人。2004年,佛山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中國武術之城”稱號。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佛山是獅藝之鄉,是南獅的發源地,是首個“中國龍獅龍舟運動名城”。禪城區是“中國龍獅運動之鄉”,南海區西樵鎮是全國惟一的“中國龍獅名鎮”。

佛山是美食之鄉,是粵菜發源地之一,民間素有“食在廣州,廚出鳳城(順德大良別稱)”的美譽,被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為“中國粵菜美食名城”。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順德區“世界美食之都”稱號。

佛山是嶺南成藥之鄉,古方正藥歷史有400餘年,產品種類齊全,湧現出了“黃祥華”如意油、“馮了性”藥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號名藥。

正月十六“行通濟”,始於明末,盛於清乾隆年間,延續至今並逐漸被賦予慈善等現代色彩,每年吸引數十萬群眾參加。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歷史沿革

佛山市地域在春秋戰國時期屬百越之地。除高明以外,佛山市地域秦漢時屬南海郡番禺縣,隋朝後至明朝屬南海縣(原番禺縣改名)。明朝後佛山市區域分屬南海縣,順德縣,三水縣,高明縣,其中市中心屬南海縣。

1952年,置粵中行政區,粵中行署。由原珠江專區與西江專區合併而成。

1954年6月,中共粵中區黨委、粵中行署由江門市遷入佛山市大福路10號。粵中行署轄24縣(中山、順德、南海、三水、番禺、東莞、寶安、增城、博羅、龍門、珠海、新會、高明、鶴山、封開、懷集、高要、廣寧、四會、新興、羅定、雲浮、鬱南、德慶),1市(石岐)和2省轄市(江門、佛山)。

1956年2月,粵中行署改制,成立中共佛山地委、佛山專區,因駐地佛山得名,轄13縣(中山、珠海、番禺、順德、南海、三水、新會、鶴山、高明、台山、開平、恩平、花縣),1市(石岐)和 2 省轄市(佛山、江門)。

1958年佛山、江門改縣級市,由佛山專區領導。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1958年11月至1959年1月,佛山專區曾改稱廣州專區。其中1958年12月15日,撤番禺、順德2縣合設番順縣。

1959年1月,專區複名“佛山專區”。撤銷惠陽專區。撤銷惠州市,改設惠州鎮,劃歸惠陽縣管轄。將惠陽、惠東、增城(包括龍門)、博羅、寶安、東莞7縣劃歸佛山專區。韶關專區的從化縣(包括佛岡)劃歸佛山專區 。

1960年,撤番順縣,復設番禺、順德2縣。

1960年8月,原屬佛山專區的花縣、從化縣劃歸廣州市。

1961年增城縣與龍門縣分開。

1963年原屬佛山專區的惠陽(駐惠州鎮)、博羅、寶安(駐深圳)、東莞、增城、龍門(駐龍城鎮)6縣劃到復設的惠陽專區。。1970年,佛山專區更名為佛山地區,佛山、江門改為縣級市。佛山地區轄南海、順德、三水、高鶴、台山、恩平、番禺、中山、珠海、新會、開平、斗門12縣和佛山、江門兩市。

1975年,把原屬佛山地區的番禺縣劃給廣州市。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1979年11月,珠海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直屬廣東省領導。

1980年1月,佛山地區革命委員會改設佛山地區行政公署,轄中山、斗門、順德、南海、三水、高鶴、新會、台山、開平、恩平10個縣和佛山、江門2個市。

1983年3月,斗門縣劃給珠海市。6月,原佛山地區的開平、恩平、台山、新會、鶴山5個縣劃入江門市。

1983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佛山地區,原佛山地區與原佛山市合併為佛山市(地級),實行市領導縣體制,下轄南海、順德、三水、高明、中山5個縣。全市行政區域總面積5496.44平方公里,人口313.4179萬人。

1988年1月,中山市行政區域從佛山市劃出。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5區的2線城市,享有“中國武術之城、粵劇之鄉”之稱

佛山古屬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毗耶舍帶了二尊銅像來到季華鄉,在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傳佛教。他回國後,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到唐朝時,這裡又變成了一片崗地。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崗上異彩四射,鄉人奔走相告。於是人們便齊聚起來,在塔坡崗上發掘,竟掘出三尊銅佛,搬開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湧出。根據碑文記載,得知東晉曾有剡賓國僧人達毗耶舍,在此講經及建過經堂。鄉人於是建井取水,並在崗上重建塔坡廟寺,供奉三尊銅佛。人們認為這裡是佛家之山,於是將季華鄉改名為“佛山”。這就是佛山得名的由來。後來,世人傳誦著這樣一句諺語:“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