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 北京聯合大學多名學子在“2018北京通州半程馬拉松”中取得優異成績

編者按:日前,

2018北京通州半程馬拉松在通州運河畔如期舉行,本屆比賽吸引了8000名參賽者同場競技。300名殘疾人運動員首先起跑,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參賽學生眾多,其中有4名學生取得優異成績。

北京聯合大學多名學子在“2018北京通州半程馬拉松”中取得優異成績

無論我們的人生旅途有什麼不同,殘障生都不想獲得同情的標籤,他們只想說:我們缺的不是關愛,是真正的接納……

2018年的通州半程馬拉松比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較量。

與正常人一起,大家奔跑在同一個跑道上,呼吸著一樣的空氣,互相鼓勵,沒有生疏,沒有區別。

參加這次馬拉松的兩位選手,房皖冬和郭鑫民,都是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的盲生。

北京聯合大學多名學子在“2018北京通州半程馬拉松”中取得優異成績

當問到為何參賽?房皖冬說:“我一開始不準備參加。但聽旁人說‘你沒戲的,21公里,地鐵都要開1個小時,你去了也跑不完’,我就不服氣,於是便報名參加了這次的馬拉松”。郭鑫民說:“因為這是第一次舉辦殘疾人的半馬比賽,我覺得這是一次能證明我也能參加馬拉松的機會,能證明我們殘障人士是“身殘志堅,殘障有為”的機會,能讓大家看到,我們也能做一些正常人能做的事”。

他們想證明自己,他們想讓社會各界知道盲人不是弱勢群體,不是隻能待在家裡,連門都不能出的人。他們想用實力來獲得別人的尊重。

聽著馬拉松賽場上大家的加油聲,和健全人在同一條賽道上跑,哪怕小腿開始酸了,跑不動了,在志願者的鼓勵下,房皖冬和所有的運動員們都一起堅持,憑著自己的實力跑完全程。

北京聯合大學多名學子在“2018北京通州半程馬拉松”中取得優異成績

實際上跑步對於視障的同學來說是有一定困難的,“平時因為視力殘疾,我們很少去操場跑步,怕撞到別人也怕誤傷自己”郭鑫民說出了他們的苦衷。雖然這次比賽對於他們來說毫無準備,但是,他們用堅持戰勝了恐懼

對於這次比賽,郭鑫民的家人說:“我們會無條件的支持他,因為有時候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去做每一件事情,會導致心理的失落感,所以我們覺得他通過這次馬拉松比賽會對以後的生活更有信心。”家人的鼓勵讓郭鑫民看到了機會,看到了未來……

郭鑫民十分想感謝在場的觀眾、跑伴以及領跑志願者。“他們對我們沒有任何歧視,他們在遇到我們之後就會喊加油,給我們鼓勵。讓我有了更多想向前衝的動力。”比賽結束後,郭鑫民感觸很深,他說:“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找回了信心。以前因為我是殘疾人,就很少接觸正常人,認為自己做什麼事情都不可以。也包括我自己考大學,雖然做到了很多殘疾人沒有做到的,進入了大學,但我還是缺乏自信。這次比賽不僅是一次殘健融合的馬拉松的比賽,更是對我們

意志的磨練。別人覺得馬拉松是一種鍛鍊,而我覺得身體不是重要的,你要有堅持下來的意志。

北京聯合大學多名學子在“2018北京通州半程馬拉松”中取得優異成績

馬拉松,一個飽含著汗水和淚水的比賽,在通州有了新的意義

它給無數的殘疾朋友們帶來了機會,帶來了夢想,他們和健全人一同拼搏,沒有一點的外在因素,僅僅是憑著自己的實力……

也許,你以為他們的生活很艱辛,很枯燥,但其實,他們也有絢爛的夢想。

房皖冬說:“我可能會想要在音樂這方面發展,比如學編曲,然後自己寫歌,幫電視劇電影配樂。其實我自己還創作了一首歌——《夢在北京》。如果我的視力正常,我可能會選擇去參軍,因為我真正的夢想是守衛祖國。”《夢在北京》這首歌寫出了房皖冬從2016年到2018年的經歷和心路歷程,懷著夢想,不斷努力,不到生命的盡頭,永遠不放棄生命的精彩。

郭鑫民也擁有平凡而又崇高的理想。“我目前的想法是好好學習專業知識,因為我們這個專業想學好確實很難。我希望自己未來能為特殊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國家對於殘障人士的政策越來越好,今後的特殊教育事業也會有更好的發展機會。未來從事這個行業,我想我們能更好地瞭解殘疾人內心的想法,更容易與他們溝通、交流”

也許,你覺得對他們的最好幫助,是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然而,在他們看來,那些事也是力所能及的,他們需要的也許並不是“哇!你真的好厲害,能夠自己做這個事”“你好堅強”這樣的鼓勵,而是想要你能夠敞開心扉的和他交朋友。

北京聯合大學多名學子在“2018北京通州半程馬拉松”中取得優異成績

或許在你看來,他們的生命是黑夜,但是你可知道“人生的黑夜也沒什麼不好,愈是黑暗的晚上,月亮和星星就愈是美麗”。

驚歎不能為而為之的勇敢,驚歎創造奇蹟的艱難。驚歎之餘靜思其奧,其實殘障只是人的一種身體行動受限的狀態,只要社會協力掃清生活中的障礙,“殘障”將不復存在,殘疾人將同健全人一樣,可以自主地創造理想的生活。就像在校園內,我們的手勢與攙扶就是他們的“柺杖”。雖然身體行動受限,但他們依舊能夠證明自己,證明自己的強大,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他們給更多人帶來的不只是勵志、感動、精神,更是對殘障人士認識觀念的轉變,要留下更多為殘疾人搭建的融入社會的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