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英國皇家植物園史話|薦書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英国皇家植物园史话|荐书

綠色寶藏

英國皇家植物園史話(新知文庫95)

[英]凱茜·威利斯 卡羅琳·弗裡 著 珍櫟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05

ISBN: 9787108061614 定價:48.00元

內容簡介

1759年皇家植物園成立,宣示了英國領導全世界科學發展的決心。通過帝國的力量,皇家植物園在世界各地建立聯絡網,委託探險家與植物獵人採集大量標本資料,使英國在植物學領域獨步全球。皇家植物園彙集了世間的奇花異卉,成為海內外首屈一指的科學知識庫,激發了世人移植、栽培和食用植物的文化興趣,以及觀賞和探索其奧秘的強烈慾望。

植物園也留下了許多引人深思的故事:分類學之父林奈過世後,首任園長班克斯協助收藏了其珍貴的標本和文獻,使得重要的植物分類系統得以留存;皇家植物園大力推廣經濟作物橡膠、觀賞植物蘭花和醫藥植物奎寧等物種,極大地影響了人類的生活;外來甲蟲竟能摧毀漫山遍野的榆樹,讓英國引以為傲的鄉村景緻一夕消失,而植物園立志重現昔日風貌……

這是探討植物學如何逐步興盛,一場飽含美學、歷史、科學的旅程。

凱茜·威利斯(Kathy Willis),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現任科學主管、牛津大學生態學教授和墨頓學院研究員。在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領域有近三十年的教學與研究經驗,獲獎多次。

卡羅琳·弗裡(Carolyn Fry),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地理雜誌》前編輯,周遊列國尋找精彩故事。現為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見於《新科學家》《衛報》《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等。共著有七本書,其中包括著名的《植物獵人的傳奇故事》(Plant Hunters )。

目 錄

(向上滑動查看)

序言

第 1 章 植物命名:老蘇鐵的見證

第 2 章 全球探險:植物蒐集者的足跡

第 3 章 乾燥壓制:標本館之由來

第 4 章 流行疫病:愛爾蘭大饑荒

第 5 章 植物分類:歸併與拆分

第 6 章 人工馴化:美輪美奐的王蓮

第 7 章 經濟作物:橡膠的發現及妙用

第 8 章 生態平衡:蘭花狂熱的傳奇

第 9 章 植物侵略:杜鵑花的惡作劇

第 10 章 遺傳奧秘:菜園裡的豌豆

第 11 章 光合作用:空氣和陽光

第 12 章 多重基因:美味的香蕉

第 13 章 真菌罪犯:榆樹林的消失

第 14 章 野生近緣:保存遺傳多樣性

第15 章 藥用植物:金雞納樹皮及其他

第16 章 重大突破:發現植物生長素

第17 章 植物方誌:全球物種大全

第18 章 樹木之道:老櫟樹因禍得福

第19 章 生命之囊:種子庫的使命

第20 章 基因改造:模式植物擬南芥

第21 章 進化譜系:開花植物的歷史

第22 章 熱帶雨林:形形色色的棕櫚

第23 章 人與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

第24 章 造福人類:綠色的聖土

第25 章 無盡財富:偉大的生產者

致謝

序 言

植物在地球上出現得比人類要早。遠在38億年前,它們就先在海洋裡建立了自己的棲息地。後來,大約4.8億年前,當陸地從海水中浮出的時候,植物便隨之亮相,給地球的表面覆蓋上了薄薄的一層綠色地毯。相比之下,人類在地球上立足的歷史則不過短短的200萬年。

植物物種比人類多。據信,地球上大約有50萬種植物,相比之下,現代人類只有一種。就有機碳的總質量而言,兩者也相差懸殊——在陸地上,植物約是動物的上千倍。

人類離不開植物。植物為我們提供氧氣、食物、服裝、住房、燃料、醫藥和運輸工具,以及可存儲知識的紙張。它們為我們所從事的一切事情提供基本原料,無論人類索取多少,至少到目前為止,它們都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我們需要搞清楚這個驚人的、毫無怨言的慷慨資源的來龍去脈,瞭解它是如何運行的,以及如何保護它。我們需要制止由於疏忽、意外或故意犯下的錯誤而使這種寶貴的資源遭到破壞。

儘管地球上的植物如此重要,但令人驚訝的是,人們將之作為一門真正學科的歷史不到200年。如我們所知,植物學在科學殿堂中的輩分較低,它不得不格外努力奮爭,來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植物學研究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完成的。這座美麗的園林坐落在悠緩蜿蜒的泰晤士河畔,它位於倫敦西面,離市中心約10英里。

邱園是在1759年由奧古斯塔(Augusta)公主創立的,她的丈夫是英王喬治二世(George Ⅱ)的長子,即威爾士親王弗雷德裡克(Frederick)。邱園佔地300英畝,約合121公頃,作為一座皇家花園和大眾喜愛的休閒場所,在倫敦郊外高檔社區的擴張過程中,它一直被保存下來。當鼓搗植物發展成為一門科學學科之後,邱園便很自然地成為一個理想的研究基地。這種部分是公共園林、部分是科研機構的植物園便從此誕生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園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遍佈世界,在全球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植物生命網絡,無奇不有,氣象萬千。

今天,在邱園裡工作的科學家有三百餘名,包括為植物命名的分類學家、做比較研究的系統學家,以及自然保護學家、植物防疫檢疫專家及其他研究人員。他們的研究課題包括土地使用、植物的天然價值和食品問題等,其影響波及社會、政治和經濟各個領域。毋庸置疑,自邱園創立250年以來,科學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突飛猛進的發展,譬如對分子生物學的理解,以及用來揭示其奧秘的技術。但是,早年的科學家們試圖回答的一些問題至今仍然懸而未決。

最早的植物科學家是一批真正的開拓者。他們經常要同世人的偏見和冷漠做鬥爭。在過去,植物學並不是正宗的科學學科,頂多被視為一門非正統的學問,供紳士和淑女們消閒解悶兒。絕大多數的植物學家最初都是從事其他職業的——花匠、工程師,有的甚至是和尚或修士。他們被視為有古怪癖好的人。有些人在帝國的對外征服和探險活動中被允許隨行,譬如約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參加了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船長率領的第一次遠洋航行,但僅此而已。這些先行者中有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的成功事蹟或悲劇故事引人入勝。當然,也有些人默默無聞或失敗了,他們做出的推斷是錯誤的,甚至誤入了歧途。不過,真正奇妙無窮的是植物本身。來自帝國各個角落的稀奇古怪的植物,從小巧如蜜蜂的蘭花,到人可在上面行走的巨大睡蓮,激發了人們移植、栽培並往往嘗試食用的興趣,以及觀賞和探索其奧秘的強烈慾望。

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曾經說過,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積累信息,而是提出挑戰性的問題並找出答案。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最嚴重的挑戰是:氣候變化(尤其是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人口增長、食品安全和疾病防治。這些問題都同人類與植物的共生關係緊密相連。植物肯定能夠為我們提供某些解決辦法。今天,植物學的術語比以往增加了很多,面臨問題的層次也不同了,我們大可以滿懷信心地說,人類絕不會再允許由於缺乏對遺傳多樣性的瞭解而導致整個國家出現大饑荒——如19世紀50年代在愛爾蘭發生的悲劇。不過,通過這本書,我們會驚訝地發現,早已仙逝的拓荒者們提出的問題仍未解決:植物究竟是如何將自身的有用性狀傳遞給下一代的?現代遺傳學之父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凝視著豌豆如此發問。當政治踐踏了科學的自由,會發生什麼悲劇?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失陷後,尼古拉·瓦維洛夫(Nikolai Vavilov)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員為了保存植物標本,竟在冰冷的地下室裡活活地餓死,因為那些珍貴的標本未來可能成為千百萬人的食糧。

本書是對植物學產生及其發展歷史的獨特考察,它清晰地列出了這一學科從古至今的演進時間表。書中突出介紹了200年來植物學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並將之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之中,通過邱園這一顯微鏡來進行細緻觀察。邱園是某些重大突破的領軍者,亦對其他研究機構取得的成果做出了相應的貢獻。邱園始終發揮著一個信息中心的重要作用,蒐集和交換著從全球各個角落發現的植物標本和知識領域的思想成果。

邱園至今仍在扮演這樣一個角色,故事還在繼續。科學家們在孜孜不倦地工作,儘管不再像當年有那麼多身穿馬甲、灰髯飄拂的怪人和狂迷者了。假如它的首任園長威廉·傑克遜·胡克(William Jackson Hooker)及同時代的植物學家喬治·邊沁(George Bentham)泉下有知,他們無疑會深感欣慰。今天的邱園,一如既往地堅信植物對於地球和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植物身上汲取知識和創意,是邱園始終如一的宗旨。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這些知識和創意。

凱茜·威利斯

2014年6月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英国皇家植物园史话|荐书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覆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覆聽課,瞭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