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蔡東藩為什麼沒寫秦以前的二週春秋戰國演義?

驢友珊姐


蔡東藩的系列,從《前漢演義》一直到《清史演義》,合稱《中國曆代通俗演義》。這個系列裡,只有《後漢演義》,《兩晉演義》,是沒有三國演義的。為什麼呢?因為《三國演義》羅貫中已經寫了啊。同理,為什麼沒有兩週演義或至少春秋戰國演義呢?因為明末就已經有《東周列國志》了啊。

我們說的《東周列國志》,本來叫《新列國志》。為什麼這麼叫呢?馮夢龍讀了餘邵魚撰《列國志傳》(又題《周朝秘史》)。他覺得這書有些地方寫得不夠好,就自己改寫了以下。寫好就要起一個新的書名,就叫《新列國志》。這個名字有點不倫不類,清人蔡元放評點普及,就索性叫《東周列國志》了。這書一共一百零八回,不講商末西周的事情了,從西周後期一直講到秦始皇統一:

  • 第 一 回 周宣王聞謠輕殺 杜大夫化厲鳴冤

  • 第百零八回 兼六國混一輿圖 號始皇建立郡縣

從敘事風格上講,這書有什麼特點呢?

餘邵魚、馮夢龍的嘗試,很具有開創性。唐宋以來,歷史通俗演義固然是很多了。但是說三分,說隋唐,說五代,講的都是一兩代的事情。三國的故事,劉關張的情誼貫穿三國大半,三顧茅廬的羈絆直接引出全書下半部分的諸葛北伐。諸葛亮死後的部分是非常簡略的。這樣概括起來,大概就是181年到234年,五十多年,兩代人活躍的時間。說隋唐時間跨度更短,就李世民一幫人打一打。說五代當然是五十多年的跨度。至於七俠五義之類的,展昭、白玉堂是同時代的人,有交集,有恩怨,有瓜葛,這故事講起來,就有勁了。

五十年的規模,人物之間關係非常緊湊。這個東周的列國志,從公元前800年開始交代,一直寫到前221年統一,五百多年的歷史,很多人出場一下,馬上就過去了。這樣對讀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所以餘邵魚、馮夢龍其實參照了兩種其他的體裁。一是紀事本末,就是把重要的故事,一個個講給你聽,故事之間,即使人物有重合,不需要有直接關係。二當然就是三言二拍之類的短篇故事集,其實就是一個個彼此獨立的故事了。

但是歷史畢竟是連貫的,不能是一個個故事集。所以《東周列國志》這書的特點就在這裡,用章回體的形式,把這些不同的故事,貫穿在一起的。雖然沒有劉關張諸葛亮的主線人物,把一件件事串起來,但大量利用白話小說的敘事技巧,讓人感覺劇情是連貫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發明。

有了餘邵魚、馮夢龍的開拓,蔡東藩就可以開拓前人沒有寫過的時期,以演義的形式把中國歷史串起來。在當時,這是一項具有相當意義的工作。他1916年開始寫的時候,梁啟超早就在提倡新史學(1902年),很多人在搞洋氣的歷史書寫的時候,蔡東藩覺得,對於傳統中國來說,演義體才最能深入人心,才最能影響到普通人。所以,就開始了他宏大的寫作計劃。

當然,前人珠玉在前,已經寫過的時段,他就不寫了。

那麼,有人可能要說了,好吧,東周的演義、三國的演義,已經有了,蔡東藩就不寫了。那西周呢?商朝呢?那我只能說……這位同學,你聽說過《封神榜》麼?


在野武將


蔡東潘沒有寫秦以前的二週春秋戰國演義是為什麼呢?因為秦朝存在時間太短沒有專門的史官記錄,秦以前的朝代更是沒有。秦以前的記載主要是“金文”,也稱“鐘鼎文”,都是刻在青銅器上的記載。


蔡東潘寫書追求“語皆有本”,有的後人考量。他又不是考古學家,不認識鐘鼎文。縱然其認識“鐘鼎文”,以他的追求也是定然不會以此為據編寫春秋戰國東西周的歷史演義的。因為“鐘鼎文”記載的歷史晦澀難懂。秦朝縱然沒有史書,可是有後來的史官來為秦朝記錄啊!比如《史記》、《戰國策》。



很多人會問蔡東潘是誰?他是《中國曆代通俗演義》的作者。這套書包括:《前漢演義》、《後漢演義》、《兩晉演義》、《南北史演義》、《唐史演義》、《五代史演義》、《宋史演義》、《元史演義》、《明史演義》、《清史演義》,共十一部、二十二冊、一千零四十回,以小說形式再現了上起秦始皇,下訖民國的2166年間的中國歷史。因為這部大塊頭著作,蔡東潘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歷史演義作家。

蔡東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於他對歷史真實的嚴格追求。他寫歷史演義,“語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節均有歷史記載作為根據。

作為“演義”,他當然也有虛構,特別是人物對話。但是,他很謹慎,力求符合特定歷史環境和特定歷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編造。因此,他的書,可以當作歷史讀。

蔡東潘簡介: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字椿壽,號東藩。1890年考中秀才。1910年赴京趕考中進士分發福建,為候補知縣。因為看夠了官場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等惡習,1911年稱病歸鄉。之後長期以寫作和在小學教書為生。被後人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城市歷史小小剛


蔡東藩先生的通俗演義從秦朝到民國,橫跨兩千多年,數百萬字,一人寫就。被稱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為什麼先生不寫二週及春秋戰國的故事呢。

大膽揣測,是因為他不忘初心。

他的初心是什麼?

他寫此書的目的可不光是為了娛樂,為了掙錢。他還要將自己的三觀貫徹其中。

他生在清朝末年,歷經民國,見過復辟。在那個年代凡是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哪個不心向革命,埋葬腐朽的封建王朝。

最早他編寫過一本《中等論說文範》,在這本書裡他說:“竊謂為國民,當革奴隸性;為新國文,亦不可不革奴隸性。”這一句話足以證明他的立場和眼界。但是民國之後,他見到的卻是復辟鬧劇,他自己都說“孰知時事忽變,帝制復活,籌安請願之聲,不絕於耳。幾為鄙人所不及料”

就如同魯迅先生見到麻木的看客棄醫從文一樣,蔡東藩也想用文字來喚醒國民。

魯迅是用雜文,蔡東藩是要用民眾最喜聞樂見的演義故事來作為喇叭。

這便是他的初心。

所以他的第一部書不是秦朝的歷史,而是《清史通俗演義》,因為這和民國最近,更能引起民眾注意力。也更容易探討為什麼大家這麼迷戀一箇舊政權。

所以他在《清史通俗演義》第100回,他寫“舉總統孫文就職,遜帝位清祚告終”他自己也說“錄一代之興亡,作後人之借鑑”。

此書十分暢銷。他隨後寫元史。三部明史。四部是民國史。五部宋史。六部唐史。七部五代史。八部南北史。九部兩晉史。十部前漢史。十一是後漢史。

可見他完全不是按照歷史順序寫的。

他的寫作軌跡,估計和他的思考的順序一致。

正因為這書用舊的形式裝入了新的內容,這套書影響十分大。

最著名的毛主席當年在延安專門讓李克農為他買兩部此書來。

也正因為他這部書立場堅定,有許多人也看他不爽,據說他在寫民國演義的時候,有軍官曾給他郵過子彈。

孔子做春秋亂臣賊子俱,想不到一部通史也讓一些人如此戰慄。

他為什麼不寫東西兩週的歷史演義呢,我猜測那時候中國人的思想尚是奔放的,開脫的,所以才有百家爭鳴,那時候孟子還敢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那時候還有人敢說“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悉天下奉一身而不取”那時候知識分子敢對國王說你過來。

中國人都是站立著的,還沒有奴性。

而秦國之後,全國一統,焚書坑儒,封建專制的思想一步步禁錮中華民族的思想,再加上外族入侵,到了清朝,人人皆成奴才(漢人連奴才也不得)。

蔡東藩這一套書從秦到民國就是研討了中國人的心路歷程。

這大概是他不寫的原因吧。



錦翼


蔡東藩之所以沒有寫,二週春秋戰國演義。主要原因有三個。

首先是資料的匱乏。蔡東藩對材料的剪切選擇很小。創作的空間不大。創作的話,也只能拾人牙慧,照抄各種資料。

其次是,對於這一段時期的歷史,有東周列國志,這本很牛的書存在。東周列國志,蔡東藩再寫也不會超過馮夢龍,所以說也沒有多大意義。

最後我覺得就是。蔡東藩先生想形成整個封建社會的一個整體演繹。因為民國他就寫了一半。後續是其他人補充的。

上面都是個人推論。拿出來個人觀點和大家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