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關注ERP之根——基礎數據的準備!

關注ERP之根——基礎數據的準備!

人們常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正好從測方面反映了實物的本質都是有基礎組成的,刨除事情本身的大小,它的基礎必須打好,這樣才能保證正常的存在,製造業ERP系統也是如此。

什麼是基礎數據?

製造業ERP系統的基礎數據量大面廣,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如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顯性數據和隱性數據、主數據和輔助數據。靜態數據是不隨時間或其他數據變化而變化的數據,是企業公用的數據,同時又是動態數據的基礎。靜態數據包括系統設置所用到的數據和系統運行實際業務所用到的數據,具體有會計科目、各種比率參數、庫位和物料主文件、BOM表、供應商主文件、客戶主文件、賬號及銀行主文件等。動態數據是每筆具體業務發生時產生的數據,它隨時間點不同而變動。動態數據按照時間點來分,又可以分為期初數據和日常數據。期初數據包括系統上線切換時點的總賬餘額、車間在製品餘額、庫存餘額、未結三大訂單(CO、PO、MO)。

從另一角度來說,物料主文件、BOM、供應商/客戶信息、會計科目等屬於顯性數據,而系統配置的各種參數則是隱性數據,這些數據在業務中雖不可見,但卻能影響到系統運算的結果。對另一種劃分方式而言,顯性數據如物料主文件、BOM、供應商/客戶信息、會計科目又被稱為主數據,而會計期間、貨幣和匯率、銀行主文件、工廠日曆、付款方式、計量單位、結算方式、憑證類型等數據稱之為輔助數據。

製造業ERP系統就是根據這些基礎數據,按照內部邏輯經過運算形成各種報告報表,供管理者掌握生產經營狀況,從而進行分析和決策的。

如何整理基礎數據?

基礎數據整理是實施過程頭緒最多、工作量最大、耗時最長、涉及面最廣、最容易出錯的部分,是一項艱苦細緻的工作。

1.成立數據小組,確定工作進度。

艱苦細緻的工作要由踏實能幹的團隊擔當,嚴密的計劃和合理的組織是完成這項艱鉅工作的保證。數據小組成員一般從各個部門的業務人員中抽調,由項目經理或指定的專人負責領導數據小組的工作。數據小組的職責是分析數據準備的範圍,建立ERP編碼體系,組織必要的培訓,製作數據蒐集表格模板,監督數據收集質量,並負責數據的最終導入和使用。在工作執行上,數據小組要根據ERP項目的實施進度,制定基礎數據整理的時間表,安排好小組成員的分工,並定期召開小組會議,溝通問題,推進工作。

2.數據整理自下而上、先易後難。

任何工作都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數據整理概莫能外。製造業ERP系統基礎數據整理一般應遵循先易後難的工作次序,容易整理的公共數據先行整理,需要多次求精的局部數據後行整理。靜態數據相對固定,且花費時間長,可以先開始整理,動態數據在系統切換前整理即可。

第一手資料和數據保存在生產第一線,要將這些散亂的數據加以收集整理,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企業的基層人員。因此,編碼小組應該在與一線人員充分溝通交流的基礎上設計出他們能夠理解和操作的數據收集表格,系統所需的字段信息應囊括在表格中,然後下發到各個部門以供基層人員收集、記錄數據之用。

其實在沒上系統前,很多數據雖然存在,但沒有量化,收集的過程通常要根據數據的歷史經驗值統計得出。數據也不會一次就能準確,所以要做好每次版本的更新和管理,數據不能亂而且要越來越精確。基層將數據上報數據小組之前,部門應召集業務骨幹和有經驗的師傅對錶格數據逐一討論和檢查,確保沒有遺漏、重複,也沒有過時、失實的數據。

3.把好數據錄入關。

各部門報來的數據不是孤立無關的,數據小組在拿到基層報來的數據後,必須做好各部門人員的溝通與協調工作,綜合平衡後再進行統計彙總。然後,備份電子文檔和紙製文檔,並註明整理人員、完成時間和最後版本,再由專人錄入系統。手工錄入是艱鉅而枯燥的重複工作,時間長了容易出錯,可以配合Excel表批量導入,有條件的也可以編寫數據轉換程序實現更快速、更完美的錄入。為保障數據錄入的質量,可以建立相應獎懲制度,一方面可以提高錄入人員的積極性,同時也督促其在錄入的同時進行認真的檢查。

基礎數據整理的工作重點

基礎數據整理工作很繁雜,沒有捷徑,但有方法。對於新上製造業ERP系統的企業,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如果能夠抓住編碼這一主線,把握好物料主文件、物料清單(BOM)和庫存數據三個重點,就可以提綱挈領、一以貫之。

毫無疑問,基礎數據整理是個艱苦細緻的工作,數據質量的提高是個漸進和求精的過程。實施製造業ERP系統的企業一定要高度重視基礎數據的整理,如果基礎數據達到了及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的要求,系統切換上線只是水到渠成,ERP發揮效益也將近在咫尺。

關注ERP之根——基礎數據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