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中國百家姓》人物專訪|大槐樹景區文化顧問樊德昌

《中國百家姓》人物專訪|大槐樹景區文化顧問樊德昌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位於山西省洪洞縣,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從明洪武2年至永樂15年,近50年的時間裡大槐樹下就發生大規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遷往京、冀、豫、魯、皖、蘇等18個省,500多個縣市。經過六百年的輾轉遷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後裔。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早已在炎黃子孫心中深深紮下了認祖歸宗之根,被當作“家”,被稱為“祖”,被看作“根”。

《中國百家姓》人物專訪|大槐樹景區文化顧問樊德昌

《中國百家姓》攝製組來到洪洞大槐樹,採訪了大槐樹景區的文化顧問樊德昌先生。


《中國百家姓》人物專訪|大槐樹景區文化顧問樊德昌

【記者】來到著名的洪洞大槐樹,還請您首先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洪桐縣的歷史淵源及發展吧。

【樊德昌】洪洞縣是兩個縣合併而來,就在1954年以前,有一個趙城縣,跟洪桐合併成一個洪洞縣。這兩個縣中,洪洞縣是楊姓的發源地;趙城縣他是趙姓的發源地。

洪洞它作為楊姓的發源地,原來不叫洪洞。最早在周朝時候叫“楊”。當時周武王的兒子叔虞被分封到太原的晉祠,叔虞他的後代伯僑被分封到了洪洞,也就是“楊”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地方就成了楊國,是一個貴族的食邑。當時咱們這個中華姓氏正在發源,楊國這個地方的人就都以楊為姓了,楊姓的始祖就是伯僑。這就是為什麼楊姓的發源地是洪洞。

趙國作為趙姓的發源地,它的始祖叫趙父,父親的父。趙父他是為周穆王駕車的人。他的技術非常過硬,他架著戰車,拉著周穆王打了很多勝仗。所以後來周穆王就把趙這個地方賜給了趙父作為一個獎勵。其實趙父他跟周王室的血緣關係很遠,但是因為有軍功,就把趙這個地方分給他,作為他的食邑,所以叫趙國,所以趙父就是趙姓的始祖。


【記者】歷史上都說:我來自於大槐樹,祖先都在那。大槐樹移民的發生,有著什麼樣的背景呢?

【樊德昌】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大規模移民很多,那是因為每一次戰爭,它的併發症的後遺症都是移民。比如最著名的我們說從北宋到南宋,人們隨著皇室的遷移撤到南邊去,形成大規模的移民。

在歷次移民過程中,就唯獨明朝初期的這次移民,我們叫大槐樹移民。這一次移民活動一直持續600多年,在民間留下很多故事,和不間斷的文化傳承。這次大移民發生的背景還是戰亂,因為中國曆次改朝換代,大概90%以上都是農民對農民的戰爭。前一個朝代腐敗,然後農民不堪忍受便起來造反,最後由一個政權取代另一個政權。

元朝是一個蒙古人的政權,他們在治理國家這一方面比較外行,也比較粗暴。所以只過了七八十年,這個國家這個朝代就不行了。然後很多地方都爆發了農民起義,其中最著名也最成功的就是朱元璋的這支部隊。朱元璋領導農民起義部隊,開始造反並攻打元朝的軍隊,奪取元朝的政權。元朝的政權中心就在現在的北京,當時叫大都,於是這個戰場就在中原。咱們中國中原狹義的概念,基本上是現在的河南,比較廣義的中原概念,就包括安徽、江蘇、河北和山東等地。

只要是戰爭,就會有大規模的人員死傷。那麼不管是進攻方還是防禦方,他死的人都是青壯年男子。這樣,就會嚴重影響當時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千里赤地荒無人煙,這些現象就可想而知了。大槐樹移民的背景就是如此。

為了振興中原的經濟,也是為了鞏固和發展明朝的政權,於是就產生了移民。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是中國經濟、農業的腹地,是最發達的地區,在某種程度上比南方還要好。


《中國百家姓》人物專訪|大槐樹景區文化顧問樊德昌

【記者】那麼,移民會發生在洪洞這裡,有哪些具體原因呢?

【樊德昌】

第一個原因,是這裡有資源、有人。因為元末的這些戰爭,洪洞都不是主戰場,所以 相對來說它的人口的發展是正常的。第二個原因,這兒是離中原最近的一個地區。所以在同樣都很差的交通條件下,移民還是選擇發生在這兒。

這中間它是有個反覆的,因為朱元璋他是安徽鳳陽人,這裡也是他起義,並且在戰爭中死傷人員最多的一個地方。朱元璋他做了皇帝以後,他就想盡快把它鳳陽這個地方的經濟給恢復起來,於是他就採取一個政策,在南方的那些富戶財主中挑選了這麼一批,把他們遷到鳳陽這個地方去。結果這些人南方人到了這個鳳陽,第一水土不服,第二生活太苦,他們就就悄悄往回跑。所以朱元璋的這個移民政策是失敗的。


【記者】為什麼這個移民就能成了大槐樹移民呢?

【樊德昌】這次移民,我們現在說它是中國移民史上一次官方組織的大規模移民。既然是官方組織的,就得有一個施行辦法,得有一個衙門管這事。洪洞這個地方,當時是人口相對很多的,然後在大槐樹這個地方,它有一個廣濟寺。我們知道寺院那個僧舍比較多,朝廷組織了一個移民的機構,它要一個辦公的地方。這個寺院比較寬敞,辦公用房又是現成的,然後離洪洞縣就一公里左右,很近,又在一個官道上。廣濟寺的門口有一棵大槐樹,這個大槐樹據傳說樹圍就有十幾米,所以就選擇這個地方作為移民的辦公署,所以這個移民後來大家就口頭上就把它叫成了大槐樹移民。

對於大槐樹移民,現在我覺得大家應該糾正這麼一個誤解。它不是所有遷移的人都從大槐樹這裡出發,而是在這兒辦遷出手續。發放路費、安置費、身份證介紹信、戶口遷移證。 這裡只是辦理移民事務,也就是在大槐樹下的移民署這裡辦。 這個移民前後持續50多年,所以大家就口口相傳,把這個這個移民活動俗稱大槐樹移民。

這些移民到了新的遷入地安家,逐漸發展起來了,就開始修家譜。咱們中國人過去宗族觀念非常強。漢民族它遊牧民族不是一樣的,漢民族就是,我們說三天不見煙筒冒煙,自己就會坐臥不寧了。那麼這些移民的後代,他們到了新的地方以後,各個家族都建祠堂,修家譜,這就這個事就來了,這就是中國文化傳統。


《中國百家姓》人物專訪|大槐樹景區文化顧問樊德昌

【記者】在這樣的大規模人口遷移中,大概牽扯到多少姓氏呢?

【樊德昌】大規模移民,牽涉到的姓氏、人口、家庭都非常非常多,遷出地遷入的地域也都非常廣。幾乎這個所有省市都有移民遷入,涉及多少人,很難有確切的考證、確切的記載。但據我們現在的一些專家研究,有一二百萬的說法,也有三四百萬的說法。但估計一兩百萬這個說法是非常靠譜的。讓這一兩百萬人出去,主要是為了去把那千里荒無人煙的土地給種起來,要開墾土地,發展農業經濟。所以這些人都是生力軍,是主力部隊,人口素質是相當高的。

中國這個姓氏到明朝的時候,我們說百家姓,實際上是幾百個姓。在明朝這個時候,洪洞這一帶,基本上中國有的姓氏這裡都有。大槐樹移民是一個歷史事件,那麼經過600年的這個傳承,他現在形成了一個大槐樹移民文化。


【記者】大槐樹移民所形成的移民文化有什麼重大影響呢?

【樊德昌】

大槐樹移民確實是一個文化現象。這個文化現象就包含著移民的文化,它對現實文化有很大的影響。

因為移民的遷徙過程就是姓氏家族的遷徙過程。一個姓氏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就要跟當地的人、跟當地的文化結合,就要交流,就會產生新的文化現象,就會有所發展。那麼它對姓氏文化,對民俗文化都有很廣泛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明朝建立以後,要處理戰亂帶來的爛攤子。那麼明朝為什麼能夠持續那麼長時間呢?他跟中央移民有非常直接的關係。這些移民到了中原以後,他給你分土地,農業很快就可以得到發展。加上中原這個地方很好,非常適合發展農業。有了中原農業這個基礎,國家的財政就發展起來了,有了財政的支撐,那麼國家政權也就能穩定。

所以大槐樹移民或者是明朝初期的這次移民,對明朝經濟的恢復,政權的鞏固,起了直接的作用。對於文化的交流發展傳承,是起了一個間接的作用,這不是朱元璋個人的的出眾,它是一個必然的歷史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