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不良貸款上升與監管標準趨嚴有關 商業銀行應繼續採取多種措施嚴控金融風險

業內專家認為,5月份不良貸款出現較大程度“雙升”,與不良貸款認定標準趨嚴密切相關,由於監管部門不斷加大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的督促力度和不良違規出表的打擊力度,加快了不良貸款的真實暴露。對於5月份不良“雙升”,應緊密關注但不必過分擔憂。在當前銀行利潤持續改善、撥備仍較為充足的情況下,不良貸款上升、信用風險暴露都是銀行業進一步規範發展的表現,也是銀行業不斷提升防控風險能力的客觀要求。

不良贷款上升与监管标准趋严有关 商业银行应继续采取多种措施严控金融风险

銀保監會最新公佈的銀行業運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1.9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9%;相較一季度末的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均出現一定幅度回升。

而銀保監會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5%,不良貸款餘額為1.77萬億元。兩個月時間內,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0.15個百分點,不良貸款餘額增加1300億元。

業內專家認為,不良貸款出現較大程度“雙升”,與不良貸款認定標準趨嚴密切相關。近期,由於監管部門不斷加大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的督促力度和不良違規出表的打擊力度,加快了不良貸款的真實暴露。

不良貸款認定標準趨嚴

作為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去年以來,監管機構就一直強調,銀行業應利用當前撥備較充足的有利條件,做實貸款分類,真實反映信用風險,消除未來風險隱患。

近期,有消息稱,監管層已要求各銀行將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計入不良貸款,屬於銀保監會直管的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要求在6月30日之前,將全部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計入不良貸款; 屬於地方銀監局管理的地方法人銀行則獲得一定的緩衝期限,按各地實際情況,有些地方銀行甚至可以延期到明年達標。

記者瞭解到,關於逾期90天以上貸款計入不良貸款的問題,現在大部分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實際上都在按此要求操作的。

根據原銀監會制定的 《貸款風險分類指引》(以下簡稱《指引》),銀行貸款劃分為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和損失類五類,後三類合稱為不良貸款;《指引》要求將逾期(含展期後)超過一定期限、其應收利息不再計入當期損益的貸款列入次級類。不過,《指引》對於“一定期限”並沒有具體量化的規定。

但在實際操作中,許多銀行按照行業經驗,將這一期限定在了90天。有些大型銀行的執行標準甚至更為嚴格,如果貸款抵(質)押品不夠充分,逾期60天的貸款就會被納入不良貸款。

業內專家認為,5月份不良貸款餘額規模的增長,主要是由於不良貸款認定標準的趨嚴所致,之前納入正常類、關注類的貸款現在被計為不良貸款,加速了存量不良貸款的暴露。但這只是對顯性不良貸款的進一步確認,並不意味著行業資產質量的惡化。

有效遏制風險隱患

“5月份的不良率上升,還和銀行核銷節奏有關,數據顯示銀行的不良和撥備餘額在同步上升,撥貸比也較3月底有大幅提升。因此,隨著季末銀行核銷的完成,到6月底時不良率應該可以回落到1.7%至1.8%的正常水平。”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許文兵認為。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5月份不良“雙升”存在技術性因素,不良貸款一般都是在季度末或者是在半年度的時候處置一批,所以5月份的不良指標可能會高一點。但到6月底或到年底,如果銀行加快處置不良貸款進度的話,不良貸款率就有可能會下降。

銀保監會公佈的數據顯示,商業銀行前5個月實現淨利潤8555億元,平均資產利潤率1.1%,資本利潤率14%。盈利能力的改善,也有利於穩定貸款質量,提升銀行業風險抵禦能力。

業內專家認為,對於5月份不良上升,總體來看,應緊密關注但不必過分擔憂,在當前銀行利潤持續改善、撥備仍較為充足的情況下,不良貸款上升、信用風險暴露都是銀行業進一步規範發展的表現,也是銀行業不斷提升防控風險能力的客觀要求。

來自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目前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之比,已由高峰期的近120%降至100%以內。同時,銀行業綜合運用壞賬核銷、現金清收和批量轉讓等手段,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2017年以來共處置不良貸款1.9萬億元。總體來看,由於加強了清理規範力度,及早介入干預,金融風險隱患已經得到有效遏制。

資產質量管理面臨較大壓力

隨著去產能、去槓桿的進一步推進,部分地區和行業的風險將逐步暴露,部分企業的現金流壓力會增大,信用風險會上升,銀行業資產質量管理仍將面臨較大壓力。

“近階段金融去通道、降槓桿政策已經取得一定的效果。這些政策有助於釋放金融資源支持實體經濟,有利於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但短期內會使部分本身經營存在問題的企業的風險加快暴露。”許文兵表示。

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今年發佈的《中國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從中長期來看,目前不良貸款率可能只是一次階段性下探。《報告》還顯示,有四成受訪者認為其所在地區的銀行類金融機構真實不良貸款率可能達到3%至5%。

“下一階段,不良貸款的形勢依舊非常嚴峻。從區域上來看,此前江浙一帶、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不良資產比較多,目前不良貸款出現向‘北上’和‘西進’蔓延的趨勢,比如北上山東和東三省、西進中西部地區。從行業領域來看,隨著房地產調控的不斷收緊,房地產領域的不良資產壓力會加大,一些中小型房地產公司的不良貸款也會加速暴露。”董希淼表示。

當前銀行表外業務正在向表內轉移,由於並非所有的表外業務都能實現順利轉表,董希淼提示,應警惕轉表過程中不良貸款的產生。

面對依舊嚴峻的形勢,商業銀行應繼續採取多種措施嚴控金融風險。一方面,要儘量減少不良貸款新增,特別是針對房地產貸款、地方政府債務和互聯網金融等系統性風險隱患較大的領域,應設定審慎監控指標,開展壓力測試,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努力把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另一方面,在經濟上行期,商業銀行應加大撥備和準備金計提力度,多渠道補充資本金,不斷提升應對風險衝擊的能力。

近期本網熱文

不良贷款上升与监管标准趋严有关 商业银行应继续采取多种措施严控金融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