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習近平用典》之為政篇(一)

《習近平用典》之為政篇(一)

《習近平用典》之為政篇(一)
《習近平用典》之為政篇(一)

解讀

習近平同志一向倡導領導幹部乾乾淨淨幹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和宗旨的內在要求,多次強調領導幹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範,把這作為為政之德、為政之道、為政之要。推行八項規定,抓好作風建設,中央領導率先垂範,因而能上行下效,清風勁吹。在我國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為官清廉,是許多思想家倡導的政治主張,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終身恪守的為官准則。習近平同志在不同場合,引用先秦時期為政以廉的箴言,要求領導幹部有公正無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的優良品質。廣大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但看領導幹部怎麼說,更看他們怎麼做。要在群眾中威信高、影響大,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揮自身的模範作用、人格魅力。否則,“臺上他說,臺下說他”,說話辦事怎麼會有影響力和號召力?

原典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春秋﹞孔子《論語·顏淵》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春秋﹞孔子《論語·子路》

釋義

孔子這兩段話都說明了為政者自身行為端正的重要性。在《論語·顏淵》中,魯國大夫季康子向孔子問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認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帶頭端正,誰還敢不端正呢?對於什麼是政治,孔子用一個“正”字概括。

關於“正”,孔子在《論語·子路》中有如下觀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認為,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為端正,無須下命令,百姓也會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服從。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對百姓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在評價西漢“飛將軍”李廣時,引用了孔子這句話:“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對“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詮釋。

責編 | 楊泉芳 審核 | 王志華、王劉章

文稿來源 | 人民日報評論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