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永樂之後,明朝為何放棄成祖朱棣收復的越南?

黑娃愛瘋


這是文官集團的赫赫功勞!

1427年,明朝撤銷交趾布政使司,8萬大軍回國,承認安南獨立,明朝對安南20年的經營毀於一旦。

安南地區自939年五代十國時期獨立,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一大隱患。1406年,安南國內動盪,明朝名將張輔出兵平定,安南歸入明朝版圖。

但是隻是過了20年,明朝就不得不全數從安南撤出,回到朱棣時代出發的地點。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明朝的虎頭蛇尾?

1、天子守國門,安南無張輔

1367年,朱元璋揮師25萬向元朝發起了進攻,元軍在明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元順帝也主動放棄大都逃回草原。

但是此時的元朝,與其說是戰略退卻,倒不如說是為了反手一擊的主動收縮。因為很快,明朝的第四次北伐就遭遇到了巨大失敗,雙方從此陷入漫長的拉鋸戰中。

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蒙古帝國佔據的地盤太大,所以他們即使失去中原,也能繼續保持較為強盛的力量。退回草原的蒙古殘部稱為北元,不斷伺機南下。朱棣削藩後不斷北伐仍不能蕩平,最後做出一個前無古人的決定:“天子守國門”。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標誌著明朝戰略重心完全北移。

而在另一個方向,從1407年張輔征服安南之後,朱棣即刻設置交趾布政使司,派出官員,按照其他地方模式進行治理。但是朱棣派出的官員仗著天高皇帝遠在安南當地橫徵暴斂,很快激起當地的反抗。

好在朱棣時代明朝國力強勢,哪裡有反抗哪裡就要撲滅,所以朱棣對於安南地區的叛亂一直採取高壓態度。從1406年到1417年十餘年時間,張輔作為明朝在安南的鎮守將領,四次平定越南地區叛亂,始終牢牢控制著安南。

但是自從張輔被調回京城,明軍在安南的局勢馬上出現反轉,黎利反抗勢力再度活躍,明朝很快處於下風。

因為常年對蒙古的北伐作戰,特別是朱棣親征漠北基本都是五十萬軍隊級別,明朝可謂元氣大傷。永樂後期,國家已經出現了民生凋敝的現象,因此,朱高熾繼位後,馬上下令停止了一系列的擴張行動,轉向休養生息,明朝的國策開始趨於保守。

這一轉變給了反抗者黎利以巨大利好。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派出的平叛大軍全軍覆沒,明朝在安南的控制範圍已經縮小到幾個重要城池,周圍都成了反抗者的根據地。這樣的情況下,明朝南下平叛顯得困難重重。

此時朝中是“三楊”主政,作為士大夫集團,為國計民生考慮,主張放棄安南。而張輔則力主平叛,但是時過境遷,士大夫當國,且明朝早已被安南折騰地疲於奔命。

從休養生息的思維出發,朱瞻基最終選擇放棄安南,封黎利為國王。而黎利也力主與明朝修好,因此安南再次成為明朝藩屬國。

此舉震動天下,經過二十多年的文化輸出,此時的安南可以說和內地無異,如果明朝堅持控制,安南將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

安南的放棄讓兩廣成為國境線,而且安南的獨立起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從此廣西地區叛亂不斷,明朝在廣西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2、再無下西洋,國策趨保守

很多人說明朝之所以被迫放棄和安南的地區特色有很大關係,君不見美國在越南打了十幾年的仗,最後還是灰頭土臉地敗退回國,越南的地形是美國先進武器的噩夢;而且越南民風剽悍,中國自衛反擊時也深受其害。

但是這不應該是明朝放棄的因素啊,特別是對張輔而言。張輔平定安南叛亂,將敵軍屍體築成京觀威懾安南人,在這樣的魔鬼前,安南人很老實。同時張輔對於安南的地形也瞭如指掌,多次用計策擊敗安南人。

是張輔後繼的將領不得力?確實,比如李彬等人就很菜。

但這都不是主要因素,最主要的,是大明不想玩了。玩得太瘋,累了,所以回家。

1424年,朱棣駕崩,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從後繼的朱高熾開始,明朝由外向擴張轉入休養生息。

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至此,明朝的海上擴張宣告終止。

鄭和每次出海,在安南的占城都會做停靠,這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也是交趾布政使司控制的地方。作為深入南洋的領土,安南的地理位置異常重要,這關係到明朝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因此,在朱棣時代,朱棣才會力排眾議,堅持控制安南。

但是這一切在明宣宗時代終結了,從此之後明朝也無意再搞海上貿易和擴張了,那麼安南的地理位置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這就是一個被稱作“仁宣之治”的盛世時代。

國土除了提供土地和人口,還為統治核心區域提供了相當的戰略縱深。正是由於安南的放棄,兩廣成為禦敵第一線。清朝兩廣的淪陷,今天的南海之爭,無不訴說著領土之失的貽害無窮。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隨便尺寸與人!願每一寸土地,都成為我們最後的戰場!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朱棣對於安南是有領土野心的,這一點不是打著助陳氏復國的旗號就可以掩蓋的。

永樂皇帝

明成祖朱棣借安南內亂,藉口助陳氏復國,出兵安南並取得軍事勝利,假意訪求陳氏子孫(其時陳氏主要人物早已被叛臣屠戮殆盡,餘者亦無處可訪),一番做作後,遂“從安南耆老之意”,以“安南本中國之地”,“劃安南入中國,如同內地郡縣”,將安南國改為交阯,設立布政使司等三司,下轄十五個府,三十六個州,一百八十一個縣,並在各戰略要衝設立衛所,加強軍事控制。

張輔墓前的石碑

在完善了交阯三司的設置後,明廷對故安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恢復已故陳氏家族的地位,並建祠堂存祀。對故安南官員,除堅持從亂者外,一律留用,不過要與新任官員參用。明廷又廢除了黎氏(胡氏)王朝時期的一些苛政,輕徭薄賦,並開辦濟養院,積極救濟鰥寡孤獨廢疾者,提高民眾生活水平。除此之外,大力昌興文教,選賢舉能,當地賢達人士不僅可以在交阯官府任職,優秀者亦可簡拔至京師。為安定地方,黎氏殘族亦得到赦免,並被當地錄用為官。

儘管明廷採取了一系列企圖緩和矛盾,增強認同的措施。但是不得不說,朱棣在安南的統治不得人心,交阯設三司後不久,陳氏舊官即先後造反,如簡定、陳季擴等的叛亂。安南的叛亂曠日持久,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國力,得不償失。宣德五年,明廷最終迫於無奈撤銷交阯三司及所屬郡縣,仍以藩屬待安南。明廷對安南的直接統治以失敗告終。

宣德皇帝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西南的安南與東北的奴兒干不同,雖然同屬邊地,久不隸屬中央政府管控,但奴兒干地區向來以土酋分散控制,並沒有形成集權制國家,故經濟安撫,軍事控制即可將其納入直接統治。而安南以有國家建置,明廷欲推到其國家,將其納為一省,必然會受到當地統治階層的反抗,統治成本亦十分高昂,事實也驗證了這一點,最終明廷不得不撤出安南,復其舊狀。

以上是我的回答,請老師及朋友們批評指正!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胡一舟

參考文獻:張廷玉:《明史》

《明實錄》

白壽彝:《中國通史》


季我努學社


永樂之後放棄越南,是必然的事情。可以說明朝介入越南本身,就是一個戰略失誤。這種失誤所造成的損失,逼著明朝自己人不得不鬆手。

明朝暫時佔據越南靠的是當地內亂

1406年,明朝入侵越南,找的藉口其實是幫助被推翻的陳朝國王復辟。明軍一口氣派出號稱10萬人的大軍,在當地帶路黨的幫助下,輕鬆搞定了根基不穩的越南叛軍。另外一支號稱80萬的明軍在名將張輔的刷領下入侵越南,在忠於陳朝的舊勢力幫助下成功的橫掃了這片不大的土地。但朱棣的目的,實際上是將越南直接吞併。

可是,越南在唐朝之後就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獨立的實體。並且先後擊敗了南漢、北宋,逼退了元朝的軍隊。所以從根本上而言,不是一個弱雞的對手。

明朝則在當地駐紮五年後,開始露出真面目。1413年,早就沉不住氣的朱棣宣佈取消越南的國號,將這裡改成大明王朝的交趾郡,所有官員將由本國朝廷派遣,殖民化的目的再也遮掩不住了。

殘暴統治遭人反抗

明朝在越南的短暫統治是非常殘暴的。

作為殖民化的文治需要,越南各地都由明朝朝廷建立的中式學校,連普通人的服飾和髮型都被強制要求嚮明朝靠攏。這基本上和後來被明粉們口誅筆伐的滿清強制剃髮易服,完全一樣。

明朝也將自己國內常用的稅收習慣和稅制整體移植到了越南,並且將國內體制下培養出來的貪官與暴吏一併捎上。這樣,越南人不僅有沉重的稅收壓力,還要承擔可怕的徭役。比如,不少人就被無償的徵調,從越南老家走到新建立的首都北京,幫助修建紫荊城。

在這樣的情況下,越南的貴族與平民,都滋生了嚴重的反抗明朝統治情緒。他們在1418年,終於忍無可忍的爆發了起義。明軍在數年裡,不僅無法撲滅起義,還被迫龜縮到了部分大城市裡困守。朱棣先後派出2支10萬人級別的軍隊,南下增援越南駐軍。結果全部被伏擊大敗。

四處花錢被迫收手

最後,明朝撤出越南的原因還是因為四處花錢,財政終於吃不消了。

不僅在越南要維持成本巨大的駐軍花銷,也無法從當地的稅收裡獲得補償。

同時代中,朝廷大搞海禁政策,又花錢玩大西洋航行,等於製造了第二個財政窟窿。

至於什麼修建紫荊城、大報恩寺之類的超級工程,也不會因為前線吃緊和遠航費錢,而有停止的可能。

所以,朱棣之後,明朝人選擇撤退的非常明智的。否則明朝恐怕就是一個過去隋朝的翻版了。


米南德王問道


明成祖收復越南之後,設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其統治維持了三朝帝王大約二十多年,在明宣宗宣德二年正式廢除。


明朝之所以放棄在越南的統治,一來是因為財政不堪重負,二來也是因為官逼民反。明朝自從收復越南之後,由於常年用兵,每年耗費在越南的軍費高達三百咱兩白銀,然而在越南設立州郡,所收賦稅僅區區二十萬兩白銀,顯然是划不來。

其次,越南自從五代十國脫離中原王朝統治後時間已久,當地越人勢力強大,並且民風剽悍。而中原王朝之人一向將其視作蠻夷,看不起越人。

前往越南的官員,除少數出身中原,大多出身兩廣地區,他們之所以願意來“蠻荒之地”就是為了發財,不僅瞧不起當地越人,並且殘酷壓榨當地百姓。根據記載,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官府,每年僅僅孔雀尾就強迫當地人繳納上萬尾,數量不足就嚴刑拷打當地人,使得明朝形象大打折扣。

明朝收復越南,僅僅維持二十年便土崩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