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得了胃病,是要做胃鏡還是查幽門桿菌?

愛情陽光


按照醫生的角度來說,當患者胃部有不舒服和其他症狀出現的時候,肯定會建議患者進行胃鏡檢查,因為胃鏡可以更加全面,更加直觀的看到胃部疾病的變化,可以明確的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胃鏡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胃鏡不僅僅侷限於胃,而且還可以對食管和十二指腸部位的疾病進行診斷。



小克覺得胃鏡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可以進行病理活檢,當胃鏡對某一部位的病變不明確時,可以夾取部分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不但可以明確是否由幽門螺桿菌或是其他原因引起,還可以明確是否為惡性和良性。對於後期的治療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而對於幽門螺桿菌的檢查太過於片面,只是針對幽門螺桿菌一種病因,雖然幽門螺桿菌是引起胃部疾病的一個重要病因,可是幽門螺桿菌檢查只能明確胃部疾病是否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無法判定胃部疾病的發展和程度,也無法判定病變是否良性和惡性。

但是站在有些患者的角度,他們懼怕胃鏡,覺得胃鏡檢查太難受😖,所以更願意選擇檢測幽門螺桿菌這一無創檢查來明確疾病。如果幽門螺桿菌確實陽性,那麼就可以避免難受的胃鏡檢查了。


以上就是小克的觀點,歡迎各位補充,如有疑問和意見,可以在評論區和私信留言。最後記得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小克大夫


胃腸疾病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病多發病,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不適,飽脹,反酸,噯氣,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口苦口臭等症狀。

出現胃腸疾病有很多的檢查可以做,比如胃腸B超,大便常規,幽門螺桿菌測定,胃鏡,消化道造影等,但最常用的還是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最優越的地方是可以直觀的觀察胃裡面的情況,有沒有食道腫瘤,食道炎,胃潰瘍,胃出血,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病變,還可以直接取活檢。當然也可以直接在胃鏡下做幽門螺桿菌的測定。

幽門螺桿菌現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為什麼呢?據相關的調查研究,幽門螺桿菌給胃腸的惡性腫瘤和胃腸其他疾病有很大的相關性,所以治療胃腸疾病目前形成的共識就是要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檢查可以說成了現在胃腸疾病的常規檢查了,這個檢查簡單易行,可以說物美價廉,何樂而不為呢!

胃鏡和幽門螺桿菌的檢查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說那個要檢查,哪個不需要檢查,幽門螺桿菌的治療還是要以胃鏡檢查為前提,只有在排除了胃腸道癌症情況下,在去檢測幽門螺桿菌才有意義,如果是胃癌還去檢測和治療幽門螺桿菌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所以胃腸疾病檢查首選還是胃鏡,在胃鏡以後有必要情況下可以繼續選擇檢測幽門螺桿菌。



疼痛診療劉醫生


(2018年9月15日 曾醫生有問必答)

每次坐門診,都會遇到較多的胃腸疾病患者,經過詳細問診,我認為有必要胃鏡檢查及幽門螺桿菌檢查的,但很多病患有疑慮,我這個情況要不要做胃鏡,為什麼要檢查幽門螺桿菌,單胃鏡不能檢查出來嗎?

目前常見的上消化道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疾病,都與幽門螺桿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幽門螺桿菌感染已成為這些疾病的獨立發病因素。對於反覆有燒心、反酸、上腹痛、上腹脹、消化不良、噯氣等症狀的患者,建議查胃鏡的同時做快速尿素酶試驗或C13、C14尿素呼氣試驗,以檢測有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胃鏡檢查主要是看食管、胃、十二指腸有沒有器質性病變,看黏膜有沒有炎症改變、糜爛、潰瘍、息肉、腫物等表現。快速尿素酶試驗或C13、C14尿素呼氣試驗是檢查有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兩者是不同的檢測手段,又是相輔相成的。

對於合併慢性胃炎,胃潰瘍之類疾病,如果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方案不同,是需要先進行抗也幽門螺桿菌治療,再進行後續治療,沒有根除幽門螺桿菌,很容易導致上述疾病的復發。

所以,曾醫生認為,但凡有考慮需要做胃鏡檢查的病患,很有必要同時監測幽門螺桿菌,一是費用不大,二是指導治療意義重大。對病人的治療是好事。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老規矩:先說答案,胃鏡是可以檢查出幽門螺旋桿菌的。胃有持續的難受通過好好保養還沒有好轉的話最好還是建議做個胃鏡。

做胃鏡目的有三個:第一排除一下有沒有胃癌。第二;只要不是胃癌,一切都好說,反正短期之內是死不了的,做胃鏡也可以明確一下胃內大概情況,可以更針對性的治療。第三:做胃鏡還可以順便查一下幽門螺旋桿菌,根據胃鏡的結果來判斷指導是否要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胃鏡下直接可以利用快速尿素酶實驗診斷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如下圖所示,紅色的就代表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

還有查幽門螺旋桿菌和查胃鏡並不是兩個獨立的檢查,一般來說查胃鏡,胃鏡發現有問題,比如發現有胃糜爛、十二指腸潰瘍、胃萎縮再合併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那就治療胃病的同時一起把幽門螺旋桿菌根除。如果單純查幽門螺旋桿菌的話只是根除了幽門螺旋桿菌桿菌,但是胃裡面到底是什麼問題卻不知道,不同胃病吃藥的療程是不一樣的。如果單純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不做胃鏡的話把早期胃癌給漏了就不好玩了。

恩,大概就是這種情況,關於什麼情況下必須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如果綜合養胃,建議翻看一下我在頭條發表的文章,當然也可以在下面留言一起討論。

配一張圖片,是胃內多發潰瘍伴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這種情況下最好就是建議把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掉。

恩,祝開心。


消化內科葉醫生


隨著科技的進步,醫院的檢查設備,也是在不斷的更新換代,有時候為了診斷一個疾病需要很多項檢查項目來輔助,比如問題中說的胃病,就有胃鏡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查以及鋇餐造影檢查等等。

那麼胃不舒服了是要做胃鏡還是查幽門桿菌呢?

其實做什麼檢查主要還是看目的是什麼?

如果你就是單純的為了看胃裡有沒有幽門螺桿菌,那你就做——呼氣試驗,它簡單而方便,吹一口氣就能確定身體裡存不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但是它又非常的侷限,侷限到只能確定有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其他的什麼也確定不了,所以此時為了進一步瞭解更多的胃部更多的情況就需要進行其他檢查,比如下面說的胃鏡!

說到胃鏡,做過胃鏡的人,估計一提到“胃鏡”兩個字就有一種作嘔的感覺,那麼胃鏡既然這麼讓人難受,為什麼還要做胃鏡呢,做胃鏡能查出哪些問題呢?

胃鏡是一根細長的管子,前端裝有攝像頭,通過嘴伸入受檢者的食道→胃→十二指腸,醫生可以在外部的屏幕上直接清楚的看到上消化道內各部位的健康狀況,如消化道內是否有潰瘍、包塊隆起及曲張血管形成等,另外在必要時還可以通過胃鏡夾取胃內組織,進一步檢查。

因此胃鏡是觀察胃內有無器質性病變,無可替代的檢查!

既然是無可替代的檢查,那麼能不能在做胃鏡的的時候搭個便車順道查一下有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呢?

這個真的還就可以!

在做胃鏡時如果要檢查幽門螺桿菌,可以通過胃鏡取出小塊的胃粘膜組織,通過快速尿素酶試驗、胃黏膜組織切片染色鏡檢以及細菌培養等方式檢查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

但是這裡快速尿素酶試驗、胃黏膜組織切片染色鏡檢有個很大的缺點,醫生取出的一塊小黏膜它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所以容易出現假陰性;另外細菌培養,十分的複雜、耗時,而且費用高,對醫院的試驗條件要求也較高,所以開展此項檢查的醫院有限。

最後如果通過胃鏡檢查幽門螺桿菌,結果是陽性,那麼基本可以確定確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果是陰性,此時我們要考慮到是不是假陰性的可能,為了進一步確定有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有時候醫生會建議通過呼氣試驗來進一步檢查!

所以胃鏡檢查和幽門螺桿菌檢查它兩之間是一個交集的關係,但是在胃病檢查時又是不可替代的關係!

以上內容幫助到您了嗎?

如果有疑問可以留言哦~


骨傷的楊張張揚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中醫內科程勇教授介紹:

檢查完幽門桿菌,如果確實有菌,且指標數值很高的、有明顯症狀的,建議可以做殺菌處理。但是消除幽門螺桿菌並不能代表治好了胃病,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還是需要胃鏡的輔助。

很多人在得了胃病後,會有這樣的問題:胃鏡做還是不做,多久複查一次?因為人們認為,做胃鏡的過程很痛苦,有的人害怕活檢對胃會造成損傷,所以不想做胃鏡檢查或者不想頻繁做胃鏡檢查。因為胃炎,特別是有萎縮、腸化、異型增生主要的診斷需要依靠胃鏡以及病理檢查,因此建議反覆發作的慢性胃炎、有腫瘤家族史的胃病病人,應定期胃鏡並常規病理檢查。

至於做胃鏡檢查的頻率,要根據病情的程度有所區別。慢性胃炎一般一年複查一次胃鏡,有中度以上腸化生、輕中度異型增生者應半年複查一次,重度異型增生和不完全性大腸型腸化生最好3個月複查一次。


海上名醫


胃作為人體消化食物的重要場所,每天都要接受外來食物,所以難免會受到侵襲導致發病。胃病發生後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胃鏡或者幽門螺桿菌檢查,這兩種檢查該如何選擇呢?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兩種檢查手段的原理。胃鏡是通過一根黑色塑膠包裹的光纖維的細長管子,其頭部裝有攝像頭,由口腔進入食管、胃、十二指腸,通過攝像頭攝取的影像圖來直觀的觀察上消化道的情況,並且還能提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是目前最常用的上消化道檢查方法。幽門螺桿菌檢查是患者服用碳14標記的尿素,如果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話,幽門螺桿菌產生的尿素酶分解碳14標記的尿素產生氨和二氧化碳,通過收集從口中呼出的二氧化碳即可測出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其具體數值。雖然胃鏡通過活檢也能檢測幽門螺桿菌,但是精準度上相較於14碳呼氣試驗還是差一些。

一般情況下,來就診的患者如果是青年或者少年並且伴有間斷胃痛、胃脹、口中異味或者噯氣等症狀,我們一般都建議先做一個14碳呼氣試驗以排除幽門螺桿菌感染。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青年或者少年人群由於上學或者工作的原因經常在外就餐,而餐具是傳播幽門螺桿菌的一個重要媒介。

青中年人群來就診的話,如果胃病時間較短,症狀比較輕的話一般建議先做14碳呼氣試驗;如果是胃部疾病多年遷延不愈或者症狀較重的話,一般建議先做胃鏡,已排除一些惡性疾病。對於這個年齡段的人群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有時候會根據患者症狀建議他兩種檢查都做。

幾日前,在門診碰到一中年女性,腹痛劇烈呈針扎樣疼痛,以前沒有胃病史,綜合考慮後建議她做胃鏡。檢查結果出來以後讓人哭笑不得,原來是一枚棗核卡在了幽門口附近,幸虧做胃鏡檢查及時發現並取出。如果棗核不幸進入腸道內卡在某處的話,那有可能需要手術才能取出,那樣的話痛苦不說,花錢也多。

最後,具體要做何種檢查要在消化科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檢查,切不可自己胡亂決定。

本期答主:宋豔琦,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胃鏡檢查和幽門螺桿菌(HP)檢查之間既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又有一定的區別。臨床上經常遇到一些病人來問做了胃鏡是否就不用再查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檢查是否可以替代胃鏡?今天我就帶大家梳理一下二者的關係。

二者聯繫

簡單的說,胃鏡檢查過程中可以同時檢測幽門螺桿菌。在臨床上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手段包括兩大類:侵入性檢測和非侵入性檢測。前者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組織學檢測及培養等;後者包括C13或者C14尿素呼氣試驗(俗稱“吹氣”)、糞便HP抗原檢測以及血清學檢測。而所謂的侵入性檢測實際上就是在胃鏡下完成的,所以做過胃鏡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自己的報告單,其中一項就是HP(+)或者HP(-)。目前在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就是快速尿素酶試驗和C13或者C14尿素呼氣試驗。

二者區別

一般來說,做了胃鏡並在胃鏡下行HP檢測後就不需要單獨再通過其他手段檢測HP了,但是單純檢測HP卻不能代替胃鏡檢查。因為檢測HP只能說明幽門螺桿菌是否存在以及數量的多少,卻不能直觀的觀察到食管、胃和十二指腸的病變情況,而做胃鏡的時候可以“順道”取一塊胃黏膜組織來檢測幽門螺桿菌。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呈包含和被包含的關係。

無論是胃鏡下行的快速尿素酶試驗還是以C13或者C14尿素呼氣試驗為代表的非侵入性檢測手段,對於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測的靈敏性和特異性均比較高,但非侵入性檢查手段基本沒有痛苦,可以作為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後複查的首選方法。

總結

通過上面的講解,相信大家對胃鏡和查幽門螺桿菌之間的關係有了一定的瞭解,應用何種手段檢查需要靈活把握。

如果反覆胃不適,為了檢查胃病變情況,優先選擇胃鏡檢查,一方面明確胃是否存在病變以及病變程度,同時又能檢測幽門螺桿菌,並根據胃病情況決定是否要根除幽門螺桿菌(即根除幽門螺桿菌有相應的指證,並不是只要又有幽門螺桿菌就需要除掉的)。

如果已經做過胃鏡檢查了,並達到指證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在治療後複查時可以選擇沒有痛苦的“吹氣”來評價治療效果。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大家,如有疑問,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希望大家關注並支持我,我會努力為大家分享最科學的健康知識!


Dr趙


首先可以在這裡很明確的告訴你,如果是你得了胃病,一定要去醫院專科檢查,根據醫生告訴你的在做,並不是根據某個人說做什麼就做什麼。

你之所以會想到胃部有疾病,做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查,無非是因為現如今幽門螺旋桿菌患病率特別高,13億中國人口能有2億到3億人都是幽門螺旋桿菌的患病者以及攜帶者,所以,不要被大趨勢所誤導,應該有自己的見解,對自己身體的瞭解,其實最好的醫生還是自己。如果出現了胃病,你不知道應該做什麼檢查,就應該去醫院,把自己的症狀跟醫生說一下,醫生會判斷,你應該檢查幽門螺旋桿菌,還是,做膠囊胃鏡或者是插管胃鏡。

都說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後天之本的胃更是需要養護的,平日裡少食辛辣刺激的,寒涼的食物,不要暴飲暴食更不要,總餓著胃,胃是可以餓出病的。


國家註冊營養技師

中國營養學會會員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國家三級健康管理師


營養百事通


建議做胃鏡吧,現在的胃鏡是可以同時檢測幽門螺旋桿菌的。

我就在前段時間做了一次胃鏡,之前總是聽別人說覺得很可怕,事實上還是和聽說有很大區別的,以下就是我自己的經歷:
大概前年(16年)冬天開始,我就有較高頻率的胃痛和腹脹,程度並不劇烈,而且大部分不適,都會在一小時之內漸漸緩和。但胃疼的頻率過高,使得我產生了一些不必要的擔心。。。
我先是陷入懷疑自己得了某種絕症的隱秘心情裡……然後自己胡亂上網查,又看到了據說50%的人都會有的“幽門螺旋桿菌”上,腹脹、消化不良等等,一看症狀,咦,我想,這不就是我?
然鵝我沒有想到,在我掛完號衝到醫生面前,一口氣說完“大夫,我胃脹不舒服一年了,懷疑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要求做C12呼氣測試!”

大夫微微一笑說:“那你乾脆做個胃鏡唄,徹查一下好放心,反正學生可以報銷。”(北大校醫院是二甲醫院,有比較齊全的設備,還可以走一折公費醫療)

我:“啊?胃鏡也可以查幽門螺旋桿菌嗎?”

醫生說:“對,我建議你還是做胃鏡吧。”

我就懵了,點了點頭,醫生給我開了單子,讓我去預約胃鏡。

做胃鏡的情況和上圖一樣。

人躺在小床上,醫生拿著管子,讓你吞嚥進喉嚨裡,然後帶著胃鏡的管子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入了你的胃裡。

我喝了麻藥,朦朧之中,根本分不清楚,到底哪裡是鼻子哪裡是嘴吧。醫生用管子在我胃裡遊蕩了一圈,就在我以為要結束的時候,醫生悠然地說:“接下來呢,我要進你的十二指腸看一看”
護士姐姐對醫生說:“你看,那裡是不是有一顆小息肉”
因為胃鏡和管子攪動,我開始嘔吐——

醫生:“唉,你別嘔,我剛找到小息肉,又看不見了……”

護士:“你看你看,在這!”

我又嘔吐——
護士:“你要配合我們呀,不然小息肉找不到,還得繼續找”

我接著嘔——

經過一番尋覓,醫生終於找到了小息肉,又用胃鏡邊上的小刀把息肉割了下來。

割完小息肉之後,醫生把管子緩緩抽離胃部。

就在我第二次以為快要結束的時候,醫生在喉嚨處進行了一個取樣:“你再忍忍,我順便檢測一下幽門螺旋桿菌。”

胃鏡的大致流程就是這些,我的檢測結果是淺表性胃炎,醫生給我看了報告,囑咐了我一些注意事項。

我也放下了隱秘的擔憂哈哈,希望大家在胃感到不舒服時及時去醫院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