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的狀元放到現在是不是大學生?

用戶88514469934


狀元,本來是指科舉考試中殿試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但現在也比喻在本領域中成績最好的人。在高考中獲得本省第一名的考生,經常會被人們稱為“高考狀元”,於是就有人將大學生和狀元進行對比,甚至有人認為大學生已經相當於古代的“進士”了,這其實都是不對的,高考狀元其實說的是高考的第一名,這裡的“狀元”和水泥工行業的“技能比賽第一名”意思是一樣的。

那麼,古代的狀元到底是什麼學歷呢?現在的大學生相當於古代的哪級讀書人呢?

1、古代科舉考試的各等級錄取者:

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清朝結束,最完善的是在明朝時期,是以本文都會按明朝的科舉制度作為例子。

參加科舉考試的各級讀書人依次是:

識字者-童生-秀才(生員)-舉人(孝廉)-進士

明代的科舉制度規定,一般的讀書人必須經過縣試和府試才能成為童生,而童生在院試中被錄取者稱為生員或秀才,生員經過鄉試被錄取者稱為舉人,舉人參加會試被錄取者稱為貢士,最後通過殿試確定進士的名次。

2、各級考試的第一名:

在各級考試中,院試的第一名稱為案首,鄉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的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的第一名稱為狀元。

各級考試的第一名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狀元,全國考試就那麼一個,但是中國歷史上不乏創造奇蹟者,居然還有17人“連中三元”,連中三元指的是一個考生在鄉試、會試、殿試都獲得第一名,北宋名相王曾就是三元及第者。

但還有比連中三元更奇蹟的,是“連中六元”,明初的黃觀和清朝的錢棨都在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都獲得第一名,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兩位“六元狀元”。

3、哪級考級錄取者可以做官?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只有通過鄉試被錄取的舉人才具備入仕資格。舉人本來是指被推舉之人材,隋唐宋時,也指被地方推舉而赴京應試者,明清則指稱鄉試錄取者。

在各級錄取者中,秀才是一種身份,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坎,“功名”在身,受到尊重,也有各種特權,例如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知縣不可隨意用刑等。而舉人則是有了當官的資格,比如可以當學官或知縣,當然也不一定能當官。至於進士身份,那肯定可以當官了,而且是全國統一分配的官員。

明朝的進士多入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為狀元,授修撰,大約是從六品官位,一甲第二、三名分別為榜眼、探花,授編修,正七品官位,而二、三甲可選為庶吉士,或授給事中、主事、中書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國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縣令、縣丞等官,大約是正七品到從正八品之間的官位。

4、現在的大學生相當於科舉考試哪級讀書人?

這個問題就比較尷尬了,真實情況會讓很多朋友不高興,正如上文提到了,古代的舉人已經具備了當官的基本資格,而進士是鐵定當官了,最低是正八品官員,如果按照今天的情況來說,舉人至少可以出任副科長或副主任科員,也就是相當於副鎮長或縣級副局長了。

而當代的本科大學生畢業生如要從政,還必須通過國考或省考,被錄取後從最底層的行政級別開始,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好點,能考取副主任科員的崗位,按照這樣的對比,碩士畢業生只能相當於秀才,其參加的國考或省考相當於鄉試,而本科大學畢業生也就相當於童生,碩士研究生考試相當於院試,也就是說:

高考只是相當於科舉考試中第二極的府試而已,大學生就是科舉考試最低級別的童生身份。

5、狀元相當於哪級學歷?

明清時期,每三年才舉辦一次會試,也就是說,每三年才出一個狀元,在一千多年科舉考試中,出現了數百萬舉人和十多萬進士,但正式狀元只有592人,算上短命政權及武狀元,也才777人,這個數字比各朝代一品官職的人數都要少。

能考上狀元者,當然都不是泛泛之輩,其中就有王維、郭子儀、房玄齡、柳公權、文天祥、楊慎、翁同龢等各代重要人物,他們的學術水平至少相當於當時的博士生導師,甚至院士水平。

通過以上5個小問題,相信已經解答了大家的疑問,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要弄清楚古代的狀元和今天的大學生的區別,就要先搞清楚古代科舉是怎麼回事,它和現代的高考有何異同。

古代的科舉和現在的高考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一種考試製度。

古代的科舉是一種選拔官員的考試製度,而現代的高考只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在科舉誕生之前有哪些選拔官吏的辦法呢?

上古時期的選官制度叫做禪讓制,就是由眾人推舉那些德才兼備的人當部落首領,然後再由部落首領們推薦更優秀的人做部落聯盟的首領,堯、舜、禹等就是這樣產生的。

私有制終結了原始社會的同時,也用分封制和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漢代還曾經施行過另一種選官制度——舉孝廉,就是舉薦非常有孝心的人來當官兒。

這幾種選官制度顯然都不能面向全體國民,不能將那些聰明且有才幹的平民子弟選拔出來。

到了隋朝,一種新的選官制度誕生了,這就是科舉取仕制度。

科舉制度通常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是省一級的,考取了叫中舉,中了舉就有機會做官。會試就去京城裡考,考中的稱為貢士。殿試則是最高級別的考試,由皇上親自主考。殿試考中的叫進士,進士第一名就叫做狀元,二、三名分別叫做榜眼和探花。

狀元自然可以做官兒,做大官兒,有的甚至還幸運地被皇帝招為附馬。

如果說現代有什麼考試比較接近於古代的科舉,那就是公務員考試,因為公務員就是國家幹部,也就是官兒。只不過現在的官兒通常要從基層做起,層層歷練,即使考上了公務員,大多數也不會立刻封你個什麼官兒,更不可能像古代的狀元那樣一飛沖天,平步青雲。

所以,古代的狀元和現在的大學生完全不是一回事兒——現在的大學生多如牛毛,而古代的狀元三年才出一個呢!最主要是,狀元即將踏入的是仕途,是做官兒,而大學生即將走進的是社會,是就業。





李家慧說排球


不是。大學生比狀元差太遠了。

狀元是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一名。殿試,是科舉的最後階段。

古代讀書,名頭從童生開始,依次是童生、生員、舉人、貢士、進士。

童生並非是孩童,而是經過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之後,才能取得的最初級的功名,或者說是文憑。

也就是說,啟蒙階段,按現在講叫義務教育,通過中考之後,才相當於童生。換句話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生。

生員就是俗稱的秀才。秀才不好當,通過童試,六等成績裡的第一等,才能當上秀才。他們參加的是院試,即相當於現在的高考。

之後,秀才會升為舉人,參加鄉試。大學生,僅相當於舉人。但是舉人這個階層也有不同,除了一般的舉人,還有能夠進入國子監讀書的監生、廕生、官生、貢生。這大概就相當於現在的雜牌大學和名牌大學。

當然了,大學生的地位遠不如舉人,但也這麼算了,就當是古代扶持高文化人群的政策吧。

舉人之後,是貢士。參加的考試叫會試,頭名稱為“會元”。貢士,應該相當於現在的碩士。

進士,也就是學科的最後最高的等級,相當於博士。狀元則是博士裡是第一名。

貢士和進士,其實更接近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不過,難度要大太多。因此,也可以認為,他們就是文科裡的碩士和博士。

所以,大學生比起狀元,那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畢竟,現在大學生很多見,但是全國範圍的考試,能考到博士第一名,這就太不容易了。


純鈞LHGR


古代的狀元可是比現在的大學生金貴的多,我來說說古代的狀元現在大學生的區別。

先說說當代的大學生

2018年中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達到820萬人,再創10年畢業人數新高。而且,按照國家的計劃,以後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還會增加,也就是大概最近幾年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可以達到850萬人/年。

古代的狀元

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誕生,清朝才結束,狀元就是科舉考試的頭名。

值得說的是科舉考試每三年才舉行一次,也就是每三年才誕生一個狀元。

狀元和大學生的區別

按照錄取人數比較,每三年一個狀元,現在的大學生每三年就會誕生25000人左右。也就是狀元和大學生的比例是1:25000。一個狀元相當於現在的25000個大學生的身價。

從畢業待遇上說,得了狀元之後,基本上就是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了,甚至很多狀元被招為駙馬,也就是皇帝的女婿,可以說一下就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畢業了以後呢?很多還要發愁找工作,可能要奮鬥幾十年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跟狀元是沒法比的。


歡迎訪問我的頭條號“睿爸快樂育兒”,瀏覽更多育兒知識。睿爸和睿媽是一對真誠的爸爸媽媽,本科畢業於鄭州大學,睿爸修了工商管理和物理工程雙學位,我們育有兩子,一個10歲,一個3歲,老大學業優異,我們以親身經歷分享育兒經驗。所有回答全部保證原創,歡迎分享、收藏、評論、關注。


睿爸數學課堂


我的觀點是,古代的狀元和現在的大學生不是一回事,不可同日而語。

單單從錄取比例上來看,大學生錄取比例遠遠高於狀元。從個人綜合素質上來看,大學生群體素質遠不及狀元群體。跟古代科舉考試相比,高考的特色就是學科具有多樣性。


中國科舉制度自隋朝開始已經歷時一千多年,總共才誕生了數百位狀元郎,其難度可想而知。而現在,隨著高等教育擴招,大學生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物,基本上參加高考的學子一多半都能被大學錄取。

我認為古代的狀元不能和現在的大學生比較,不是因為差距太大,而是因為對狀元和大學生而言都不公平。古代科舉與現代考試在內容上大相徑庭。

科舉考試一般考的是八股文和試帖詩,也就是四書五經和吟詩作賦是考察的重點,所以要求死記硬背的內容很多,而且還要對文學有一定的天賦。像現在升學考試就不一樣了,講究的是全面均衡人才。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古代沒有的數學、化學、物理等學科成為現在學生的必修,大學裡的現代理論也是古代狀元不曾學過的,術業有專攻,所以大學生和古代狀元是無法進行客觀比較的。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談史,歡迎關注互動。


納蘭談史


這個似乎太小看狀元了哦!古代的狀元是獨一無二的(有可能也有並列情況),而今的大學生“遍地都是”,不可同類而語。

科舉考試是封建統治者為國家選拔官吏的一條重要途徑。狀元是我國的“特產”,是我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炫耀的一個。科舉制選狀元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 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在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

古代的狀元地位極高,而今的一些博士後都不見得有當時狀元的“榮光”,更不要說大學生了。現在高考時總會有些“高考狀元”,那只是說明他考試獲得了第一名而已,未來都未曾可知;而古代的狀元是可以直接封官的,一般授予翰林院修撰,為從六品,直接進“公務員”系統了,有些皇帝看著順眼的,也有可能被授以更高的官位。


更多詳情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51職前訂閱號】~ (zhiqian51)


應屆生求職網


如今在社會上工作,基本都有大學文憑,如果要和古代讀書人的地位比較,我想應該和明清時期的秀才差不多。


古代科舉

很多人以為古代秀才的分量很輕,其實大多是被電視劇誤導了,明清時期想獲得秀才的頭銜可沒有那麼容易。

在成為秀才之前,首先需要通過童子試。不要顧名思義,以為隨便考就可以過關。童子試的關卡特別多,要通過縣、府、院的三重考核,被錄取之後可到府、州、縣進學,這時候才可稱秀才,然後通過學校考核獲得資格參加鄉試,通過錄取則是舉人。



秀才的地位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多次考童子試而不過,這種現代在明清是十分普遍的,很多人到年老都沒能過童子試,因而只能被稱為童生。

古代讀書人之所以不遺餘力也要考中秀才,是因為秀才有特殊的權利。

第一,可以免除徭役,不用被拉去當苦力或充軍;

第二,可以見縣官不跪,不能隨意動刑;

第三,可以獲得當地人的尊重。

雖說權益很誘人,不過一個鄉能出幾個秀才就算不錯了。




自古很多秀才都是飽讀詩書的,但多數終其一生也考取不上功名,日後多是開私塾教書。

綜上所述,我認為當今大學生和古代秀才的水平是差不多的。


詩詞補習班


雖然每次都想說,現在的大學生和以前的科舉功名者並不完全是一會事,二者很難直接對比,現在的大學生只是教育階段之一,通常是指學士,在其上還有碩士和博士,受到相應的教育,然後才會出來工作,如果考公務員,其中碩士一般可以享受副科待遇,博士享受正科待遇;而古代的科舉功名,則主要是為了選拔官員,所以明清時期舉人、進士都可以直接授官,舉人一般做官都可以直接為一縣教諭(縣教育局長)、縣令(縣長)等職,至於進士,則可以享受更高的待遇。

再來說一下狀元,古今狀元有不同的含義,現代狀元的含義很廣,只要是第一名都可以稱為狀元,但在古代,一般僅指科舉考試中殿試(鄉試、會試、殿試,殿試即最後一個階段,殿試排名即最後的進士排名)第一名。所以,狀元每次殿試僅有一名,而每三年才一次殿試,也即每三年才會有一次狀元。

古代狀元(以明清為例)論水平,像數理化等這些知識可能不如現在的大學生,當然不如的原因不是他們學不會,而是他們沒有機會學習,不然以晚清的狀元張謇為例,他的水平絕對要高於大學生,其一生的成就是很多大學生無法相比的。

但狀元無論是產生(整個清代112次科舉考試中,僅有114名狀元,順治九年和順治十二年分別為滿、漢分榜,故多兩名狀元,錄取率極低,而現在幾乎每個、縣、市、省都可以有一個高考狀元),還是成就(明清一旦成為狀元,即授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一職),甚或水平(狀元書法等藝術造詣都不低,甚至是一代名家),基本上都現在大學生一時難以企及的。


楚邾


古代科舉考試是“公務員考試”,並非今天的“高考”。

以明清為例,大概介紹一下“科舉”。

孩子從小開始上私塾等,要參加三次科舉的“資格考試”,即縣試、府試、院試。分別由由縣政府、市政府、省考試院主辦。如“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但並沒有那麼久的間隔時間。這三次考試稱“童試”,應試者無論年齡都叫“童生”。院試通過了的,取得進入“官學”學習的資格,叫做生員(秀才)。這個可以理解“考上了大學”。

秀才可以到官辦的府、州、縣學讀書,其差別類似於一本二本三本。但這只是一種形式,不做硬性學分要求。

正式的科舉考試又分為三個層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在本省舉行,有朝廷派幹部主持。考過了,稱舉人。類似於具備了“幹部身份”。

會試在首都舉行,考過了,稱貢士。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貢士們都要參加,相當於是會試的複試。這次考試成績分為三級,稱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和探花,都可直接進入翰林院,狀元授予修撰,另外兩位授予編修。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這兩個等級還要經過一次朝考,優秀的進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即“點翰林”。其他的直接分派京城部門或地方任職。

上述是科舉的主要環節。一個人在鄉試、會試和殿試都是第一名,即解元、會元和狀元,譽為“連中三元”。

下圖三位是中國科舉制度下的最後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和探花商衍鎏。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




幾葦渡


現在的大學生和古代的狀元那完全是沒有可比性的。

我們先說說什麼是“狀元”,古代的殿試第一甲、第一名才被稱為狀元,第二名、第三名分別被稱為“榜眼”和“探花”。

可以說狀元應該是中國古代科舉史上最耀眼的明星,是眾多莘莘學子一生苦苦追尋的夢,它象徵著卓絕超群的才華,也代表著平步青雲的仕途。也正因如此,古代的狀元遠沒有現代的大學生那麼容易考中。

首先從時間上來說,古代的狀元是三年才考一次,而現在的高考是一年一次;再從數量上來說,古代狀元可是全國範圍內就挑選一個狀元,現在的大學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幾百萬,各個城市的大學生是數不勝數,和古代的根本沒法比,量太大了。

古代讀書,從童生開始,接下來是,生員、舉人、貢士、進士,童生是經過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之後,才能取得的最初級的資格,也就是啟蒙階段,現在的義務教育和它差不多。

童生學成後參加縣級考試,考過了是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秀才是通過童試六等成績裡的第一等,才能當上秀才,他們參加的是院試。它相當於現在的高中。

秀才應三年一度的鄉試,合格者稱為舉人。但是舉人這個階層也有不同,除了一般的舉人,還有能夠進入國子監讀書的,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雜牌大學和名牌大學。

鄉試過後是國家的考試,考上之後為貢士。

進士也就是學科的最後最高的等級,相當於博士了,貢士和進士,其實更接近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不過,難度要大太多了,因此可以認為他們就是文科的碩士和博士。

接下來就是皇帝主考的殿試了,殿試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考中了會張掛皇榜公佈,也就是我們說的“金榜題名”。狀元至少應該相當於現在的院士。

所以說,如果硬要比的話,現在的大學生也就相當於古代的一個秀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