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以現代的閱讀方式很難讀懂《周易》?

keuloo


為什麼以現代的閱讀方式很難讀懂《周易》?

這個問題問得好。

一、現代閱讀基本上是“望文生義”。

為什麼以現代的閱讀方式很難讀懂《周易》?問題就出在“以現代的閱讀方式”來讀《周易》。

現代的閱讀,基本上是望文生義。就是主要以對以文字為基本要素而形成的詞、短語、句段的表面直觀的感覺,而得到文義。

文字的意義,已經在很大程度不再是原始的圖形或圖形進步的單個符號,或符號的組合意義,雖然我們的文字依然保留著那些文化元素,但很多字的意思都更多地抽象化了。

人們熟悉的是它們的抽象意義。

二、卦是用卦的圖形說話的。而現代人對此瞭解甚少。

《周易》包括此前的《坤藏》《連山》都應當是用卦圖說話、表達思想的。

就《周易》而言,如無周公組織人馬為其爻“繫辭”,即添上爻辭,今天的人會更難讀。所以有《周易》是無字天書的說法。

試想,如果沒有卦辭、爻辭,今天的人去讀64個卦圖,誰能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當然,可以猜,但那離真正的意思會有多遠呢?

因此,對卦圖、卦象,從單個的卦的卦圖卦象的不理解,到對整個八卦的卦象體系的不瞭解,不理解,不熟悉,就成為人們對卦的理解的最大障礙。當然,也是對由64卦構成的《周易》的理解的最大障礙。

比如,周易坤為地,初六說,履霜堅冰至。是因為在遠古人類那裡,用坤錶示冬天。或者由秋進入冬天到隆冬的過程。六二說,直方大,不習,無不利。這是說冬天冰天雪地,大地寬大無邊,可以休養生息,而無需要做更多的生產活動,沒有什麼不利的事情。在卦象上,用的的“地”象,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則直。方,也有化外之地的意思。用八卦的象來比較,除了坤象,其實還有艮象。在遠古人類看來,地上最典型的代表物是山,所以用山來代表地是一種很容易形成的常態。“不習”之“習”象與艮象聯繫更緊密。與鳥類取象有關。這就與坤為冬,萬物歸藏聯繫起來。卦象和卦(爻)義就相互溝通了。

三、現代的人對八卦的起源還知之不多。

對八卦的起源知之不多,對它的發展就研究不透徹,因此對它的作用瞭解就很少,自然對其意義的原始狀態、變化過程,最終相對固定的表義和運用等就無從掌握。

而我們偏偏得去面對它們過去的形式,並且去揭開它們過去想表達的那時的意義。這確實就很有難度了。

比如,對艮象。我們只知道《易傳》說的艮為石,還很不夠。還得知到“石”在發明艮象或完善艮象那個時代,它到底怎樣表現石頭(如天然山石、人工加工的石頭——如刀斧針之灰),如什麼樣、怎樣形成、什麼功能,後來如何變化(用石冶煉)的等,一直到離我最近的時期。

現代閱讀以透過文字獲得文意的思維和方法定勢,影響了人們必須通過閱讀卦圖才能獲得卦的意義的效果。

四、承承相應而缺乏獨立思考。

尤其是缺乏探究精神,不去尋根問底,而是儘快要得到“真章”,只好人云亦云,去追隨一些流行的說法。自然也有云裡霧裡的可能了。而且,快餐文化的流行,一些人對此的追求甚至更加功利化。方式上,又缺乏系統的學習,知識過於碎片化,那自然是難以真正讀懂的。


水煮周易


用現在的閱讀方法,完全可以讀懂《周易》,我們以需卦的第一句爻辭為例,“需於郊,利用恆,無咎”。它什麼意思呢?解釋爻辭是有方法的,除乾坤兩卦,其它的爻辭必須進行1+1處理,也就是本身的爻辭加上乾卦或坤卦的爻辭,陽線對應乾卦,陰線對應坤卦,“一爻對一爻、二爻對二爻……”,這樣爻辭的內容就變多了!《周易》只有兩個卦,“乾坤”,其它卦都是方法、手段,性質為輔,任何方式的解釋爻辭都是在解釋乾坤兩卦,這是主線。“需於郊”,郊,郊外。市為邑,城邑,邑的外圍為郊,比郊遠的叫野,荒郊野外就是這個意思。需指“需求”。“需於郊”的意思就是,“需求於郊外等待”。那什麼意思呢?每個人都有需求,但你不可以單刀直入,打電話你不能直奔主題,你得有個引子,寒喧幾句,繞遠一些。即使是喝茶,那你也要稍微等一下,直接喝燙人。外離事情的真象,是這句爻辭真正的意思。為什麼呢?我們接著看,“利用恆”,利,利於;用,適用、應用的意思。恆指“持恆,永恆,持久”。“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做人主要看一個人的恆心和耐力,“需於郊”才能使你走的更遠!我們看“孟母三遷”,為什麼三遷呢?遠離太多事情的真象,才能使一個人走的更遠。如果一個人這也知道,那也明白,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太多的接觸任何事情的真象,太多的瞭解事情的中心地帶,你在瞭解的同時,那你的耐力和恆心可能就沒有了!孟子的母親也可以告訴孟子,怎麼殺豬的,怎麼賣肉的,可她沒有,知道的太多,你還能走的更遠嗎?不可能的事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做一個旁觀者,你會走的更遠!這就是“利用恆”所要表達的意思。“無咎”,這是一個固定用法,意思是沒有什麼過錯,沒有什麼後患和後遺症。只有“需於郊,利用恆”,你才不會走錯了方向,要把智慧用在最後,不要因為小的需求影響你走更遠的路。我們看,孟子走的就夠遠,一般人被千頭萬絮的事情所困,他們的“腳力”普遍不怎麼好!“需卦”的第一句爻辭我就解釋完了,希望你能喜歡!








楓林橋1


想讀懂《周易》。首先,要遍讀儒家和道家經典。然後,再買個比較適合初學者版本的《周易》。

我推薦中華書局楊天才註釋的《周易》。


有了這本書後來,先認真讀前言。【當然,前言中有一處錯誤。如果你最後能發現這處錯誤。就OK了】

先說《周易》的成書。

《周易》的創作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卦畫的產生;卦爻辭的產生;《易傳》的產生。一般認為,伏羲作八卦的卦畫;文王作六十四卦的卦和卦爻辭;孔子作易傳。據文史專家的研究表明,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而《易傳》主要作者是孔子,後又經其弟子補充。即便爻辭確實是周公所作,而文王乃周公之父。周公將授自父親的爻辭補入《易》。稱卦辭和爻辭均為周公所作,也不為過。同樣孔子傳《易》於弟子,弟子們將孔子所授之精義補充進《易傳》,補充的內容亦是孔子之言。說《易傳》為孔子所作,亦不為過。

故曰:《周易》歷時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人更三聖(伏羲、文王、孔子)而成。

再說六十四卦的卦畫。


《周易》六十四卦最基本的組成元素是陰爻和陽爻,即“--”和“—”。又以初、三、五爻位為陽爻位。以二、四、上爻位為陰爻位。《周易》就是通過陰陽兩種符號的組合與變化,來對未知事物的發展變化做出預測。

每卦有六個爻位。以二、五為主爻位。

我做的讀書筆記中,初九是最下面的‘一’。而非最上面的。千萬不要顛倒。


楊朱學派


現代人為什麼很難讀懂《周易》?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文言文導致的閱讀障礙。現代人從小接受現代白話文教育,日常工作生活中絕大多數使用白話文,文言文學得不多,自然存在閱讀障礙。更何況先秦的文言文又特別得難懂。可能你能熟練閱讀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甚至《古文觀止》也能不借助詞典通讀下來,但還是難以輕鬆讀懂先秦散文。特別是一些專用的名詞或者人名、地名,你古文功底再好,也看不懂。

二是《周易》本身就沒寫清楚。中華文明先天缺乏形式邏輯基因,比如諸子百家的文章,很少有邏輯推理,也缺少準確的概念;再加上古文沒有標點符號,句讀不同,文章的意思就不同,所以造成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論語》的文字應該不算難懂,但孔子他老人家自己也說不清什麼是“仁”,後學者只能瞎猜,並把瞎猜上升成了“學問”。《周易》也如此。

最後說幾句題外話,像《周易》等上古經典著作,有其歷史價值,但歸根到底不過是祖先對世界樸素而粗淺的認識,並不包藏著什麼驚天的智慧。對於今天的國人來說,可以當作古代思想史、科技史來研究,但不應該誇大其辭,甚至走火入魔,把古人含糊不清的看法當作終極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歷史與現實已經證明,只有放下身段,虛心學習其他先進文明,主動融入人類文明發展的大潮,才會有未來的民族復興。

PS補充一句,那些對《周易》推崇備至的網友,不知道你們看不看得懂先秦的文言文?如果看得懂,你可以去大學中文系當教授了;如果看不懂,那你怎麼知道《周易》很牛逼?


江南俗士1972


《周易》確實難於讀懂,讀不懂的原因很多,不僅僅是現代閱讀方式引起的問題。在古代,《周易》就已經很難懂了。所以註釋《周易》的著作形成了巨量的文獻。這些註釋,有的簡化了《周易》,但不能說解得有道理;有的加上了各種新理解、新的解易方法,讓《周易》更難懂,失去了《周易》“簡易”的旨趣,註釋本身就構成了理解《周易》的障礙。

馮友蘭曾經把《周易》比作“宇宙代數學”。這個比喻用一門近現代的學科,比擬《周易》抽象性、普適性、模式化的特點和作用,還是很貼切的。但是,代數學和《周易》畢竟有著巨大的差異,要用代數學這樣的近現代學科的思維方法去理解《周易》的思維方法,那就會發現,兩者是大相徑庭了。

題主所說的閱讀方式,實際上就是思維方式。閱讀是通過習慣性的思維進行的。

我們就用代數學的思維方法,和《周易》思維方式做個比較,就會明白,如果從現代閱讀方式方面來講,《周易》難懂,確實和現代思維方式、知識結構、目的有關。這裡舉幾個方面的問題試做探討。

1、代數學的現代思維要求知識的“確定性”、明晰性;而《周易》卻與生俱來具有多義性、多解性。


比如,八卦的取象,乾,既可以看做從來不存在的龍,這是比喻,又可以看做是馬,還可以看做君子。在具體看卦的時候,還可以看做是老人、君主、領導等等。代數學一開始就明確各個因子的含義,運算完了,a、b、c各代表什麼,仍然代表什麼,毫不含糊。而《周易》不然,一個卦代表的象,可以反覆取象,重疊取象,這是代數學忍受不了的邏輯。

這還僅僅是一個取象上的具體問題,進一步,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有多種意義的解讀。解讀情景不同,甚至得出的意義完全不同。比如大名鼎鼎作為“元亨利貞”的《乾卦》,既可以解作君子有為的積極意義,也可以解作孤陽亢進的被動局面。

同樣面對《無妄》卦,有人看做是無妄之災的卦意,有人解作《無妄》是指不確定性、隨機性。

這令運用現代思維的大腦迷惑不解。現代人會問:最準確的是那一種?對不起,專家們會給出許多個不同的“最準確”的答案。

這些答案實際上要看你觀察的是什麼事,從哪個方面哪個角度去索取意義。讀《周易》一定要知道這種多義多解的特點,不為所困,才可以繼續和《周易》交流下去。

2、代數學的現代思維要求知識的邏輯統一性、一致性,而《周易》卻具有多角度、多層次觀察的靈活性、跳躍性。

拿卦爻辭來說吧。《噬盍》卦,看卦象,上離下震,就像口中含有食物。《序卦》解作“合也”,就是合上嘴,咬東西。卦爻辭裡,則看做是執法。這可以看做是咬東西的意義的引申,意義上是一致的。《噬盍》卦整體上是探討關於執法的問題。從爻辭中看,初爻“屨校滅趾”、上爻“何校滅耳,兇”,說的都是施法行罰的問題,受刑人得到懲處,初爻小懲大誡,上爻罪大難逃懲處。

可是上下爻之間的二三四五爻,則是描述吃肉和吃肉吃出東西來的意象,它的象學意義,是指深挖案情,得到案情真相,從而進行治罪。這個角度相比初爻、上爻在字面上就有了變化的。讀卦爻辭時,就要能發現這個區別。用卦爻辭時,更要明白,所指的主體各是誰。

代數學是不允許出現這樣指代不清晰的情況的。a 、b、c、d, 它們之間的關係是通過表達式確定下來的。不容許任何“或者”和“可能”,論證運算也不允許隨意轉換邏輯主體,讓人猜謎。即使研究或然性的概率論,追求的也是統計意義上的確定性概念。

《周易》的這種多層次、多角度的探討方法,重視的是事物的系統性和或然性規律,從模糊的表達中,索取或然性的啟示。

3、現代人更重視共識性,而《周易》取象比類的方法本身,給《周易》的理解、運用帶來了理解的個性化和直覺性。這也是《周易》解說和註釋層出不窮,又很難定於一尊的原因。


現代科學是以可驗證性或者有共識的公理作為基礎,然後運用嚴密的邏輯方法推理新的認知。在《周易》研究方面,則是建立在經驗性、先驗性的理論基礎上,從八卦、六十四卦的卦象到卦爻辭,如何運用卦象、卦爻辭,確實和讀者的個人認知經驗、認知水平有絕大的關係。讀解《周易》,大部分時候確實存乎其人,《周易》認知和推論方法的特點,確實帶有難於取得共識性的問題。

《周易》作為經,還是要有共識性的。特別是它曾經是科舉考試的科目。這要求它必須具有共識性的內容和方法。為了追求共識性,歷史上曾經指定朱熹編寫的《周易本義》作為標準讀本。但是,這本《周易本義》仍然引起了巨大爭議。清代多位皇帝均指定專人編寫了“御纂”體的《周易》著作,最著名的如《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義》等等,但這也僅僅是“折中”各家學說而已。在當時,這可能是唯一一種能夠忍受非議的“御纂”書籍了。

《周易》缺乏共識性,就難於形成公共的共同閱讀經驗,這和現代著作是不同的。顯然,這違背了我們通常所具有的閱讀經驗。

當然,《周易》雖然全面來看,分歧較大,但在解釋《周易》的易傳部分,爭議相對要少很多,所以,歷史上長期是《易傳》提供了對於《周易》的共識,幫助《周易》鞏固和樹立了經的地位,如果按《易傳》去理解,共識性則要多一些。所以,你可以看到,在電視上講解《周易》的,都是按《易傳》,而且多數是按程頤、朱熹的解釋來教學的。很可能,講解人的讀《周易》的範圍,也就那麼大。但這不能算是全面的《周易》知識。全面地理解《周易》,必然會體驗到——不難不足以見識真正的《周易》。

4、現代人缺乏《周易》時代的歷史知識、文字學知識,看不懂相關的註解,而且容易以今度古,很難入門,或者造成誤解誤讀。

《周易》的意義,是從易象得來,是從卦爻辭引申出來。讀《周易》一般人都是從卦爻辭入手理解。但卦爻辭撰寫在殷末周初時期,它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歷史背景,因為年代久遠,這些知識要麼被歷史堙沒,要麼不被今日理解,非常容易誤讀。如乾卦的“龍戰於野”,今人比較認可這個“戰”就是打仗,其實這個“戰”,當時應該解作是陰陽相交的意思。如《歸妹》卦,那是用滕嫁制度的情況,比喻、象徵婚姻不順、不得其位、不得其志等複雜情況。對滕婚制不瞭解,就無法把握《歸妹》卦的意思。

5、現代人沒有形成對待《周易》用途的確定看法和目的,影響了對待《周易》的理解。


《周易》有象數、義理、訓詁、文史、占卜等多種意義,這些意義是互相聯繫的。但編寫解釋和研究《周易》的著作,對此分歧很大,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沒有融會貫通各種知識和《周易》各個方面解釋方法的成熟著作,給現代人入門和研究學習帶來很大困難和不得其門而入的窘境。《周易》研究有很大進步,現在看到了許多過去歷史上看不到的出土文獻,深化了對《周易》的認識,這是現代人之幸。但是同時,現代主流輿論,又忽視《周易》的特色,限制了《周易》完整功能的研究和解釋,把《周易》的特色斥為迷信、落後、原始,實際上是限制了現代人利用和發揮《周易》功能的視野和思維。如果不能客觀認識《周易》的特點,按《周易》的或然性邏輯對待《周易》,《周易》的門是很難入的。

如果僅僅只是把《周易》放在封建時代教科書的水平上去認識,那獲得的認識是很有限的。那無非就是謹守《周易本義》的義理一途,僅僅得到一些古人闡述的修身治國的舊道理,用來比附現代的現實,把它的功能降低到“四書”的水平,讓《周易》向現代讀者的水平看齊,而不是讓現代人努力向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周易》的智慧看齊。

現代人讀《周易》,要持開放和尊重的態度,找幾本代表作,以易解易,按易學易,然後用現代知識幫助理解,而不能以現代知識去削足適履,進行強解,這樣讀《周易》才可能有意義。


熱帶雨林的午後


說實話,倒沒覺得有多難。

解讀《周易》,應該像玩某些電腦遊戲一樣,不是說通一次關就夠,而是一次之後再次,不斷重複,逐漸發掘其中本質。

現代的書籍都很淺顯,是有固定順序的,看過一次,基本上都能理解個差不多。而《易》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固定的閱讀順序,經常需要從後往前倒著看才能理解,其中的牽連性既強,涉及內容又很廣。由於其內容裡實質性的連貫意思很難被讀出,靠現代的理解方式,很容易越看越糊塗。

比如說,卦七講【師出以律,否臧】,卦八講【比之自內,貞吉】,講完戰爭講團結外交,這很容易理解。但是,卦十【素履,往,無咎】卦十一【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卦十二【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就是不挨著的,講完做夢忽然又跳回講團結,這種跳躍性就跟玩人一樣。若是按照現在的閱讀習慣,中心思想肯定是連不上的,哪也不挨哪,自然會懵逼。

剛開始看,不要理會那些卦幾什麼乾屯蒙師,只拿那些當普通的序號就好。總之,先理解其考古學層面上對社會意義的分析,接著再研究它的哲學描述和玄學分析。那些拿《易》當卦書看的人,最好先學學什麼是“模糊統計學”。

還有,之前市面上雖然有現代文版的《易》,但是很多版本毛病相當大,除了最常見的缺字錯字包括以黑白方塊代替字體裡不存在的字,最糟糕的地方是,很多版本的斷句就跟嗑了藥那麼沒譜,如果以現在的閱讀習慣,先入為主去相信那些斷句,那肯定難以解讀,就算解讀出來,也是非常牽強的,純粹穿鑿附會,也因此,讀《易》需要人有一定的文言文水平。

我曾經在網上解讀過幾句諸如《論語》《道德經》之類的東西,發現了這個問題,就是說,古人經常用一段話、兩段話、三段話囉裡八嗦只講了一個意思,但是現在有很多人習慣於看一句解一句,這也使得解讀出來的內容與原意大相徑庭。

《易》是很靠譜的,但不能用現代慣有的方式去解讀。

而且,這種事確實是見仁見智,不論前人是多麼大的學問家,他解讀出來的東西未必是正確的。不要輕信其他人給出的現有內容,而要結合自己對古代社會學、經濟學、法學、哲學、玄學的知識,自己去看,這樣你就會發現,實際上現有的解讀內容不靠譜的特別多。

或許應該這麼想,他們自己都沒能解讀成功,跟著這些失敗者的思路,那不非掉到坑裡不可嘛。別懷疑,那些頂著什麼專家教授名頭的人,水平未必比你高。論文職稱都能造假,只有自己腦子裡的東西才不會騙你。

另外,在讀《易》時要時刻提醒自己,當時的社會制度與現在決然不同,不能用現代人的身份、尤其是平民身份去理解其中的思想。讀《易》的時候,起碼要把自己當成個一國之君,視線從上往下看,不然,很容易造成階級傾向混淆,也就把自己搞糊塗了。


純鈞LHGR


易經是觀象出理,大多前人包括孔子,根本不明爻辭遞進關係如何爻變,對應什麼卦象,解易比然諸多附會妄解。

比如水火既濟卦。

初九,曳其輪,濡其尾,無咎。

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六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上六,濡其首,厲。

 其中“婦喪其茀、高宗伐鬼方、繻有衣袽、東鄰殺牛”,以現代的閱讀方式完全是雜亂無章,任你想破了腦袋也會不知所云。但跟我用洛書解易,自然迎刃而解。

 首先按京房爻變次序如下圖配以卦象。初九是本卦的背景,配以伏象——錯卦。


 六二是水山蹇象,山是局面,水是用功——合為佈局,則婦喪其茀就是有意設套,故勿逐。七日得是週期收網之意。

九三是水風井象,風是高調其事(高宗),水是起事(伐北)——合為造勢,三年克之乃由乙經丙丁至戊山而局成。

六四是習坎之象,賊船已上,扯掉巽風上爻遮羞布,裹挾前行——擺渡起航。結合美元霸權的形成,自行領悟——謀事三大步:做局,造勢,擺平。

則九五的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就很好理解了——其實是大局已定,莊家剪羊毛之比喻,為新局面開元,賊船易上難下。

每一卦的主旨都圍繞著洛書中宮展開。易經中早就將其發展節點垂象示人了,我們日用而不知罷了。

附上老子對既濟卦的解讀對比領悟

美國可謂是深得易理既濟卦的操盤高手,但終有陰溝翻船的那一天!


洛書圖解周易


現存的《周易》是周文王、孔子等註解整理後形成的,是一部講述易理的著作,加註了三聖的理解,裡面有爻辭卦辭,系統歸納了在每一卦的背景下處於每一爻的吉凶情況以及該如何做。事實上這部著作基本不能用於占卜,不適用於象數派,只適用於易理派。所謂易理派是研究易經中的道理,以幫助我們在人生中如何自處的,若想往易理方面發展,可以下載《周易》的白話解說來看,網上百度一下有很多,而所謂象數派,是利用易經的象數原理起卦占卜人生吉凶的,無論是梅花易數,還是六爻預測學,都不會用到《周易》的爻辭、卦辭,只是在梅花中偶爾會用到卦名而已,若想自己有一定預知吉凶的能力,可以往象數派發展。下面重點講述象數派。

象: 八卦有八個基本的三爻卦,由一陰一陽所組成,形成天地人三爻,用以象徵世間萬事萬物。而八個卦中任何兩個上下結合,又形成了六十四卦,我們起卦占卜事情的吉凶用的就是這六十四卦。古人有個別人是用爻辭卦辭來占卜的,偶爾會對,但準確性應該不高,現代人已經捨棄這種方式,而轉用卦、爻的五行生剋及卦象定吉凶,諸如梅花易數、六爻預測學。

數: 乾1,兌2,離3,震4,巽5,坎6,艮7,坤8,知道卦數(比如說名字的筆畫數),就可以根據卦數起卦,得到相應的梅花卦(六十四卦之一),進而利用五行生剋或卦象直讀等定吉凶。

所以說我們現在並沒有留傳下來的《易經》,而只是《周易》。現在網絡上雖有易經八卦的萬物類象含義,但是大多數人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些含義如何來的卻不知道,哪怕是很多學易多年的人有些也說不清楚,只能死記硬背,玄運後續會在玄運風水講堂中詳細註解易經卦象,以使大家對易經卦象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想進一步學習易經,可以關注玄運風水講堂!





玄運易學天地


我是覺得現代人被誤導了。

其實我總說,周易是一本帝王之書,並不是什麼算命的書。其用問卜的形式來講說易理。

首先易經是五經之首,儒家經典。孔子說了善易者不卜,顯然孔子更加看中的是易的道理。

易這本書更像是用問卜的實例來講道理。

比如我今天早上還在講解訟卦。(喜歡的可以在喜馬拉雅收聽《五傷先生講周易》)

訟,很多人認為是官司,但是其實訟代表的是公平的言論,這裡面就有很多有趣的東西。

比如

《訟(sòng)》: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 九五:訟元吉。  

▅▅▅▅▅ 九四:不克訟,復既命,渝。安貞,吉。  

▅▅ ▅▅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 ▅▅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這個卦說,勸諫應該在事情還沒有最終落實的時候,已經既成事實的事情,你就別說了,免得討人厭,顯示你牛逼,馬後炮?而且進諫需要有大人,也就是明事理的人。而且進諫不適合在行動中,那是動搖軍心。

初六,首先進諫不應該說個沒完沒了,適可而止。你提醒人家老公出軌,你就隨便點到即止就行了,在人家身邊天天說別人老公渣,不如說別人眼睛瞎。適可而止,那麼雖然會有曉得不愉快,最終是吉祥的。

九二,提意見別人不聽,那麼別消極也別太積極,趕快該幹啥幹啥去,把自己隱藏起來,避免報復。

六三,別躺在功勞簿上,不要以為自己有功勳就可以指手畫腳了。老老實實的或許還可以無成有終,否則死了害得被扒墳,參見魏徵。

九四,你的建議沒被採納,那麼馬上高舉領袖的偉大旗幟,不能表現出不順從和厭惡。

九五:公正的訴訟才是吉利的,這裡區別於打小報告構陷別人。

上九:靠打小報告是發不了財的,就算你得到一時的好處,最終也是黃粱一夢。

大致說一下。

但是為什麼周易就變成了算命的書呢?

你想啊,焚書坑儒,那麼多儒家的經典都被焚燬了。那麼周易這麼重要的儒家經典,一定會被想辦法保存下來,什麼辦法呢,就是說他是算命的書,事實上也成功了。

這不過是廣大儒生的權宜之計吧。

可惜很多人還當真了。


五傷先生


易經難讀是方法論哲學的方向性錯誤,古人在用至上而下的頂層設構思易經系統方法論邏緝,而今天的我們卻是用西方人的至下而上的從數據到模式的形式邏輯,還原論思維去解讀,自然是越讀越不知所云。道人五十學易,自信把握從理論到實踐易經對傳統思維的脈搏,在系統發生過程之始曾經有過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干預systemic intervention。因此,從思維方法論,漢字系統到古代發明印針炙推拿到楊振寧諾貝爾獎弱相宇稱不守恆無一例外受易經系統方法論的影,中國古代眾多的創造發明從三分損益音律,到二進制系統和楊子云太玄經三進制編碼,從天人合一宇宙全息到宏觀一微觀的黃金分割∞分形邏輯時空的層次框架,包攬宇宙的一切複雜性。古人所謂以不變應萬變的太極法則,這在2002年道人在ISSS上海交大研討會上的論文,《Holoviable System theory》。曾記得得西方人包括愛因斯坦,李約瑟和中國哲學家馮友蘭認為,古代中國傳統文化不能產生形式邏輯,而道人完全有理由嘞笑他們不懂更不袖應用易經分形邏輯思維的大智慧。今天西方哲學社會科學在研究,社會系統的工作如同是一部巨形圖靈機,今年初在佛羅里達中心學院的研究會上販賣這個觀點,我的評論景,太晚了,中國從伏羲一畫開天地這臺巨型圖靈機就開始運行執行,將形形色色的觀念轉換成二進制思維繫統的幾個宏觀頂層,他們是無極一一太極一一陰陽一一五形一一八卦一一十二闢卦,你們現在立題想要研究的黃金分割巨型機,的樣機在中國五千多年的社會實踐中持續運作。道人在二OO五年的論文《from knowledge cybernetics to fengshui》中將其運作框架用人工智能,乚一一系統模擬從而從數理邏輯上驗證傳統思維是工作在陰陽疊加糾纏的∞分形邏輯時空框架,比El Naschie和香港大學MWHo女士他們的E一一無限分形邏輯時空早十年,而且所用的方法論是從上到下的頂層設計,調用的案例從公元前654年管子的三分損益到文革時期華羅庚二個三分點優選數學,道人野心勃勃妄想用中國傳統文化結色的單一自由度的試驗設計挑戰Fisher的統計設計方法完成華羅庚末競的事業,那是千垂手可得。

然,分形邏輯是如此的難以在其原生態思維環境中推廣,一個超前二十年的思維,還須等待本土發生,道人也許等不到那一天。故在悟空問題展示時常。

此一時彼一時,如下以草書為例談談易經邏輯思維繫統對草書造字的方法論貢獻:

比如草書依然是可以在這個框架裡循易經邏揖,探索草聖王,《草歌訣》

此為王羲之對草書創造性的綱要,草書是中國字從象形文字,歷經漫長的過程進入草書,發展成為一種超越以前各種漢字存在,而脫漢字方塊字之轂穎而成一種新的意形表達。之所以能產生如此成就,其原因在於易經邏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系統干擾,當我們.追尋草書的再創意過程,在王羲之的草書創意方法論是完整的,而後世書家沒有完全理解聖人意思,而逐讀喪失,到今夭只落到照貓畫虎的可悲競地。復興華夏文明應該把易經整體思維和頂層設計在王羲之草書創意理論發掘出來,而不是照貓畫虎地寫字練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