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訓練孩子視覺的發展?

幻翠


孩子的智商是可以被培養的。怎麼訓練他的智商呢?從視覺訓練開始!因為人類的75%的學習都是通過視覺來進行的,大腦的40%都用來處理視覺方面的信息。比如孩子惹媽媽不開心了,她從視覺能接收到媽媽臉色不好的信息。視覺是最能刺激他們大腦的方式,而視覺訓練也是最容易效果的訓練手段。

孩子在進行視覺輸入的時候,她的大腦同時也在處理視覺圖像。視覺訓練其實就是要求孩子多看圖、多分析,多比較。

對於小一點的孩子,我們還可以使用簡單一點的方法,比如對視法。和孩子對視,互相看著對方的臉。靜態玩具法,給孩子一些掛圖,或者是懸掛一些氣球在孩子的房間。動態玩具法,即給孩子動態的玩具,將玩具在孩子面前慢慢移動。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採取讓他做題的方式。例如,很多圖像題是訓練孩子大腦的分析能力的,比如你能從這張圖中看到什麼信息,每個孩子看的角度和想的角度都不一樣,這對孩子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圖像的能力就是一個很好的鍛鍊。

或者找不同的圖,也是訓練孩子的觀察能力。尋找圖形的特質和規律的圖,找出哪個圖形不屬於當前的組別,或者按照這個圖形規律,下個圖形將會是什麼樣的。

視覺訓練是培養孩子的智商的基礎,貫穿於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特別是會和邏輯、數學、文字理解等結合起來,這樣的難度會更加高一些。

堅持視覺訓練,有助於培養一個更加聰明的孩子!


壹父母


2-3個月的嬰兒已經具備了深度知覺能力。

3個月 形成空間感;敏感行為;對兩個物體同時同地的出現感到吃驚;--奇怪,怎麼會這樣?

8個月 對細微、細小的事物殘生濃厚的興趣,對空間感的 探索 期,具體表現在摳、捏細小事物,如:衣服上的扣子、珠子,公仔娃娃的眼睛、鼻子。。。。把手伸進媽媽的鼻孔、嘴巴等;--這是什麼?我來摳摳。

9個月 熱衷於把容器中的物體都一股腦的弄出來。

11個月 喜歡把容器中的物體反覆地放進去、拿出來。

1-2歲 開始對袋子和抽屜充滿了好奇,喜歡“翻”(探索)手袋、紙袋、抽屜、盒子裡的東西感興趣。

2-4歲 喜歡把物體往有孔有洞的地方仍、往樓下扔、從陽臺的縫隙裡扔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對空間的一種探索,而不是在“搗亂”,這個時候,如何引導孩子的敏感行為,將其轉化為特定的技能便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我們要把孩子探知物體的準確概念、用法和他在做的事情,用喇叭的方式描述給他,如:這是媽媽的嘴,輕輕的伸進去,哈,手指不見了。

我們可以再手指上畫笑臉—手指寶寶藏起來,而接下來,手指寶寶就可以藏到別的地方了,這樣,既正確的引導孩子,又使探索變得更有趣了。

其次,為其敏感行為創造相應的探索環境,如8-12個月時,喜歡摳洞洞,我們可以再跳棋的棋盤上面貼一層薄薄的紙,跟孩子一起去用手指戳洞洞。


兩妞虎媽


●初級階段----通過生活中的練習,鍛鍊孩子有意識地保持視覺記憶的習慣。

生活記憶

★訓練目的:訓練孩子的視覺記憶,逐漸提高孩子的記憶技巧和精確度。

★訓練方法;(1)與孩子共同回憶做過的事。(2)讓孩子回憶親人的外貌,形容所見過的某些物品。(3)讓孩子憑記憶敘述看過的電視節目的內容。

●中級階段

通過視覺——動作的反覆刺激,幫助孩子有效記憶。因為在各種記憶類型中,動作記憶最容易被髮展。

動作記憶

★訓練目的:訓練孩子的注意力與觀察力;訓練孩子的視覺——動作記憶力;加強孩子大肌肉動作的能力。

★訓練方法:(1)讓孩子模仿手的連續動作,如摺紙、串珠等到。(2)讓孩子模仿腳的連續動作。(3)讓孩子模仿身體的連續動作。

圖形記憶

圖形辨識

★訓練目的:訓練孩子的視覺記憶力。

★訓練方法:(1)在幾張圖片中挑出一張讓孩子看10秒鐘。(2)把這張圖片與其他圖片混在一起,讓孩子找出剛才看過的那一張。

★訓練要求:圖片從規則圖形到不規則圖形,再到組合圖形,複雜程度逐步增加。

●高級階段 通過訓練,使孩子提高學習活動中的視覺記憶力。

符號

紙牌記憶

★訓練目的:訓練孩子的視覺記憶能力。

★訓練方法:(1)準備一副紙牌。(2)每次呈現一張紙牌,讓孩子回憶花樣及數字。(3)連續幾張排列,讓孩子按要求說出花樣入數字。

文字

區域記憶

★訓練目的:增強孩子辨識線條的能力;增強孩子對文字的視覺記憶。

★訓練方法:各種結構的字各寫10個。


大話影池


新生兒睜開眼睛,還不能把視線聚焦在同一物體上,兩隻眼不能協調,看起來有點斜視。這不必擔心。在1~2個月內會漸漸恢復正常的。訓練其視覺與母親目光的接觸是很重要的,出生後他看不清任何東西,但能辨別輪廓與形狀。出生36小時內嬰兒能認出母親的臉部,然後他注意到媽媽的眼睛,這是母嬰之間除了皮膚接觸之外,最早期的接觸。餵奶時媽媽抱著孩子,母嬰眼睛距離正好是新生兒視力可以達到的距離,母親的眼睛深情地看著寶寶的雙眼,表示母親有愛心、同情心,把這種心理狀態通過眼神傳遞給新生兒。新生兒的視網膜上識別色彩的細胞還沒發育全,他只能看到一個單調的世界。據研究,新生兒首先能辨別的顏色是紅色和藍色,然後是綠色和黃色,可以在他的周圍放一些色彩鮮豔的物體,出生後幾小時他就能跟蹤看同一物體。出生2周後,當有物體向他快速移動時,他可能會伸手,似乎用手保護自己。把父母的大照片和雜誌上簡單明亮的圖片放在床邊,距離新生兒面部20~30釐米,以便能集中看,也可以安一面鏡子讓孩子能看到自己。床頂上吊一兩件物品,如氣球、綵帶或可以活動的彩色玩具,以吸引他的目光。用蒙著紅布的手電筒光,距嬰兒眼睛30釐米左右視線內,沿水平或前後方向緩緩移動幾次(一定不要用電筒光直照),來訓練嬰兒注視某一物體和紅色光亮,這些都可以訓練新生兒的視覺能力。


水凝心1


打羽毛球,打乒乓球,都是很好的。

到醫配眼鏡,長期戴,天天戴。我認為不妥。長時間戴眼鏡,眼睛就好順著戴眼鏡的方式生長髮育,年齡越小,問題越大。

我們需要鍛鍊,要做到,眼睛正常生長髮育。


文慧智心


2-3個月的嬰兒已經具備了深度知覺能力。

3個月 形成空間感;敏感行為;對兩個物體同時同地的出現感到吃驚;--奇怪,怎麼會這樣?

8個月 對細微、細小的事物殘生濃厚的興趣,對空間感的 探索 期,具體表現在摳、捏細小事物,如:衣服上的扣子、珠子,公仔娃娃的眼睛、鼻子。。。。把手伸進媽媽的鼻孔、嘴巴等;--這是什麼?我來摳摳。

9個月 熱衷於把容器中的物體都一股腦的弄出來。


浪人小黃


多帶孩子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最好去大城市,這樣孩子在實踐中學習認知外面的世界大自然的奇妙,比在書裡電視裡學的有用親身經歷體驗看到的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理解也比較深刻。


糯米糰的成長記錄


出生後才習得的感覺是視覺、聽覺,若把裝到人腦的信息看做100%,視覺對信息輸入的貢獻是75%,聽覺對信息輸入的貢獻是11%。

因此視覺和聽覺對個體發展來說是主力。

光作用於視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其信息經視覺神經系統加工後便產生視覺。

通過視覺,人和動物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獲得對機體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的信息。

學習心理學認為:如果把孩子學習的信息看作是100%,其中有75%的信息源自於視覺學習。

由此可見,視覺在個體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視覺能協助個體認識物體的客觀存在性;

視覺可以擴大個體的活動範圍;

視覺可以協助個體模仿、學習;

視覺在刺激個體探索環境的動機方面有巨大作用。

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會抬頭後,視覺的範圍隨之擴大,視覺刺激在相應增多的同時激發兒童產生探索環境的動機,從而促進兒童發展。

與其他感覺相比,視覺具有直接、連續、全面、迅速、細緻、安全、遠距離等特點,有感知範圍廣、轉移靈活、知覺速度快、知覺距離遠、感知較全面等特點。

對個體的形狀知覺、空間知覺、視覺識別、視覺記憶、視動協調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人類與其他高等動物一樣,用眼的幾率是最高的,在胚胎的時候眼睛就是最早生成的器官。

個體不是一生下來就有很好視力的:

新生兒的眼肌能調節能力很差,高度遠視到僅有光感;

滿月時,孩子終於看清25釐米距離母親的臉並開始雙眼協調運動;

3個月時學會注視,能區別不同的面孔、黃色、橙色及紅色;

4個月時能較順利地追視物體;

6個月開始伸手夠或抓物體,表明手眼協調開始;

8個月時孩子可以熟練地觀察物體並注視結果,觀察運動物體並能快速追視、模仿面部表情或玩看的遊戲;

11月-1歲半時視覺越來越敏捷,視功能充分發展,可以玩積木或組裝物體;

2歲-2歲半,遠距離視覺發展,模仿其他運動,指出喜愛的顏色,視覺記憶能力增強;

2歲半-3歲,分辨幾何圖形,畫圓圈、橢圓、長方形、三角形、搗洞或對接;

3-4歲依形狀分類深度知覺較好,可以畫長線、十字及其他許多形狀;

4-5歲時眼手協調能力增強,可以做塗色、剪貼等手工並逐步學會觀察圖畫內聯繫、會臨摹數字和簡單字母了;

6歲-7歲時可以臨摹抽象圖畫、寫字、閱讀等。

但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導和強化孩子的這些能力,其只能停留在較低的水平。

視覺是慢慢發展起來的,到3個月左右,孩子開始看到彩色。

小孩最早看到的彩色是什麼顏色呢?橙色,因為橙色的光波很長,最容易被人看到。

馬路上有白線和黃線,黃線就屬於橙色系,光波長,容易發現,這時的黃線是一堵牆,絕不許壓過去。

開車的時候,遇到霧天,打著雙閃,我們會發現燈是黃色的,它的光波穿透力強,對方更容易發現。

環衛工人的工作服、救生衣、救生圈都是橙色,營救的時候也會穿橙色或黃色,這樣更容易被看到。

小孩最早看到的彩色也是這種顏色,所以建議媽媽們準備一件橙色上衣或者背心。

兒童視力發展的前提是自己有意識地看,從探究反射開始被動地被吸引去看,到自己積極主動地“四下張望”,到能夠看得清楚——看到、看清,到看懂、看明白——終極目的是視知覺。

個體的視覺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髮展成為視知覺,由“看”(look)到“看到”(see something)到“看懂”(comprehension)。

視覺發生在眼睛,而視知覺則是大腦在工作,是更高層次的加工。

個體的視知覺能力一般包括空間關係視覺辨別圖形--背景辨別視覺填充物體再認視知覺速度等六個方面。

中小學的各科課程,無論是認知類課程如語文、數學、外語、科學、社會等,還是表達性類的課程如美術、音樂、體育、計算機等,都會用到複雜的視知覺能力。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必須密切關注孩子視知覺能力發展的狀況。

大量的認知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家長的撫養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品質和能力的形成影響重大。

如早期是否給孩子提供大量用眼的機會、引導孩子學會觀察、親子做一些眼手協調的活動、視聽轉化的活動、視聽動組合的遊戲、早期親子閱讀等對孩子視知覺能力的發展影響很大。

關於嬰幼兒的視覺訓練,我們建議:

1. 關注視覺激發

在孩子出生後,只要孩子醒著,房間裡應該要有足夠到光線。這樣孩子眼底視網膜上到視錐細胞才能得到最佳激活。

不斷有人在孩子面前晃來晃去,尤其在孩子與光源之間運動更為重要!

大概滿月左右,可以在孩子床到上方懸掛一些飾物,能夠不斷搖晃到東西,刺激其產生視覺意識。

兩個月左右可以找一些黑白圖片,掛或貼在孩子看得見到一米範圍內;三個月左右彩色玩具可以吊在孩子到上方。

大家可能很好奇,只指導到三個月,四個月以後看什麼呢?

現實生活:此時孩子到頭部已經開始能直立了,此時就可以抱著孩子認識客觀的現實世界了!遇到什麼教什麼!

2. 人和物的辨認

引導孩子認知生活中常見人和物: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哥哥、姐姐……有誰認誰;

奶瓶、洋娃娃、水、衣服、門、窗……見啥教啥;

寶寶的手、腳、腿……碰哪教哪。

3. 顏色辨認

瞭解並會辨認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顏色如紅色、黃色、藍色、 綠色、紫色、橙色、白色、黑色等。

瞭解室內各種常見物體的顏色、室外各種常見物體的顏色、植物的顏色等。

4. 判斷運動

教孩子運動和靜止的概念,懂得常見的物體運動方向:向前、向後、向上、向下、媽媽來了、爸爸走了、寶寶去了……

手拿物體運動判斷或用手電光束在牆上的投影進行訓練、判斷家附近或單位附近各種運動物體、車輛或人的方向。

通過運動教孩子視覺追隨、視覺追蹤、視覺瀏覽等高級視覺認知形式。

5.空間關係

瞭解自己與空間事物之間的關係及其變化的能力:自身形體的構成,自身形體的前、後、左、右、上、下、旁、側、面向、背向,方位東、南、西、北、中等概念。

6.視覺辨別

把一個物體與另一個物體中區別出來的能力,包括求同能力和求異能力兩個方面:求同能力就是發現相同之處,求異能力就是發現不同之處。

訓練的步驟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形象到抽象。

從日常生活中物體的辨別開始,比如比較媽媽和小姨的異同、自己兩隻小手的異同、蘋果和番茄的異同……

然後進行圖形比較,在一堆不同的圖形中尋找相似圖形和在一堆相同的圖形中尋找不同的圖形。

再過渡到尋找兩個不同圖形中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再過渡到比較兩幅圖形中的不同之處;最後再進行數字、字母和形近字的辨別訓練。

7.圖形--背景辨別

就是把物體從包繞它的背景中區別出來的能力,是兒童學會觀察事物的角度從整體中分離出部分的看問題角度的能力。

涉及孩子視覺的敏銳程度、觀察能力、注意能力、思維能力、反應速度等諸多方面。

有這方面缺陷的兒童不能夠把所要求的項目從視覺背景中區別出來,他們易受到無關刺激的干擾。

8.視覺填充

要求兒童在部分刺激不出現情況下認識或區別物體。例如只看見了長頸鹿的脖子就能說出是什麼動物等。

看孩子能否從整體上把握認知對象,同時又能關注細節之處,並把眾多的細節通過視覺想象、視覺填充整合為整體信息,完成對事物的認知。

9.物體再認

是指當某個以前見過的物體再次出現以後,把此物體認出來的能力。

包括人的再認;對物體的再認,如貓、臉或玩具等;對幾何形狀的再認,如正方形;對字母、數字及詞的再認等。

這個能力對生字認讀、數學題型判斷、單詞記憶的意義很大。

10.視知覺速度

視覺速度取決於它們眼中的感光細胞捕獲周圍世界快照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以及將這些快照傳送回大腦所需的時間。

看一眼猜是什麼、躲貓貓等遊戲對此意義重大。


錢志亮工作室


1.注視活動

適合年齡0——3個月

訓練時間:1分鐘左右

每天次數:隨時可做

選擇硬紙片自制黑白兩色的卡片,規格20釐米×20釐米,內容是靶心圖、棋盤圖等對稱的圖案,可以是爸爸、媽媽、寶寶等漢子或放大的色彩照片,也可以是拆開的《嬰兒畫報》,放在距離嬰兒30釐米左右的地方,讓嬰兒練習注視,每次20——30秒。圖或子卡3-5張一組,每隔2——3天更換一次,在嬰兒面前呈現出一個“藝術畫廊”。展示的方式和位置要經常變換,使嬰兒保持新鮮感,這是訓練顏色、圖像、知覺和注意力的好方法。

2.追視活動

適合年齡3——12個月。

練習工具:乒乓球、筆、小藝術品等。

練習時間:10秒鐘

用一個直徑約10釐米的紅氣球,、吹氣動物或娃娃,最好用繩子吊著,放在嬰兒眼前30釐米的地方,待其注視後,在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由近到遠或呈環形緩緩移動,讓嬰兒的視線追隨著移動的物體。要經常變換方向和位置,同時還要講出圖、字、卡、玩具的名稱。

3.配對遊戲

適合年齡:1——3歲

訓練用具:圖片、小物件

訓練時間:1——2分鐘

把兩個形狀相同的圖片或動物放在許多不同種類的玩具中,讓嬰兒在較短的時間內找出相同的東西,培養嬰兒分辨異同的能力。

4.視覺大發現

適合年齡:3——6歲

訓練用具:走迷宮。找不同、視覺大發現

孩子觀察兩張圖片找出不同,用筆做記號,視覺大發現,讓孩子找書本要求的圖案,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傑才育兒


寶寶視覺發育四大時期鍛鍊方法:

0-6個月——“黑白期”:新生寶寶只能看到光和影,吃奶的時候剛好可以看到媽媽的臉,再遠則不見。

6-12個月——“色彩期”:這是寶寶辨別物體物象細微差別能力(簡稱視“敏度”)的發展關鍵期,此時他們需要的是顏色對比鮮明的圖像和玩具。

1-3歲——“立體期”:孩子能直立行走了,開始對遠近、前後、左右等立體空間有了更多認識,這時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3D玩具。

3-6歲——“空間期”:通過視覺,孩子能判斷出物體大小、上下、內外、前後、遠近等空間概念。這個時候,家長應利用遊戲發展孩子的空間視覺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