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新課改後,不重視語文的孩子都哭了!名師親解“大語文”學習法!

前段時間,教育部公佈:從幼升小到高考要全面改革

,具體包括:

高考不再分文理科;

數學命題要大幅度降低難度;

提高語文考試難度;

外語可以多次參考……

而這次高考改革,影響最大的,是如今正在上初中的學生。

因為,有包括湖南、廣東、江蘇、河北、安徽、山西、西藏、遼寧、黑龍江、貴州、四川、吉林、重慶、湖北、福建、河南、內蒙古等17個省份將於今年秋季9月份學期開始,實行新高考政策,也就是說,現在的初三生,將是大規模施行“新高考”的第一代。

而新高考實行後,語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高考改革後,三門統考課語文、數學、外語,其中外語可以多次參考,取最高分計入高考總分,就高考總分的區分度來講大大降低。數學在今後的命題中要大幅度降低難度,區分度也會較大下降。

只有語文的廣度、難度提升,因此語文在高考總分中區分度會最大,最容易拉開學生檔次。

說得語文者得高考一點都不過分!語文的提高需要長期積累,現在不抓,中高考就會後悔,到時候想抓也來不及。

本次改革最凸顯的學科就是語文,今後高考的改革走向也將更偏“文”。未來語文的地位就像原來小升初中奧數的決定性作用一樣。得語文者得高考,得閱讀者得語文。

昨天,簡單學習網名師——李華老師進行了一次講座,並在講座中提出了“大語文”的概念,生動地給初中階段的孩子們上了一堂“務虛”課,希望孩子們從轉變觀念開始,正視並重視語文的學習。

今天,我們將李華老師的觀點整理如下,給錯過講座的同學提供一次“補課”機會~

語文學習存在的常見誤區

一直以來,我們對語文的學習,都有一些不正確的認識,我把它概括為以下三點:

籠統偏頗的概念:認為語文不好=閱讀、作文不好

簡單粗暴的方法:認為語文要好 = 多報幾個補習班

過度低估的價值:認為語文不好,不會影響其他學習

對於第三個誤區,我們可以來看一個新聞:

2017 年高考結束了,但圍繞高考展開的人工智能故事卻還在持續發酵中。據相關媒體報道,6月7日,高考第一天第二場數學考試結束,場外,兩名機器人“考生”的“應考”才剛剛開始。身處北京的學霸君智能教育機器人Adiam和來自成都準星雲學的高考機器人AI-MATHS將分別完成不同體量的數學試題,他們的競爭對手,一邊是往屆優秀的高考狀元,另一邊是期望的110分。

最終,學霸君的Aidam用時10分鐘完成答題,獲得134分,三組高考狀元分別得分119分、140分和146分,平均分135分,從分數來看,學霸還是在高考中扳回一局;另一款準星高考機器人AI-MATHS北京卷用時22分鐘完成北京文綜數學考試,得分105;全國二卷數學考試用時10分鐘,得分100分,離預期的110分也還存在著差距。現場閱卷老師表示,“相當於中等水平。”

為什麼強大的人工智能,在數學測試上的成績卻如此平平呢?

真正的原因是——他們讀不懂題。

所以說,語文不好,還可能會影響到數學、物理、化學的成績,因為現在很多理科試卷,都開始傾向於“背景化命題”。

新課改後,不重視語文的孩子都哭了!名師親解“大語文”學習法!

新課改後,不重視語文的孩子都哭了!名師親解“大語文”學習法!

從命題看語文學習的價值

從2017年中考命題,我們可以看出:用一張試卷,撬動語文教學的改革,正在逐步成為現實。我把這種變化總結為以下四點:

1.語文學科本身的素養需求:注重積累、閱讀習慣的培養

2.語文與傳統文化的關聯性:傳統節日、節氣、生肖、姓氏、敬語謙語、對聯……

3.語文與日常生活的關聯性:圖文轉換、應用文寫作

4.跨學科學習將成為“新常態”:數學、物理、化學的語境型、情境型命題

以一道真題為例:

《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三國鼎立,爭霸天下;

《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聚義梁山,替天行道;《西遊記》中,師徒四人歷經磨難,西天取經。

在他們各自的團隊中,都有中心人物。請你從其中一部作品中選擇一箇中心人物,簡要說明這個人物的“中心”作用是如何體現的。

相比於傳統的名著考察作者、章回名稱、書中人物,現在的考察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記憶性考察,而是讓學生分通過分析,寫出自己的心得。

總而言之,我們的語文考試正在向強調分析、考查思想、重視邏輯、強調情懷的方向發展。

新課改後,不重視語文的孩子都哭了!名師親解“大語文”學習法!

語文,我們缺失的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讓同學們考出一張高分試卷,而且還希望通過語文,讓孩子們成為腦中有思想,心中有溫度,有情有義、活潑開朗的人。

最近,有兩檔綜藝節目備受關注,一檔是《經典詠流傳》,一檔是《中國詩詞大會》。

《經典詠流傳》的主持詞特別美: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經典永流傳,我們的文化從未斷流。

對於《憫農》,撒貝寧的講解詞是這樣的:

這是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這樣一首詩,道理通俗,情感質樸,朗朗上口,教化千年。正是這樣一些潤物細無聲的詩詞,早已融入到傳統的美德當中,融入到我們民族的血脈當中,成為我們終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今天的《經典詠流傳》,我們將帶您重回千年課堂,把古人的所學所思,唱給你聽。

我一直認為,所有崇高的文字背後,都有一個崇高的文人;所有崇高的文人心中,都有光照千年的崇高思想。下面我們再分享節目第二期中的一首詩,清代詩人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苔蘚雖然不起眼,但在沒有人注視的陰暗角落裡,這些微小如米的青苔,仍然執著地,如花一般的形態綻放。

而這首詩的傳唱,是由貴州鄉村教師梁俊帶領他的學生們完成的,歌詞如下:

如果沒有那次眼淚灌溉

也許還是那個懵懂小孩

溪流匯成海

夢站成山脈

風一來花自然會盛開

夢是指路牌

為你亮起來

所有黑暗為天亮鋪排

未來已打開

勇敢的小孩

你是拼圖不可缺的那一塊

世界是純白

塗滿夢的未來

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

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雁聲依舊在

年少時對白

耳邊音猶在

如風暖心懷

新課改後,不重視語文的孩子都哭了!名師親解“大語文”學習法!

大山深處,一位支教的老師,細心呵護著這些如苔花般的生命,期待他們有一天,能迎來屬於自己的、最奪目的綻放。這位平凡而卓越的老師,這些從不曾放棄努力的學生,贏得了現場經久不息的掌聲,也贏得了每一位觀眾的尊重。

而為什麼只有二十個字的一首小詩,卻聽的讓我們熱淚盈眶,久久難忘?因為它不光是寫給梁老師和他的學生們,它也是寫給你我,寫給綻放在天地之間的每一個平凡又尊貴的生命。

這就是文字的力量,這就是語文教育想帶給學生們的領悟與感動。

而另一檔與之相對的節目,就是《中國詩詞大會》。想必前段時間大家都看到了這個標題《擊敗北大才子,外賣小哥中國詩詞大會奪冠!》

坦白說,我並不喜歡這個標題。

一次比賽定輸贏,就是中國人對於學習最大的功利心。我喜歡這個外賣小哥,並不是因為他擊敗了“北大碩士”,而是他的“詩心”,這是我們的孩子最缺少的。

我曾經跟大家分享過一句話:語文學習,慢慢來,才是最快的方法。

1.難能可貴是詩心

外賣小哥為何能逆襲奪冠?

為何有如此深厚的詩詞功底?

說簡單也簡單——雷海為是真的喜歡詩。十幾年前,他沒有多餘的錢買書,

為了能讀詩,他到書店把詩背下來,回家再默寫,就這樣積累了八百多首詩詞。

2.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雷海為對詩詞的興趣,是父親從小培養的,父親會把古詩寫出來,貼在廚房的牆上,教他朗誦,他說,父親希望他成為一個有文化涵養的人,將山川湖海藏於心中。他每天都遵循著這樣的生活軌跡:早上8點起床,燒好早飯和中飯,10點多到下午2點多在外奔波接單,快到3點回來吃中飯,順便給電動車換個電瓶。這時候,有一小時寶貴的午休時間,他拿來看書,他最近在看的是王力的《漢語語音史》。

3.也許平凡生活裡的愛和倔強才是最好的詩和遠方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讀詩時,雷海為說:

我當時讀詩,純粹是出於對詩詞的熱愛,去讀、去背,去感受古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我真的沒有想到,十三年前的讀詩背詩,能夠讓我站在央視的舞臺上。

所以,對語文的學習和教育,都不能太功利,同時需要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需要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是不行的。

最後,我們來解決一個最重要的“認識性”問題: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學語文,又是為了什麼?

下面這段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龍應臺

不過,我們大多數父母,都不能和龍應臺相比,因為她的身份、她的家境,都比我們優越得多。退一萬步講,即使龍應臺的兒子一事無成,但有他媽媽的背景和收入,他也對不會淪落到被迫謀生。

但我們不同,來自普通家庭的普通我們,絕大部分大部分人,以後都會“被迫謀生”,但語文學習的意義在於,它給你足夠的精神力量,即使有一天,當有一天你必須要進入到殘酷的生活中,必須被迫謀生、會累、會苦、不僅流淚還要流血的時候,你還能有成就感和尊嚴,你還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有自己的信仰,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就像那個外賣小哥一樣。

這才是語文學習給每一個孩子帶來的最大價值。

“即便我生活裡只有兩塊麵包,我也要用其中的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

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但這是語文教育希望孩子們能達到的精神彼岸。

李華老師的講座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很多感動。但限於文章的篇幅,這裡不能一一摘錄。

感興趣的同學和家長,還可以去簡單學習網的官網,試聽李華老師的課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