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唱好“致富歌”的“孩子書記”——記安塞區鐮刀灣鎮羅居村第一書記野金龍

唱好“致富歌”的“孩子書記”——記安塞區鐮刀灣鎮羅居村第一書記野金龍

說起羅居村近年來的變化,村民可是有說不完的話。全村340座大棚道路硬化到了每個大棚跟前、太陽能路燈照亮了村裡的每個角落、香菇菌棒碼得齊齊整整看著叫人眼紅,大棚、拱棚一座連著一座,脫貧產業規模越來越大……在鐮刀灣鎮羅居村,到處洋溢著生機與和諧。“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變化,一要靠黨的扶貧好政策,二要靠我們村的好書記。”羅居村的鄉親們對野金龍到來後村裡變化的滿意之情溢於言表。 2015年8月7日,拎著簡單行李、瘦黑小個兒的野金龍出現在羅居村大隊部時,村民還以為是哪家剛畢業的大學生回來了。後來聽說是組織派來的第一書記,不少村民的臉上寫滿疑惑:“那麼年輕瘦小的孩子,能當第一書記?”剛進村就聽到各種閒言碎語,這給野金龍帶來了不小壓力。

唱好“致富歌”的“孩子书记”——记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第一书记野金龙

抓班子帶隊伍,種好黨建“責任田”

到村後,野金龍通過深入走訪,很快將村裡的情況摸了個底朝天。羅居村是進入鐮刀灣鎮的第一站,是名副其實的“南大門”,9個村民小組散居在9公里長的川道兩側,進村入戶走一圈下來得整整兩個星期。435戶2237人中,常住人口達1000餘人,人多事雜,各種矛盾糾紛層出不窮。更嚴峻的是羅居村“兩委”班子也不健全,村裡建設發展沒有掌舵人。

唱好“致富歌”的“孩子书记”——记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第一书记野金龙

野金龍意識到,要想徹底改變村子面貌,不是隻憑自己就能夠完成的,只有建立了堅強可靠的村“兩委”班子,才能調動村裡大多數人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搭建一套好班子迫在眉睫。野金龍通過多次與鎮黨委、政府領導溝通,協助鎮組織部門多方考察,迅速遴選能人組成新的村組幹部隊伍。羅居村“兩委”班子健全後不久,就遇到了考驗,村裡大棚產業雖然初具規模,但是基礎設施薄弱也是顯而易見的。面對當前的困難,野金龍沒有退縮,而是放下行囊,沉下身心,積極走村入戶,掌握村情民意,爭取群眾支持。

理清思路做規劃,強基礎惠民生。在“孃家”區綜改辦的強力支持下,他東奔西走協調爭取省市區行業部門政策性項目資金,三年累計780餘萬元,動員村民籌資籌勞,幫助羅居村硬化了10.4公里大棚產業生產道路和8.6公里的通組道路,累計建成了7個蓄水池,打了4口機井。

“我們原來建成的蓄水池壞了,大棚澆水都靠大家在大壩裡抽,每年供水趕不上,身子動遲了,自家的茄苗就得‘渴’死,根本滿足不了生產用水,現在隨時給茄子澆水都沒甚問題。”村民劉飛介紹說,今年,史川組前坮大棚5年前修建的集中蓄水池坍塌,蓄存下來的水直流到大馬路上,野金龍通過包扶單位申請了“一事一議”項目,新建了一個150方的蓄水池,徹底解決了該組大棚用水問題。

在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野金龍協助村“兩委”對村裡的規章制度進行了梳理,重新制作公開欄,完善了議事程序、黨課制度,新制定了黨員學習計劃、村規民約等制度,並緊扣“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扶貧”這一主線,堅持把黨建促脫貧作為助推大扶貧的有效抓手,按照“長期抓產業、短期抓項目,實現脫貧不返貧”的思路,引領貧困群眾走上致富道路。通過抓班子帶隊伍,種好了黨建“責任田”。

一心為民解民憂,念好產業“致富經”

“野書記,現在大棚茄子價格一年不如一年,這樣一路下滑,咱們的產業豈不是白建了?再加上菜販子一天到晚淨殺價,離了菜販子,咱們也沒法子把茄子賣出去,這個問題需要及時解決,不然大夥兒都沒信心繼續種下去了。”面對像貧困戶牛建雄提出的困惑,野金龍也有些不知所措。

“產業增收致富是如期脫貧的關鍵。”在多次召開村組幹部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和走訪調查後,野金龍得出這樣的結論,村民們長期種植大棚,不注重市場調研,產出後的茄子又由幾個長期收購蔬菜的菜販子批發,菜販子們拉幫結夥,共同壓制菜農,打壓菜價,形成了買方市場,剝奪了菜農的市場話語權。

找準了破解難題的關鍵,野金龍就馬不停蹄地奔波在農戶和市場之間。他不僅要顧忌產品市值的波動,還要考慮到每個農戶不同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引進新品種。

唱好“致富歌”的“孩子书记”——记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第一书记野金龙

去年,野金龍經過多次市場調研,終於為村裡大棚產業找到了新方向,即大力發展大棚、拱棚香菇。野金龍通過包扶單位和鎮政府的多方努力下,爭取到省級村集體產業化項目資金200萬元,在原支部書記趙國武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一個年產100萬棒的香菇菌棒生產基地,以及72座香菇拱棚和三座香菇儲藏冷庫,由支部合作社統一管理。 菌棒製作成功後,分發給全村農戶統一種植統一收購,形成一條全新的自產自銷產業鏈。

唱好“致富歌”的“孩子书记”——记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第一书记野金龙

目前,香菇菌棒生產基地已經進入到試運營階段,首批生產菌棒60萬棒,已經全部轉色成功,壞棒率不到1%。預計今年5月前後,60萬棒菌棒全部轉入到出菇棚開始出菇。據粗略估計,僅此一項,可為支部合作社集體創收800餘萬元,入股合作社的農戶和貧困戶均可按期保底分紅。

智力扶貧的“貼心書記”

解決了眼前的難題,村兩委班子也強健了起來,野金龍也可以騰出手來,和村幹部一起規劃村裡的致富大計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野金龍看來,扶貧要先扶志和智,變“輸血”為“造血”才能讓貧困戶真正脫貧致富。脫貧致富不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腦袋”。在扶貧工作裡,野金龍更加註重融智服務,變“送錢、送物”為“送經驗、送技術”,給錢給物助力式的幫扶只能算是“輸血”,重要的是要結合村裡實際,發揮村裡優勢,提升村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

唱好“致富歌”的“孩子书记”——记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第一书记野金龙

“農民要致富,最適合的行業是他們熟悉的種養業,不過還必須有適合的技術做支撐才行。”為了提升羅居村民的種植、養殖技術,引導村民積極參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強村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野金龍通過積極協調邀請各方面經驗豐富、知名度高的培訓技術員、專家等到村講解種養技術。讓村民通過培訓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這樣發展產業也能事半功倍,從而也可以消除村民的等靠要思想。在扶貧政策和產業的支持下,自建脫貧信心,主動發展產業,自主脫貧。

“去年,政府給我買了20只羊,野書記還幫我報了區上舉辦的現代化養羊培訓班,現在我對養羊的繁殖、防疫等技術都熟門熟路了。”每次都積極參加區上舉辦培訓班的鐮刀灣鎮羅居村民李孝介感慨地說,“現在,不僅我的羊已經繁殖到30多隻了,還養了四頭驢、種了兩座拱棚,離脫貧不遠了,過上幸福生活也有盼頭了!”

如今,村民已經認可了這個“孩子書記”,他肯吃苦,也肯真心實意地幫著老百姓,在羅居村村民眼裡他就是自己人,很照顧他,也很願意聽他講“道理”。

“駐村以來,我並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唯一的目的是讓村民都能富起來,也讓自己的青春活的有價值,羅居這個村第一書記當得值,它讓我完全有了存在感,有了實現自我價值的闖勁、幹勁。”野金龍說。(劉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