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周毅:培育壯大新動能亟待破解四大難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這為加速推進新動能的形成,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

新動能,是以新模式新產業等為載體,有別於傳統動能高耗能、高汙染及重要素投入的特點,與互聯網高度結合,堅持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具備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且往往能夠帶動產業升級,實現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發展新動能,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大特徵就是經濟發展由傳統動能驅動逐步轉化為創業創新、網絡經濟、數字經濟和分享經濟等為主的新動能驅動。當前,大力發展新動能是由發展階段決定的。從歷史和國際經驗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動能會逐漸減弱,發展新動能是必然之路。上世紀70年代,日本粗放經濟發展模式面臨嚴峻考驗,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引導高附加值產業發展、化解過剩產能及鼓勵企業開發節能環保技術等,順利實現轉型升級。近年來,受世界經濟影響,我國經濟面臨出口萎縮、傳統產能過剩,傳統動能發展出現了瓶頸,必須尋找新動能。

當前,新動能主要存在於這幾大領域:首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化解過剩產能、去房地產庫存、降低企業運行成本等為主要抓手,通過對勞動力、土地、技術、資本、制度技術等供給側領域的改革,釋放對生產要素的束縛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形成創業創新有利環境,帶動經濟整體發展。

其次,地區發展帶來新動能。比如東中西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梯度轉移發展,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新區建設等。同時,通過大力“引進來”和“走出去”、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也為經濟發展帶來新動能。

再次,互聯網和大數據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基礎領域技術日新月異,極大地促進了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此外,如消費升級、教育醫療升級、打破行業行政性壟斷及新商業模式的探索等也產生了新動能。

雖然互聯網經濟、新商業模式等表現出的新動能對經濟發展、就業提升有明顯的帶動作用,但在培育新動能過程中,仍有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安全性難題。當前,部分新經濟如“互聯網+”還是個新事物,相關規制措施還滯後於產業發展,容易引發其野蠻生長。例如,電商兜售假貨、互聯網金融龐氏欺詐、社交平臺數據洩露、大數據違規使用等行為頻繁發生。有必要加強風險防控,加大在新經濟尤其是互聯網領域的法律政策研究,在消費者隱私、知識產權濫用等信息技術領域維護基本權益,創新電子商務領域市場監管模式,對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區塊鏈等尚不明朗的新領域保持謹慎態度。

二是智能製造被國外“卡脖子”的風險。對此,要大力提升本國核心零部件材料的自給率。一方面,要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和提升科研人員的地位和待遇,使科研人員有動力去創新;另一方面,要通過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主動擴大進口縮小貿易差距等方式,在技術尚有差距的領域通過各種途徑向發達國家學習。

三是創新在新動能發展中的作用仍未充分發揮。創新的系統性、完整性和配套性不強,創新產業鏈較短致使淺層創新較多,比如“互聯網+”造就的居民衣食住行領域創新層出不窮,智能製造方面的高精尖技術創新相對匱乏,人才、風投、創新環境等系統性配套能力不足,這要求對創新進行頂層設計,加強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商業運用等方面的縱向創新,加強在各種投入要素和提升商業環境等方面的橫向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四是有關新動能的新經濟統計工作慢於新經濟的發展。新經濟範圍和內涵很廣,包含了國民經濟行業中9個大類、50箇中類和278個小類,形式新穎且變化快。與以往國民經濟核算等相比,統計方法和制度稍顯滯後。例如在統計工作中,各種服務類手機軟件APP的使用、部分免費的共享經濟模式、遊離於監管之外的互聯網直播等灰色地帶、微信公眾號及短視頻等自媒體運營新模式產生的收入等都或多或少被忽略掉了。這就需要加強統計與測定工作,不斷調整完善統計口徑,準確反映新經濟變化以加快形成和壯大新動能。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