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曲江》诗: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孔子也尝言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所以七十亦可言不逾矩之年。

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大家眼里都是一种这样的状态,辛辛苦苦一辈子,儿女也成家立业了,有的甚至孙子孙女也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了,正是儿孙承欢膝下,安享晚年的时候。

但是最近一个90后发布的一段75岁爷爷的日常生活,却让网友觉得太有喜感。却是满满的幸福。

原来是是75岁的爷爷被105岁的太爷爷揍了,原因是因为75岁儿子让105岁爸爸别喝酒,105岁爸爸生气,嘴巴里念叨着:

“我扇死你!”

手里却在温柔地拍着,满含爱意!

儿子说:“那你上床睡觉吧!”

爸爸说:“你管我睡不睡觉。”

可是手却拉在一起,好像一辈子不想松似的。网友的评论也全是溢出来的幸福:

幸福的一幕突然想爷爷奶奶了!奶奶风湿多年丧失劳动力,爷爷照顾奶奶几十年。他们在天堂必然幸福。

本就七十高龄了,能被爸爸揍也是一种幸福。但愿我们都可以在古稀之年还能挨揍,很幸福,有人揍就还是一个孩子!

我很想让爸爸再对着我唠叨一次,别喝那么多酒了,别熬夜了,早点回家!可是再也听不见了,好想他!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看着网友的一条条评论,心里不由得想起: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一个人能来到世上,是因为你的父母;你的每一步成长,也是因为你的父母,而家,永远都是你来自的地方和属于你自己的港湾;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当父母老去,你的出生、成长的那些记忆,也都随他们而去;自此之后,人生的道路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前往人生最后的归宿,纵然自己也有家庭,但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所以即使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是另一个故事里的父母身份,但是作为子女的身份却不能淡忘。其实在父母心里,子女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点儿妈妈的爸爸是一个不爱表达的人,一直以来都以为爸爸的爱没有那么强烈,因为他一直是一个严父角色,但是在嫁人离家的时候,爸爸一个人待了好久,直到后来发现爸爸说话不太清楚,因为本身脑梗加上女儿离家的不舍,一急之下,说活也不利索了大半年才好转,才发现父母的爱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深沉到此生无以为报。

所以在同为父母的身份中,也请大家抽出一点时间常回家看看:

1、即使忙碌,尽量每天打个电话回家

很多的时候,子女长大离家之后,总是有各种的理由,学习忙、工作忙、家庭忙,忙的连打个电话的功夫都没有,可是,人一辈子的忙碌真是没有尽头,真是生命不息,忙碌不止,而父母的生命却在逐渐衰竭,离尽头不远。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中的惆怅,希望不再是大家心中的遗憾。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2、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 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


张罗了一桌好饭

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这是常回家看看的歌词,也说出了父母的心声,父母不希望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是希望儿女能回家陪着吃顿简餐,或者陪着说说话,就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满足。

3、教孩子如何做人不如让孩子看父母如何做人

听到有时候,父母会训斥孩子是个“白眼狼”,将来肯定不知道孝顺,其实,孝顺从来不是可以教会的,而是言传不如身教。

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在一个家庭温馨,老少同堂的和谐里,本身就是一种很形象、很直观的教育,既陪伴了父母,为给孩子引导了一种和谐的价值观,何乐而不为?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点儿妈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也会身处一地鸡毛,但是基本每天都会抽时间给父母打个电话,时间长了抽空回去陪陪父母,就是简简单单吃个简餐,也是一种宁静的享受,陪伴父母的日子,真的是陪一次少一次。

愿大家都能在父母在的时候,做好一个儿女应尽的本分,不要在未来某一天,只会仰望星空,任由眼泪肆意滑落,那是一种遗憾!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点儿妈妈,是一个二胎妈妈,左手执笔,右手育娃。用学习和思考的态度,努力走在做一个好妈妈的路上,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