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我在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看到了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堅強

媽媽說,你到武漢採訪後全家人都度日如年。但對於我來說,除了遺憾沒能早點來武漢外,一直覺得時間過得太快,我做的太少太少。

在做完武漢同濟醫院晚間直播,路過每次直播歸來都會經過的鸚鵡洲大橋,看著江水和偶爾一過的車輛,我也數著來武漢的日子。如果用幾個詞來概括這些天的所見所感,我想應該是:堅強,震撼和感動。

今天早上睜開眼,看到群裡好多條未讀的消息。這才知道,前些天去方艙醫院直播後與人民日報記者聯合採寫的《武漢17個方艙醫院成立40餘個患者臨時黨支部或黨小組——“這個時候更要牢記我是黨員”》刊發在了人民日報3月2日頭版報眼並轉要聞四版,同期要聞四版還刊登了我參與採寫的《雷神山醫院的15分鐘婚禮》。

3月1日,健康時報副總編趙安平帶著我出去做武漢街頭的直播,90分鐘的直播,直播間湧入了20多萬的觀眾,一邊解說一邊看著網友的評論,我們的確是在記錄著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的一個特殊時期。

我在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看到了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堅強

健康時報武漢前線記者張赫在新冠肺炎醫療垃圾調查現場。環球時報記者崔萌攝

2月24日早上,我來到了武漢協和江北醫院,看到了殉職的90後醫生夏思思的媽媽。老人看到女兒生前辦公桌上擺滿的鮮花直接趴在地上哭的時候,我也跟著哭得停不下來,當時腦海裡瞬間腦補了很多畫面:兒子說,媽媽,回家,我想你;丈夫說,答應過的白頭偕老,你不能說話不算數;也許某一天,媽媽會突然做好一桌思思愛吃的飯菜,以為她下夜班了會回來,推開門說聞到香味了;也許爸爸會在陪外孫玩的時候,不經意間說出,別淘氣,小心媽媽看見會生氣,然後潸然淚下。

在這場殘酷的戰役中,新聞報道的倫理和新聞事實彷彿總有相悖的地方,我也在一直糾結,在面對如此悲情的時候,我們還要不要舉著拍攝器材,後來我的決定是,要緬懷,要致敬,也要傳播,不能消費英烈家屬的眼淚當流量,但更要有分寸的傳播正能量,這是黨報的責任與使命,也是記者最基本的職業素養。

我在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看到了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堅強

在方艙醫院直播時,前線記者張赫給患者送上了當天出版的健康時報。人民日報記者張武軍攝

2月22日,我來到了武昌方艙醫院做直播,儘管我知道那裡都是輕症患者,但報社領導們多次叮囑了防護的細節,家人因擔心而坐立難安。該方艙醫院病區是由湖北省腫瘤醫院負責,在醫生們給我做了半個小時的防護後,我和人民日報記者張武軍“全副武裝”地推開了方艙醫院患者區的大門。

當時眼淚真的瞬間眼眶裡打轉兒,從前熱鬧的體育館,現在都是整齊的病床,患者穿著睡衣聊天,在患者間匆忙穿梭的醫生汗流浹背。隨機找了幾位患者聊了很久,一位39歲的黨員區長說,她出院第一件事就是去獻血,想幫助更多還沒痊癒的人。一位50歲正在看書的叔叔是從縣城來到武漢幫女兒帶孩子過程中感染的,在我問到這次疫情中最大的感受是什麼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說:我感受到我們的祖國太強大了,說完眼淚就掉下來了。

我在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看到了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堅強

在武漢一線專家駐地,張赫直播已經來武漢36天的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科主任羅鳳鳴教授。健康時報趙安平攝

十天建好火神山和雷神山、16所方艙醫院。調度全國醫護人員和物資,支援武漢。這就是中國。

在直播雷神山醫院第一批出院患者時,第一個在輪椅上被推著出來的是一位83歲的老奶奶,她覺得馬上就要離開醫院了,第一個問題就是問院長,我要交多少錢啊?院長拍著她的肩膀說,不需要花錢,國家給你們交過了,在老人的驚訝裡,我看到了一個國家給國民的底氣;在採訪中部戰區總醫院急診科主任鄔明時,他說自己目前接管的ICU病房,患者一天需要打8支免疫球蛋白,每支700多元,光這一種藥,一個患者每天都近6000元,重症的患者每天的費用都在2萬以上,如果上了ECMO(體外膜肺氧合),第一天的費用就是10萬,這一切,都是國家在買單。

很多人都說,記者也是逆行的人。但在這條路上,我更多的感受是感動,是堅強。

2月15日,到達武漢的第二天,我和比爸爸年齡還大的領導——1969年出生的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副總編輯趙安平,在大雪裡路過楊泗港長江大橋,去剛被部隊接管的泰康同濟醫院採訪。那天大雨夾雪,氣溫很低,因為不太熟悉防護服的穿脫,也對穿脫後的程序沒有考慮周全,在醫院出來後,脫掉防護服後的趙安平副總編在大雪裡凍得嘴唇發紫,整個人都在顫抖,但第二天依然毫不猶豫地走到採訪陣地。

我在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看到了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堅強

健康時報趙安平專訪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援鄂護疫醫療隊隊長李太生教授。張赫攝

也是那天在醫院裡錄製的採訪短視頻,在上線當晚,觀看量突破2300萬。作為傳統的紙媒記者,這次武漢之行再次讓我們看到了新媒體的力量:截至2020年3月2日,武漢前線兩位記者的稿件總閱讀量1600萬+;與後方聯動製作短視頻產品18個,總播放3748萬+;進行《人民名醫》戰疫·最前線系列直播專訪節目7期,同時在線觀看量2100萬+;手機端流動直播9場,同時在線觀看總人數410萬+,18天來,健康時報在武漢前線的報道總觀看量合計8000萬+。

有觀眾朋友留言說,記者辛苦了,你們是觀眾的眼睛。而我想,因為職業是記者,新聞現場是我們必須堅守的陣地。“我是記者”,這幾個字,不是幾天就能講清楚的,這是選擇了這個職業的人,很可能要用一輩子去踐行。

在武漢,流了太多的眼淚,也有太多的感動。在看到一線醫護人員不畏艱險堅守在最前線的時候,在看到醫療垃圾處理轉運的工人說不管多難多險,都必須有人乾的時候,在看到援鄂醫療隊伍走出“紅區”滿身溼透的時候,在患者舉著拳頭跟我說祖國太強大的時候……太多這樣感動的瞬間,讓我們可以在苦難中堅守前行,也從未放棄期待光明。

來到武漢後,最讓我們有底氣的就是人民日報社採訪團的後方保障。新聞協調部副主任汪曉東和湖北分社社長賀廣華給我們提供了能保障的一切,醫用防護用品100%充足,電熱毯和電暖器第一時間配備,採訪車24小時隨時待命。為了記者吃飽吃好,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還有加餐,連指甲鉗、水盆、陳醋這種個性化要求都會盡一切可能滿足。雖然我們幾十個記者來自不同的單位部門,但在武漢前線,就是一家人。我們在每一個選題角度的交流和下一個選題的計劃裡,不斷成長,彼此護航。央視主持人敬一丹曾經說過,人的一生,要走多少路,才能確定前行的方向,在路上,要遇到多少人,才能知道與誰同行。幸運的是,在這次武漢之行的路上,我看到了這條選定的路已經在腳下,我們的夥伴,就在身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在一個個採訪和一個個敲出的文字裡,我越來越明白,弘毅之士,以仁為己任,是博愛,擔當,責任,格局,胸懷。在新聞現場,不是完全靠技巧,不是完全靠經驗,更多的是真情的輸出,我們不是信息的搬運工,而是以信息傳遞價值,做出可能推動我國社會發展的行動。

這18天來,沒有休息過一天,但卻沒有一天覺得累,在這種記錄歷史和時代的過程中,作為記者,我們要用自己的眼睛、筆、鏡頭,讓全國人民乃至世界都看到最真實的武漢:充滿感動和溫暖;看到最真實的中國:充滿堅毅和勇敢。(記者:張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