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不認真對待自已,別人還怎麼認真對待你?你覺得有道理嗎?對此你怎麼看?

農在天涯


親愛的,你好!在我過往的生活經驗當中,我總結的是,如果不認真對待自己,別人一定不會認真對待你。

我們都知道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如果我們是一個隨隨便便對自己沒有要求的人。那麼我們交往的人也都是一些隨隨便便不會在乎別人感受的人。一個好吃懶做的人不可能受到勤奮努力,而且優秀人的認真對待。

在這裡為你舉一個我們上大學的例子。在上大學的時候,有個同學小彭。她是我們的室友。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和小彭的關係都很好,但是後來我們發現小彭其實是一個非常濫情的女生。經常和幾個男生同時交往,而且經常顧影自憐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會找我們進行傾訴,開始我們會很用心的安慰她。但是後來發現她是一個非常隨便非常濫情的人以後,就漸漸的與她疏遠了。

因為我們不想為了這樣的一個人浪費自己的時間。她情感上的受傷就是因為她自己對自己沒有要求,自己不珍惜自己。在受傷的時候反而尋求身邊的人幫助,那麼我們幫助她一次兩次是可以的。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總是受傷總是尋求幫助,那麼我們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陪同她。

所以來說,只有認真對待自己。才能夠交往到和你同樣優秀真摯的人。你認真對待自己成為一個別人不可或缺的朋友,那麼別人自然就會認真對待你了。


姚姚情感故事


很多的時候我都在想,這個世界真的很大,大到我們用盡一生都無法丈量其萬一。很多人腳步都是來去匆匆,像極了流水,過就過了,從未在歲月中留下什麼。漸漸的我懂得,更多的時候不是這個世界太大,而是我們想得太多。

我聽到過很多抱怨,有的抱怨工資待遇太低,有的抱怨工作內容瑣碎,有的抱怨社會不公平,有的抱怨家庭環境不好,有的抱怨自己學歷不夠高,有的抱怨自己乾的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情……

可是,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並把它們做好的呢?一個人可以永遠不滿足於現狀,但要安分於現狀。簡單來說,就是要守好自己的本分,把該做的事情做好,而不是連最基本的努力都沒有做到,卻用那些虛化的平等,華麗的夢想,社會的不公,自己沒有天賦等等,為自己不能成功找藉口。

經常有人問,一個人如何從競爭中脫穎而出? 其實非常簡單。學習的時候認真學習,而不是玩一會手機,看一會視頻,時間過去了,發現什麼也沒看。休息的時候好好休息,用全身心去擁抱和感知這個世界,而不是還在煩惱著什麼。想問題的時候扎進去想,持續去想,而不是想一會就丟掉。吃飯時,你的飯菜以及和你一起吃飯的人比你的手機更重要,放下手機,好好吃飯。

《士兵突擊》中有句臺詞:“他做的每件小事就好像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一樣,到最後你才發現,他抱住的已經是參天大樹了。”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我們會知道很多道理,可不管是別人告訴我們的還是我們自己悟出來的。為什麼我們明白了所有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我想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我們想得太多而做得又太少。

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不含糊,不應付。慢慢的你會發現周圍人看待你的眼光有了些許不同,態度也隨之發生了轉變,比如說你哪天發現以前對你白眼的人,突然變得對你客氣了起來,這就說明你的變化連他都感受到了,是真的有大進步。在我們不斷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是選擇樂觀的態度還是悲觀的態度。我們思想上的這種抉擇可能給我們帶來激勵,也有可能阻滯我們前進。 清晰地規劃目標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但塑造自我卻不僅限於規劃目標。要真正塑造自我和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必須奮起行動。莎士比亞說得好:"行動勝過雄辯。" 一旦掌握自我激勵,自我塑造的過程也就隨即開始。以下方法可以幫你塑造自我,塑造那個你一直夢寐以求的自我。

樹立遠景 邁向自我塑造的第一步,要有一個你每天早晨醒來為之奮鬥的目標,它應是你人生的目標。遠景必須即刻著手建立,而不要往後拖。你隨時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些改變,但不能一刻沒有遠景。 離開舒適區 不斷尋求挑戰激勵自己。提防自己,不要躺倒在舒適區。舒適區只是避風港,不是安樂窩。它只是你心中準備迎接下次挑戰之前刻意放鬆自己和恢復元氣的地方。 把握好情緒 人開心的時候,體內就會發生奇妙的變化,從而獲得陣陣新的動力和力量。但是,不要總想在自身之外尋開心。令你開心的事不在別處,就在你身上。因此,找出自身的情緒高漲期用來不斷激勵自己。 調高目標 許多人驚奇地發現,他們之所以達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標,是因為他們的主要目標太小、而且太模糊不清,使自己失去動力。如果你的主要目標不能激發你的想象力,目標的實現就會遙遙無期。因此,真正能激勵你奮發向上的是,確立一個既宏偉又具體的遠大目標。 加強緊迫感 20世紀作者Anais Nin(阿耐斯)曾寫道:"沉溺生活的人沒有死的恐懼"。自以為長命百歲無益於你享受人生。然而,大多數人對此視而不見,假裝自己的生命會綿延無絕。惟有心血來潮的那天,我們才會籌劃大事業,將我們的目標和夢想寄託在enis Waitley(丹尼斯)稱之為 "虛幻島" 的汪洋大海之中。其實,直面死亡未必要等到生命耗盡時的臨終一刻。事實上,如果能逼真地想象我們的彌留之際,會物極必反產生一種再生的感覺,這是塑造自我的第一步。 撇開不支持你目標的 "朋友" 對於那些不支持你目標的 "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