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當年項羽重用了韓信,那麼楚漢爭霸的結局會不會完全不同呢?

別亂發脾氣


韓信胯下之辱後投奔項梁,項梁死後項羽接管軍隊,韓信也就歸項羽管。韓信在項羽手下當個執戟郎,有機會見到項羽的,韓信曾經給過項羽戰爭的建議,項羽不聽。戲下分封后,項羽東歸,劉邦南下,韓信就投奔劉邦了,成為“漢初三傑”!


如果項羽當年重用韓信,如果後來的楚漢戰爭還能發生,那麼結局還是一樣。劉邦獲勝,項羽落敗,天下還會歸漢,只不過過程和道路要艱難曲折一點。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一、楚漢相爭的本質是“分封分權制”與“封建集權制”相爭,分封制是歷史倒退,註定要失敗的

歷史自有歷史的發展規律,當發展過程中有違背規律的現象出現時,歷史自己就會糾偏,楚漢相爭就是一次歷史糾偏行動!

人類社會向前發展,高級的社會形態總是會替換掉低級的社會形態的,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同樣的,奴隸社會實行的“分封制”也必然會被“集權制”所替代。

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產物,是由落後生產力決定的。落後的生產力使得國家君主沒有能力把管理的觸角覆蓋到全部國土面積上,只能採用分封制來解決。通過把自己信得過的親戚或功臣分封到邊遠地區,就是希望這幫分封的諸侯能代表國君管理一方。所有分封的諸侯都有義務要盡的。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後,也實行的分封制。分封的諸侯需要盡的義務有五大項:服從君主、鎮守疆土、納貢、朝覲、隨同作戰。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們的私心促使諸侯們越來越離心,周夷王開始,諸侯們逐漸不再盡那五大義務。周平王東遷後,禮崩樂壞加劇,諸侯之間的征伐兼併愈演愈烈,大諸侯逐漸坐大,周王室越來越式微,春秋爭霸諸侯還象徵性“尊王”,戰國兼併後象徵也沒有了,當秦國一家獨大後,周王室也就名存實亡了。

“分封制”必然帶來“分權”、“分權”必然導致諸侯坐大“分利”、“分利”最終導致國家“分裂”。“分封——分權——分利——分裂”是分封制的弊端和死結。

秦國為了避免分封制的弊端,從商鞅變法開始,逐步實行郡縣制、向封建集權制轉變,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朝完全廢除分封,實行了中央集權制。中央集權制對國家分裂有很強的抑制作用,代表了當時的歷史發展方向和社會制度變革方向。

秦朝二世而亡是亡於暴政而非集權,陳勝、項羽、劉邦推翻秦朝統治後,項羽再次主持分封,這是歷史的倒退,即使沒有楚漢戰爭,項羽的分封制也註定要失敗。

韓信在分封制這一點上和項羽觀點一致,兩個人都是堅定的分封派,一起開歷史的倒車,失敗是歷史的必然,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因此,項羽即使重用韓信,只要這兩位貴族堅持分封制,註定還是要失敗。

二、楚漢相爭歸根到底爭的是民心,項羽暴政不得民心,劉邦仁政天下歸心

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對於某一場戰爭來說,也許統帥因素甚至一些偶然因素就能決定戰爭勝負,但對於長期的拼消耗的戰爭來說,最終勝負由民心來選擇。這就是所謂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楚漢戰爭打了五年,算上前面的反秦戰爭,一共8年左右時間。這8年時間裡,在老百姓眼裡,項羽是個暴君,他雖然推翻了暴秦,但卻給自己貼上“暴楚”的標籤,主要是“屠城”和“殺降”太重。查閱《史記》,項羽大的屠城行為主要有:

——秦二世二年,項梁派項羽攻襄城,由於襄城堅守不降,城破後,項羽將一城人都坑殺。

——項梁準備攻打濮陽時,派項羽和劉邦先攻城陽,城破後項羽又屠城。

——鉅鹿之戰後,在新安坑殺秦降卒20多萬,秦地父老恨項羽入骨。

——鴻門宴後,項羽西入咸陽,屠毀咸陽城,火焚秦宮室,大火三月不息,把財物和婦女都搶走。更加重了秦人對項羽的仇恨。

——漢元年四月,戲下分封后,把義帝遷出彭城,路上暗殺了,又把韓王成圈在彭城,後來又殺了

——漢二年冬,齊地造反,項羽統兵來到齊地與田榮會戰,田榮戰敗逃到平原被殺,楚軍一路北進,一路燒掠,焚屋無數,毀城數座,坑殺田榮降卒,屠殺無辜百姓,擄掠老弱婦女。齊地人對項羽也恨之入骨

——彭越在項羽後方搗亂,項羽還攻陳留、外黃,外黃連攻多日沒攻下,後來外黃投降,項羽要把15歲以上的男子都坑殺,被外黃縣令一門客舍人的13歲孩子勸說才作罷。

《項羽本紀》裡,項羽屠城是家常便飯,其它的烹人、焚人等殺人手段層出不窮。項羽的暴虐行為也讓天下百姓恐懼,剛推翻了“暴秦”,又迎來了“暴楚”,人心就在項羽暢快的屠城、如麻的殺人中流失。

除了屠城,項羽還殺了義帝,更讓包括楚人在內的天下人失望!

項羽大失民心,不僅是關中等漢地,就是自己的楚地也如此。

垓下之敗後,項羽帶800騎突圍,漢將灌嬰帶5000騎兵追擊。項羽逃到陰陵時,迷路,向一耕田老農問路,結果這老農直接給項羽指向一大片沼澤裡去了,耽誤了不少時間,最後讓漢軍追上。

《漢書.陳勝項籍傳》:羽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給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陰陵是楚地,楚地的農民故意指錯路,可見項羽在自己的地盤上都不得人心。

反觀劉邦,雖然也有屠城行為,但主要是反秦的戰爭中,比如潁陽等。但劉邦入關後,迅速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穩定了關中局勢,關中父老唯恐劉邦不當關中王。

《史記高祖列傳》: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劉邦與項羽在滎陽、成皋、廣武對峙期間,屢戰屢敗,經常被打得全軍覆沒,但是有關中百姓的支持,蕭何總是能源源不斷組織新兵和糧草來補充前線,使劉邦能與項羽打持久戰。

賈誼《過秦論》說秦朝“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這話用在項羽身上也合適。項羽一手好牌打爛,民心流失是關鍵!

三、項羽與韓信都是軍事奇才,長板再長、短板不補“木桶”同樣漏水

項羽是萬人敵,韓信國士無雙,兩人均是不世出的軍事奇才。項羽破釜沉舟以少勝多,鉅鹿之戰一戰成名。韓信背水一戰,平定趙國。兩人的軍事生涯都充滿了傳奇。

項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霸王,韓信號稱“兵仙”,兩個人的“長板”都是軍事。兩個人的短板也差不多:

首先,政治上低能。

項羽政治上犯了多個嚴重錯誤:第一,鴻門宴放了劉邦,放虎歸山終被虎傷;第二,放棄帝制而實行分封制,逆歷史潮流而動;第三,放逐義帝並殺害義帝,使天下人失望;第四,分封諸侯不公,不是根據戰功或者六國貴族來分封,而是根據自己的好惡親疏分封,導致大部分諸侯不服,當年就造反;第五,貴族優越感十足,不重視籠絡民心。

韓信政治上同樣幼稚,輕信劉邦不會虧待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掉進劉邦、呂后設置的陷阱裡,和項羽一樣喜歡分封制,和項羽一樣貴族優越感十足。

其次,經濟上外行。

項羽崇尚力戰,分封后,回到西楚沒聽說經濟上有什麼手段,楚漢相爭時糧草經常不濟,既和糧道被斷有關,也和經濟不足有關。

韓信經濟管理上同樣也不是內行,他當齊王時是蒯徹幫他打理的,當楚王時是劉邦派人當國相打理的。

其三、外交上孤立。

項羽分封后,大部分諸侯對分封都不滿意,除了漢王、齊王反了以後,其它諸侯王都作壁上觀,騎牆觀望。項羽攻打齊國時,讓九江王英布派兵相助,英布根本就不去。而劉邦平定三秦後,很輕易地就糾結了五個諸侯一齊打到彭城,端了項羽老窩。整個楚漢戰爭中,沒有一個諸侯幫上項羽忙的。

韓信外交比項羽稍微好點,至少在打下趙國後,能聽李左車的意見寫信給燕王藏荼,順利讓燕國歸順,但也僅是這麼一點了,其它外交上乏善可陳。

其四、人才上不重視。

項羽迷信力量,對謀士不重視,整個隊伍中就一個范增,後來還被反間計氣走了。另有一個大謀士陳平,始終沒得到項羽重用,結果陳平轉投劉邦了,不僅幫助劉邦反間項羽陣營,而且還在項羽圍成皋時用2000美女迷惑楚軍、助劉邦逃走。後來白登解圍、偽遊雲夢抓韓信、蕩平諸呂,陳平都做出了巨大貢獻,陳平的智謀不亞於張良。這樣的人才流失,是項羽最大的損失。比韓信走了損失還大!

韓信本來就是孤家寡人一個,北伐時手下將官都是劉邦的人,像張耳、曹參、灌嬰等。謀士只有蒯徹是主動投靠的,破趙後主動找了李左車。除了蒯、李以外,韓信手下也沒什麼可堪大用的人才。

綜上分析,韓信和項羽的長處都是軍事,其它方面都是短板。而項羽最不缺的就是軍事人才,項羽手下著名的戰將有龍且、英布、鍾離昧等,沒用韓信,項羽照樣以少擊多打敗章邯、王離,消滅秦軍主力,為滅秦做出了決定貢獻。項羽即使重用韓信,戰績也不過如此,最多錦上添花而已!

因此,項羽最缺的人才不是韓信這一類的,而是陳平這一類的,陳平這一類的智謀型、政治型人才才是項羽的短板,項羽不僅沒留住陳平,還趕跑了范增,智謀型、政治型的短板不是短,直接沒有了,項家王朝的“大木桶”裡還能盛得下水嗎?

四、項羽如果早重用韓信,“韓項相爭”也許提前上演,劉邦坐收漁利

如果項羽真的重用韓信,也許不會出現“楚漢相爭”,而是會出現“韓項相爭”,劉邦可能就會坐山觀虎鬥了。

首先,韓信的願景是封王。

韓信希望分封,在他登壇拜將後和劉邦的對話中就表露無遺。他當時說項羽小氣,不願意重賞功臣,封賞的大印在手裡稜角都磨平了也捨不得給出去。如果劉邦捨得和功臣們共天下,捨得分封,那麼一定會激勵大家為他賣命,完全可以戰勝項羽。

《史記.淮陰侯列傳》: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也許韓信對劉邦說到分封的事,劉邦不敢用韓信。彭城之敗後被迫用韓信,打下趙地後,韓信建議立張耳為趙王,背後的寓意就是自己功大於張耳,怎麼也得封王吧?果然打下齊地後,就要劉邦封他為假王,劉邦封他為真齊王還不滿足,一定要劉邦把地分清楚才出兵垓下。

韓信如此迷戀分封,如果在項羽手下被重用,並立有大功,肯定希望項羽封他為諸侯王。

其次,項羽小氣不會封韓信。

項羽是個小氣鬼,韓信心知肚明。戲下分封時,項羽楚地最好的九個郡留給自己,把不好的土地分給別人,諸侯們都有怨氣。

最重要的是,跟隨項羽從江東一路殺過來的那幫武將,除了英布封九江王,其餘能將像龍且、鍾離昧、季布以及亞父范增都沒有分封。

項羽即使重用韓信,能超過龍且、鍾離昧嗎?龍且、鍾離昧、范增沒有分封,也不會封韓信的。

韓信受到重用,立下功勳希望分封,項羽小氣鬼肯定不會分封。如果韓信手裡沒兵,韓信肯定不會再侍侯項羽了,肯定會逃亡,找劉邦或其它的諸侯“打工”,爭取謀取分封。

如果韓信手裡有兵,項羽待他又刻薄,那麼韓信就會和項羽對抗,“韓項相爭”就將上演,以韓信“兵仙”的謀略,崇尚“力戰”的項羽能不能打過韓信還不好說呢。劉邦有張良參謀,肯定會坐山觀虎鬥,在兩敗俱傷時,一擊而破,天下還是歸漢!

綜合以上四點,由於分封制是開歷史倒車、項羽韓信又不會籠絡人心、項羽的短板也沒法修補、加上項羽小氣不會分封韓信,即使項羽重用韓信,依然不會得天下,天下歸漢是歷史的必然,無非時間持續長短而已。


一葉碧雲


項羽就是重用了韓信,也不會改變楚漢爭霸的結局!

1.大家都知道,韓信原先在項羽軍中效力,但是當時的項羽卻覺得韓信並非有所作為之人,因而也沒有重用韓信,才最終造成了韓信跑到了劉邦的陣營。就是假設韓信被項羽重用,項羽會贏得最終的勝利嗎?答案是否定的!雖然項羽自己打仗很厲害,也贏得了很多場重要的戰役,但是項羽的狂傲自大,即使韓信留在項羽軍營中效力,他最終也無法成就一番霸業的。

2.在項羽的軍營中,原本就有一名謀士范增,范增是一位謀略非常厲害的謀士。范增曾給項羽出了很多條良謀計策,幫助原本處於弱勢的楚軍一步步壯大,甚至最後成為了各個諸侯國中實力最強大的。按照正常的發展,項羽有范增這樣的謀士幫忙,肯定能打敗劉邦,最後一統天下,但是范增卻是被項羽給活生生氣跑的。

3.當初范增設計了鴻門宴,就是要項羽一定要殺死劉邦,以絕後患。可是項羽卻心慈手軟把劉邦給放走了。逃走後的劉邦對范增懷恨在心,最終劉邦用了陳平的離間計,成功的使項羽對范增產生了懷疑。心灰意冷的范增最終只好離開的項羽,讓人痛心的是范增在回家的路上病死了。

4.為什麼項羽輕而易舉的就中了別人的離間計?這不是一個成熟的統帥該犯的毛病,但項羽卻這麼做了,這就是項羽性格狂傲不羈自大的最好表現。要知道範增可是被項羽尊稱為亞父的,而范增也是受到項梁的臨終囑託才會如此幫助項羽,但是項羽卻最終選擇了個范增分道揚鑣。項羽和韓信的關係遠不如項羽和范增的關係。因此料定韓信就是在項羽軍中效力也不會被項羽重用。

5項羽的失敗主要還是因為自己的性格。就像劉邦說的,項羽只有一個非常好的謀士范增,但是卻沒有善加利用,劉邦卻有張良、韓信、蕭何等眾多的人才,劉邦又善於抓住大家的人心,不像項羽那麼殘暴,在這樣的情況下項羽又怎麼能打敗劉邦統一天下呢?


木子的人生


有句話叫“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意思是有才能的人,走到哪裡也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創造自己的成績,比如戰國時期的吳起,在魯國時能擊敗強大的齊國,在魏國時能打得秦國出不了河西,在楚國時能開創變法強楚,這就叫人才,放在任何地方,都能發光發熱。

同樣的道理,韓信無疑也是秦末時期的一個天才軍事家,略不世出、功高無二,憑藉一場又場的勝利,為劉邦打下整個黃河以北的諸侯國,同時在垓下一戰擊敗戰神項羽,最終為劉邦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漢朝,劉邦的勝利至少有一半韓信的功勞。

韓信

但是要把劉邦統一天下的原因全部歸結於韓信,那也是不合理的,畢竟還有其他眾多的原因,比如劉邦的用人,劉邦的政治謀略,劉邦在楚漢戰爭中用政治的手段瓦解了項羽的大多數政治盟友,比如英布、吳芮、臧荼,最後連楚國的大司馬周殷也投靠了劉邦,再加上劉邦召集彭越、韓信等人合圍項羽,才將項羽擊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項羽是敗在於劉邦的政治手段上。

包括韓信北伐的軍事行動也是劉邦政治手段的延續,所以韓信的存在是加速了項羽的滅亡,但不是項羽滅亡的唯一原因,韓信原本是在項羽手下的,因為得不到重用才投靠了劉邦,項羽把一個好好的人才錯過了,如果歷史可以重新來過的話,項羽重用了韓信,那天下局勢會如何發展?

劉邦

先說結論:項羽如果重用韓信來對付劉邦的話,項羽將短暫統一天下,然後不久,將會重新天下大亂,最後又歸於一統。

注意以下內容的前提是項羽重用了韓信,項羽本人就是軍事天才,鉅鹿一戰以5萬楚軍打先鋒,把秦軍糧道沖斷,然後再一舉擊敗了40萬秦軍,一戰封神;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騎兵迂迴戰術,大敗劉邦56萬諸侯聯軍,堪稱最為經典的以少勝多戰役,項羽本身軍事水平沒得說,就是政治能力差得比較遠,用人方面也不如劉邦,只知道自己帶兵到處奔波。

韓信

如果項羽重用韓信的話,劉邦估計連漢中都出不來,項羽分封完天下之後,回到封地,首先是田榮在齊地造反,接著是劉邦在漢中北上攻打關中,項羽權衡利弊後,選擇了先攻打齊地的田榮,而沒有派出有能力的人攻打劉邦,才導致劉邦迅速平定三秦,再說了,沒有韓信的話,劉邦也沒有這麼容易出漢中,當時的張良也不在漢中而在彭城陪著韓王成。

劉邦就算敢出漢中,如果不能利用一次機會迅速衝出來,那麼再繼續衝出漢中的可能性就會降低,一旦陷入膠著,項羽可以派出韓信率領一支軍隊支援章邯,如果韓信和章邯聯合起來,劉邦能贏嗎?肯定不能,那個時候劉邦還沒有張良在身邊,光靠本身的力量,連可用之人也沒有幾個,當時陳平也沒有投靠劉邦,劉邦只有蕭何、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等一大批家鄉人。

項羽與劉邦

就算劉邦有能力在韓信到達之前攻破章邯,那也沒有能力能衝出函谷關,天下是項羽分封的,至少在當時,中原各地的諸侯王名義上還是要聽項羽的,韓信作為項羽的手下,他是可以徵調諸侯王的兵力,只要有韓信在,佔據了整個中原地區,在函谷關一帶阻止劉邦,劉邦和韓信正面對抗的話,軍事能力還是差一點,劉邦加張良也許能與韓信在軍事能力上持平,但這個時候劉邦沒有張良,是鐵定打不過韓信的。

局勢如果下去就變成膠著了,等到項羽平定了齊地叛亂後,再率軍前來支援,那麼劉邦鐵定就會失敗,再說了韓信和項羽的年齡都非常小,劉邦比項羽大24歲,比韓信大25歲,就算不打仗,項羽和韓信都能耗死劉邦,如果劉邦不能速戰速決的話,鐵定是要被項羽+韓信打敗,劉邦一敗,整個天下再次迴歸項羽主導,當然將會多一個王,就是韓信,項羽會把韓信封為漢中王,取代劉邦的位置,把韓信封在漢中。

項羽戰敗

項羽主導天下後,就會面臨當年劉邦統一天下後面對的異姓王問題,但項羽有超強的軍事能力,但沒有超強的政治手腕,況且項羽也盲目相信武力能解決一切,所以儘管項羽統一天下,但各地的叛亂不斷,項羽像個救火隊員一樣,到處平叛,就這樣過了幾年。

身在漢中的韓信不斷在謀士蒯通的建議下,開始反對項羽,韓信在經過幾年的準備之後,終於開始北伐關中,攻打三秦,以韓信的軍事能力,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擊敗了三秦王,並且開始東出函谷關,接著迅速收復中原,當時項羽還在梁地攻打彭越,彭越是游擊戰的鼻祖,根本不和項羽硬拼硬,總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逃,根本消滅不了。

韓信成功

接著韓信會聯合彭越、英布一起反對項羽,項羽雖然很厲害,如果光是跟韓信對戰,項羽是不會輸的,可是這麼多年來,由於項羽不得人心,以及殘暴的性格,天下很多諸侯王都開始反對項羽,最終韓信聯合了一大批諸侯王才擊敗項羽,項羽一被打敗,韓信與英布的矛盾大了起來,兩人又開始發生戰爭,韓信最終也擊敗了英布,接著收拾那些小諸侯王,然後再次統一天下,韓信統一天下之後,打著前任漢中王劉邦的名義,建立了漢朝,於是韓信就成為大漢開國皇帝。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個用韓信和蕭何的對話來說明一下,

蕭何問韓信:為何去霸王而投沛公。韓信回到:霸王太強,不需要人幫,而沛公弱,需要人幫。這說明韓信已經對項羽的能力和個性瞭解的比較清楚,自己在項羽那裡得到了重用若沒有自己的心腹大將,也很難做一方諸侯,依項羽的霸氣加上亞父范增的謀略,是不會讓韓信有兵權做第二個劉邦的。





正哥愛剪輯


項羽推翻了所謂的暴秦,但是固步自封,滿足於"諸侯之上楚霸王"的大周形式。對歷史而言,政治上無所作為,是一種退步。加之任人唯親,不能重用人才,先後失去韓信丶陳平丶彭越丶英布,連亞父軍師範增都氣得甩手不幹了。

項羽一生十戰九勝,最後十面埋伏丶四面楚歌,演出了一大悲劇:霸王別姬、烏江自刎!

如果項羽能少一點霸道,多一點禮賢下士,重用提拔天下英才,不為劉邦所用,劉邦本來是難以出頭的。

但是,項羽的霸道讓天下人才望洋興嘆,轉而投奔愛才若渴的沛公,人才的天平傾斜了。很可惜,千年難遇的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西楚霸王,政治上保守,用人上昏庸,剛恢自用,千秋霸業毀於一旦!


夏雨風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就算當年項羽重用了韓信,楚漢爭霸的結局也不會不同。

劉邦是真命天子,並不是因為有韓信的而輔助,劉邦才成功。劉邦成功,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韓信一樣在各方面有才能的人共同輔佐劉邦,劉邦才成功成為大漢天子。

韓信確實能打仗,但是如果沒有張良的運籌帷幄,沒有蕭何的後勤運營,韓信又怎麼能帶著劉邦的士兵去打項羽呢?

韓信曾經做過項羽的執戟郎中,說白了就是給項羽做警衛的。

不要小看了這個警衛工作,在古代,一般時候,給將領或者君王做警衛的,都是有一定身份,或者受到一定程度信賴的人。

所以說,韓信在項羽那裡,並不是如大家所認為的那樣一無是處,無人所知。

韓信能做到項羽的執戟郎中,表示他已經在楚軍中嶄露頭角,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韓信也曾多次向項羽獻計獻策,但是都沒有得到採用。

其實這也沒什麼,因為項羽的亞父,范增的建議,項羽一樣沒有采用。

項羽太自信,太過信任自己的能力,因此他看問題的角度和范增、韓信都不同。范增、韓信都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做出保守的建議;而項羽則是站在主觀的角度,做出激進的決定。

所以,註定了韓信的建議項羽不會採用。

范增難道沒有受到項羽的重用嗎?很明顯項羽是重用他的,但是重用又怎樣。

後人說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用不好,說的沒有錯。

所以韓信即便得到了項羽的重用,其下場也會落的和范增一樣。

而劉邦雖然也不是什麼大方的人,但他貴在擅長審時度勢,對權力運用收放自如。

所以韓信到了劉邦那裡,劉邦就用的很好,讓韓信把才學全部使出來,最後還要了韓信的命,天底下最會做人的人,當屬劉邦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我認為不能,能否戰勝劉邦集團就要看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沒有得到韓信麼?我覺得不是,歷史上有兩個人的對項羽的評價恰好說明了他失敗的原因。

第一個就是韓信,“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這個評價點明瞭項羽的性格特點,對只能給部下小恩小惠,卻不捨得大的封賞,利益分配缺乏政治眼光,當年分封諸王就是經典的敗筆,有人在去往封地的路上就造反,所以真正的人才很難為其所用,如果當年在戰場上韓信是向項羽要齊王的封號,項王的反應可想而知。

第二個就是司馬遷“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有天賦,有志氣,也有傲氣,但並不樂於學習,也不敢面對自身的不足,從起兵開始,到分封天下,到兵敗自刎,他依然是最開始的那個項羽,但對手呢?蕭何,曹參不過縣吏出身,見識有限,但一步步做大一步步積累已成宰相之才。樊噲,灌嬰,等人一開始也只是市井之徒,後來卻一步步成長為將軍。十年前才氣過人的項羽面對的還是一群鄉巴佬,五年前才氣過人的項羽面對的是一群創業黨,那麼兵敗時,才氣過人項羽面對的卻是一個專業團隊,但他還是那個孤獨驕傲的他,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所以說,項羽之敗,並非敗於他人,而是敗於自己。


周78042848


亂世出英雄,秦末的混亂局面造就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中原混戰,群雄逐鹿,好不熱鬧。

在這場爭奪天下的較量中,“力撥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最終輸給了市井無賴劉邦,一個蓋世英雄敗在了一個小混混的手上。

項羽二十四歲隨叔叔項梁扯旗造反,二十七歲就成了西楚霸王。戰神一般的項羽勇猛無敵,一路上銳不可擋,所向披靡。帳下兵精將勇,人才無數。其中就有韓信、英布這樣的厲害人物,可最終韓信和英布都投向了漢營,都被劉邦所重用,直接造成了項羽兵敗自刎的嚴重後果。

劉邦的長處是會用人,能聽得進諫言。項羽缺點是剛愎自用,忠言逆耳。劉邦一生中最重要最成功的傑作就是設壇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自棄項羽歸劉邦,一路上的主要大戰就有: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擊敗章邯,平定三秦。

″ 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抓獲魏王豹,滅魏國。

″背水一戰"″拔旗易幟"以少勝多,消滅趙軍二十萬,斬陳餘,活捉趙王,平定趙國。

"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在濰水擊潰龍且二十萬大軍,斬殺龍且。

最後導演″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垓下一戰,徹底消滅了項羽的有生力量。

韓信歷經大小數十戰,未嘗一敗。一手替劉邦打造了一張金燦燦的皇帝龍椅。可以說沒有韓信就沒有大漢王朝。儘管項羽有諸多缺點,但對付沒有韓信的劉邦集團,還是綽綽有餘。如果當年項羽重用了韓信,那中國的歷史將徹底改寫,劉邦這一朵浪花將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大漢王朝也根本無從談起。





大河橋下流



老閒同志


韓信在項羽逃到劉邦處,在那裡碌碌無為韓信已證明了,個人英雄主義和剛愎自用的項羽是不會給韓信用武之地的!在劉邦那裡,拿韓信自己說的一句話,主公是將將,自己是將兵的,足可說明劉邦用人之道!在劉這裡成就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十面埋伏,背水一戰,四面楚歌,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等千古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