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蝙蝠這種史前動物能夠活到今天是因為它們體內有強大的免疫力嗎?

普慈賢


以前地球上是沒有蝙蝠的,後來人類發明了鹽,很多老鼠都去偷鹽吃,自然就有了蝙蝠,老鼠人類沒事,蝙蝠就沒事!


蘇C一小芳


蝙蝠能活到今天,強大的免疫力是其基本保證之一,蝙蝠通過上萬年的進化,終於把它的免疫力進化到24小時全天候開啟的狀態,這就和人類的免疫系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人類的免疫系統,平時處於休眠狀態,不工作,只有當外來病原體入侵,才緊急動員,投入戰鬥,戰鬥激烈了,就會有症狀出現,感覺不舒服,那就是生病了。而蝙蝠呢則一直處於戰鬥狀態,已經適應了這種狀態,就像是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入蘭馨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還有其超高體溫40℃,超強基礎代謝,心跳可達800—1000次每分鐘,這種代謝速度也是長期進化選擇的,選擇出了這種高速代謝而不出差錯,不得癌症,所以造就了超長壽命,可達40歲。同時作為唯一能飛行的哺乳動物,而且霸佔著黑夜,可謂是無敵般的存在,這樣無敵的存在加上超強繁殖能力,造就了它是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群,其種群可佔地球哺乳動物的1/5,往往在一個蝙蝠洞內有時便可以發現超千萬只的蝙蝠,想想就害怕。

而且,它在休眠的時候,呼吸和心跳可以維持在每分鐘幾次,可謂是把所有的能量都花費在了刀刃上,一點都不浪費。如此多的強大技能加持讓它輕鬆從史前活到現在。




大釗Eleven


蝙蝠的祖先可能就是翼龍?果真如此的話蝙蝠在這個地球上生活的歷史就更長了,也許比我們人類的歷史還要長得多。任何動物要生活繁衍下去,肯定必須有自己的生存絕招。蝙蝠晝伏夜出,長期見不到陽光又生活在陰暗潮溼的洞穴之中,自己排洩的糞便肯定會產生很多病毒,久而久之就迫使他們逐漸產生了一個強大的免疫系統,幾乎達到了百毒不侵的地步……

反觀我們人類,隨著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衛生條件不斷改善,免疫能力也漸漸“懶惰”下來了,即我們的人體免疫力是越來越嬌氣了。一旦隱藏在野生動物中的這些原始病毒不小心傳染給了我們人類,我們人類這個“弱不禁風”的免疫系統就不堪一擊了。鼠類和蝙蝠等許多野生動物身上都暗藏著很多“病毒殺手”。目前看來,我們人類除了提升自己的免疫系統來抵抗之外,其它任何藥物幾乎都是無能為力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珍愛生命,遠離野生動物”了……


普慈賢


這個問題我前幾天已經寫過一篇文章了,看的人不多,今天藉著回答讀者提問再說一下。簡而言之,蝙蝠攜帶那麼多病毒卻不生病,並不是它的免疫力有多強,而是因為它的免疫系統比較特殊。與生態、進化等方方面面都有關係。

樹上倒掛著的蝙蝠

特殊的免疫系統

人和多數哺乳動物遇到入侵的病毒都如臨大敵一般,激活強烈的炎症反應,非把病毒徹底殺滅不可。炎症反應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殺死病毒的同時,大量的細胞也被殺死了,炎症的外在表現就是紅腫、疼痛和發熱,大家都有過扁桃體發炎的經歷吧。

而蝙蝠的炎症反應是被削弱的,病毒被允許繼續在蝙蝠細胞內存活,與蝙蝠和平共處。

之所以有這種不同,是因為蝙蝠缺乏細胞質DNA感受器和炎症小體這兩類關鍵蛋白。前者作用是識別細胞質內裸露的核酸(病毒在細胞內就是以裸露核酸形式存在的),後者作用是激活炎症反應。所以蝙蝠的炎症反應比較弱。

蝙蝠和人體炎症反應比較,面對相同的病毒,蝙蝠炎症比較輕,人體炎症卻很強烈

這是蝙蝠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作為哺乳動物中唯一會飛的,蝙蝠代謝水平很高,細胞質內經常有受損傷的DNA片段。因此,蝙蝠就降低了對遊離DNA片段的敏感性,以避免對正常機體造成誤傷

有的病毒感染並不直接導致動物死亡,反而是過激的炎症反應嚴重損傷了機體。遇上特厲害的病毒,如果免疫系統筋疲力盡還不能徹底將其消滅,這時候病毒捲土重來或細菌乘虛而入,人體將毫無抵抗力。因此,蝙蝠削弱炎症反應與病毒共存的做法是很高明的

飛行的蝙蝠

病毒會不會在蝙蝠細胞內大量增殖,對蝙蝠不利呢?答案是不會。因為蝙蝠雖然不會產生過激的炎症反應,但它平時就保持著高水平的干擾素,不怕病毒來犯

下面將蝙蝠和人類細胞面對病毒入侵時的不同反應做一下對比。病毒入侵後會進行復制和表達,產生毒蛋白,人體細胞內的干擾素都被病毒破壞了。而蝙蝠細胞內干擾素水平很高,一部分被病毒的毒蛋白破壞了,另一部分還能發揮作用,足以抑制住病毒的增殖了。

蝙蝠和人類細胞面臨相同病毒的不同反應

最後,被感染的人體細胞中釋放出高濃度的病毒,引發強烈炎症反應。而蝙蝠細胞中病毒只能以低濃度存在,只會引發輕度炎症。

把蝙蝠和人類比作兩個學生,前者日常就很用功,知識紮實(高水平干擾素),後者平時不好好學習,臨近考試才熬夜複習(過激的炎症)。前者當然能輕易通過考試,後者只有當考試題不難(毒性較弱的病毒)才能應付過去,遇上很難的考試(毒性強的病毒)就掛科了。臨考前的熬夜複習還可能傷了身體(炎症對身體的損傷)。

飛行的病毒庫

病毒是不能脫離細胞而獨自存活的,宿主的死亡就意味著病毒的死亡。因此,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病毒的毒性會越來越弱,最終實現與宿主的和平共存。病毒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內源性病毒,它們的基因已經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隨著宿主基因的複製而複製,並在宿主中代代遺傳,不會對宿主造成任何危害,這樣的病毒人體內也有很多。

蝙蝠在空中飛翔

病毒對原生宿主總是友好的,至少是非致命的,但對新宿主卻往往是災難性的。在這些方面,蝙蝠和其他野生動物沒什麼不同。每種生物體內都有自己的病毒庫,蝙蝠也並非百毒不侵,例如狂犬病毒就會導致蝙蝠嚴重患病甚至死亡。

但是,與其他野生動物相比,蝙蝠的病毒似乎對人類特別緻命,可怕的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亨德拉病毒和尼帕病毒,在蝙蝠體內均有發現。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蝙蝠會飛,能比其他哺乳動物接觸到更多病毒,而它畢竟是哺乳動物,病毒受體基本是相通的。鳥類同樣會飛,但鳥類的病毒很難進入人體細胞,因為細胞膜上沒有相應受體,蝙蝠就可以。所以,有專家說蝙蝠對人類來說是個飛行的病毒庫。

第二,與同樣傳播病毒的老鼠相比,蝙蝠的群居性更強,而且不同種類的蝙蝠有混居的習性,很容易發生交叉感染,多種蝙蝠甚至整個翼手目都共享一個病毒庫。因此,蝙蝠體內擁有比老鼠更多的危險病毒。

漫天飛舞的蝙蝠

第三,蝙蝠的原生病毒庫長期以來在哺乳動物中特別封閉。蝙蝠會飛,加上長期以來棲息在其他哺乳動物很少出沒的地方,因此一直是缺乏哺乳動物天敵的,它的天敵主要是猛禽。越陌生的病毒就越致命,人類食用蝙蝠如同打開“潘多拉盒子”。

第四,體溫原因。多數哺乳動物以及人類體溫都是37℃,蝙蝠卻是40℃,它體內的病毒早已適應了高溫。當人體試圖通過發燒和炎症殺死病毒的時候,這些來自蝙蝠體內的病毒卻像回家一樣舒服。

古老的“活化石”?

有人說蝙蝠體內病毒多而且抗病毒能力強,是因為它古老,甚至說它是倖存至今的史前動物,這是不正確的。現存的所有生物都有相同長度的進化歷史,談不上誰更古老。蝙蝠與人類所屬的靈長目動物一樣,都起源於恐龍時代晚期,發揚光大是在恐龍滅絕以後。

伊神蝠復原圖,生活在距今5250萬年前

所謂活化石,就是孑遺生物,指的是一種生物的近緣種都已經滅絕,而自身仍保持祖徵,比如大熊貓。蝙蝠作為一個目級的大單位有1200多種,其最近的親戚食肉目和有蹄類至今仍很繁盛,顯然不符合活化石的定義。

正確的表述是,蝙蝠的進化比較緩慢,5000萬年前發現的蝙蝠化石已經基本是今天這個樣子了。

這說明蝙蝠在演化初期就找到了適合的生態位,之後沒有做太多調整。作為哺乳動物唯一的空軍,蝙蝠非常成功,翼手目種類佔現存哺乳綱總數的23%,為僅次於齧齒目(老鼠)的第二大目,就是很好的證明。


動物博覽


非洲的埃博拉病毒,就是存在於蝙蝠體內,蝙蝠寸病毒相安無事,說明蝙蝠具有強大的免疫能力,其實蝙蝠所在的環境很差,身上的細菌非之多。

人和動物一生都在與細菌病毒打交道,其實,越講究衛生的人,免疫能力越差於不講究衛生的,這個你可以去現實中詳細比較,只是不講究的人,看上去不舒服而已。


魔怕78479829


蝙蝠生活習性是晝伏夜出,所有飛禽、猛禽,都夜伏晝出,也是由於它的夜視功能造成的。避開了天敵,才長久存在於世。


咱誰的都不欠


野生動物的免疫力都比人類強多了。


外星科技改革


任何物種強大隻需要超強的繁殖能力就差不多了!免疫力是繁殖突變帶來的改善!


會時常仰望星空


是的,當你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你自己,當你無法改變環境,就去適應他


中華大可為


感覺只能說適者生存 可能需要的環境條件要求沒有那麼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