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90後的我們為什麼這麼“窮”?

程少臣1


90後的我們為什麼這麼“窮”?

如果問一個90後覺得現在生活中最缺什麼,我想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錢💰;如果問一個90後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我想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只想爆富”。

90後的“窮”是一種自己覺得自己很窮的窮

90後生活在一個物質相對並不匱乏的年代,獨生子女居多,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經歷過飢寒交迫、食不果腹的窘迫。

但是隨著90後的長大,現在的他們正面臨著買房買車、成家立業的時期,而這對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都是人生中最大一筆支出。

工作沒幾年,又有高房租、高消費的90後存不了多少錢;父母能夠給予的幫助也抵不過通貨膨脹和房價高企。

連個窩都沒有的90後又怎麼不窮呢?

90後的“窮”是一種精緻的代價

90後從小到大大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被寶貝著長大,習慣了吃穿用度都要精緻、有品位,不太懂得省錢。再加上信用卡、花唄、分期等的普及,提前消費,負資產的也比比皆是。

90後的“窮”也可能是一種真的窮

畢竟社會發展是不平衡的,還是有很多地區落後貧窮,除了沒錢,還缺少教育。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匱乏可以說是真正的貧窮了。

希望早日消除真正的貧窮,大家都過上“假性貧窮”的生活。


大燕姿


我是88年的,算不上90後,但對於90後的“窮”是有切身體會的。

我們小的時候會玩各種各樣的遊戲,包括放風箏,捉迷藏,游泳捉魚,到山上摘野果,踢毽子,彈玻璃球,還會滑冰,打雪仗,可以玩的遊戲太多太多了,如果你出去玩,總會找到一大群夥伴。現在的90後除了玩電子遊戲還是玩電子遊戲,好點的也只會打籃球。所以相比我們80後,感覺90確實有點“窮”,童年的經歷太平淡無奇了。


蝸牛筆記


90後的我們為什麼這麼窮,其實我也很想知道,因為我也很窮,想來想去可能有以下原因:

1.我們的家庭本來就很窮,起點就比別人低很多

2.你沒有一個很有本事的親戚,不然他幫幫你你也不會這麼窮

3.從小獨生子女被寵愛著長大,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不習慣辛苦掙錢

4.從小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但是讀書又讀的不好,所以窮

5.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又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高工資的工作

6.好不容易工作了,結果房租吃飯一花銷,錢也存不住

7.好不容易存了幾個錢,一談戀愛,錢又存不住

8.好不容易談了戀愛,一結婚,一買房,再買車,完了,不僅沒存錢,還負債!!!

9.生娃了,完了,負債的日子已經沒有盡頭了!

總之,我們掙錢的速度永遠也趕不上花錢的速度,最終怪誰?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銀行的催款電話又來了,而我,還被困在村裡出不去!!!


輕呢般若


90後的我們為什麼這麼“窮”?這是自身的原因吧。

1.我們本身就很窮。沒有有錢的父母。沒有親戚朋友的幫忙去創業。這是很現實的,我們也不要一味去怪別人,因為自己也沒能力去幫他們。所以說我們的起點都是比別人差好多。

2.我們自己不夠努力。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樣,小時候家裡窮,那時候就立志長大以後一定要賺很多錢,給自己的父母美好的生活。可是出來社會後發現錢不是很好賺。而且自己也不夠努力,不思進取,事業無成。

3.透支消費。也就是提前消費,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是買。買不起的就分期付款,沒有錢就去借來花。花錢的快感非常爽,但我們沒有去想過透支的都是自己以後的錢,就是現在花了自己以後的錢,在一段時間裡自己還是沒錢的。這樣循環下去,就變成負債累累了。

所以奉勸大家,有管好自己的錢包,別負債咯…



每日要讀


90後窮嗎?

其實個人覺得大部分的90後都不窮啊!他們雖然談不上十分富有,但是一定不會很窮。

這裡我只針對於城市的情況來說,暫且不包括農村的情況。

1. 從成長過程來說

城市裡大部分的90後,都來自於獨生子女家庭,全家把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他們一個人身上,在成長過程中給他們提供了較優越和富足的條件。

因而對於這些90後來說,童年生活中衣食住行基本上都有保障,還能額外參加幾個興趣班,在生活上基本沒有太多的困惑和煩惱。

2. 成人後

在需要面對工作、結婚等重大問題的時候,父母也會竭盡全力幫孩子一把。

替孩子掏買房錢,首付錢,車錢,彩禮錢等操作太常見了,極大地減輕孩子的經濟負擔。

3. 有孩子後

成立家庭,有了孩子之後,許多父母還會幫著帶孫子孫女。讓他們可以安心的工作,不需要再養育孩子這一塊,操過多的心。

總而言之,在這種條件下生活的90後,實在是窮不到哪裡去。

唯一有的壓力,可能是來自於上有老下有小的現實,還有對自己的收入感到不滿意吧!

當你對自己的收入感到不滿意,最好的做法就是想辦法去提高自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你們覺得呢?



堯青


90後的我們為什麼這麼“窮’!因為大多數都是在蜜罐子里長大的孩子,沒吃過苦,價值觀,消費觀,人生觀的問題造成的‘窮’

價值觀:不好的上班,晚上玩手機二三點還不睡覺,早晨起不了床,不是去遲到就是乾脆宅在家裡不上班,年青人的價值觀就改變了,懶懶散散,沒上進心,絕大多數買房,買在都是給首付還房貸都是父母還的,他們身上沒壓力,所以沒動力,但苦就苦在既沒錢還髒活累活不原意幹,上班不原意加班還要耍雙休。

消費觀:看別人有手機,好看的衣服,好玩的地方都想去嘗試,沒錢怎麼辦,讀書的就把爸媽給的生活費提前消費了,上班的沒錢怎麼辦刷信用卡提前消費,買手機,買衣服,去旅遊,到時還不起,在借,借了還,還子借,利滾利在借,形成網貸消費,信用卡消費,滿腦子就是我沒錢了怎麼辦?他們那裡還有時間考慮父母掙錢辛不辛苦,自己面對這樣的消費觀應該怎麼解決!

人生觀:銫大多數都沒有考慮,你們去調查一下,現在的90名有多少會對他們的人生路有安排,有歸劃的,難唏哩糊塗在過,他們以迷茫自責,但是有沒有信心爬起來,揹著沉重的殼,壓的他們還有他們的父母都無法前行難道就這樣一直窮下去嗎?

不,我們是人,我們是窮,但是我們不管社會多麼殘酷,我們是我們,別人同樣的是一個腦袋,一雙手一雙腳,為什麼有的人就過的很好,而自己卻混得這麼慘,還牽連了辛苦了大半子的父母跟我們一起受苦受罪,儘管這社會現象風氣不好,我們窮不可怕,最怕的是人沒志氣,就是做什麼不自律,沒有自控能力,做事不堅持,不求上進,現在唯一能致變窮的方法:就是“自律,自控,勤儉,堅持,奮鬥”謝謝關注!


後悔前事今生


90後為什麼這麼窮?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窮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不是吃不飽穿不暖才叫窮,而是有些人即使看起來人模狗樣,實際上卻很窮。

六七十年代的人總以為,我們這個時代是最幸福的年代,沒有經歷過饑荒和戰亂,但是他們不知道,每一個年代皆有每一個年代的艱難。

90後的我們不用再忍受饑荒,但我們需要忍受內心的孤獨。想通過漲工資提高收入,發現簡直天方夜譚。今天看起來穿得光鮮亮麗,偶爾還能吃頓大餐。但也僅此而已了,沒有辦法想象自己生病後該怎麼辦,也沒有辦法想象如果突然失業,下個月的花唄怎麼還。看起來有閒錢了,其實是因為想要置辦大件的東西置辦不起。

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但要每天地鐵人擠人。拼命考進大學,留在城市,以為可以在霓虹燈閃爍的城市裡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只有自己知道,大多數時候,每天都要穿越大半個城市去上班,為最後一個擠進地鐵而慶幸。地鐵上的人山人海,像極了當年在土地上流汗的祖輩父輩。比起每天要早起的痛苦,為了早起而必須早睡才更令人心碎。

不用在工廠裡面做工人,但辦公室裡的格子間和紡織廠的格子間沒有什麼區別。每天出入的高檔寫字樓,帶來的只足夠賴以為生的薪水。七八十年代的工廠,起碼給人以至少能幹個幾年的安全感。而那些高樓裡亮起的燈光,說不定哪個月就熄滅了。鍵盤敲打的噼噼啪啪的聲音,像極了機器運轉的聲音,午睡的鬧鐘一響就上了閥條,次啦啦轉起來。工人可以沒有夢想,90後還必須偽裝出有夢想誰都可以的激情。

對於現在的90後來說,有些人,能夠好好體面地站在一些人面前,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去不了遠方,也回不了故鄉。去不了更遠的地方,但似乎也不能回到故鄉了。總之,90後的窮,是全方位的窮。但是也許,把個人的苦放大到歷史裡看,會顯得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吧。無論幾零後,倘若同吃生活這份苦,各自都有各自的難。


木心的阿狸


昨天看到一條新聞,新聞題目是,“90後”人均負債12.79萬,是月收入的18.5倍,90後總債務佔到全國住戶貸款餘額的60%。這是一個什麼概念?相當於現在幾乎所有的20-30歲的年輕人揹負著債務在生活裡掙扎前行。看起來什麼都擁有的光鮮亮麗表面背後是丟掉的夢想和未來。

假精緻和高慾望,榨乾了多少年輕人。

虛長30多年,閱歷有限,但不論是感情還是友情現在身邊全部是90後的朋友,我能看到的是基本上都揹負著貸款在工作和生活。他們的理念是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從來不會委屈自己。拿著固定死工資,不願意動腦花心思和精力下班後再幹點其他副業,卻嘴裡喊著錢是掙出來不是省出來的。我想問,拿著每個月知道數的死工資沒有額外其他收入,他們的錢不靠省哪來的結餘?天上掉下來的麼?懶得不願意花精力去琢磨如何掙錢的人,有什麼資格喊錢是掙出來的?

即使這樣,生活質量半點不願意降級。每年都要出國旅遊,提包必須買一線奢侈大牌,揹包必須買潮流大牌,行李箱必須買最貴的Rimowa,手機必須買最貴的iphoneX,護膚必須用最貴的SK-Ⅱ,下班要麼就張羅著跟朋友聚餐桌遊酒吧,要麼就是抱怨累的不想說話回家躺床上追劇刷抖音,偶爾發個積極向上的朋友圈也是給領導和老闆看的,實際工作裡也只是執行完被安排的工作,得過且過。

而另外一面,要麼已經買房揹負著鉅額貸款,要麼租著遠離城市6環以外郊縣的寬敞房子裡麻痺自己覺得生活還不錯。每個月15K-20K的工資看起來不少,實際入不敷出。沒錢花的時候怎麼辦?省點麼?不,他們可能對別人省點,對自己決不省,即使按部就班的生活裡自己並沒有取得什麼成績,卻控制不住每個月每一週都要想辦法花錢獎勵自己取悅自己,否則就覺得愧對了自己的人生。到最後就是信用卡越欠越多,每個月的工資拿到手一半以上先還信用卡,然後這個月剩下錢不夠了,又開始繼續借信用卡,如此往復。萬一碰上哪個月有突發事件需要用錢,債務會繼續擴大。這還不包括每個月的房租,面對押一付三的房租,在非交租月從來不想著把當月房租那一部分留存出來,等到要交下個季度租金時候,手頭馬上捉襟見肘,只能繼續借錢,就這樣身上的債務越來越重,最後壓的自己喘不過氣來。

如果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慾念,這樣下去,為了避免信用破產,他們只有兩條路可以走,要麼發橫財,要麼找一個有錢的對象。相當於發橫財這種不靠譜的期望,找一個有錢對象還算的上是可以實現的目標。但他們從來沒想過,已經功成名就財富自由的富一代憑什麼能愛上他們?

長的漂亮?長的漂亮的太多了,加上整容技術的發達和化妝品的逆天效果,即使你天生麗質,同質化的競爭者也會越來越多,還算哪門子優勢?

性格有趣?這年頭誰還不看個抖音看個微博學兩招俏皮話和逗人開心的辦法?偶爾的有趣誰沒有?還是你更厲害有時時刻刻逗人開心的本事?即使有這種本事先不說你自己累不累,想沒想過有錢人需不需要你這樣每天瘋瘋癲癲古靈精怪的逗他開心?論有趣你能比過德雲社和開心麻花嗎?他有錢他要開心他為什麼不去看比你更有趣的東西?

興趣特長?大部分都身無長技,簡歷寫到愛好特長這一欄,經常都是:旅遊、美食。Excuse me?呵呵,生而為人,我想問,這個世界上有誰不喜歡旅遊?不喜歡美食?人人都喜歡的都能做到的東西,是怎麼能舔著臉寫到愛好特長這一欄的?是的,有錢的富一代也喜歡旅遊和美食,為什麼要帶上你?

勤勞持家?不否認,這是一個優點,但實際上大部分只能做到心血來潮的勤勞持家,他們具備各種家務生活技能,卻寧願躺在床上追劇也懶得動彈一下收拾屋子,偶爾做一次,也只是心血來潮或者實在看不下去了。我問過一個朋友,說如果以後遇到一個很有錢的,每天不用你工作,把你養在家裡,你會勤勞持家麼?她毫不猶豫的說肯定會啊,但過一會兒想了想說,但長期這樣肯定受不了。即使你受的了,天天在家裡待著,也會逐漸脫離社會,最後有錢富一代跟你分開的點,不是因為養不起你,而是你脫離社會後跟他價值觀的偏離。

只說了以上4條,我們就會發現寄希望於找個有錢人來解決自己財務困境有多難?有錢的富一代相對來說還是質量非常高的伴侶,他們會選擇什麼?一定會選擇那個在自己灰頭土臉日子裡不棄不離陪在自己身邊的姑娘作為長期關係,哪怕最後也會離婚,但他一定會把最好的東西和掙到的財富分給這個姑娘。而那些功成名就之後再靠近他的人,他可能什麼都不會給你。這時候槓精又要抬槓了,找不了富一代我還找不了富二代?呵呵,富二代更難,先不說要求門當戶對的富二代憑什麼會娶普通家庭的你,這些從小嬌生慣養的富二代脾氣你受的了麼?你在富二代面前還想當不低頭皇冠會掉的小公主麼?快醒醒吧。

剛所有這些說的還是情緒穩定的正常人,如果你還有點公主病,愛懟人,愛抬槓,動不動發火或者激著對方發火,愛摔東西,愛甩臉子,愛冷戰,情緒不穩定,那麼你要比普通人更難找到來幫你解決債務問題的有錢人。

說到底,人吶,還是要靠自己,90後們看著70後80後們為了生活勤儉,為了未來儲蓄,為了愛的人剋制自己慾望,覺得挺瞧不起的,認為70後80後們沒有活在當下,不會享受生活,自己為什麼要跟著他們的思維過節省的日子?卻看不到70後80後的勤儉、儲蓄、克己都是為了一個能翻身的未來,就如90年代下海做生意,2000年買房一樣,這種大機會能抓住一次就能改變未來幾十年的命運,沒有儲蓄結餘,你就沒有本金去抓住這些機會,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身邊有資本的人一夜暴富,到時候後悔就晚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90後們是滿足了當下的慾望,活在了當下的每一天,卻失去了追逐夢想的機會和未來一輩子的無數種可能。

最後,雖然普遍揹負著外債,但90後也有很多自己的無奈,他們也都有著自己眼裡的星辰夢想,也有著自己心底的山海執著,他們也很善良,也在為了生活,為了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為了自己愛的人努力奮鬥著。而我也只是一個普通人,說了這麼多很鋒利讓人看著很不舒服的現實,並沒有指責意思,只是想,是否有機會點醒那些正過著及時行樂的生活,卻透支著自己夢想和未來的朋友。當然你也可以懟我說不需要我來點醒,或者我有什麼資格來點醒?

所以,這是一個不為強迫指責教唆任何人的回答,你也沒必要自以為是的對號入座或者被害妄想,這只是我自己對社會的觀察和心裡的想法,有緣看,無緣江湖別過。


鬼樓樓主


90後,大多為獨生子女,父母多數還在奮鬥中,而你卻依然不去獨立奮鬥,要麼啃老,要麼怨天尤人,只想大把花錢卻不努力賺錢,豈能不窮?


看雲


我們這群人,苦沒有真正苦過,愛沒有用力愛過。每天受著信息大潮的衝擊,三觀未定又備受曲折。貧窮不再是正義,又妄圖不讓金錢成為唯一的追求。過早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勤奮卻又不過三天。熱血透不過鍵盤和屏幕,回憶止於遊戲和高考。像一群沒有根的孩子,在別人的經歷和精神裡吵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