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商紂王歷史上真的是因為妲己才變得殘暴、昏庸的嗎?

看日出東方到夕陽西下


中國自古以來有一句老話傳承至今,“自古紅顏多禍水”,在古代中國,每一位絕世美女都是伴隨著數不盡的風流韻事和誹謗,例如:陳圓圓,趙飛燕,西施,貂蟬等等,哪一位是由一個清白的美名的呢?而妲己更是如此,史學家司馬遷和民間的封神演義將妲己塑造成一個“惡毒美女”的形象,將商朝的滅亡和妲己的妖言惑眾聯繫在一起。

但是,在古代中國的社會環境一直是以男人為中心的,有多少女人可以衝破男人的枷鎖呢?女人們只不過是男人們的失敗之後的藉口,可以說,妲己非常的可伶,背了幾千年的黑鍋,而最終的禍首就是這個男權社會。

妲己,在河南出土的商朝古墓中發現確實是有此人,但是她是被商紂王帝辛所擄掠的,而她進宮的時間只有一年,然後商王朝便被周朝所滅。可以想象,一個進宮只有一年的女子,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和民間的小說封神演義中被塑造成是一個“壞女人”,妖言惑眾,導致商王朝的滅亡,這是多麼的可笑和不負責任啊!而且,妲己在商紂王死後還要殉葬,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子遭遇到了命運的不公之後還要被後人如此“侮辱”,這真的好嗎?

至於商王朝和周朝之間的恩怨完完全全是是由於商紂王的殘暴導致的,所以說,這就是一個歷史“大烏龍”!【當然,商紂王是否是殘暴還是後人玷汙這還是存在爭議,這就好比隋煬帝楊廣】

然後,筆者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現在很多人以為所謂的正史就是正確的,但是正史也是史學官們所寫的,他們也有私心,他們不是神,他們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顛倒歷史,我們不能不信歷史書籍,也不能盡信歷史書籍。筆者我的水平也不是很高,但是儘量在養成一個思辨的態度。

好了,這就是筆者我的觀點,喜歡的朋友點個贊,有更多好意見的朋友可以提哦!
最後,你看得了多遠的過去,你也就可以看到多遠的未來,歷史雖然沒有一定的規律,但是有一定的蹤跡可究。

【作者:太陽知識局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太陽知識局


首先要說的是歷史書上總是喜歡把女人當作亡國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歷史小說或者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比如妲己於商朝,李師師與宋徽宗等等。這無非就是吸引流量,給枯燥乏味的歷史加上調味劑。所以我是不認同帝辛是因為妲己而變得殘暴、昏庸的。商朝也不是因為妲己而亡,主要有以下三點依據:

第一,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帝辛,帝辛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繼位後,重視擴張領土,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獲得大批俘虜,並把商朝勢力擴展到長江流域。但他剛愎自用,引發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之長期征討東夷,造成國內兵力空虛。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中,周武王率領諸侯聯軍擊敗商軍,帝辛見大勢已去,便躲進鹿臺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第二,我們再來看看周武王起兵伐商的原因,周武王在《牧誓》裡,曾經列舉了帝辛的三大罪狀:先說第一點,聽信婦人之言,這條罪名倒是可以成立的。如妲已慫恿紂王殺死忠臣比干,剖腹剜心,以印證傳說中的“聖人之心有七竅” 說法。第二點,不祭祀祖宗和神靈。我們可以解讀為他“反對神權”、“改革舊俗”,帝辛嚴格推行周祭制度,固定和縮小致祭神靈的範圍,以此疏遠舊貴族。第三點,任用四方逃亡的奴隸而不任用同宗兄弟。我們可以解讀為變更用人制度,打破奴隸主貴族‘世襲制”、“從中下層提拔了一批新人”以“為其革新路線服務”。

第三,我認為周武王起兵伐商,說到底就是統治集團之間利益矛盾的衝突,和人民反對壓迫是有一定的原因,但不是主體。帝辛通過推行法律改革,通過法律懲罰的方式使內、外服各族人口脫離族組織而納入自己的直接掌控之中,從而擴大自己直接控制的人口數量、削弱貴族勢力,同時以嚴刑峻法鎮壓貴族反抗;這極大打壓貴族的利益,於是在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之時,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

所以,我認為紂王帝辛雖然好色、殘暴而且比較剛愎自用。但是這並不是有妲己造成的。而已他並不昏庸,他把中華文化推到了長江流域。


有味哦


縱觀中華五千年曆代帝王的成敗,我們百姓的觀點和認知都是褒貶不一、各抒己見,都存在很大的誤區和片面,要知道人無完人這句話、何況高高在上的帝王將相,個人認為無論是史記還是民間傳說總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我們的這些帝王都逃避不了,那就是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商紂王的成敗並非取決於蘇妲己的迷惑而沉迷酒色、不理朝政,這其實和帝辛的性格、品質修為有很大的關係,不管帝辛成帝之前為這個國家為人民做了多大的壯舉和福祉這都是他個人順勢而為,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體現在這個國家領導人為人民謀福利、讓人民安居樂業,這些需要領導人有大智慧有超意識的宏觀規劃堅持下去,而不是把這一切建立在自己有多大的國土多大的權利和多大的私人財富之上,很多的帝王將相一旦獲得上位、在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孵化下便將自己的特權視為自己私有財產、讓自己眼光不再遠大從而產生侷限性,因為有了這些侷限性才會讓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貪圖享樂,蘇妲己只是商紂王從成功走向失敗之路中的一個插曲並非關鍵,罪魁禍首就是帝辛稱帝后的自大、殘暴、聽信媚言禍害忠良、任其奸臣禍國殃民,再加上每日歌舞昇平不理朝政失去人心從而導致商王朝走向覆滅。


緩衝300


我們可以反著看一下封神演義。

是有蘇氏造反,然後紂王派軍隊攻打,快滅亡的有蘇氏只能想辦法活下去,所以獻美女,從封神演義中,聞仲一直在外打仗,並不是有叛亂,而是因為紂王想擴大國家版圖,所以軍隊都派出去了,周武王伐商的時候,就是趁這個機會才能成功,這也和紂王,或者說歷史上的每個皇帝一樣,好大喜功,剛愎自用有關,國家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

紂王的罪名是,聽婦人言,不祭祀,任用犯人,不任用親族,其實這些都是事後羅列出來的,這些根本算不上什麼罪名,商朝是十分自由的,女性可以有自己的封地,可以做官,還可以帶兵打仗,商王武丁的老婆婦好就是歷史上真實記載的女性將領(新版封神演義黃飛虎的祖先)。

不用親族,沒能力的人誰敢用呢,對不對,用犯人,其他國家犯事了,到商的地界,就可以獲得自由身,有才能的人任用為官,其實這兩條是策反貴族集團的手段,不祭祀,就是封神演義中說的,他不去祭祀女媧,這個不值一提。

他們貶低妲己,我覺得有兩個目的,首先是坐實紂王的罪名,第二個,在商以後,周朝的女性地位極速下降,和男女平等有關。

上面一個朋友說,妲己害死比干,其實有新的證據證明,比干死於紂王之後,所以害死這事,後人加上去的。

周的等級制森嚴,西周的褒姒事件,再次打壓女性的權利,到春秋戰國,成為了男性的附屬品,幾千年對女性的迫害根源,我覺得應該從這裡算起。


俊俊自媒體


《封神演義》是演義小說,同時也是神話。在演義中,狐狸精蘇妲己常給商紂王吹枕邊風。使紂王殘害忠良,濫殺無辜。從而葬送了商王朝。蘇妲己就是紂王身死國亡的罪魁禍首。
歷史上的商紂王則不是因妲己亡國。而是因酒亡國。

儒家對於商紂的態度,確實是人人得而誅之的暴君。但世人過分誇大了其罪惡。正如《論語》所言:紂之不善,不如是也。


馬景濤 版的紂王最符合符合歷史原型。 商紂王智勇雙全。他發明的酷刑,是為捍衛君權。他酷愛喝酒,是因為商朝的酒文化。這不能怪罪他。而是罪在商朝。 商紂王只做了一件荒淫之事,酒後失德,意圖霸佔黃飛虎之妻。逼迫黃飛虎謀反。

如果紂王不飲酒。絕對不會辦如此愚蠢、荒淫之事。

歷史中的商紂王,手腕很硬的一位君主。只是在醉酒之後,辦荒唐之事。殺過無辜之人。他酒醒以後,大臣大罵他無道。大臣罵他罵的太難聽。他怒而殺可幾個大臣。

可以說,商王朝因酒亡國。 周王朝建立後,周公制周禮。周禮規定。每年只有一個節日可以飲酒。婚喪嫁娶可以飲酒。除此之外,聚眾飲酒者,全部處死。

這又從佐證了商王朝因酒滅亡。

對紂王的認知,必須遍讀儒家經典:智勇雙全,文韜武略。雖然殘暴,絕不愚蠢。商朝的滅亡不怪紂王,更不能怪妲己。罪魁禍首是商朝嗜酒如命的酒文化。

孔子曰:常酒者,天子失天子。匹夫失其身。此之謂也。


楊朱學派


在歷史上,很多王朝的衰弱都喜歡歸結到一個原因上,那便是皇帝貪圖美色,耽誤了朝政,使得國家一步步走向衰亡。這就是所謂的美女誤國。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有很多,像商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唐朝的楊貴妃,君王對他們都是寵愛萬分,結果卻是國家衰亡。

其中妲己對我們影響更大,因為一部《封神榜》將其構畫成一個禍國殃民的狐狸精,讓人覺得商紂王就是受到了她的蠱惑,才會變得昏聵。不過要是我們仔細去了解一下,會發現情況有很大區別,像就有懷疑的聲音說商紂王並不是如史料中寫的那樣不堪,之所以他現在被人認為是昏君,主要是有人給他身上加了不少黑點,像相關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雞司晨等,這都是反映出商紂王昏庸無道的典故,讓後人覺得這商紂王是昏君無疑。



不過有人對他的惡政有新的解釋,像將“不敬神”解讀為他“反對神權”,說商紂王是疲於敬神的一系列繁瑣的程序,因此就改革了神權。將其“任用罪人”、不重用貴族,理解為“打破奴隸主貴族‘世襲’制”、“從中下層提拔了一批新人”以“為其革新路線服務”。

蘇妲己是的確存在的人,她屬於有蘇氏。不過她對商紂王進讒言,這應該是存在疑問,因為她進宮陪伴商紂王的時間不到一年。短短的一年之內肯定對商紂王起不了多大的影響,必定是日積月累的影響才造就了這樣的局面。


歷史百家爭鳴


不是,妲己不過是小說家的託詞。

1、商紂王丟掉政權完全是自己“作”的,不作就不會死。說直接一點就是太把自己當回事,太不把別人當人。文藝一點就是“失德”。

2、《太誓》說“紂不肯事上帝鬼神”;“上帝不常,九有以亡”。說的都是商紂王不尊重“上帝”,是“上帝”讓他滅亡的……

3、商紂王以及他的前任實際上是比較有實力的,紂王自己也英俊瀟灑。

但他對待諸侯的方式有問題。性格有點像特朗普,是直接一點就是太自私,不像個大哥,不懂得尊重別人。導致上千個“方國”陸續叛亂,不再服從命令。他自己也征伐不過來,就讓西伯“周”代為“征伐”。

4、“周”和殷商是有婚姻關係的,商用這種方式拉攏“周”,幾代人,週一直替他們討伐叛變者……說清楚就是清理門戶。

也就是說“周”的家族勢力也許就接近於殷商的實力。

5、歷史上紂王的道德敗壞是他性格本身的問題,妲己不過是個過客。因為,即使沒有妲己,也會有別的寵妃。這時候的商紂王已經自我膨脹的厲害👍。他覺得他就是世界老大的美國,別人都應該聽他的。如果不聽他的,他就派兵去征服。 這裡替紂王四處征服的還有秦始皇的祖先蜚蠊和惡來。

6、“周”實際上用了近50年的時間(也就是實際上週在商紂王之前就已經開始佈局了)藉助商給予的征伐特權,迅速清理了殷商周圍的大小方國。河南的,山西的,北方的,都陸續被征服,等到武王伐紂的時候,紂王周邊不再有援軍。

7、所以說,把這種幾代人的戰略部署忽略,硬是把問題強加給妲己,是對歷史的不瞭解。


終南高揚



翊聖君


商紂王原名帝辛,千百年了他的暴君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在《尚書·牧誓》中,周武王卻只給他列舉了四條罪狀,分別是聽婦人言、不認真祭祀、不重用親戚、任用逃犯做官。後世說紂王是寵信妲而王國,大抵是因為這一條。但是如果仔細推敲的話,因為一個女人王國還是很片面的。

首先,紂王是有抱負的君王,說白了就是想幹事兒的皇帝,據記載,帝辛遠征東夷,一直打到長江第下游,降服了東夷大部分部落,但是戰線太長,這曠日持久的戰爭拖垮了商王朝,這也給我周乘虛而入的機會。

在商周的關鍵戰役——牧野之戰時,商的主力還在東夷,參展部隊主要是東夷投降軍隊和努力組成的,新降東夷軍隊不出力,奴隸戰鬥力又不足,且人數少於周軍很多,所以終於寡不敵眾,牧野戰敗,商都失守。

另外還有一些人說,商的滅亡與紂王大哥微子的叛國關係很大;也有說紂王傻了垂涎妲己的伯邑考才引發的周的突襲,這些也許有一些關係,但都不是問題的核心。真正的核心因素個人認為是部族之間對於資源的分配和人對至高無上權利的渴望,這一點古往今來,亙古不變,也正是這一不變的規律,才有了朝代的更替,也有了歷史車輪曲折的滾向前方。

在每一次朝代更迭後,勝利者總是要給更迭一個說法,這個說法就是細數前朝帝王的過錯,用於證明推翻舊朝,建立新朝的合理性,也是安定民心的必要手段。這其中,女人通常會成為王國之君的王國的重要因素,妲己只是其中之一。說帝辛因為寵愛一個女人而王國,還是不足為信的;而妲己也可能是被冤枉的替罪羊之一。

評價一個帝王或者一個人,都不能簡單的從一個結果看,要從他所作所為的縱深價值思考!帝辛征服東夷,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促進了民族融合,這一點就是他對後世的積極作用;這一點,同樣是王國之君的楊廣,開鑿大運河,至今還在使用,這難道不是千秋功業嗎?縱觀底薪,大體上還是一個不錯的皇帝,但卻被黑了數千年,讓心唏噓,但也啟發人們要辯證的看待問題……


流浪歷史


不是。

妲己不是紂王的妻子,應該是其親屬

通過考古發掘,以天干地支命名是子姓商王族專用,比如商王都叫沃甲、祖丁、武乙等等。而妲己的名字剛好是按照天干地支來取的,所以,妲己一定屬於子姓商王族。古代是同姓不婚的,所以妲己不可能是紂王的妻子,而應該是紂王的血緣親屬。那麼為什麼在周人的資料裡,妲己成了紂王的妻子,而且罪名滔天呢?恐怕是因為妲己在紂王當政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不斷慫恿削弱不斷強大的周族,保衛殷商。

當然你可以說上面都是我的猜想,考古挖掘也不是那麼全面,顯得證據不足。行,那我們看看從歷史文獻上來看,紂王是不是因為妲己變得殘暴昏庸。

如果是真的,那麼與歷史記載相矛盾

如果假設成立,那麼紂王要麼是個耳根子軟的人,比如衛靈公被南子馴化的服服帖帖;要麼是個怕老婆的主,比如西晉晉皇后賈南風能把晉惠帝踩在腳下。但是事實上,紂王哪個也不是,而且與此相反。史記記載稱紂王是“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都已經傲嬌到這個程度了,絕對不會因為一個婦人而改變。頂多是順水推舟,把自己想的但又不方便乾的通過一個婦人表達出來。就像宋徽宗這個軟蛋幹什麼事總要找蔡京頂包一個道理。所以紂王如果真的殘暴昏庸,跟妲己也沒什麼關係。

注意,這裡我說的是如果。假如說紂王在那個時代並不殘暴昏庸,那就談不上是誰讓他變得殘暴昏庸了。那麼,紂王真的殘暴昏庸嗎?

在那個年代,紂王並不殘暴昏庸

1、紂王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越描越黑。《尚書》中記載紂王有6大罪狀,侷限於酗酒、信鬼神、信女人等,但是隨著朝代更迭,紂王的罪狀越來越多,終於出現了剖腹取胎、冰寒砍腳這種重口味罪行。紂王也逐漸從司馬遷所寫的“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的聰明猛男,變成了射天日地、唯我獨尊的精神變態。顯然紂王沒有那麼大罪。但這也同時告訴我們:當壞人不能當第一個,否則什麼髒水都往你身上潑。

2、紂王時期所謂罪行,在他那個時代不算罪。比如說“酒池肉林”的典故,很有可能只是古代社會祭祀的產物。別忘了那個時代人殉都是一件比較正常的事,很多事情是不能以後來人的眼光對待的。

3、紂王是有貢獻的。根據文獻記載,紂王在開拓東南地區,促進民族融合方面是有貢獻的。只是自己“ 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才最後釀成大禍。

隨著考古的不斷髮掘和研究的日益深入,有一個更加驚人的結論:紂王無罪。或者說,歷代商王都和紂王一個德行,商亡這個鍋不能讓紂王一個人背。

實際上,我們現在對商朝理解的非常少,只能依靠文獻記載的一點點,以及甲骨文和考古物件。不過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商朝有比較完整的鬼神信仰系統。而這個鬼神系統和西方的不同。

西方的是非連續性視界觀,就是說鬼神對人有絕對控制權,什麼都是註定的。古希臘四大悲劇反映的就是這個思想。而商代相反,是連續性世界觀。張光直先生認為,商文化有濃重的薩滿教意味,活人和死人不是隔開的,是能夠溝通的。商王有溝通鬼神的特殊權力。

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就必須明確只有自己才可以和鬼神溝通,就必須壟斷和鬼神溝通的權力。要壟斷這個權力,就必須提高鬼神的地位。因為只有自己才能和鬼神溝通。

那麼鬼神的地位越高,自己的權力就越大。自己的權力越大,就越得提高鬼神的地位讓自己獲得更大的權力。就這樣不停的往上抬,最後,商王不管幹什麼,就算是出去溜一圈都得占卜才行,更不用說打仗、祭祀這樣的大事了。既然鬼神才是最重要的,那麼人就是不重要的。鬼神越重要,人命就越不值錢。因此,在商代,人殉是一件比較平常的事,所謂“酒池肉林”,就算真的存在,也根本不是紂王發明的,而是歷代商王都這麼幹,他只是繼承了而已。而且,商王沉溺於美女,有一大半是周人的鍋(周人進貢專門給美女和人殉奴隸,跟別的部族完全不一樣)。

所以,紂王並不殘暴昏庸,也就談不上怎麼變的了。

這樣又有一個問題:既然紂王沒錯(而且好像還有功),自己本身也比較厲害,怎麼就混成了亡國之君?具體可參加我的另一個回答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92521211592704259/

這裡就不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