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農村種的蔬菜新鮮綠色反而不像大棚蔬菜那樣好賣也賣不上價?

老張鄉村老臘肉


為什麼農村種的蔬菜新鮮綠色反而不能像大棚蔬菜那樣好賣也賣不上價呢?因為大棚蔬菜都具有以下幾個優勢:



一,好看,也就是賣相好。符合現在人們購物時,追求外觀漂亮的購物心理。

二,能隨時調節蔬菜的成熟上市期。在大棚裡種植蔬菜,不但能種出反季節的高價蔬菜,也能提前讓當季的蔬菜成熟上市,賣上好價錢。

三,能規模種植。可以極大的方便蔬菜商販們的批量採購、批發和零售。……


而以上這幾個優勢,都是農村那些小規模種植蔬菜的農戶不能具備的,所以,農村種的蔬菜雖然新鮮綠色,卻不能象大棚蔬菜那樣的好賣也買不上高價了!


知足常樂1284922


為什麼農村種的蔬菜新鮮綠色反而不像大棚蔬菜那樣好賣也賣不上價呢?

露天種植蔬菜,是根據季節植物自然生長環境適時播種的蔬菜,銷售市場上稱作“當季菜”、“時令菜”。大棚種植蔬菜,是改變、控制植物自然生長環境的溫度、溼度一年四季都可以播種的蔬菜,市場上稱作為“大棚菜”(反季節菜),大棚 “時令菜”。


露天種植蔬菜也叫大地種植蔬菜,蔬菜自然生長週期長,蟲害高,產量低,這是一種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現在農村還有一些平原地區,小農戶或農民自留地在種植。

露天種植的蔬菜,自然地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儲存的有機物,澱粉,糖類物質都比大棚蔬菜多,鮮甜脆嫩,口感好。但同一品種大小不一,粗細不等,雖然口感好但沒有品相,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賣相。

賣菜早己進入了商品化社會,產、供、銷流程,對蔬菜上市時間、質量、品相都有一定的需求規範標準。由於露天種植的蔬菜,沒有長期固定的收購及攤位在銷售,在上市期間難賣,價格賣不過大棚菜是很正常的。

大棚種植蔬菜,是伴隨著“無公害、有機蔬菜”種植理念,在我國流行起來的農業發展模式。

有連體大棚,大棚,中棚,低棚之分,大棚蔬菜生長週期是生長在與外界隔離的空間,減少了外界病蟲害對棚內蔬菜的侵害,有效控制了病蟲害的傳播,從而減少蔬菜的農藥使用次數。

大棚種植蔬菜不受季節的限制,具有打破時間差,空間差和地域差的特點。大棚種植蔬菜挑選種子,要比露天種植蔬菜挑選種子嚴格,種植產出的蔬菜,一年四季保證了市場上的供應。

▲ 溫室裡的蔬菜因為環境適應,反季菜受到利益驅動,往往會加了一些生長素激素的東西,使用生長激素是促進蔬菜良好生長和上市品相。

這樣長出來的蔬菜瓜果,各個品相悅目、色相鮮豔,象模象樣人見人愛。這是露天種植蔬菜做不到的。


夢中翔之夢


農村也有大棚蔬菜,所以你說的應該是小面積種植的散戶和集約型的大棚蔬菜之間的區別吧。

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 產量

現在可以用於種蔬菜的大面積平地一般都被少數個人承包或屬於鄉鎮產業,所以市面上的蔬菜可能集中來源於一個地方,例如章丘、壽光等。

而這些地方基本都是地勢平坦,灌溉條件號,土質肥沃,適合蔬菜生長。

這樣集約化的大棚蔬菜,不受季節限制,全年都可以有產出,而且產量比較穩定。而且會創造很多勞動崗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解決就業問題,因此一般都會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勵。

逐漸打響名氣之後,在市場上也能佔據一個比較穩定的地位,基本不愁賣不出去的問題。

而一些散戶種植的如果沒有好的渠道基本也只能零售。


2. 成本

除了一些全國有名的蔬菜基地之外,每個城市近郊也會有一些蔬菜大棚。附近的交通、通信較發達,蔬菜運輸和儲存的產業鏈發展完備,一般與大型市場、超市合作,也不愁銷貨。

蔬菜屬於生鮮類產品,因此儘可能的減少從收穫到售賣中間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散戶種植由於沒有專門的渠道,因此成本也就相應的增加了。

3. 檢驗

進入大型市場和商超的蔬菜水果都會經過嚴格的篩選分級和抽查檢驗。隨著市場的逐漸規範,農產品甚至都能查到生產的源頭和管理種植方式,因此消費者購買到的蔬菜品質有保障。

反觀散戶種植的蔬菜,不是自家或者熟人種的蔬菜都不能放心有沒有農殘超標,有沒有大腸桿菌汙染等問題。

總結下來就是散戶種植的蔬菜產量和品質都得不到保證,沒有好的宣傳渠道又沒有可靠的供應商,因此不好賣。

現在有很多散戶種植的農產品都轉向電商銷售了,如果能解決運輸的問題,應該會比傳統經營模式的效益要好的。


住在昆明


大家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公婆之前種大棚菜,菜價好的時候收入相當於在外打工一年,不好的時候白忙活還貼肥料錢,最後不種大棚直接在地裡種一些自家吃的,漲的好的話主要摘一筐去集市上賣。為什麼沒有大棚菜好賣,我總結一下原因有以下幾種: 1, 大棚菜,規格化種植,菜長的比較齊整,大小適中飽滿,讓人第一感覺就是外表更新鮮,更好。

2,大棚菜的量比較大,一般都是菜販直接拉走價格便宜。倒賣給其他菜商的過程中,為了使菜看著新鮮,會灑水等一些措施。

3, 大棚菜大多供應飯店酒店,好清理,搭配出來比較美觀,銷量也自然大

4,地裡的菜,像小油菜、白菜、菠菜、香菜、蘿蔔這些都是撒籽,只在剛撒完菜籽後施肥澆水和長出幼苗期施肥(糞)澆水基本不用怎麼打理。長勢亂,大小不均勻,摘洗起來比大棚菜費事些。但是農村人上街買菜還是比較願意買自家種的,不好看但好吃。

所以大棚菜和自己種的菜,從量和外觀上來說還是前者比較佔優勢,如果從味道和營養來說,你會選擇哪種呢?


甘肅祥圓媽


農村種植的蔬菜,雖然在整體上而言更加綠色健康,但是也保不利於個別利益燻心的菜農的存在,而且由於缺乏監管,這種菜品也讓人覺得不放心。

農村的種植的蔬菜相比於大棚種植的蔬菜,在質量、生長週期、賣相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最終決定了它不好賣又賣不上價,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一、沒有標準化、質量層次不齊。

大棚種植的蔬菜是一套標準化的生產流程。從種苗到土壤施肥,田間管理,溫度調控但各個方面都是一套標準化的生產流程,決定了後期生產的蔬菜,在質、賣相、大小規格等各方面都是統一的。

而農村的散戶種植的蔬菜則完全不同,可能在一堆蔬菜裡面有大的有小的有賣小好的有賣些不好的。決定了他們整體上看起來賣相併不是很好,而且,而且也給不到消費者一定的心理說服。

二、零散種植,不成規模,缺銷路。

大棚種植的蔬菜,有固定的顧客定期的採購。所以說它的採購商是比較固定的,而且銷路比較廣泛。蔬菜都是成批量的,一批一批的生長生產出來,有固定生產週期,有一套完整的成熟的蔬菜種植流程,生長速度快,規格統一,賣相好,品質好。

散戶種植則完全不同,散戶種植蔬菜的時間週期比較長,而且是有一打沒一打的,沒有固定的週期。而且蔬菜的長勢也因人而異,而且缺乏銷路。

三、市場混亂,沒有質量監管,相互之間容易競爭比價。

一般而言,農村種植的蔬菜應該是綠色健康無公害的,這沒有錯。但是也存在個別的蔬菜種植戶過分的追求經濟效益,農藥使用超標。再加上沒有市場監管,其實也很難說,農村種植的蔬菜就是綠色健康無公害的。

另外,農村種植蔬菜在城市上賣的散戶還是比較多的,而且他們之間也會形成相互競爭,出現惡意壓價的情況。也不利於這種買賣的健康發展。

四、掛不住的面子。

正因為街邊攤蔬菜的價格更加的低廉。有些愛面子的消費者往往在心理上覺得購買街邊攤蔬菜沒有面子。同時呢,也給這些蔬菜打上了不乾淨不衛生的標籤兒。所以街邊蔬菜難賣也是一個現實的情況。

總結一下農村種植的蔬菜,沒有大棚蔬菜好賣有這麼幾個原因:

①沒有標準化,蔬菜質量參差不齊。

②零散的種植,不成規模 缺乏銷路。

③沒有完整的市場監管體系,相互之間惡意壓價競爭。

④有些人覺得購買街邊攤的蔬菜沒有面子。


書生郎朗


答,農村種的蔬菜新鮮綠色反而不像大棚蔬菜那樣好賣也賣不上價?是的,一、大棚蔬菜在大棚裡日不曬雨不淋,風不吹專人管理,定期定時澆水施肥,又無蟲害,長的光鮮亮麗,又是成批銷售,而且持有名片和證件。就有知名度,所以大棚蔬菜好賣價錢的原因之一。農村種的蔬菜,靠的是擠時間種出來的,澆水一項就沒有方便條件,施肥也是要有時間才施,雨多又澇,雨少又幹,日曬風吹,蟲害,長的良秀不齊,雖然綠色但是看起來還是比大棚蔬菜蒼老,粗糙沒有賣樣。在加上又是零散農戶,又沒有知名度,品牌,證件,專門銷售渠道,又怎和大棚蔬菜相提並論,這也是農村種出來的蔬菜賣不上價錢的原因之一。二、大棚蔬菜一般都是進入超市,菜販子,她們為了賺錢,一天守到黑,不賣貴些,生活費又從哪裡出來,所畏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而現在買菜的人大多都是瞧那光鮮亮麗綠色的菜買,只要好漂亮貴等些錢是小事。這也是大棚蔬菜賣的貴原因之一。農村人大多數人賣菜從來不計較分分釐釐,就是同樣農村種出來的蔬菜過給菜販子也是她們拿去賣高價錢。農村人就是隻想早賣完早回家去幹農活。便宜的幾角幾分也要賣了,不過也有部分城裡上了年紀的人買農村種出來的蔬菜,知道農村種的蔬菜不施用化肥的菜比大棚蔬菜好吃。必定是少數。這就是農村種出來的蔬菜儘管綠色新鮮也是比不上大棚蔬菜賣的上價錢原因。







吳玉香


這位朋友提出問題說,為什麼農村種蔬菜新鮮綠色,反而不象大棚蔬菜那樣好賣也賣不上價?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知的:首先,農村種的蔬菜之所以新鮮綠色,是因為它用的農家肥,不是化肥,它用鋤頭鋤草,不用鋤草劑,並且它用農村的土方偏方防蟲治蟲,它不打農藥,長出的蔬菜就沒有農藥的汙染,及農藥殘留,所以蔬菜長的就不是很直留,即賣相不好也就是說蔬菜的商品性不好,這就是農村種的蔬菜雖然新鮮綠色,但也不好賣和賣也賣不上價的真正原因。再說一下大棚蔬菜,它為了蔬菜的商品價格,也就是蔬菜的賣相,它施用的是化肥,地荒打的是鋤草劑,和農藥,以大棚種植的蔬菜豆角來說,從一開始種下,幾乎個個環節都有打藥,這樣,就能處使豆角一順水的生長長大,直至上市銷售,,並且蔬菜豆角個環節都用藥來控制,當然長的很直留旺盛,商品價格好,賣相就好。這也就是大棚蔬菜好賣也能賣上價的原因所在。

但在這裡我還是要鄭重的強調一下:大棚蔬菜雖然賣相好,農村種的蔬菜賣相不好但它新鮮綠色,所以說還是建議大家在條件允許的時候,多吃農村種的新鮮綠色蔬菜,少吃大棚種植的直留賣相好的蔬菜,只有這樣,大家才能吃出健康,吃出美味,才能真正擁有一個健康幸福的生活。

以上就是我對為什麼農村種蔬菜新鮮綠色,反而不象大棚蔬菜那樣好賣也賣不上價的認知,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歡迎大家圍觀評論與關注!謝謝





馬小平252


這種情況已經是屢見不鮮了,本來我們農村自己種的蔬菜,幾乎不打農藥,不上化肥,但是銷售價格和大棚裡的蔬菜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銷售量來說也不如大棚蔬菜,很是不理解,其實這與消費者的感官,生活節奏和蔬菜的銷售渠道有著密切的聯繫。

大棚蔬菜種植標準統一,賣相較好。

大棚種植蔬菜都是統一的標準化,無論是從形狀重量,幾乎都是差別較小,有的也非常的乾淨幾乎是淨菜;而我們自己種植的,可能從形狀,重量等方面來說,不是特別的標準,大的大小的小,有的甚至還有蟲眼,給人的第一感官覺得不太好,殊不知這才是綠色的,但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尤其是城裡人,他們沒有這麼多的時間來清洗擇菜,方便快捷為主,所以他們選擇大棚蔬菜的居多。



規模化種植銷售渠道較多

大棚蔬菜一般都是成畝連片的,規模化種植,自然蔬菜的產量也是相當的高,銷售渠道也比較廣例如:農貿市場批發、超市專供、飯店等餐飲機構配送,還有一些社區團購平臺等等,銷售渠道多樣化,分門別類的進行包裝,不但有了銷售量,價格也不同程度的會提高,相比之下,我們自己種的蔬菜,因數量達不到,售賣渠道比較單一,只能去農村集市,或者坐等收購商來補缺,不賣看著壞掉,非常可惜,賣吧價格又上不去,收購商也把握住了我們的心理,所以想賣一個好的價格不容易。



相關的檢驗較為完善和品牌效應

大棚種植的蔬菜因數量較大,他們的相關檢測報告在方面也是做得非常完善,而我們自己種植的蔬菜,而我們自己的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等是綠色種植的,但是誰知道呢?還有大棚蔬菜,有的甚至形成了品牌,附加值也隨之提升,所以不論他們在銷售量上和價格方面都有較大的優勢。

所以我們農村如果自己想種植蔬菜售賣,而且又堅持綠色種植,這本身和大棚蔬菜就形成了差異化,我們要把差異化來放大,雖說種植的數量不是特別大,也能獲取穩定的客戶和銷售渠道。


鄉妹小然


為什麼農村種的蔬菜新鮮綠色反而不像大棚蔬菜那樣好賣也賣不上價?

據筆者瞭解,農民種的蔬菜雖然也新鮮綠色,但外觀看相還是不如大掤蔬菜,雖然吃起來健康。

原因是:

農民目前在家種菜的都是老人,婦女,和不能出外打工的人,他們種菜只是當個副業,管理也不全天到位,農忙了有時抽不出空,擔務了管理,這樣也會影響蔬菜正常生長,比如,灌水,打藥有時不及時,蔬菜長勢外觀形態就不標準。

目前農民種菜,從我們這個地區來看,沒有大面積種植的,而且種植種類也單一。農民只是把不方便種大田作物的田頭地尾,用來種些時今蔬菜,最主要的還是自己食用方便,至於賣也只是換個油鹽錢,並不指望它發財。

因為規模小,非主業,種菜所需要的設施也不全,比如打井,買水泵,搭棚,需要投入很大,農民也不想投入,入不敷出。只有全憑老天賞賜,所以種出的菜,比起外地大棚規模化種植專業管理的蔬菜還是不行。

我們附近鄰村前姚村,前幾年利用稻地秧板田,冬季閒置期間,種植小油菜,黑苔菜,菊花菜,菠菜,那叫一個火啊!許多菜販子都開車到這裡來拉,因為家家的秧板田湊在一起有百十畝,大家都種形成規模,又是農閒時間,有時間管理,另一方面這個時候天氣也架勢,因此菜長勢喜人,再加捆紮美觀,銷路很好,如今受外來菜的擠壓,賣不上價,許多人算了一筆帳,在家賣一冬天的菜,不如出外找點活幹掙得多。這幾年漸漸沒有人種了,寧願白著地。

說來說去,農民種的菜雖然也新鮮綠色,但從鮮豔度,脆嫩,美觀整潔,包裝捆紮,等方面遜色,引不起人們的購買願望。再說現在的家庭都是年輕人做主,他們就熱衷乾淨美觀,非常鮮亮的大掤菜,因此大棚菜熱銷。

至於為什麼,大棚菜賣得貴,農家菜賣不只價。

其一是,外來大棚菜量大,都是批發給本地的菜販子,因為有成本,他們價就賣得高,而且輕易不降價。農民只是抽空來賣菜,每次帶的也不很多,幾十斤的,他們也不拿價,必競家裡還有事做,今天賣不完帶家走,吃又吃不完,隨便賣幾個錢就行,好歹是自己地種的,因此也不賣太高價。

其二是,買農家的都是老年人,他們認為農家菜雖然不好看,但吃著健康,放心,吃起來萊味十足,老年人買菜必競群體小,所以這也是農家菜不好賣的一個原因吧。

不管怎麼說時代變了,觀念也變了,以前的傳統手藝,傳統種植不吃香了。


地球修理者老趙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昨天有一個問題我已有類似的回答,也被推上了頭條。只是那個問題講的自種菜與商品菜的營養問題,而這個問題提到的是關於銷售層面的問題。即然看到了,小編也就發表一些自已的看法。

其實在小編也能用一個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來解答這個問題:農村種的蔬菜新鮮綠色反而不像大棚蔬菜那樣好賣也賣不上價,如同我們這些原創都沒認證的人與大V之間的區別。你辛辛苦苦幾千字,可能不如人家簡簡單單一句話得到的收益多。

但很顯然,如果小編這樣回答,明顯太不負責任了,所以,我還是接地氣一些來回答農村種的蔬菜新鮮綠色反而不像大棚蔬菜那樣好賣也賣不上價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得不到認可所致。小編想問問,咱農民自己種的菜有誰去申請了有機認證?誰家又貼著QS標誌去銷售?這就是根本原因所在。大棚菜為了方便銷售,大多數都取得了相關的認證,即使農民自己不去辦理,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門也會統一給原產的農民辦理相關的手續,例如:“山東壽光”這個品牌。只有當你種的菜有了知名度,真正做到了讓大眾放心,才能最大可能的體現出它的價值。

第二、銷售渠道不同所致。農民自己種的菜,大部分只能採取零售的方式來賣,而大棚菜絕大多數是走進商超或菜市場。物以稀為貴,農民自己種的菜是稀有,但同樣,所接觸到的消費群體也稀少;而大棚菜進入商超或菜市場,所面對的消費群體便會成幾何倍的增長,購買力也就體現出來了,往往會賣斷貨。這種也叫“稀”,但比之前面的稀,這種“稀”更能從價格上體現出來。

第三、產量過低所致。農民自己種的菜,量小,採摘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加上農民自己對菜價的期望值,使得在售賣的環節不得不適當的加價,消費者大多數更願意接受平價的菜,因為買貴了,可能會被別人認為是“傻子”!導致有些農民賣了一天也賣不出去幾斤,無奈之下,只能在收攤時降價處理。而大棚菜很少存在這種情況,農民只管將菜拉到批發市場,因為量大,經歷一番討價還價後,在買賣雙方都認可的價格下一次性“包園”成交。之後的買方再進行二次包裝加價批發,進入商超和菜場後還要進行一輪加價,最終才走進消費環節。這期間每個環節都有利潤需求,所以價格自然高些。然而商超和菜場有自己的宣傳和推廣引流的方式,能吸引到更多的人去自願買單,所以就產生了問題所描述的現象。

希望以上回答能給問題解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