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打拳學會“動若陀螺”,才能真正進入武學之門

“龍門山有雨,雪原虎下山。”這是古敦煌地域的一句切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語言不同,拳術會有差異。龍門山指的是江湖。上山虎是學藝,下山虎是出師。意思是,你這兒道行再深,我是隻虎,在北面兒學的藝,也不是一般的瓷兒,別打我主意。從來上山容易,下山難。學東西容易,有自己的東西難。拳術有拳術的風格,性格造就了風格,誰的拳像誰,想了解一個人,就看他打拳或寫字,細微的處理方式,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秉性。一個人藏的再好,細節會暴露一切。當年,楊露禪抖杆子,楊班侯一看,跟他爹說,我比你強。楊露禪說咱倆玩玩,二人搭手,楊班侯一發力,把楊露禪兩條袖子給扯了下來,自己卻被彈出一丈開外,露禪笑曰,小子,捋的不錯,可惜手上沒轉兒。班侯說,爹會捻拔兒,你教我。於是,每日加緊練功。

打拳學會“動若陀螺”,才能真正進入武學之門


以前,小孩子有個玩具叫“捻撥兒”,就是陀螺,一甩一擰,放在地下就轉,有拋物力也有螺旋勁。練拳也要有個“捻撥”勁,拳打成弧線,是拋人的勁,這種東西配合擒拿就厲害了。真正的擒拿,沒有死拿硬要的,都是你不得不給,因為手上都是螺絲勁。螺旋勁同樣是打人的勁,打拳要學會擰軸。大軸是腰,小軸是小臂。一動起來,要三軸聯動,互為犄角。整勁不是憋出來的,是擰出來的。手上擰,腰中束,擰的是身法。蓄勁似陀螺,打人要直給。電光火石之間,是不可能劃圈的,旋轉的是自己,打人的時候要直取。這是練法和打法的不同,一句話,擰自己,給別人。圓與直,要互為表裡,才能出東西。有人說,哪裡顧得過來,說的對也不對,練拳最後要落到下意識上來,若還需要想,是功夫還沒上身。所有做作出來的,都是假的,有意為之,最後落得個不知所措。要無意而為,隨感而發。怎麼來怎麼應,算是好手。一上來就叫對方沒的應,那是高手。練到動力定型,最後還要脫形。開始動若陀螺,最後變圓為直,滅了痕跡。看著拙,其實巧。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打拳學會“動若陀螺”,才能真正進入武學之門


螺旋筋可以打人,因為往裡鑽。拳術也可以拋人,因為力求切線。老話講,動若陀螺,上手就切。傳武有很多經典的切線法門,比如八卦掌的莫頭,彼來我轉之間,忽然閃進去,一個按瓢,拿胯一擠,瞬間就是莫頭,打好了能讓對方掉一個兒,這是切線力的外圈兒效應。走內圈兒的就是“鎖技”了。陳式拳.金剛搗碓的前半式,那個雙合的擠勁,就是典型的鎖技,只不過固鎖之前,又加了掤勁,這是箍頸的需要。步法、身法、拳法都要“動若陀螺”,把握住大形,就掌握了動態。可以遊場,也可以切線鎖技。拳這玩意兒,要學會與對方互扯,不要死做一點,要千點萬點的來,最好糾纏在一起,不分彼此。有的拳,硬拆直進,還有的,迂迴閃戰,要根據自己特點,做出選擇,各取所長。能夠練出自己的所長,心中自會與拳相應。用己之長,攻彼之短,才是出路。練拳就練自己喜歡的,有興趣說明身體能迎合拳,真練起來,能對路。練對了拳,如同人走對了路,人生一世,能耐尚在其次,要不留遺憾,灑灑脫脫。

打拳學會“動若陀螺”,才能真正進入武學之門


上位莫頭,動若陀螺~ 拳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