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抗日戰爭中,日本因多線作戰求和,為什麼遭拒呢?

由於中日國力的巨大差異,自日本全面侵華以來,日本軍隊在中國境內可謂橫衝直撞,囂張至極,而中國方面因為長久以來的積貧積弱,實在難以在短時間之內扭轉戰局。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方面不得不放棄東部沿海的大片國土,採取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與日軍對峙。

抗日戰爭中,日本因多線作戰求和,為什麼遭拒呢?

此時國民政府已經被迫遷往重慶,整個中國戰場呈現出日強中弱的態勢,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日方高層卻屢屢向國民政府提出和談請求,但每一次和談提議都被拒絕而中途流產。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一般人看來,中國在與日本的戰爭中已經丟失了半壁江山,如果排除外部環境的干擾,只要日本持續發力,很可能整個中國都要為日本所鯨吞。在這樣的前提下,提出求和請求的應該是處於劣勢的中國,而不應該是攻勢凌厲的日本,但為什麼事實正好相反呢?

抗日戰爭中,日本因多線作戰求和,為什麼遭拒呢?

早在閻錫山、唐生智等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留學之時,很多有識之士就對日本的侵略野心洞若觀火。當時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很多,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就把他們單獨編組,而這群人中龍鳳素養之高、能力之強往往把日籍的本土同學都比了下去。

抗日戰爭中,日本因多線作戰求和,為什麼遭拒呢?

這其中有一個叫蔣百里的中國學生,就是後來錢學森的岳父,把天皇的佩刀都贏了過來。當時他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方案,一旦中日開戰,勝也好,敗也好,就是不跟它講和,長此以往拖下去日本必敗。

抗日戰爭中,日本因多線作戰求和,為什麼遭拒呢?

果不其然,其後不久日本開始全面侵華,雖然一段時間之內日軍的確所向披靡,但奈何國小民寡,資源有限,剛開始那段凌厲之勢頹下來之後便顯示出後援不足的跡象。在這種情況下,日方迫切需要結束對華戰爭,就像當初在甲午戰爭中做的那樣。

抗日戰爭中,日本因多線作戰求和,為什麼遭拒呢?

雪上加霜的是此時太平洋戰爭業已爆發,日本海軍在美軍的打擊之下幾近崩潰,來自東南亞的石油和橡膠補給被悉數掐斷,日本國內的資源面臨枯竭。此時的日本陸軍深陷中國戰場泥潭無法抽身,面對步步緊逼的美軍,日方大本營迫切需要結束中國戰事,因此才有了日本迫不及待地向中國提出和談,而蔣介石屢屢回絕的現象。

抗日戰爭中,日本因多線作戰求和,為什麼遭拒呢?

當時有一個日本將領曾說過,如果沖繩戰役中再多出哪怕一個日本師團,戰役的結果可能就會改變。只可惜在兩線作戰的情況下,日軍再也找不出一個多餘的士兵可以抽調,結果只能是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