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徽州地區有哪些值得遊玩的古鎮?

文博小第


徽州文化底蘊深化,從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為徽州之後,此後的七百九十年,徽州之名一直沿用,直到辛亥革命廢府留縣,除元代曾短暫改名為興安路。此地崇文重教的人文環境,加上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徽州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由於保護利用得當,徽州地區保留了眾多的古村落。

西遞

西遞是世界文化遺產地,是徽州地區保存最為完整、古建築最為集中的古村落之一,素有中國古代和現代歷史的銜接點、明清古民居博物館、桃花源里人家、古民居建築的藝術寶庫等美譽。古村落佈局完整,各類建築俱全,形式多樣,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傑出才能和成就。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於公元11世紀,這對了解徽州地區聚族而居的居住理念有很好的瞭解。

南屏

這個規模宏大的古村莊始建於元、明年間,聚居著葉、程、李諸姓家庭的上千號人口,至今仍較好地保存著8幢代表著宗族勢力的古祠堂,並依序排列在一條約200米長的軸線上。宗祠規模宏大,家祠小巧玲瓏,組成了一個全國罕見的古祠堂建築群,是現代人瞭解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博物館。皇家有太廟,民間有祠堂,從明代嘉靖年間起,開始允許民間開宗立祠,從此之後,民間祠堂遍佈,成為家族成員心靈的寄託。“邑俗舊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別,復為支祠。”南屏祠堂眾多,形式各異,有中國祠堂博物館之稱,是祠堂文化的一部活歷史。

宏村

這是世界文化遺產地,也是全國唯一一個臥牛形狀的古村落,因此被譽為“中國畫裡的鄉村”。有“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牛蹄屋為身,引泉為牛腸,鑿湖為牛肚”的說法。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關麓

這個村子的特色是它的主要建築均為汪氏八個兄弟的“八大家”住宅群,其建築自清順治始,前後經歷了200多年的時間,共建有樓房16幢、四合屋2幢、學堂廳和書齋各1幢,佔地約6000平方米。“八大家”並不僅僅是“八大間”,它是整套佈局合理、設計靈巧、建築精美的典型徽州古民居系列建築。除此之外,關麓也充分體現徽商亦商亦儒特色的建築比比皆是。走進村中,簡直就象進入了一個“中國古代私塾文化博物館,私塾眾多。

徽州古城

位於歙縣,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古城較好的保留明清時期的面貌,是瞭解徽州最重要的一個窗口。

呈坎村

始建於三國時期,距今有1800多年的歷史,歷代名人輩出,被朱熹譽為“呈坎雙賢裡,江南第一村”。整個村落按照八卦建設,佈局獨特。呈坎至今完整保存著宋、元、明等朝代具有很高歷史研究價值的古建築群體。這裡的古建築彙集了徽派不同風格的亭、臺、樓、閣、橋、井、祠、社及民居,精湛的工藝及巧奪天工的石雕、磚雕、木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築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為古徽州之最。村內的羅東舒先生祠是目前江南地區最大的家族祠堂,佔地3300多平方,建築規模宏大。

棠樾村

是目前中國現存牌坊最為集中的一個村落,共有七座牌坊,這七座牌坊的佈局也非常有意思,無論從村頭還是村尾來看,都是忠孝節義,體現古代人的理想追求。另外,棠樾村還保存了一座非常完整的祭祀女性祖先的祠堂——清懿堂,在封建禮法森嚴的清代,這是極其罕見的。


公子想


原徽州地區,是我國古村古鎮保留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許多古鎮古村也已經開發成了旅遊景區,名氣最大的要數這三個。

1. 宏村

宏村一直是旅遊熱門景區,因為這座古村本身景色就很美,距離黃山也不遠,通常去完黃山會到宏村來看一下。宏村保留著完好的徽州地區粉牆黛瓦的古建築風格,特別是村頭一座南湖更是亮點。南湖湖面平靜,古建築全部倒映在湖中,使得這座古村更受歡迎,因為普通人用手機也能拍出很美的照片。

宏村

宏村裡吃、住和交通都很方便,也有不少遊客選擇在宏村過夜,以宏村為中心去周邊的幾個古村看看。

2. 西遞

說到宏村必須再提到西遞,宏村和西遞彷彿是密不可分的兄弟,西遞的歷史比宏村還要悠久一些,同樣保留著完好的古村風貌。宏村和西遞兩個景區都是世界文化遺產,可以說是全國最頂級的古鎮古村類景區了。如果春季到西遞,村旁有大片的油菜花,許多學生來這裡寫生,從西遞到宏村或者屯溪都有公交車。

西遞

3. 呈坎

呈坎的歷史比宏村和西遞都要悠久,但是名氣沒有那麼大,因為不是世界文化遺產,所以遊客數量也沒那麼多,這座村子同樣景色很美,村子建立的時候就特別講究風水,呈坎以《易經》、《八卦》文化為特色,村中小巷特別多,外地遊客很容易迷路。呈坎的開發沒有宏村和西遞那麼商業化,更為清淨一些。

呈坎


river2014大河


西遞:位於黟縣東部,始建於北宋慶曆七年(公元1047年)。素有中國古代和現代歷史的銜接點、明清古民居博物館、桃花源里人家、古民居建築的藝術寶庫等美譽。西遞鎮舊稱西溪、西川,取村中三條溪水東向西流之意,後因村之三華里處為徽州府西古驛過道,設有“鋪遞所”而改稱西遞。

宏村:宏村鎮始建於南宋紹興元年。宏村始祖汪彥濟舉家從黟縣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崗山一帶建十三間房為宅。宏村鎮的選址、佈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著直接的關係,是一座經過嚴謹規劃的古村落。村內外人工水系的規劃設計相當精緻巧妙,專家評價宏村是“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詳細規劃之村落”。

婺源:婺源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書鄉”、“茶鄉”之稱,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縣因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寧縣之回玉鄉和樂平縣之懷金鄉置縣,以地當婺水源頭而名。婺源篁嶺,地處江南山區,因村中“地無三尺平”,村落依山而建,村民房屋呈階梯狀扇型分佈。春曬蕨菜、水筍;夏曬南瓜、豆角;秋曬稻穀、辣椒。山居人家,對曬秋有著深厚的情感,篁嶺曬秋已形成一種民俗文化現象,一個文化符號,代表了一種社會生活方式。

棠樾:以牌坊群而聞名於世,牌坊群由7座牌坊組成,以忠、孝、節、義的順序相向排列,分別建於明代和清代,都是旌表棠樾人的“忠孝節義”的。

祁門渚口:村內古建築“貞一堂”為明代戶部尚書倪思輝修建。古民居“一府六縣”是清代進士倪望重的私宅,設一個府廳,六個縣廳,因此得名“一府六縣”。順水而下的清溪村,是明代戲曲家“目連戲”創始人鄭之珍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