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子星和夸克星是怎樣形成?

一笑生花的疤


中子星目前已經在宇宙中觀測到,而至今也沒有在宇宙中找到夸克星的蹤跡,夸克星只是一種理論上存在的天體。假如夸克星存在,那麼,它們是一種比中子星更為緻密的天體。理論上,中子星和夸克星都是大質量恆星的演化終點,造成它們組成上存在區別的本質原因是質量的不同,夸克星要比中子星的質量更大。首先,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

恆星通過內部核聚變反應能夠產生很強的輻射壓,這種向外的壓力與自身重力相平衡。對於質量大於太陽8倍的恆星,它們核心區域的氫轉變為氦之後,通過氦核作用,還能逐漸聚變出更重的元素,一直可以到鐵、鈷和鎳等重元素。而到了鐵元素開始核聚變之後,恆星將會迅速失衡。這是因為鐵的核聚變反應吸收的熱量多於釋放的熱量,從而導致恆星內部的輻射壓急劇下降,恆星自身重力強烈擠壓核心,由此引發外部爆炸成超新星,而內部則因引力坍縮而轉變為中子星。

這裡簡單解釋一下為什麼會形成中子星。正常情況下,物質是由原子組成,原子又分為原子核和電子兩部分。如果物體的質量足夠大,自身重力會先把電子殼層壓碎,然後再迫使電子進入原子核中,並與質子相結合,最終轉變為中子。而如果物體的質量不夠大,中子的簡併壓力能夠維持結構穩定,使得引力坍縮停下來,這樣的天體就是中子星。理論上,中子星的下限質量為太陽的1.4倍,上限質量為太陽的3倍。

另一方面,由於中子是由夸克組成,有物理學家認為,如果恆星核心質量足夠大,中子將會被壓碎成夸克,結果產生由夸克簡併物質組成的夸克星。從這點來看,夸克星的質量高於中子星,並且它們要比中子星更為緻密。但由於夸克禁閉的限制,自由夸克應該無法存在,所以夸克星的存在性受到質疑。目前,中子星已經發現,但夸克星還沒有。


火星一號


答:是大質量的恆星,演化到後期,因為引力塌縮而形成。


恆星

恆星在形成前期,達到一定質量後,內部溫度將達到氫聚變的條件,然後聚變生成巨大能量,抵抗著恆星的引力作用,並達到平衡,這樣才形成了一些巨大質量的恆星。



恆星的質量越大,內部的溫度越高,核聚變越劇烈,氫元素消耗越快,恆星的壽命也越短;在恆星的晚期,核聚變越來越弱(到鐵終止)。


超新星爆炸

這時候,恆星再也無法抗衡巨大的引力作用,大於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將會在某個臨界點失衡,使得恆星突然向內塌陷,擠壓內核,然後發生反彈,形成超新星爆炸。




形成中子星

爆炸時產生強大的壓力擠壓恆星內核,如果內核的質量小於1.44倍太陽質量,就有可能把其中的原子壓碎,電子直接墜入原子核與質子中和成中子,整個星體形成緻密的中子星,由中子簡併壓力和萬有引力相抗衡。




形成夸克星

如果內核質量大於1.44倍太陽質量,那麼電子簡併壓力也無法抵抗萬有引力,中子將繼續被壓碎,下一步是夸克簡併壓力抵抗萬有引力,如果能達到平衡,將形成夸克星。



目前夸克星只存在於理論上,還未被發現。如果質量再大,那麼夸克簡併壓力也無法抵抗萬有引力,夸克會繼續被壓碎,形成黑洞。


以上,就是現代天文學中,恆星形成與演化理論描述的中子星和夸克星的形成機制,實際過程更為複雜,以上描述只是簡單的定性分析。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這裡,喜歡我們答案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答:中子星和夸克星都是由恆星因自身引力塌陷形成的星體。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科普一下幾個概念。


中子和夸克:中子是原子核的核子之一,夸克是組成中子和質子的微分單元,是量子的一員。物質-分子-原子(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原子核(質子和中子)。

泡利不相容原理:微觀粒子運動的基本規律之一,其主導了電子的運動和排布規律,在量子世界中費米子的運動規律,自旋形式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

中子星和夸克星的形成

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很大的恆星,但是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條件,這樣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恆星自身因自身引力塌陷,從泡利不相容原理考慮,電子被壓到原子核中與質子相容形成中子,中子的泡利不相容產生的斥力與恆星自身引力平衡,形成的新天體全部是由中子組成。

夸克星:一種新的假說,認為在中子星和黑洞之間還會存在著一種,密度更大的星體-夸克星。其形成原理與中子星類似,只是由於恆星質量更大,自身的引力塌陷更徹底。我們都知道,中子和質子是由夸克組成,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電子、質子、中子都被壓縮到一起,夸克之間的泡利不相容性產生的斥力與恆星自身引力平衡,形成的新天體都是由夸克組成。但是這種天體尚未別發現,只是存在理論中。


您收穫一分,便值得。祝好,歡迎關注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