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毛澤東教我們這樣寫文章

毛澤東教我們這樣寫文章

毛澤東是文章大家。人們常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其實他下筆更如“神”。新中國成立後,他常常在會議、談話中提到改進文風、寫好文章此類話題,這多是他豐富寫作實踐背後的沉澱、昇華和總結。

領導幹部要親自動手寫文章

毛澤東提倡領導幹部要親自動手寫文章。為什麼一定要寫文章呢?因為,它對於提高工作能力大有益處毛澤東談到:寫文章,可以“鍛鍊頭腦的細緻準確性”。“客觀事物是獨立存在的東西,全面地認識它,寫成文章是不容易的事情。經過多次反覆,才能比較接近客觀實際,寫出來經過大家討論一下,搞成比較謹慎的作風,把問題把思想寫成定型的語言文字,可以提高準確性。”

寫文章貴在實事求是

毛澤東提倡寫文章要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要從生活、從實踐出發,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心裡話。

他說:“只要是嚴格說理又合乎事實,即實事求是的文章,是站得起來的。”他稱讚列寧的著作“生動活潑”,因為列寧“把心交給人,講真話,不吞吞吐吐”。做人貴在真誠,作文也是如此。毛澤東主張文章 “不要用過於誇大的修飾詞”,分析情況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不要誇大”;講話發言也要“有表揚,有批評,有成績,也有缺點,要有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要盡是講好話。

毛澤東強調,研究具體問題,寫文章,必須“結合形勢,結合當時的政治氣候”,研究大的問題,還要有全局意識,提出領導幹部要善於辨別風向,及時把握住形勢發展變化的特點,這樣去寫文章方能“看得準、抓得快、抓得緊、轉得快”。

要處理好材料和觀點的關係,善於分析問題

毛澤東告誡人們:寫文章要處理好材料和觀點的關係,強調“材料應與觀點統一”,形成自己的看法。

材料是血肉,是觀點的基礎。毛澤東說:“不熟悉生活,對於所論的矛盾不真正瞭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在延安時期,他就號召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觀察、體驗、研究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鬥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

然而單有材料還不行,還要加工、消化。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文章要有觀點,有“較深刻的思想性”,作者要“學會用自己的話來寫文章”。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學會分析問題。毛澤東指出:“分析的方法就是辯證的方法。所謂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掌握了辯證的方法,把道理分析透徹了,文章才能寫得精彩而深刻。“馬克思能夠寫出《資本論》,列寧能夠寫出《帝國主義論》,”毛澤東說,“因為他們同時是哲學家,有哲學家的頭腦,有辯證法這個武器。”

要講究文法、修辭、邏輯,文章要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毛澤東強調寫文章要講文法、邏輯、修辭。講究文法,是寫文章的基本要求。他舉例說:“許多同志省掉了不應當省掉的主詞、賓詞,或者把副詞當動詞用,甚至於省掉動詞,這些都是不合文法的。”講究邏輯,是指使用概念和判斷進行推理的時候要有邏輯性。“必須注意各種詞語的邏輯界限和整篇文章的條理”,文章“開頭、中間、尾巴要有一種關係,要有一種內部的聯繫,不要互相沖突”。也就是說,要注意文章的準確性、條理性和前後的一貫性。講究修辭,則是要使文章生動活潑一些,使人愛看。

善於發掘中國古代成語典故所蘊含的寶貴精神財富,並且聯繫實際加以巧妙運用,讓所要講述的道理更加形象具體、深入人心,是毛澤東文章又一個突出的亮點。毛澤東之所以總是能夠那樣恰當自如地運用祖國語言,固然離不開他對革命事業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同時也和他長期手不釋卷、勤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分不開的。他說過:“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寫文章要有群眾觀點,心裡裝著讀者,使讀者愛看

寫文章要有群眾觀點,心裡始終裝著讀者。毛澤東說:“你講話是講給別人聽的,寫文章是給別人看的,不是給你自己看嘛!”“要想到對方的心理狀態。”“當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不要老是想著‘我多麼高明’,而要採取和讀者處於完全平等地位的態度。”這是群眾觀點在文風中的具體體現。心裡有讀者,就會在謀篇佈局、遣詞造句、語言運用方面都考慮讀者的感受。這樣,讀者才會愛看你的文章。對於在寫作過程中如何站在讀者的角度想問題,毛澤東有多方面的闡述。“ 標題要醒目些 ,使讀者愛看。”1957年,《人民日報》送來一篇社論稿,題目是“怎樣對待批評”,毛澤東看後,把它改為“正確地對待善意的批評”,並批了一句 “這個概念化的標題是不好的”。一個很簡單的改動使得標題更加準確鮮明,也帶給人一種很親切的感覺,這是因為毛澤東很懂得讀者的心理。

文章寫完後要反覆進行修改

為什麼一定要修改文章呢?1963年,毛澤東在會見外賓時談到:“寫文章和寫詩不經過修改是很少的。為什麼要修改?甚至還要從頭寫?就是因為文字不正確,或者思想好,但文字表達不好,要經過修改。”毛澤東還主張:“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認真地加以刪改,然後發表。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複雜的,必須反覆研究,才能反映恰當。”可見,改文章就是改思想,改的過程就是思想完善的過程。毛澤東一生改過的文章無數。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主持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前後歷時差不多7個月,總算起來修改了一二十稿。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毛澤東最後才講:“這個憲法草案,看樣子是得人心的。”再如,寫作著名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時,年過六旬的毛澤東前後修改了十幾遍,持續時間近半年,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2017年4月6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文章《毛澤東談文章寫作之道》,作者:呂臻,本文有刪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