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土耳其是中東第一強國,為何卻沒有參加二戰?

liwei2004


土耳其在二戰大部分時間是處於中立地位的,直到1945年2月戰爭結局已經很明顯的時候才對軸心國宣戰,獲得了戰勝國身份。究其原因還是由於以下三點。

一、貧弱的工業實力不足以參加世界大戰

土耳其在一戰戰敗後被肢解,在凱末爾的領導下才避免了進一步的消亡。雖然經過了凱末爾改革,土耳其的情況有所好轉,亞歐交接的斯普魯恩斯海峽保留了下來。但是土耳其的工業化水平還很低,軍隊的裝備也還停留在一戰以前,一旦參戰必將使國家遭受嚴重損害,好不容易的改革發展將會前功盡棄。

▲土耳其“國父”凱末爾,他生前定下的中立原則使土耳其避免了一場不需要的戰爭

不過,土耳其在中東也是第一大國了,其南部的阿拉伯國家都是英法的勢力範圍,北方的蘇聯在二戰前還沒有表現出什麼向南擴張的意圖,而軸心國集團還沒有觸及土耳其的“安全區”。可以說正在推進國內現代化改革的土耳其由於國力不足,外部的環境尚可,並沒有參加戰爭的打算。

二、開戰後靈活的外交政策使其能獨善其身

1939年以前,土耳其和英法、蘇聯以及巴爾幹國家都簽署了安全協議或者外交備忘錄,力求保持中立。由於前總統凱末爾的遺言:“一定要保持中立,實在不行與英國的利益保持一致。”土耳其因該算親西方的國家。但戰爭走向改變這一局面。 由於戰爭前期同盟國一路敗退,無力承擔對土耳其安全的責任,土耳其認為也就沒必要死守中立。在德意聯軍入侵巴爾幹半島後,土耳其沒有履行巴爾幹協定為希臘出頭,也沒有禁止對德國
的貿易和航行自由,開始對德國關係曖昧,不過為了以防萬一,還是把幾座關鍵的橋樑炸燬了。 之後土耳其允許德國在其境內來展“活躍的外交活動”,並擴大了資源出口的貿易額度。作為交換,德國修復了那幾座橋樑,並提供了不少交通設施和重工業產品。本來德國希望土耳其可以入軸,幫助其進入中東,但是土耳其藉口道路設施太差,需要時間建設來拖延,而不久後德國深陷蘇聯戰場,無暇顧及土耳其的情況。


▲土耳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列強都想拉攏他,在談判中也就有了更多籌碼

戰爭進行到了1942年底,在阿拉曼和斯大林格勒,軸心國遭遇了嚴重失敗,土耳其的立場開始受到同盟國的關注。蘇聯希望藉此控制這個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重要水道,英國則希望土耳其參戰使其能使用土耳其的軍事基地並攪亂東南歐局勢,美國對此則比較保守,認為土耳其保持現狀最好。在同盟國內意見尚未統一的時候,土耳其為了保全自己,部分同意了英國的要求,為英國提供了機場,自己也獲得了很多軍火,但是仍拒絕參戰。
在1943年至1944年,由於盟軍在地中海地區的攻勢受阻,土耳其也不敢做絕,仍保持了與德國的貿易。不過這時蘇聯的勢力開始進入巴爾幹半島,其擴張意圖使土耳其感受到了威脅。為了保證自身的獨立性,土耳其與美英開展了更多接觸,加上軸心國已無法在直接威脅土耳其本土,土耳其決定公開站隊。

三、土耳其參戰及戰後地位

1945年2月,軸心國敗局已定,為了避免在戰後利益分配上徹底被人宰割,土耳其決定參戰。

不過參戰的方式要考量一下,由於歷史上十次俄土戰爭的夙怨,土耳其對再次崛起的俄羅斯十分警惕,而蘇聯也表現出了很強的侵略性。為此土耳其判斷應當已戰勝國身份結束戰爭,並參與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建,避免被蘇聯控制。 但是蘇聯必然會獲得戰後的主導地位,僅有戰勝國的身份還不夠。土耳其利用自己地理位置上的優勢,與美國進行了接觸。在戰後國際事務的決議中,土耳其加入了北約陣營,並在美國的庇護下保證了國家的獨立性。時至今日,土耳其仍然是決定中東問題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方,是該地區重要的地域性強國。



▲土耳其如今的良好情況與其實用的外交密不可分

總而言之,土耳其出於自身條件的考量極力避免被捲入戰爭,利用自身優秀的地理位置和礦產資源在列強中“走鋼絲”。這樣的話也就沒有必要參戰了,畢竟誰也沒有餘力去打一個路都沒通的落後國家,即使他有最好的地理優勢。


並非權威解答,歡迎批評指正。圖片來源於網絡,具體來源見圖片水印,若有侵權立即刪除。我是槍與火花,講述硝煙瀰漫中不為人知的故事。


槍與火花


這個問題的提法不太準確。

嚴格來說,土耳其算是參加了二戰,只是快結束了才參戰的。另外,在二戰時期,土耳其根本不能算是中東第一強國。當時中東地區幾乎都是英法的殖民地,土耳其算個啥喲。二戰爆發後沒多久,戰火很快就燒到了土耳其邊境。英國和軸心國在東地中海展開了較量,希臘和南斯拉夫落入納粹之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倒向了德國,應該說土耳其的安全形勢是很不樂觀的。但土耳其一直堅持中立政策,直到1945年2月才加入盟國,對德宣戰,趕上了二戰的末班車。那麼土耳其為何一直奉行中立政策,直到最後仗快打完了才決定參戰呢?我們可以從土耳其自身原因以及當時的國際環境來分析。

一、土耳其自身太弱

20世紀20年代初,奧斯曼帝國解體之後,土耳其在凱末爾的領導下建立了共和國。眾所周知,奧斯曼帝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帝國,留給土耳其共和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凱末爾進行了世俗化改革,同時努力發展經濟。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內政改革,土耳其急需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因此,凱末爾時期就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主的國內方針,對外政策就要和平共處。在這個方針政策下,土耳其儘量避免對外發生衝突,利用交戰雙方的矛盾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確保土耳其的主權完整。要達到這個目的,土耳其只能選擇中立。

這種和平方針也確實為土耳其帶來了好處,二三十年代,土耳其獲得了一系列外交成果。1925年,土耳其跟蘇聯簽訂了土蘇友好條約。1926年,土耳其和英國和平解決了摩蘇爾的爭端,土耳其可以從摩蘇爾獲得10%的石油收入。1934年的巴爾幹公約解決了和巴爾幹國家的爭端。1936年的蒙特勒公約,更是一項非凡成就,公約恢復了土耳其對黑海海峽的主權,也極大的提升了土耳其的國際地位。

但是外交成就無法掩飾土耳其實力的虛弱。土耳其人雖然英勇善戰,但是他們根本打不起二戰。二戰爆發後,土耳其軍隊擴充到50個師,但是裝備很落後。海軍只有一艘老舊的戰列艦,兩艘巡洋艦,幾艘驅逐艦,根本對付不了意大利海軍。空軍有數百架飛機,但是發動機全部依賴進口。土耳其的軍事工業只能生產一些輕型武器。丘吉爾評價道:“土耳其動員了它精銳而勇敢的軍隊,然而這完全是依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情況作出的反應。他們缺乏現代化武器,航空設施極其薄弱簡陋。他們沒有坦克或者裝甲車,幾乎沒有任何高射炮和反坦克炮,通訊設施很不完善,還不知道有雷達。”從軍事上來說,土耳其完全不具備參加二戰的條件。

除此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太深刻了。奧斯曼帝國輕率的加入德國一方作戰,結果民眾傷亡巨大,而國土也喪失了四分之三,要不是最後拼死反抗,直接就滅國了。據說凱末爾經常拿一戰的教訓來告誡自己,教育下一代,不要再犯1914年的錯誤。

二、對德國和蘇聯的恐懼

土耳其在外交上基本上是傾向於英法的,三國簽訂過軍事同盟性質的互助條約。二戰爆發後,丘吉爾一直在勸說土耳其參戰,土耳其一直以各種藉口推脫。從當時的國際環境來說,土耳其對德國和蘇聯的恐懼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首先土耳其是不可能加入軸心國的,雖然土耳其跟德國有貿易往來,而且從中獲益甚大。一戰之後,土耳其周邊,伊拉克駐紮著英國軍隊,敘利亞駐紮著法國軍隊。塞浦路斯上面還駐有英國海軍。土耳其如果加入軸心國,分分鐘就滅國了。一戰的教訓也讓土耳其人產生了一種認識,英法是不可戰勝的,德國是英國的手下敗將。此外,軸心國的意大利跟土耳其關係不和。所以,土耳其是不可能加入軸心國的。

土耳其一開始沒想到英法敗得那麼快,而且法國居然很快投降了。土耳其對德國充滿了恐懼,德國人用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佔領了希臘和南斯拉夫,而這兩個國家是土耳其的巴爾幹聯盟。那麼土耳其很快就會認為,接下來,德軍是不是要對自己動手了。土耳其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希特勒在多方面對土耳其施壓,逼迫土耳其簽訂了土德友好條約。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還公佈了一份從德軍身上俘獲的入侵土耳其的作戰計劃。按照希特勒的計劃,打敗蘇聯之後,如果土耳其不選擇加入軸心國,那就要直接用武力了。此外,德軍有幾個師就駐紮在鄰國保加利亞,德國轟炸機可以從保加利亞起飛,直接轟炸伊斯坦布爾、安卡拉等地,而土耳其幾乎沒有防空力量。

丘吉爾一直在努力,勸說土耳其參戰。土耳其的回覆是“沒有援助,我們是無法作戰的”。丘吉爾承諾給土耳其高射炮、坦克、飛機等等。但是口惠而實不至,因為英國自己都不夠用,根本沒法給土耳其援助。盟國提供不了安全,德軍又可以隨時來轟炸,土耳其怎麼敢參戰呢?

再看蘇聯。雖然土耳其和蘇聯有過一段蜜月期,但是二戰正式爆發後,土耳其人對蘇聯人那種骨子裡的質疑又浮了上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幾乎可以看做是蘇聯跟德國的結盟。而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聯的行為也在證實這樣一種觀點。後來的蘇芬戰爭更是加劇了土耳其對蘇聯的懷疑。除此之外,蘇聯外長莫洛托夫一再強調,“保加利亞和黑海海峽是蘇聯的安全地帶”。蘇德戰爭爆發後,土耳其的中立其實有利於蘇聯,因此蘇聯重申遵守蒙特勒公約,表示尊重土耳其的主權完整。但是1942年戰爭形勢變了,德軍遭到慘敗,而蘇軍轉入反攻。斯大林就開始變得不耐煩,抨擊土耳其的中立,在德黑蘭會議上直接跟丘吉爾提出了對海峽的要求。此時如果土耳其參戰,蘇聯紅軍就有理由直接進駐海峽,接下來恐怕羅馬尼亞的悲劇可能會重新上演。土耳其人心中真正的想法是,讓德軍摧毀蘇聯,然後再讓盟國摧毀德國。

三、戰爭形勢的影響

在這種世界大戰中,嚴格意義的中立很少能做到。瑞士號稱中立,還不是藉著中立的旗號幫助納粹融資。美國一開始也是所謂的中立,但明顯傾向於英國。土耳其也不例外,土耳其的中立從一開始也是偏向於英法的。後來隨著戰場形勢的變化,這種中立政策也在不斷的調整,直至最後對德宣戰。可以肯定的說,如果軸心國最終勝了,那麼土耳其肯定也會加入軸心國。

在德國閃擊波蘭到巴巴羅薩行動之前,土耳其的政策從明顯偏向於英法到逐漸變成真正意義的中立。1939年,蘇聯本來倡導集體安全來制裁法西斯,但是由於英法不配合談判失敗,於是蘇聯轉頭跟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與此同時,土耳其的希望也落空了,土耳其本來希望加入這個集體安全機制,跟蘇聯改善關係,但最後,土蘇判決沒有成功。法國投降後,英軍也從大陸撤退了。德軍的攻勢也令土耳其人感到膽寒。土耳其人其實對盟國沒什麼信心,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參戰要求。後來英軍從希臘撤退,更是讓土耳其灰心。土英聯盟關係名存實亡。

蘇德戰爭爆發到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獲勝之前,德國的勢力處於巔峰,土耳其開始傾向於軸心國。土耳其不顧英國的要求,堅持向德國輸出鉻礦。1943年,盟軍開始佔據上風,但是土耳其並沒有改變立場,多次拒絕了英國的參戰要求,並且繼續向德國輸出鉻礦。而且期間還發生德國軍艦穿過黑海海峽的事情,引起盟國強烈抗議。當然了,土耳其的理由一直很充分,就是自己沒武器,而盟軍又不能提供。到了1944年,德軍在各個戰場都節節敗退,但是土耳其依然沒有答應參戰,而且拒絕盟軍使用它的空軍基地。不過這也很好理解,一戰的教訓太深了,一戰期間,德國也曾經一度取得優勢,但最後還是敗了。土耳其人可不想再犯一次這樣的錯誤。

到了1945年,德國敗局已定,巴爾幹地區已經被蘇聯佔領,土耳其的參戰已經沒什麼意義。而且蘇聯也不指望土耳其參戰了,但是英國害怕土耳其被蘇聯人佔了,好說歹說,拉著土耳其上了末班車,成了聯合國創世成員國,最後得到了戰勝國的地位。當然了,如果不是英美,恐怕蘇聯真的會用別的藉口攻打土耳其,戰後土耳其和蘇聯關係迅速惡化就能證明這一點。

總而言之,土耳其的中立並不是一直不變的,其底線是不捲入戰爭的情況下,儘可能的獲取利益,上述因素影響了土耳其的具體對外政策。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喜歡的話給個贊吧,如果你有別的看法,歡迎留言哦。


江蝶夢


土耳其為何沒參加二戰?可以說這裡面有幾方面的原因吧,一是土耳其在一戰中的損失過大,人們普遍厭戰懼戰,二是土耳其在一戰之後陷入經濟困境,軍隊實力嚴重落後,第三則是當時與同盟國和軸心國各種關係錯綜複雜,讓它也沒法輕易選邊站隊。


土耳其的困境

土耳其的前身是奧斯曼帝國,而奧斯曼帝國的解體正是因為一戰戰敗。一戰結束之後,原本散居在奧斯曼帝國各地的大量土耳其族人被強制遣返土耳其,同時因為喪失大片領土,土耳其的經濟也陷入崩潰。因此在二戰爆發時,土耳其經濟仍然處於恢復期,仍未走出經濟困難,整個國家幾乎沒有人想再次捲入戰爭。

(一戰後的土耳其)

而經濟崩潰的另一個直接結果是土耳其軍隊在二戰爆發時裝備極度落後,戰鬥力極差。土耳其陸軍在當時只有20萬人,而且其裝備基本還完全是一戰時期的水平,士兵普遍裝備的還是毛瑟、曼立夏和李-恩菲爾德等老式步槍,而且即使這樣還存在嚴重的槍支短缺情況。比如1940年,一位土軍中的英國軍事顧問就曾經彙報說土耳其希望英國為其提供15萬支步槍。


土耳其空軍在1937年時只有137架作戰飛機,而其中只有一半在當時屬於沒有完全過時的機型。同時土耳其空軍只有300名飛行員,而且訓練水平極差。之後幾年土耳其空軍也進行了大規模擴軍,向英國派出大量飛行員學員受訓,但因為基礎太差,在英國受訓期間,僅僅因為飛行事故就死了13人。到二戰爆發時,土耳其空軍一共擁有了370架各式作戰飛機和450名飛行員,但這一力量和當時兩個陣營的主要國家相比仍然是不值一提的。

(二戰期間的土耳其戰機)

土耳其海軍則更為落後,當時分別只有不到10艘主戰水面戰艦和潛艇,以及十幾艘小艇,而且全都嚴重過時,幾乎沒有任何戰鬥力可言。最突出的一點是整個土耳其海軍沒有任何防空能力,如遇空襲基本上就是等死了。

(1936年停泊在馬耳他港口的土耳其艦隊,在當時已極度落後)

和各交戰國利益關係錯綜複雜

土耳其在二戰期間沒有參戰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和德國以及英國同時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土耳其在一戰時和德國是盟國,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繫,戰後這種關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持。土耳其長期大量向德國出口鉻鐵礦石,這種礦石是製造各種武器裝備必備的材料,因此也是德國戰時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物資之一。所以德國為了確保鉻鐵礦石的穩定供應,不會主動去進攻土耳其。

(二戰期間的土耳其總統依諾努)

而在一戰結束之後,南歐地區基本都成為了英國的勢力範圍,英國在南歐有很強的軍事存在,土耳其軍隊對英軍的依賴度也比較高,所以和英國的關係也比較好。在二戰期間,丘吉爾曾在1943年1月30日秘密訪問土耳其,與土耳其總統依諾努會面,穩定土耳其局勢,後來土耳其甚至受邀參加了1943年12月舉行的第二次開羅會議,依諾努在會上和羅斯福和丘吉爾進行了會面。


期間丘吉爾也曾想讓土耳其在巴爾幹地區開闢第二戰場,但羅斯福認為憑土耳其的軍事實力當時開戰風險太大。而依諾努則很清楚土耳其在一戰慘敗之後已經無力再戰,因此保持中立的態度也非常堅定。因此直到1944年4月,當德國在戰場上敗局已定時,土耳其才開始了明顯的選邊站隊舉動,宣佈中止向德國出口鉻鐵礦石。然後又在當年8月與其斷交,在1945年2月向軸心國宣戰。但直到二戰結束,土耳其也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加入戰鬥,但這也是和土耳其當時的國力相符的。


桃花石雜談


題主說的是二戰時期的土耳其吧,這和土耳其當時參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土戰爭有關!先說下俄土戰爭吧,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催化劑,也是衝突的原點。這場戰爭說白了就是俄羅斯與土耳其爭奪地盤,俄土戰爭非常漫長,從16世紀一直打到了20世紀,期間雙方林林總總共打了十二場戰爭,而土耳其只贏了一次,不僅被人分掉了很多土地,還簽下了不平等條約。


第十次俄土戰爭結束後,由於並沒有能解決巴爾幹半島的問題,所以沒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這場戰爭土耳其是被迫參戰,具體過程這裡就不談了,總之參與協約國一方的土耳其(當時叫奧斯曼帝國)是輸了,學過高中歷史就能知道,一戰結束後,同盟一方對協約壓榨的還是挺狠的,所以後來才會有二戰的爆發,而奧斯曼帝國作為協約國,由於俄土戰爭和一戰的雙重打擊當時是直接解體了,所以後來新建立的土耳其共和國對於戰爭可以說是相當敏感,它們喪失了70%的土地,雖然仍是中東第一強國,但也只是世界上的二流國家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土耳其第一反應就是躲,同盟國與軸心國之間它哪頭都不敢參加,因為如果再戰敗,那世界上可能就沒有土耳其了,所以它只能是在兩大巨頭之間小心地遊走。直到局勢明朗的後期才裝模作樣地向軸心國宣戰,撈了個戰勝國的名頭。


DS軍美


土耳其在一戰時,下了一步蠢棋,加入了盟國陣營,和協約國為敵,但是土耳其加入後,同盟國迅速戰敗,德國投降,土耳其深受其苦,受到了嚴厲的制裁,損失了大量的國土,所以到了二戰時期,他兩邊不得罪,但是仍然更加親德,他向德國提供了不少資源幫助,德國也沒少向土耳其援助,而英法卻沒有實質性的物質給土耳其,雙方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相安無事。



土耳其雖說是中東強國,但是也得看和誰比,和那些歐洲國家比,也只能算是三流國家,更何況經過一戰的失敗,那些歐洲強國恨不得把土耳其剝皮抽筋的壓榨乾淨,所以土耳其的國力又再次被削弱,土耳其為了避免重蹈一戰的覆轍,所以儘量不捲入戰爭,兩邊都不得罪,左右逢源走鋼絲。



直到在二戰即將結束時,土耳其為了能進入聯合國,只是象徵性的對軸心國宣戰,在最後時刻終於拿到了進入聯合國的門票。


風雲一點通


從二戰開始到結束,土耳其一直在以一個打醬油的身份存在,在各大國之間左右搖擺沒有什麼明確的外交策略,但恰恰是這種看似不明確的政策,才體現出了土耳其政府政策的明確性,使得其在戰爭中能夠獨善其身,甚至在最後還撈到了些許的好處,避免像一次世界大戰那樣損失慘重。

土耳其為什麼不參戰?首先就自身而言,當時的土耳其軍事實力並不能和現在相比,遠遠算不上中東第一軍事強國。不僅軍隊缺乏必要裝備、工業基礎也相對薄弱,一戰失敗的影響還想陰魂一樣困擾著土耳其的高層,再加上金融危機的重創遠沒有釋去,如何把這爛攤子收拾乾淨才是土耳其的當務之急。二戰時期的土耳其總統曾多次強調:一旦有戰事,土耳其要做的就是嚴格執行中立政策,如果非要站隊,那就選擇符合英國利益的道路。很明顯土耳其也不相信復仇的德國能有多厲害。

在兩邊勝負都無法預測時,土耳其一邊和同盟國這邊簽著協議,一邊對德國表現出曖昧的態度,在德國入侵希臘之時,土耳其既沒有履行合約,也沒有出兵阻止德國,還一度保持著和德國的交流貿易,但是對於德國邀請其加入軸心國,打通德國通往中東的請求,土耳其又以基礎設施太差、軍隊準備不足為藉口敷衍了過去。1942年之後納粹迅速敗亡也讓土耳其徹底失去了加入軸心國的雄心。

土耳其這種腳踩兩條船的態勢其實不難理解,一個是勝負未定,另外一個原因是其中立的態度對於雙方來說都可以接受,也非常符合本國的情況,土耳其也不希望自己盲目的參戰導致其國內的改革前功盡棄,而且土耳其還做夢發個美國那樣的戰爭財,依靠出口鉻金屬大賺了一筆。

可以說在當時,土耳其的做法無疑是對的,既沒有受到戰爭的波及,也沒有得罪任何的一方,在戰後還得到了美國的認可迅速加入了北約,國內的世俗化改革也獲得了巨大成功。到現在埃爾多安領導下的土耳其已經是中東第一大經濟體,在軍事政治上東亞凌駕於伊拉克、沙特、伊朗等石油富國。土耳其依靠北約成員的身份與歐洲和祖國展開貿易合作,目前土耳其伊敏已經是歐洲一大族群,其政治影響力堪稱“小中國”。這一切都證明二戰不參戰的決定是多麼英明。


利刃號


土耳其其實並不能說是中東第一強國,而關於這個位置一直也是有爭議的,沒有能夠讓人徹底信服的中東第一強國。而之所以土耳其沒有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很有歷史原因和當時的局勢因素的。

二戰中,土耳其成了很多德國和盟國都想要拉攏的對象,但是實際上土耳其在二戰中嚴守中立,對雙方都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直到二戰局勢明朗,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必敗,其才宣佈參加二戰,加入盟軍一方,因此獲得了戰勝國的地位。

而其實土耳其之所以沒有像一戰中那樣在戰爭之初就參加二戰,首先就是一戰的慘痛教訓讓土耳其人十分記憶猶新。當時土耳其直接加入了同盟國,但是由於和德國以及奧匈帝國之間的距離過遠,所以要面對多個作戰對手,直接和英軍法軍俄軍等交戰,而在戰爭中土耳其逐漸失去了阿拉伯地區的控制權,軍隊傷亡慘重,最後的停戰合約更是讓土耳其損失不小。因此在二戰中,土耳其自然不會匆忙參戰。

而土耳其的實力也讓其不得不謹慎行事。土耳其直到一戰結束後才在凱末爾等青年黨人領導下成為了現代國家,但是其發展速度不快,在二戰時工業實力等遠不如歐洲列強,即使是開戰也沒有任何實力去在戰場上取得優勢。比如其炮兵/裝甲兵等等這些現代軍兵種的戰鬥力不足,很難和當時主流國家的力量抗衡。

而由於土耳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其自然成為了軸心國和同盟國爭相拉攏的對象,而土耳其為了將利益最大化,並同時不得罪雙方,採用了平衡戰略,比如允許向德國出口資源,允許允許同盟國的艦船通行等等。直到二戰局勢已經極為明朗,同時蘇聯可能對土耳其動武的形勢下,土耳其宣佈參加通過同盟國,進而獲得了戰勝國的地位。


用戶5770541302


土耳其位於三大洲的交匯處,是世界島的要衝,在物質運輸以及戰略地位上都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無論是軸心國還是同盟國都在竭盡全力的拉攏土耳其。


土耳其的軍事實力在中東地區首屈一指,不僅如此身為北約成員,時不時和老大槓一槓。土耳其奉行的外交政策一直都是基於本國的利益,之所以沒有參加二戰是吸取了一戰時期的教訓。在法西斯明顯透露出失敗的跡象之後,政府才宣佈加入同盟國,不必犧牲太多就贏得了戰勝國的地位和名聲。

一戰時期土耳其貿然加入了德國的陣營,結果出師不利遭遇慘敗。因此喪失了大量領土,整個國家的經濟也因此元氣大傷,所以二戰打響之初,土耳其政府一直謹慎地保持觀望狀態。再次,由於土耳其和俄羅斯之間一直都存在領土紛爭,十次俄土戰爭野嚴重消耗了土耳其國內經濟產業。


現代戰爭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打的是經濟和產業,如果一個國家有完善的軍工體系,那麼就能提供先進的武器裝備,先進的勘測手段,這在戰場上會佔據主動權。非常不幸的事土耳其沒有,如果貿然參與戰爭的話,難免會受到其他國家的控制。而土耳其也一直遊走在兩大陣營之間,二戰期間土耳其也向德國提供了不少幫助,但當時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將整個世界局勢看得非常清楚,多次警告政府一定要保持中立立場。


土耳其在與德國交好的同時,與英法兩國簽訂了互助條約,在這個協議中,如果英法兩國企圖讓土耳其開闢歐洲戰場,前提是為它提供足夠的物質和裝備。由於這個前提沒有實現,土耳其自然而然也沒有打算對德宣戰,同盟國也不願意刺激土耳其,為自己本來就窘迫的局勢雪上加霜,所以任由土耳其兩面搖擺。


四十五度歷史


土耳其既是北約成員,也是中東第一軍事強國,動不動就跟美國老大翻臉,首鼠兩端的外交政策令很多國家受不了,即使這樣,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在中東是首屈一指的。不過令人奇怪的是,這個國家沒有參與二戰。因為在法西斯德國很明顯即將滅亡的時候,他才宣佈加入了同盟國,最後贏得了戰勝國的地位,等於什麼也做,還搏了一個好名聲。

土耳其之所以沒有參加二戰,是因為在一戰的時候,當時的土耳其加入了德軍陣營,結果遭遇慘敗,元氣大傷,喪失了大量的土地,所以對二戰心存顧慮。再者在歷史上,土耳其和俄羅斯就一直有領土糾紛,十次俄土戰爭讓土耳其非常的慎重。最後,土耳其沒有什麼完整的軍工體系,一旦參戰的話,勢必就會受到德國的控制,難以擺脫。基於這些因素的考慮,當時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多次警告政府一定要保持中立立場,逼不得已的時候要站在英國這一邊,在二戰當中,由於土耳其的戰略位置十分特殊,所以對戰雙方都想盡辦法拉攏土耳其。

不過土耳其繼續發揚腳踩兩隻船的優良傳統,一方面跟德國和英國保持著聯繫,一方面觀察著最終的戰局形勢,當土耳其意識到德國馬上要完蛋的時候,突然轉變了態度,直接宣佈加入同盟國。由此我們看出,土耳其的外交政策總是變化多端,是有著優良傳統和戰略位置考慮的。(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第二,德國的主要目標是蘇聯和英法,意大利的興趣在於非洲,二者皆無瑕顧及土爾其。

第三,土爾其雖然在中東稱強,但與英法德意蘇相比,相差甚遠,其如果參戰,肯定得不到好果子吃。

第四,如果軸心國(德意日)得勝,恐怕土爾其最終也難獨善其身。

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