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在古代為什麼說“得中原者得天下”?

超哥good


河南地處中國大陸地理中心位置,中國八大古都其中有四個(鄭州、安陽、洛陽、開封)都在河南,可謂佔了半壁江山。歷朝歷代中河南的這些地方作為古都的時間是最長的,在這裡建都的朝代數量也是最多的,洛陽曾經為十三朝古都,開封為七朝古都,鄭州、安陽更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早的王朝夏、商的都城,這一切都向世人顯示著河南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的重要地位。

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在非常長的時期內一直是以農耕文明為主體,土壤和水源是作為農耕社會的最為重要的資源,是最為華夏祖先所追逐的對象。傳說中的顓頊、帝嚳、黃帝都建都於河南,大禹曾經龍門一帶進行治水。

伊水、洛水在這裡交匯,這裡形成的伊洛文明在華夏民族的的發展歷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就像西方的歷史學家所說的那樣,伊洛文明是“東方的兩河文明”。

當然,被譽為華夏民族母親河的黃河也是從洛陽、鄭州、開封一帶流過,這裡主要是平原地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氣候適宜,是農耕的絕佳之地。華夏的先民們就是從這裡繁衍生息,發展壯大。

殷商滅,西周建。周王朝一方面為了避開邊疆遊牧民族的騷擾,另一方面為了更好的掌控王朝的疆域,遂遷都洛陽。河南作為中原之地,對於一個鼎盛時期的王朝來說,在中原之地選個地方作為都城,可以對各個方向進行輻射,對王朝的疆域進行更有效的控制,這也是歷朝歷代王室青睞河南的這些地方的重要原因。

另外,人口和糧食在古代絕對可以算的上是戰略資源了。相比之下,糧食一定意義上來說比人更重要,有了糧就可以招到更多的兵員。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有充足的糧草,是戰爭成敗的重要因素。

河南良好的土地和水資源,使這裡在古代成為天下糧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沒有雄關要塞的河南,雖然有利於農業的發展,但是也使得這裡成了四戰之地,很容易就被攻破了。

在一個王朝處於鼎盛時期,把都城放在這裡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它有足夠的力量去控制周圍的一切勢力,但是當王朝處於衰落的時候,就比較悲劇了,像戰國後期的西周王室,雖然還是存在的,但是已經淪落到幾乎可以被無視的地步了。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河南因為被歷朝王室所青睞而作為都城所在,必然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所以在很長時間內處於領先地位。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河南這些個都城所在之處,必然又是兵家必爭,尤其是朝代更替的時候,這裡發生的戰爭更頻繁。


地圖帝


1.中原是古代文明最高區域。翻開中國古代歷史的版圖,中原地區開發最早,文明程度最高,已經成為帝王之地,是王氣匯聚之地。這主要來自於夏商周三代傳襲,以及歷代的積累開發,中原地區人文薈萃,民眾最先開化,佔據此地,即佔據核心區域。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北宋滅亡。


2.中原土壤肥沃人口稠密。中國古代是農耕經濟形態,土壤和人口是最重要的財富。古代政權若要立足並雄踞天下,佔據中原的土壤和人口是最重要的支撐。而中原地區多為平原,在古代氣候適宜,水熱條件好,作物生長,人類棲息,都是上上之地。


3.中原居中,位置優越。中原地區大致以今天河南為中心,向山西陝西略有延伸。是古代文明區域的中心地帶,多少政權征戰都是以這裡為中心點,因為這裡位置優越,立足之後向東南西北皆可拓展。不光對外征戰支援方便,而且聚天下之力比較方便,漕運發達,交通便利。
4.中原是政權法統所在。由於中國古代王朝的根在中原地區,是三代以來的王室定鼎之處。周禮成形於此,王權之法統即匯聚於此。所以奪取中原地區還在於奪取王權的法統,從觀念角度講,誰最終奪取了中原地區,誰才是真正的得國之人。



雨夜說春秋


為什麼會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呢,首先我們先看看中原是在那,其實就是今天的河南周邊地區,自古中原無險可守、多戰亂,是無主之地,小小一箇中原春秋戰國期間並存了幾十個國家,國家小但卻人口多。


中原地區有建立一個王朝所需要的糧食、和人口,佔據了中原就意味著兵員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軍糧也不用考慮,這是能奪取整個天下的必要條件。比如當時中原的一個城市洛陽,是唯一一個在古代,人口就超過百萬的城市,這就意味著佔領了洛陽便是多了十萬軍隊。換個說法如果如果有個帝王不管中原地區,那麼他睡覺都睡不安穩,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中原地區就可能會出現一支百萬大軍,因為對於古代時期就有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所以說在我國的古代時期不缺士兵,缺的是能夠養軍的糧草,而直至今天,河南依舊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


商丘身邊事兒


與其說是得中原者得天下不如說是得中原者方可得天下。

地利

自古中原為天下之中,中樞之地。無論起事於何處,最終必須要在中原匯聚。

所以中原最多的就是戰爭,從牧野之戰周商的決戰,一直到近代的中原大戰。

最終取得中原的控制權,才能取得圖天下。

人和

自古中原被認為,上古文明的發源地。若不能取得中原之地,就被認為不是正統。這也就是諸葛亮為何在蜀國遠遠不如魏國的情況下執意北伐,因為他的國號是漢。


漁耕樵讀


中原地區從炎黃時代起就是華夏人生息繁衍之地。古人對世界地理環境認知有限,認為中原地區是世界中央,天下之中,因此自稱中國人。把生活在周圍的少數民族稱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原地區是華夏人生息之地,土地肥沃,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擁有較高的文明,是四周少數民族嚮往之地。就連春秋時期楚國也丟掉南方蠻荒之地,拼命向北發展,問鼎中原。中原地區平原廣佈,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天下財富大多集中餘此。到南宋時代,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才超過北方。中原地區位置處於四戰之地。打起仗來可迅速調集兵力,和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征討四方。周滅商以後,周人遷入中原稱“宅茲中國",女真人佔領中原後,以中國人自居。佔領中原以後可憑中原財力物力平定四方,所以古人認為得中原者可以得天下。




關東俠客


靖康二年四月,金人攻破東京開封,北宋滅亡。徽欽二帝及皇族朝臣3000餘人被押解北上。開始了受辱之旅。國家被傾覆,土地被踐踏,人民被屠殺,財產被搶奪。連後宮嬪妃和公主們都淪為金人的賬中玩物。人民遭受屠碳這裡就不再表。南宋滅亡後,文天祥組織南宋軍民反抗,兵敗被俘寫下了千古名偏《過零丁洋》。宋軍全軍覆沒,宰相陸秀夫背者八歲的小皇帝投海自盡。這就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宋朝,被外來野蠻蒙古民族所滅,難道不是中華民族第一次亡國。,,,,,,,清朝入關以後開始大屠殺,數年間中原人口從原來的五千多萬下降到不到兩千萬。各地慘案的發生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剃髮易服,江陰60天內全部人口都被殺淨。清軍入川殺人被元軍殺的還歷害。元朝殺的人湖北填四川,江西填湖北,全國填二省。,,,滿清的文字獄是滿清用儒學奴役漢族的工具。是歷史上最殘酷的事實。為中國在近代積弱積貧埋下了禍根,始中國曆倒退了近三百年。經過五千年的歷史大變革,蚩尤滅中原,炎帝滅中原,黃帝滅中原,周武王滅中原,秦始皇滅中原,五胡滅中原,金人滅中原,蒙元滅中原,女真滅中原。中原的本地土著人基本不存在了。都有一上民族的血統。人種很雜,人雜了雜音就多,雜音越多證明人很雜。你如果不信,查一查河南人很少有家普,家普幾十代的就更加少了。再往上幾乎沒有家普,不信你們回去查一下。


白石61


什麼時候能不把順口溜兒當歷史。從古到今,得到河南的政權都得到天下了嗎?得到河南的政權都是正統嗎?誰敢這樣說!!!近代的例子,你們用不用搬開看一看。你們敢說得中原者得天下,你們想替誰說話?其心可誅!

還有十幾萬粉絲的歷史大v地圖地,不負責任的把先民起源又放到了河南。又說什麼西周建都洛陽,更可笑的說什麼戰國時的“西周”。利令智昏有點兒歷史常識沒有。

還是章太炎先生的論斷結束這片兒文章吧:

章太炎考證認為,中華、華夏之“華”藉以華山而名,在其名作《中華民國解》中論述:“我國民族舊居雍梁二洲之地,東南華陰,東北華陽,就華山以定限,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


長安見聞錄


首先要明確中原指的是哪裡,廣義的中原指的是黃河中下游。狹義的中原指的河南。


關中者,天地之脊,中原之龍首也。

而關中指的就是陝西關中平原

周秦漢隋唐都以關中為基礎,取得天下,所以關中是名副其實的中原龍首!

如果按狹義的中原來說這就是一個偽命題,舉個例子,遠的不說,就說近的。

日本侵華,河南淪陷。日本取得了河南並未得到天下。

中國一樣把日本趕出家門!

而在中原龍首的陝西,取得了天下。

按照廣義的得中原者得天下,這句話經過了歷史的考驗。

按狹義來說就是偽命題



井蓋遇賊


“得中原者得天下”,是個偽命題!翻開歷史,周秦漢隋唐,都是得關中長安者得天下!西周得關中得天下!春秋戰國時代,宋魏衛韓等中原諸侯國,沒一個得天下,關中的秦統一天下!西漢得關中得天下,東漢得河北得天下!曹魏得中原未得天下。西晉篡曹魏得北方得天下!五胡亂華及南北朝,都中原的沒一個得天下,而由得關中的楊隋得天下!唐得關中得天下!宋始終未能統一天下!以後自不必說。歡迎指正,謝絕辱罵


至樂無如讀書


首先,從氣勢上來說,一旦中原被攻佔,就會給敵人很強的震懾感,上至朝廷官員將領,下至普通百姓,都會人心惶惶。這時候再去攻佔其他地方,往往有勢如破竹之勢。

其次,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中原地區物產豐饒,人口眾多,攻佔中原後,從後勤物資和兵員以及工匠上都會獲得源源不斷的補給。

最後,在地理位置上,中原地區四通八達,佔領中原後,東進西略,南下北上,都非常自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