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朱棣給朱元璋樹立三萬噸巨碑,被稱為“天下第一碑”三千工匠慘死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了朱允炆的皇位,不論他怎渲染,篡位是一個事實,那麼怎麼讓人們對他的印象有所改觀呢?朱棣想到了給父親朱元璋修建一座前無古人的巨大石碑,這塊石碑就是目前南京江寧區湯山鎮西北側的陽山南坡的“陽山碑材”,距南京市區約23公里。


朱棣給朱元璋樹立三萬噸巨碑,被稱為“天下第一碑”三千工匠慘死​​

陽山碑材又稱孝陵碑材,該處在明代以前就是古採石場,陽山碑材是利用該處山體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棲霞灰巖開鑿出來的,由碑座.碑額.碑身三部分構成。將上述三部分按碑式壘起,總高度78米,總重31167噸,確為舉世罕見,碩大無朋,令人歎為觀止。這簡直就是一個吉尼斯世界紀錄,也正是碑材如此巨大,結果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碑”。
朱棣給朱元璋樹立三萬噸巨碑,被稱為“天下第一碑”三千工匠慘死

難怪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在《洪武大石碑歌》中驚歎:“碑如長劍驚天倚,十萬駱駝拉不起”。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為了籠絡人心,穩定政局,就決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朱棣從全國徵集了近十萬名能工巧匠,前後耗時近300天的時間在陽山開鑿碑材,最終開鑿了碑首、碑身和碑額。
朱棣給朱元璋樹立三萬噸巨碑,被稱為“天下第一碑”三千工匠慘死

具體來說碑座石材高13米,寬16米,長30.35米,重達1.6萬噸;碑身石材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重約9千噸左右;碑額石材高10米,長20.3米,寬8.40米,重約6千噸左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8米,重三萬餘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碑。


朱棣給朱元璋樹立三萬噸巨碑,被稱為“天下第一碑”三千工匠慘死

上面碑材的三個部分,都是毛坯,除了碑首與開鑿的山體脫離山體獨立成一塊外,其餘兩塊都有一端跟山體相連接。據傳,當時朱棣為了以最快速度將這座巨型石碑開鑿出來,下令工匠們夜以繼日的進行開鑿,而且要求工匠每人每天都要交出開鑿碑材碎屑三鬥三升,如果達不成指標就要被殺頭。
朱棣給朱元璋樹立三萬噸巨碑,被稱為“天下第一碑”三千工匠慘死

為了建造這個石碑,工匠們披星戴月夜以繼日的拼命工作,其付出的艱辛與血汗無法計算。在陽山碑材附近有個墳頭村,就是施工當年累死在山上的民工合葬的墳地。不止是高強度的勞動,官府嚴苛的完工期限和難以完成的工作量,也逼得不少工匠走上絕路,據說有一個叫虞衡的工匠,就因為無法忍受這種折磨而跳井自殺。
朱棣給朱元璋樹立三萬噸巨碑,被稱為“天下第一碑”三千工匠慘死

由於朱棣要求工期實在是太短了,期間無數工匠們累死、摔死或者完不成人物被砍頭的不計其數,據說至少有3000名工匠開鑿石碑慘死。


可是耗費無數人力開鑿的石碑,卻突然停止了開鑿,那麼原因究竟是什麼, 朱棣的建碑工程到此戛然而止,其後碩大的碑材便遺棄在陽山南坡。最後為什麼沒有建成,在明代的文獻中並沒 有記載。據推測,永樂皇帝準備遷都北京,可能是放棄立碑的一個原因。但比較令人信服的理由,可能是當碑材初具雛形後主持者意識到這樣的體量以當時的運輸水平是無法運到明孝陵的。因為南京的氣候條件不能利用滾木在冰上運輸,三塊碑材中最小的碑額也有6千噸之重,完全靠人力寸步難移,要想在崎嶇的山路上運到幾十公里之外的明孝陵,那是天方夜譚。
朱棣給朱元璋樹立三萬噸巨碑,被稱為“天下第一碑”三千工匠慘死

想想當年朱棣皇帝為了給其父朱元璋歌功頌德,竟然下令動員了全國上萬工匠在陽山開闢碑材,氣勢如此宏大,確實讓人驚歎不已。但由於種種原因,致使巨大的碑身和碑冠、碑座均無法運到南京的明孝陵,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這也反映了當時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