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侵略過別的國家?

聽風195623334


簡單來說,理念的差異。

現在的國家領土觀念是近代才從西方傳入我國的,並在上個世紀形成了明面上各個國家平等的關係,但在我國古人的眼中,我國是超然的。

以漢朝為例,漢朝君臣心目中只有天下的概念,居於中原的漢朝自認為天朝,儘管漢初因國力不濟對內發展,但等到漢武帝時期國力強了,對外發展也就提上了日程。

在漢朝的觀念裡面,漢朝為中華,周邊的南越、朝鮮、匈奴、西域列國、西南夷等都是蠻夷,近的需要朝貢,接受教化,成為漢朝的藩屬;遠的就是化外蠻夷,隨他們去吧。

以現代觀念來看,這個想法很沒有道理,可漢朝君臣畢生以其為準則,以至於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名場面,其中許多都是由漢使貢獻的。

蘇武牧羊故事中的蘇武,身陷匈奴之時,曾對勸降的衛律說過一段硬話:“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

這段話中的南越國、大宛國和衛氏朝鮮,都是因殺漢使才被漢朝攻滅的,可人家無緣無故地為什麼要殺漢使呢?因為漢使就沒把他們當做平等國家,這些國家一不服,就導致了漢使的結局。

先說南越國

這個國家跟漢朝的淵源是最大的,其建立者趙佗為秦軍將領,隨秦軍南平嶺南,任龍川縣令。

秦末戰亂之際,南海郡尉任囂本想割據自立,奈何病重將死,他就把這事交給了心腹趙佗。趙佗在任囂死後封鎖五嶺,以南海郡之力吞併桂林郡、象郡,一統嶺南,建立南越國,都番禺(在今廣州)。

趙佗超長待機,活了一百多歲,去世時已經是漢武帝時期,由於所有兒子都先他而去,南越王的位子傳給了他的孫子趙胡。

趙胡在位時期,南越國與在今福建地區的閩越國爆發衝突,戰爭一觸即發。南越國在趙佗時期就接收了漢朝的南越王封號,稱臣納貢,趙胡於是向宗主國漢朝求援。

漢朝出兵從北部進攻閩越國,迫使其從南越國退兵。戰後,漢武帝表示想讓趙胡入朝,趙胡不敢,稱病不去,只讓太子趙嬰齊入朝長安宿衛。

前125年,趙胡病重,趙嬰齊回國繼位,派兒子趙次公入朝長安宿衛。


前113年,趙嬰齊去世,太子趙興繼位,母親樛氏被尊為太后,這時候,漢武帝派使者來讓南越王及南越太后入朝長安,同時派兵駐守桂陽,顯然一副和平收掉南越的模樣。

被漢武帝派出去的使者叫安國少季,漢武帝特意選他當使者不是因為他能力出眾,而是因為他是樛氏的初戀情人。安國少季一到南越國,兩人很快舊情復燃了,商量著獻國歸漢。

樛氏本來就是漢朝人,嫁到南越國的,趙興年紀又小,無力作出決策,可南越國的一幫元老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南越國沒了,南越國相呂嘉屢次勸諫不能歸附漢朝。

漢武帝聽說後,派了兩千人趕往南越,呂嘉毛了,找人攻殺趙興、樛氏和安國少季等人,順手滅了兩千漢兵,封鎖國境準備防禦,然後就被滅了。

再說大宛國

大宛國在西域,離漢朝很遠,為什麼要殺漢使呢?因為漢使來要馬!說要其實不大準確,因為漢使帶了錢的。

《史記·大宛列傳》:天子既好宛馬,聞之甘心,使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

做買賣這種事,講究你情我願,雖然漢使帶了錢,但大宛不想賣啊,於是“漢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

這個場景大概可以還原一下,橫行慣了的漢使見大宛王竟然不賣馬,怒了,指著宛王鼻子罵,罵完還把金馬砸了,表示老子砸爛了都不給你。

怎麼說,大宛也是西域大國啊,被人這麼羞辱,面子往哪擱?漢使走後,大宛王越想越氣,又覺得自己跟漢朝離得很遠,中間多的是荒漠戈壁,又有匈奴出沒,以往漢朝幾百使團都能死一半,肯定來不了大軍,那漢使就不用留了,派人追上去咔嚓掉。

誰知道漢武帝下了血本,兩次遠征大宛,最終也沒能打下大宛,只是在城外議和,以大宛王換人、同意賣馬為結果,被換掉的那位大宛王,頭就被送給漢軍了。

然後是衛氏朝鮮

衛氏朝鮮說來也跟漢朝有些淵源,西漢初年,劉邦剷除異姓諸侯王的時候,燕王盧綰逃入匈奴,他的一個部將衛滿則衰落一千多號人跑到了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上已有國家,那就是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建立的箕子朝鮮,時任朝鮮王箕準拜衛滿為博士,賜給圭,封給衛滿西部百餘里的土地,目的就是讓衛滿幫他守衛西境。

結果衛滿以封地為中心,招收從遼東和山東半島跑過來的流民,積蓄實力,反推了箕準,攻克箕子朝鮮的王都。隨後衛滿自立為王,史稱衛氏朝鮮。

衛滿很快與漢廷搭上線,此時正是漢惠帝時期,漢朝正在無為而治,恢復國力,就主動與衛滿定約,衛滿為漢朝藩屬,為漢朝保衛遼東塞外,塞外各國與漢朝的商賈使者往來,衛滿不得阻撓,漢朝則給予衛滿兵力和物資的援助,幫其對外擴張。

到漢武帝時期,正是衛滿的孫子右渠在位,他覺得自己勢力可以了,不再向漢朝納貢,同時還阻礙鄰近小國向漢朝朝貢。

前109年,漢武帝派涉何出使衛氏朝鮮,勸右渠服軟,向漢朝俯首稱臣。以漢使的脾氣,估計涉何沒什麼好語氣,右渠對其要求也全盤拒絕。

涉何非常氣憤,等到了國境邊上,就把護送他出境的朝鮮裨王長殺死,飛奔入塞,回到長安向漢武帝稟告。

漢武帝自然沒有責怪涉何(漢使的脾氣很可能就是漢武帝慣出來的),反而派他去遼東當東部都尉。右渠聽到涉何到任,牙都咬碎了,立刻發兵突襲遼東,殺了涉何。

然後,漢軍東征,衛氏朝鮮滅亡。

最後再說蘇武

蘇武牧羊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可事情的起因並非匈奴無故扣押,而是蘇武馭下不嚴,導致禍及自身。

蘇武的副手張勝以前跟漢朝降將虞常關係很好,此時虞常在跟昆邪王的外甥謀劃投降漢朝,正好缺個引薦人,他就跟張勝透露了一下計劃,張勝表示贊同,還給予經濟支持。

為了納個投名狀,虞常等決定綁架匈奴單于的母親、殺掉被匈奴單于重用的漢朝降將衛律,但因為被人告發,行動以失敗告終,昆邪王的外甥當場被殺,虞常被捕,然後供出了張勝,蘇武也這麼被牽連了。

以上,表明了古人的理念:天下都是我的

於是延壽、湯上疏曰:“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

這是陳湯和甘延壽滅了郅支單于後上的奏疏第一句,充分表明了當時人的想法,整個天下就應該是統一的,而且只能由漢朝統一。如果有人不想被漢朝統一呢?那就是奏疏的最後一句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個想法不僅漢朝有,隨後的唐朝、元朝、明朝、清朝都有,就連宋朝,雖然實際上已經不具備這種能力了,名義上卻還要佔點便宜,真正要說沒有,也就近代以來的晚清了。

當工業時代的洪流滾滾而來,停留在農業時代的腐朽帝國在被欺凌的同時,連帶著思想、政治、經濟都來了個被迫的轉變,形成了不同於古人的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