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有幾個皇帝陵?

影視要分享


位於保定易縣的清西陵,北枕永寧山,南抵易水河,東臨燕下都,西望紫荊關,這裡地勢平緩,水網縱橫,堪稱北京周邊一片難得的風水寶地。清西陵的營建始於十八世紀三十年代,至二十世紀才告結束,其總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包含清世宗雍正帝泰陵、清仁宗嘉慶帝昌陵、清宣宗道光帝慕陵和清德宗光緒帝崇陵四座帝陵,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三座後陵,泰妃陵、昌妃陵、崇妃陵三座妃陵,以及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和王爺陵,共計十四座獨立的陵園。此外,末代皇帝溥儀安葬於陵區內的華龍皇家陵園,明清帝陵中僅存的皇家御用寺廟永福寺亦位於陵區東部。各陵園以泰陵神道為主陵神道,發散出昌陵、慕陵和崇陵三條分枝,每條分枝又以各自為中心,將皇后陵和妃園寢分建左右,以體現帝陵的傳承順序及陪葬墓的附屬關係。

清西陵是一座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築群,其完整程度在現存中國古代陵寢建築群中居於前列。陵園中各類建築精彩紛呈,泰陵的石牌坊、昌陵的花斑石墁地、慕陵的金絲楠木大殿、昌西陵的迴音壁和祟陵的銅梁鐵柱,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此外,清西陵不同時代所建陵寢的規模和形制演變,還忠實的記錄下清王朝乃至中國古代封建制度從由盛至衰的全過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

1961年,清西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清西陵與清東陵、明顯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以“明清皇家陵寢”的名義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給出了這樣的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司圖博行


前幾天第四次去了清西陵,這次基本把清西陵的皇帝陵寢和未開放的一些陵寢都轉著看了一下,答題之前先給各位朋友上一張我實拍的最新的清西陵導遊圖吧,這樣方便給大家計劃路線,畢竟陵區不算小,而且分佈比較分散,如果你是一個歷史愛好者,清西陵這裡無論是從地理環境還是人文歷史上簡直是天堂一般的存在。

下面我大概羅列一下清西陵都有那些皇帝陵,那些的皇后妃子陵及附屬墓吧。

NO1.皇帝陵,注意看一下上圖,綠色部分是開放的部分,其中最大的自然是雍正帝胤禛的主陵,名曰泰陵,其規制之大,保存之完好,實屬歷史的活化石,雍正的泰陵佔據了清西陵最核心風水最好的地段,這裡山青水美,古樹參天,當你步入這裡,心情也會莫名的舒緩放鬆。你可以細細品讀回味大清這位實幹的君王的前世今生,我總說,故宮是明清皇帝們的辦公室,皇帝們就像流水的兵一樣,這裡並不是他們的唯一,但是皇陵卻不同,每一個皇陵都是皇帝的唯一,它是最獨特的歷史遺存。第二個是嘉慶帝的昌陵,這裡如今正在修繕還未開放,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和人們見面。第三個是道光帝的慕陵,這裡是大清最“寒酸”的皇帝陵。第四個是光緒帝的崇陵,這裡是大清朝最後營建的皇陵,悲哀的是這裡已經被盜,如今可以參觀地宮。

NO2,帝后陵寢,在清西陵一共埋葬了剛才幾位皇帝的皇后后妃們,但大部分未開放,目前只有嘉慶的皇后昌西陵開放了,這裡有一個極為特殊的現象-迴音壁,站在皇后寶頂的前一個點上,可以清楚的聽到自己說話的迴音,甚為奇妙。乾隆的老媽,就是電視劇中被演繹成甄嬛傳的那位皇后的泰東陵,我去探訪了下,目前也已經修繕的差不多了,應該近期可能開放。其他的泰陵妃園寢(未開放),昌陵妃園寢(未開放),慕東陵(未開放)只能在外面看一下規制了。

NO3,阿哥園寢和公主園寢,這些都沒有開放,比較有名的是端王園寢,他是雍正的嫡長子,乾隆的大哥,乾隆在繼位後重新給他這位早夭(年僅8-9歲)的兄弟追封,並且重新營建了園寢。

NO4,清西陵唯一的皇家寺廟,永福寺,這裡是很多朋友都會忽略的地方,強烈建議來此看看,這裡的規制和建築都保存完好,是清代唯一的皇陵寺廟,值得一看。

好了說了這麼多,希望大家關注下老豬,今後老豬會陸續發佈清西陵實地探訪的實拍照片。謝謝各位觀看。


老豬的碎碎念


易縣清西陵,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位於易縣梁各莊真永寧山下。

(清西陵全景)

清西陵共有四座皇帝陵,三座皇后陵,其他妃子阿哥陵寢共計14座,共八十餘人葬入清西陵。

清西陵第一座陵寢為世宗皇帝雍正的泰陵,位於永寧山主峰下。

當時雍正皇帝先選陵址於九鳳朝陽山,後因風水原因廢掉,選擇了風水更佳的易洲太平峪另闢陵址。

雍正皇帝發現了遵化清東陵風水上的不足,而選擇了新的陵址,想要在風水上改變大清的國運。沒曾想乾隆定下了昭穆之制,開始隔輩埋葬,沒有明白雍正的用心良苦。

泰陵規模宏大,起點大紅門至隆恩廣場有2.5公里長,這中間建有全國唯一的三座石牌坊,大碑樓,西陵唯一一座七孔石橋,石像生,龍鳳門,三路三孔橋小碑樓等等建築。

(泰陵大紅門)

後來也證明清西陵的風水確實更勝一籌,泰陵的最佳選址,孕育出了乾隆盛世,也讓大清朝達到頂峰。以後後來的東陵被盜事情也有表現,西陵只有光緒皇帝的崇陵被盜,可見光緒是一個苦命的皇帝。



(泰陵全景圖)

第二座皇帝陵為嘉慶的昌陵。

乾隆皇帝定下了昭穆之制,自己的陵寢建在了清東陵裕陵。在做太上皇的時候親自給嘉慶指定了陵址,位於泰陵西一公里的臥龍山下。

昌陵是清朝最後一個建制完整的陵寢,因為從道光開始鴉片戰爭的爆發,簽訂了割地賠款的條約,陵寢不在建設神功聖德碑(即大碑樓)。

(嘉慶昌陵)

第三座為道光的慕陵。位於泰陵西南15華里的龍泉峪。

按照乾隆定下的昭穆之制,道光應該葬在東陵。確實道光也在東陵建好了陵寢,可是後來因為地宮漏水,道光執意要拆除陵寢,另選吉地。

選來選去,在西陵的龍泉峪和金龍峪較為吉祥。道光親自查看以後,把陵址定在了地勢較高的龍泉峪。並認為這是上天賜給他的吉地。想來也是被地宮漏水漏怕了。

可是這個時候國家財政吃緊,再建一座帝陵,困難不可謂不大。但是道光皇帝執意要建,哪怕縮減規制也要建。於是就有了現在小巧玲瓏的慕陵。

(慕陵隆恩殿)

道光是個節儉的皇帝,平時都穿著帶補丁的龍袍。

在建陵上確實明簡暗奢,縮減了很多建築,看似小巧玲瓏,別具一格。可是在隆恩殿和東西配殿的用料上,全是難得一見的金絲楠木,造價驚人。

算上東陵的陵址,這一拆一建,道光在建陵上的花銷比清代任何一位帝王都要多。這個節儉了一生的皇帝,終於在自己死後奢侈了一把。

要說道光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自己的爺爺剛定的規矩,到他這就被打破了。

第四座為光緒的崇陵,是封建王朝最後一座帝陵,位於泰陵東北8華里的金龍峪。

光緒的一生是不得志的一生,稀裡糊塗的做了皇帝,又被軟禁了大半輩子。死後連個安身的地方都沒有。

由於生前沒有建陵,在逝世以後才開始選陵址建陵。可是陵址還沒有建完,民國了。

出於對清政府的優待政策,民國繼續為光緒皇帝建陵。可是負責督建的趙秉鈞偷工減料,讓施工隊把眾多材料運到崇陵前面的龜山上為自己修建墓地。崇陵更是一個面子工程,太多偷工減料的地方了。

但是不管怎樣,光緒皇帝還是安靜的躺入了屬於他的地宮之中。

(光緒崇陵)


可是僅僅二十多年後,崇陵被盜,也是清西陵唯一一座被盜的帝陵。所以不得不說光緒是個苦命的皇帝。

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也葬在了清西陵。只是當時在位所選的陵址都沒有建陵,而是葬在了和光緒皇帝一牆之隔的華龍皇家陵園。

無論規模還是風水都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不屬於帝陵之列,只是一個供後人瞻仰的墓地。


觀復一鑑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西北部,是清朝的皇陵,和唐山遵化的清東陵分別位於北京的東西兩邊。如果算上末代皇帝溥儀的話應該是五個,但是溥儀的陵墓算不上皇陵,而是葬在了清西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上圖是清西陵的整體佈局,泰陵、崇陵、幕陵、昌陵分別埋葬了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幾個清朝皇帝。

提到清西陵不得不提泰陵,泰陵是清西陵第一個皇陵,這裡埋葬的是史上鼎鼎有名的雍正王朝的締造者,雍正皇帝。相傳雍正最開始給自己的皇陵選址的時候是在清東陵選址的,只不過在建造過程中出了點意外,所以才另尋別處, 風水先生最終給雍正推薦了清西陵這個地方。泰陵也是清西陵裡規模最大的一處陵寢。

我們在著重說一下崇陵,崇陵是我國最後一個帝王陵。裡邊長眠的是光緒帝,光緒帝的一生比較坎坷,死後的崇陵跟光緒一樣,成為了清西陵唯一一個被盜的陵墓。清代皇帝一般都是從登基之日起就開始著手建造自己的皇陵,但是光緒帝因為種種原因,自己的帝陵在死後多年才建成。而且當時國力衰竭,崇陵無論從規格還是用料上看都體現了一個湊合。不過,大家去清西陵遊玩的話,可以去崇陵看下,這是清西陵裡唯一一個開放地宮的皇陵,雖然地宮的規模實在有些寒酸。

另外幕陵還有我國最大的金絲楠木殿,現在金絲楠木可以比黃金價格還貴,當時整個大殿都是用金絲楠木而修建,可見當時皇家在建造皇陵時付出的代價。

清西陵現在已經是一個知名景區,想想當時皇帝的陵寢竟然成為了人們遊玩的地方,想想也是唏噓。


保定事兒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傑出首領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創建後金。

1636年(清崇德元年),後金傑出首領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立大清。

1912年,清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宣告退位。

清朝自皇太極初建到末代皇帝溥儀宣告退位,清亡,一共歷時276年。在這276年的時間內,清王朝先後在關外和關內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墓群。

其中關外有三處,它們是:埋葬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清福陵;埋葬清太宗皇太極的清昭陵;以及埋葬清歷代先祖的清永陵。

關內兩處:清東陵和清西陵。


(清西陵各陵佈局圖)

清朝初年,入關後的第一代皇帝順治皇帝曾親自選定,位於今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一帶,為滿清皇家“萬年吉地”的建造之地。此後便在此開始了大規模的造陵運動。

後順治皇帝、康熙皇帝去世之後均葬於此。

按照中國古代“子隨父葬”的原則,原本乾隆皇帝的父親雍正皇帝死後亦葬在清東陵,但工程尚未開始,這位皇帝又變卦了。

其理由是:“(陵墓選址)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

意思就是,在東陵選擇的建陵地界不錯,但由於整個大格局尚未形成,故以目前來說“風水”只能是一般。且此地土壤成分中含砂量過大,因此不宜在此建陵。

做天子的都這樣說了,手下大臣自然是不敢再多議。於是雍正皇帝又命人在京畿附近另尋其它造陵處。

後經尋訪大臣及堪輿大家的細心甄選,最終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永寧山下尋得一“風水”絕佳之地,並報於雍正皇帝,後得到其肯定。

於是按照皇帝之意,清廷開始在易縣為雍正建造陵寢。

雍正的這一舉動,初期引來許多非議。原因是他打破了中國古代宗法禮制中關於“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喪葬制度。但因為他是貴為九五至尊的天子,別人自然不好明說,當然也不敢說,故只能按其意行事。

雍正皇帝去世之後,其子乾隆皇帝登基為帝。乾隆原本想也跟隨父親,在永寧山下為自己尋找身後的“萬年吉地”。但又想,若他跟隨父親葬於易縣,那後世子孫若均效仿自己皆葬於易縣。那自己老祖宗順治、康熙所在的東陵勢必會香火敗落,園寢荒廢。

為了兼顧兩地的關係,乾隆為後世的帝王子孫立下一規規矩,即“父在東陵,子在西陵”的交替分葬制度。

說白了就是父子不能同葬一處,而是改為祖孫葬在一起。後世稱這種帝王陵墓築造規制為「兆葬之制」又稱「昭穆之制」。

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的東西兩大陵墓。

事實上自乾隆皇帝開始,以後的清王朝歷代皇帝基本都遵循了這一規制(僅同治皇帝除外,原本同治應該葬在清西陵,但其母慈禧太后違背乾隆所定祖制,將其葬在了清東陵)。

清西陵陵區位於河北易縣永寧山下,距離北京市區120多公里。其山下是一片丘陵地帶,區域內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巒起伏,河道縱橫、樹木叢茂可謂是地臻天成,物華天寶。

而陵區所在地則是北枕永寧山、南抵易水河、東有古燕都,西望紫荊關。

據記載,當年負責為雍正選擇陵寢的大臣曾對雍正皇帝這樣讚譽該地:

(易縣永寧山下)“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雍正聽後龍顏大悅,當即決定即在此地為自己建造帝陵。

(清西陵雍正皇帝泰陵)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1730年)開始建造,至民國四年(1915年)完工,前後歷時186年。

在這一百八十多年的時間內,清王朝先後在清西陵建有:帝陵4座、帝后陵3座。一共埋葬有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以及其他王公、公主,合計80人。

這4座帝陵,它們是: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泰陵;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皇帝昌陵;

——清宣宗,愛新覺羅- 旻寧,道光皇帝慕陵;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皇帝崇陵。

(清西陵光緒皇帝崇陵地宮)

除了以上四位皇帝葬於清西陵,晚清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死後被葬在了距離清西陵陵區外邊不遠處的私人墓地——華龍皇家園林。

(溥儀墓)

時至今日,清西陵已是國家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和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清西陵始建於清朝初年雍正時期,歷經“康乾盛世”,再到晚清衰敗、覆滅,可以說一座清西陵就是一部清朝史。

縱觀清西陵一百八十多年的建陵史。它既親歷了一個帝國的日漸崛起,又見證了晚清的夕陽西下;既親歷一個國家的盛世繁榮,又見證了一個民族的由盛到衰。

清西陵已不只是一座帝王陵,它承載了我們民族一段太多的記憶。這其中既有酸甜,又有苦辣……


小司馬說


我開車去過一次清西陵,看著好像泰陵規模比其他陵墓都大,其他陵墓規模看著都小些,清西陵可能是年代久遠的原因有點破敗的感覺,沒有清東陵整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