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本文共計6355字,“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這是智遠的第064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靜時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心態格局大了,所遇的所有困難都是小事。

朋友遇到了一件事情,鬱悶了一天。

和朋友聊天,她說自己遇到了一件令自己非常不愉快的事情,事情原因是這樣的,這兩天一直在家辦公,各種打卡,日報,視頻會議搞的非常的心累,然後她就吐槽了一下。

她吐槽的對象就是“自己的領導”有事沒事就開會,有事沒事就佈置安排,靠嘴不動手,而這些話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是同事說了。

誰知道沒有2個小時,領導就知道了這件事情,但是傳出去後,被領導打電話來詢問,說是不是她在背後說領導壞話了。

被領導旁敲側擊的說了一句:“看來對你的工作安排還不是很飽和”,在家還有空開小會。

就這樣,這個事情讓她一頓鬱悶,自己明明只和“最好的同事”說了,為什麼她還要去傳出去呢?要知道自己有多心痛。

我們聊天,她說真心想和那個朋友來一個對峙,互懟她一下,問問她為什麼要把自己和她的抱怨去說出去,自己那麼信任她。

我和她說,如果你已經知道答案和結果了,就不要放在心上,試想一下,即使現在電話打過了,那個對峙的場景是不是更尷尬。

“靜時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凡事不要怪別人,有空的時候,不妨思考下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是否是自己的“問題”。

如果自己不去抱怨,自己不去吐槽,也就不會有耳朵聽到,也就不會有朋友的互傳話,有的時候心態格局大了,安靜下來發現,所有遇到的大事都是小事,笑笑皆為一道下酒菜。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01.煩惱來自於哪裡

要知道,生活從來都不是沒有煩惱的,如果您問智遠如何讓自己沒有煩惱,那麼智遠認為就是:“戒掉慾望”,但是慾望是戒不掉的。

小的時候,我們的煩惱來自於考試成績不合格,或者怎麼提高自己的成績而煩惱,因為不合格總會面臨老師和家長的“靈魂拷問”。

工作後,我們的煩惱工作待遇為什麼不夠好,工資為什麼不夠高,為什麼住的地方離的那麼遠,為什麼上下班要那麼長的時間等

我們之所以有這麼多煩惱,是因為有需求,需求我們卻無法達到,所以才煩惱,佛教當中認為煩惱的根源來自於“貪,痴,慾望”,星雲大師也曾說過煩惱起於執著,緣於無明,由於看不開,出於太自私。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個人總結了下生活和工作當中所遇到的煩惱本質大致有幾個方面:

  • 1.過於貪心

有理想,有追求其實本質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會適得其反。

在職場中,我見到過很多的職場人,年薪10萬的時候他們總想著年薪20萬,年薪20萬的時候,又想著年薪能夠拿到50萬,他們,永遠在追逐下一步目標,其實這並沒有錯。

錯就在“從來不會停下來去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永遠的活在了生活的追逐中,不會為實現目標而奮鬥,只是享受征服的過程。

試想下,這樣的人在生活中能不充滿煩惱嗎?

我們過於在意別人眼中我們的生活,而忘記了賺錢的根本原因在於讓生活更加的美好,更加的有趣。

如果放下腳步,享受當下,活在現在,多關注點自己個人成長,生活,這比賺更多的錢更有價值意義。

  • 2.忘記做一件事情的最初原因

我遇到很多的朋友,受不了外界的誘惑,比如自己正在寫一篇文章,文中有個觀點需要查閱,自己需要在網上尋找部分的參考資料。

結果自己在查找資料的同時,被一個彈窗,一個廣告所吸引,然後順著鼠標進行點擊,結果出現了自己愛看的“某一檔節目”。

咦,我去看看,就這樣,幾次點擊之後,自己卻忘記了開始做一件事情的目的,在一個又一個陌生的環境吸引中迷失了自己,然後突然在某個時間驚醒,才發現時間已經過了一個小時。

然後,自己對自己說,下次一定改正,可是下次自己還會這樣選擇,日復一日,不斷重複。

這樣的症狀,人們也稱之為拖延症,其實,個人覺得這就是忘記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最初原因導致的。

如果自己能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時刻提醒自己的最初目的,初心,那麼自己多半就不會接受外界的干擾和誘惑。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3.杞人憂天

憂患意識本身是一種挺好的行為,可是生活中的不少人過度憂患,整天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其實本質煩惱了半天,多半的事情往往不會發生。

要麼就是自己心理慾望太強,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其實,與其煩惱,不如更好的去修煉自己,提升自己的價值。凡事多往正面去看,去思考,總有解決的辦法,對待生活中的事情,能夠看開點,看透點,這樣自然就不會自尋煩惱了。

  • 4.只有自我,沒有他人

生活中有些人做事情,只考慮到自己,“我要做什麼”,“我喜歡什麼”,“我愛什麼”等等,任何事情都只考慮到自己而不是站在他人的立場綜合考慮。

這樣的人做事情容易和他人形成對立,起衝突,內心沒有他人的人,不尊重他人的人,自然煩惱也就多,不討人喜歡。

可以觀察到,這樣的人說話最好以“我們XX開頭”,做事情首先要先想到大家,想到別人的感同身受,這樣既可融入為集體,又給自己減輕煩惱。

其實在生活中,煩惱的事情必然很多,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內容保持平靜,著急的話慢慢說,複雜的事情一步一步處理,便會順利很多,不讓煩惱在內心的綠地上生根,發芽。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02.不為瑣碎之事去辯論

靜以修身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智遠認為就是“不去計較”“不去爭辯”。無論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人為某些事情撕扯的“臉紅脖子粗”,甚至於”互罵“都不解恨”,都想去“拿刀捅了對方”。

這本質是因為自己的“格局不夠”,“心太小”,看到的點點滴滴都是問題所影響的。

智遠每次遇到不開心,甚至於“棘手問題”的時候,在我腦中的第一印象就是:“剋制自己”,“不動怒”,“不計較”。

我經常安慰自己的一句話是:“如果狗咬你一口,你是否還會跑回去咬回來”,這句話也一併送給你,核心表達的意思是:凡事沒必要,不值得,也就慢慢放下了。

《道德經》中講到:“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真正的高人,不會將時間花在無意義的爭辯和計較上,他們更多的是,付出行動,到到自己的理想。

若總是活在別人的眼中,忘了豐富自己的世界,即便活了百年,也是枉過。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和不同層級的人爭辯是一種自我消耗:

我出生在農村,很多的孩子在上完初中就輟學去外面打工了,鄰居家的“小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依稀記得當年,那個小孩在一家飯店工作,活兒不太辛苦,在廚房幫廚師端盤子,準備物料,好像是“打荷”。

自己打扮的也比較體面,每年過年回家,都能贏得一片羨慕的目光。

我大二那年的過年,在他家院子裡面曬太陽玩耍,拿起手機刷著信息,他突然嘟囔了一句:“我的手機呢”

這個時候他身邊的媽媽接話了:“快快找找,別丟了,好幾千塊呢,沒過一會兒,他在自己的大衣口袋中找到了。

院子裡面一個大嬸說:“什麼手機,這麼值錢”。

那個孩子的媽媽來了一句:嗨,蘋果手機的最新款,聽說這個牌子挺流行,而且還貴,也沒多好用。

我看了下自己的手機,是自己用兼職的錢剛換的,不到1000塊錢,我沒有接話,繼續玩著手機。

這個時候她媽再次主動開腔問我:“你們這些大學生,現在上課是不是都愛玩手機,難怪最近近視了這麼多,要我說,不是看書導致的,是玩手機看的”。

我說,我眼睛初中就近視了,那個時候還沒有手機,不過才100度也什麼事,只是有50度的重影。

那麼孩子的媽媽不折不撓的繼續說:“你是不是快畢業了?,現在大學生很多,工作不太好找把。

上次我遇到了一個名牌大學生,還問我招不招人,要我說,現在讀書沒有什麼大的用途,還不如早點工作,步入社會積累一些工作經驗。

因為年輕,接二連三的挑畔之後,我心裡憋屈的一肚子氣,剛準備把腦子裡打好了草稿的反擊語言準備一股腦的說出來,這個時候,我媽喊我去招待客人了。

到家之後,我就開始抱怨:“我氣呼呼地對我媽說,你看看他們一家人怎麼這樣,會不會說話?”

我媽倒是很平靜的地說:“從小讓你多讀書,就是為了不讓你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想法差太多,誰也吵不過誰,讓她說去吧,沒必要失去了“和氣”。

那一刻,我才深深的體會到我媽做人的智慧。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因為接觸的圈子不一樣,我沒有辦法同意鄰居說的“讀書無用”這個觀點,而他的媽媽也不無法明白,讀書的作用,絕不僅僅體現在能買得起昂貴的手機,和最新款的衣服上。

那些大學畢業暫時沒有找到合適工作的人,從來不會後悔自己上過大學,相反,那些早早不上學的人,發現生活之路越走越窄的人,後悔自己沒有多讀書的概率,要大得多。

每個人的認知層級是有差別的,認知水平不在一條線的人,是聊不到一起去的,和相同層級的人爭論,是為了尋求真理。

和不同層級的人爭論,就會變成人身攻擊,傷害別人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同時也玷汙了自己的價值觀,不為小事做爭辯,是一種智慧。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03.不是所有人都值得去“解釋”

  • 卡耐基在自己的書中說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在一次宴會上,坐在他右邊的一個男士講了一個幽默的笑話,這個笑話裡面引用了一句話,並解釋這句話來自於《聖經》。

卡耐基說這句話是來自於“莎士比亞”的某個作品,兩個人各執己見,有自己的想法,於是卡耐基帶著問題,去問了一位對莎士比亞作品有興趣的朋友。

這位朋友聽了以後,用腳碰了一下卡耐基,然後說,贊同那位男子的觀點,表示那句話出自於《聖經》。

回家的路上,卡耐基非常不解的問那個朋友,為什麼要“偏袒”錯誤的一方。

朋友卻說:指出他人的錯誤,會讓他更丟臉,而且他也沒有問別人意見,也沒有必要和他頂嘴,在人面對面對著幹是不明智的。

他聽後深以為然,並得出解決,在爭辯中獲勝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爭論”。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林肯先生也說過這樣一段很著名的話:

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絕不肯在私人爭辯中耗費時間,爭辯的結果,包含發脾氣,失去自制,其後果都是難以讓人承擔得起的。

與其跟狗爭辯,被它咬了一口,倒不如讓它先走,否則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傷的傷疤。

雖說隨便把別人比作狗有些不太禮貌,但事實卻是如此,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去爭辯和解釋。

不多說,才是最好的反擊,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去解釋。

  •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時刻:

你說喜歡自己目前的工作氛圍和前景,別人說還不是掙不到幾個錢。你說結婚急不得將就不了,別人說再不抓緊就沒人要了。

你說生活要有儀式感,別人說你這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淨瞎講究。

很多認知不在一個層次上的人,沒有必要去多解釋,因為說再多也沒有用,懂你的人,你不說他們自然懂你並支持你。

不懂你的人,解釋就是“辯論”,而辯論就會產生更大的分歧。

《聖經》中有句話說:儘快同意反對你的人。只要自己是對的,面對那些指責自己的人,就不用再說什麼了。

一直相信,時間,會成為沉默人爭辯最有力量的武器,比如上面和我一樣的那個鄰居家小哥哥,年紀長大之後,就會發現,自己因為學歷的有限,晉升之路險阻。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04.言多必失,成長在“行”

能說會道的確有一定的優勢,但是要學會“把優勢”用在可以發光的地方,而不是用在“善辯”“爭論”上面,因為沒有太大意義。

古人的經典話語:多行不如少言,少言不如實幹。

要知道,這世界上很多的道理都是最簡單的,“大道極簡”就是這樣意思,與其誇誇其談別人,倒不如自己踏踏實實的去做,把業務幹好,把成績做出來比什麼都重要。

  • 言語和行動是成為正比的:

如果行動沒有跟上,言語卻說了出去,那麼多半形容一個人滿嘴跑火車,如果一個人行動出去了,而沒有言語的表達,可能自己的功勞就會被別人爭奪。

都說“天鵝是黑的”,但是自己如果沒有見過,你也不能把它直接定義。我們在買葡萄的時候,第一感官是酸的,但是自己如果沒有嘗過,永遠不清楚是甜還是酸。

沒有驗證的道理,永遠不會讓別人記住,甚至還會為自己引來沒有必要的麻煩,就好比我曾經寫過的“戰國時代的趙括”

讀了幾本書,自己以為打仗天下第一,結果到戰場之後,自己也落得飲恨沙場的下場。

所以說,紙上談兵永遠都是空話,一個見識高超的人,一定是一個以行動為主的人。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少言是修養,閉嘴是智慧:

智遠在工作當中就遇到過這樣的一件事情,有一次領導讓M先生和L先生做一個關於社區建設,用戶規劃,活動運營的方案,但是兩個人做的內容都是一樣的。

在很多的大企業這樣的方式很正常,一方面領導想看看一個人的能力,另一個方面領導想看看兩個人的不同想法和規劃。

我看到的情況,M先生在得到這個安排之後,就安安靜靜的做自己的方案了。

而L先生則是沒有開始,自認為和領導關係好,就在領導面前說:“這個規劃有問題”,“這個業務方向不對”等言語來指揮領導的工作。

最終L先生被領導開除了,即使自己知道業務不對,也要先執行後再進行反饋,拿出合理的數據,方案,

少說話是一種修養,閉嘴更是一種智慧。

少言,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種修身修心的態度。閉嘴,不是無能,而是一種行為舉止的修養。

不說,不是代表自己愚昧無知,而是一種心胸大度的體現,真正的智者,總是少言寡語,擔心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給自己和別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陽明先生說的:“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

人,必須在事上磨鍊下功夫才有收益,若只是誇誇奇談,沒有行動,一切都是枉然。

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想好了再說,靜以修身,少爭辯,只在沉默中行動,才能成就不凡。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05.儉以養“德”,在於“心”

“靜以修身”的下半句是“儉以養德”,在我們看到的生活中,農民家庭,農村出生的“大學生”,高級管理者,企業家也非常的多,其他們的品德都值得我們學習。

“節儉不等於貧窮,浪費也不一定我們就是富翁”,在寫這句話的時候,我內心是糾結的,因為這句話有些“抬槓”的意思。

小的時候都學過這樣的一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可能在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沒有感觸到這句話真正的含義,當我們真正領會到核心的“觀念”的時候,也已經長大了。

在很多人眼裡認為,節儉是貧窮的產物,窮日子既已經成為過去,珍惜和節儉自然是多餘,取而代之的是不擇手段地佔有財富,再加上近乎盲目地消費。

新媒體,電視,網絡似乎不厭其煩的都在教導著我們,如何更好的保養,如何更好的學習理財,如何跟隨市場的步伐去花錢,於是挖心思的營銷我們,讓我們包裝自己,穿名牌,開豪車。

在拿出多年的積蓄去“買一套住在不像住宅”,賓館不像賓館的房子,並取名為“豪華型”。

我們的消費目的並不是因為需要,說白了,在有的時候是為了“證明”自己,證明自己什麼呢?

用歷史的眼光看來就是“證明生活在轉型期的我們,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價值觀念和困惑和精神文化的貧瘠,而因成為無所遵循,為滿足慾望而活著,跟著時尚感覺走的人。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於是我們擁有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而感受不到一分真實的快樂。為了實現幸福生活的理想,很多人拼死拼活大半輩子,應該有的全都有,可是唯獨沒有幸福。

我們成為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眼睛裡面只能看到自己還缺少的東西,比如:掙的錢沒有別人的多,自己的房子還沒有別人的大等。

既看不到我們已經擁有並且彌足珍貴的一切,也看不到我們真正缺乏的究竟是什麼?是什麼讓我們每日焦慮,心不得安寧?

西方哲學家認為:“大多數所謂的豪華和舒服的生活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而是我們成長進步的障礙,對此,有識之士更願意選擇簡單的生活。

簡單和單純的生活有利於消除物質與人彼此關係的隔閡,諸葛亮的一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在於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古訓如此一轍,令我們深思。

生活當中,多一份滿足,就會少一分焦慮,多一份真實,就會少一份虛設,多一份快樂,就會就會少一份悲苦,這就是簡簡單單的生活所追求的目標。

寫在最後:

常言道,真正的高人,不是得意忘形,咄咄逼人,而是和普通人一樣並無異樣,不衝動,不意氣用事,考慮別人的感受,平易近人,考慮周全,相處起來,令人如沐春風一般的舒服。

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修身養性,或許我們會少了很多的煩惱。

延伸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