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調鋒和提按看起來一樣其實不是一回事?

千千千里馬


很高興能回答此問題,我的回答如下:

首先說明一下什麼是調鋒,什麼是提按。


1、什麼是調鋒:

在書法學習中,握筆是我們學習的第一步,握筆,講究筆桿垂直於書寫紙面,這樣有利於運筆過程中,毛筆保持中鋒狀態,但是筆在快速行進中,難免會出現側鋒、偏鋒、散鋒等諸多情況。

側鋒、偏鋒、散鋒是怎麼形成的呢?這裡給大家舉個栗子:

我們在用粉筆書寫的時候,如果一個面書寫久了,是不是筆畫會越來越粗?所以我們在書寫的時候,需要根據筆畫,不時的轉動粉筆,這樣才能夠控制筆畫的粗細。

毛筆也是一樣的,如果你老是不轉動筆鋒,就會有側鋒、偏鋒、散鋒等情況。怎麼轉動筆鋒,就是我們所說的調鋒了。


2、什麼是提按:

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字帖上的很多字,有著各式各樣的變化,特別是筆畫的變化,長短,粗細,方向,大小等。

筆畫粗細的變化,主要靠的是提按的方法。

運筆過程中,提筆輕寫,筆畫變細,按下去,筆畫變粗,這就是提按所產生的直接效果。


提按與調鋒,可以說提按中有調峰。調峰需要運用提按。很多筆法都是相輔相成的。不能一味分開而論~


一樂書法


確實,從邏輯學上說,在書法裡調鋒和提按這兩個概念有包含關係,調鋒包含於提按。如果理解認識不是十分清晰的確實容易產生這樣的認識。

調鋒是目的,提和按是實現調鋒的基本手段之一,為什麼說是之一呢?因為調鋒的手段還有頓挫技法,籠統來說這四個技法幾乎是同時運用於調鋒過程中的。





調鋒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根據需要通過一定的技法改變毛筆筆鋒的方向或位置。這個過程中就需要使用提按頓挫的技法。比如說是寫橫畫,筆尖由畫內落紙,由內向上在向下按照一定角度頓筆就是一個有提到按的過程。逆鋒落筆後在向下頓出筆畫的起筆輪廓線後,就需要改變毛筆的筆鋒,以求得表現更理想的線條質量,就是中鋒線條,這時候就需要調整筆鋒將側鋒調為中鋒。需要將頓下的筆鋒略垂直微微上提,同時以挫鋒實現筆鋒改變方向的目的,並將筆鋒調為中鋒,向右繼續運筆的過程中也並不多均勻的運筆的仍然有一個有粗到細由細到粗到過程,也就是提按運筆的過程。

其實調鋒和提按是不同的,就在於此。



翰墨書道


為什麼調鋒和提按看起來一樣其實不是一回事?這個問題其實是有些問題的,調鋒和提按看起來也不一樣,更不是一回事。

調鋒是將筆鋒調整為中鋒,這是行筆之前的一個動作

古人說:“筆法千古不易”,說的就是中鋒行筆。這就是說,毛筆在運行時要“常令筆鋒在畫中行”,一旦遇到筆畫轉折之處,就需要先將彎曲的筆鋒調直,這個動作是調鋒。

前段時間我在頭條上發了一篇文章題目叫《“筆法千古不易”沒那麼深奧,中鋒行筆只需掌握2個基本技法》,還有幸獲得了青雲計劃獎勵,裡邊主要就是說調鋒技法的,如果有興趣歡迎閱讀指正。

在這篇文章裡,我將調鋒技法總結為方筆調鋒和圓筆調鋒兩種:

所謂方筆調鋒,就是在筆畫出現方折時的調鋒方法,也有三個:一是銳角調鋒,多用於筆畫起筆時,先駐筆再行筆之間的調鋒;二是直角調鋒,就是在類似橫折這樣的筆畫,在由橫向豎過渡前的調鋒;三是平角調鋒,也就是筆鋒在出現翻轉時的一種調鋒動作。

所謂圓筆調鋒,就是在筆畫圓轉過渡時的調鋒方法,有兩種:一是絞轉,即筆管不轉動,只是筆毫通過絞動來變換方向;二是捻管,即通過轉動手腕或手指捻轉筆管,帶動筆毫中鋒行筆的調鋒技法。

提按是調鋒之後運筆過程中的動作,是垂直紙面的運動

提按同調鋒在書寫進程上有個時間差,只有將筆鋒調整為中鋒之後才能進行提按,或者說,提按動作是在調整筆鋒完成後,行筆過程中進行的動作。

如果要在兩個筆法運動方向上說明,則調鋒是在紙平面上、或者在平行於紙平面的面上作的動作;而提按則是在與紙面垂直的方向上做的運動。

調鋒是為提按作準備的,只有調整筆鋒為中鋒才能為行筆過程中的提按提供條件,否則就可能分不出哪是提、哪是按了。


方圓居文化


調鋒時會用到提按,但它們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調鋒

  • 筆鋒在書寫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果不及時調鋒,便會出現偏鋒、絞鋒、散鋒等現象,這樣既影響線條的質量又給運筆帶來很多困難。所以在行筆的過程中要時刻進行筆鋒的調整,使之達到中鋒用筆。

怎樣進行調鋒呢?一方面,要注意筆鋒的不同變化,靈活把握筆鋒的提按使轉;另一方面,要仔細體會筆鋒在行進中所產生的力量感,以表現線條質量為目的進行筆鋒調整。要表現遲澀、徐疾、燥潤等不同的感覺,就要求對筆鋒的使轉進行不同的把握與調整。

提按

  • 提按是書法筆法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西周金文大篆,再到秦朝小篆,書法運筆基本上都是平移,所以人稱“篆只一筆”;秦漢之際隸書出現以後,書法行筆開始有了波挑,即“隸有波磔”;魏晉時期,楷書發展成熟,書法筆法進一步豐富,盡現於“永”字八法之中。唐代張懷瓘《玉堂禁經》中說:“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至此,書法用筆形成了平移、使轉、提按三大筆法系統,而其中的提按賦予了書法點畫的萬千變化,賦予了書法線條的風骨血肉,賦予了書法筆墨的生動靈氣。

在平移、使轉、提按三大筆法系統中,唯有提按是由兩個相互對立的元素所構成,它類似自然之道的陰與陽,彼此相生相剋,把毛筆柔軟彈性所產生的豐富表現力,發揮到極致,帶來了書法無限可能的審美表現力和迷人的神采氣韻。在書法家運筆的過程中,提與按交換進行,貫穿於一點一畫一字乃至全篇的始終。

在用筆過程中要充分把握好提按和調鋒的靈活應用,才能掌握好筆法。


水墨江南2020


清代劉熙載說:“凡書要筆筆提,筆筆按。”

明代董其昌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

近代沈尹默說:“按提二者,可分而不可分;隨按隨提,亦提亦按;若離紙,若不離紙。”

以上三位都明確地指出了提按的特點,即:提按是隨時隨處結合使用的,他貫穿於整個運筆過程,每一個起筆、行筆、收筆都是隨提隨按。

簡單地說,亦提亦按,就是在用筆過程中,筆鋒輕觸紙面,達到若即若離的距離,使得寫出來的點畫有輕快、靈動的效果。而按,則是在提的前提下,將筆按下去,以達到澀重、渾厚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提按並不是單獨成立的,需要再提的基礎上按,在按的基礎上提,提按是互相滲透,合二為一的動作。否則,只懂得提,點畫容易浮滑,只懂得按,點畫容易呈現“墨豬”狀。

而調鋒,在轉折處多有發生,轉折處的筆鋒運行有兩種,圓筆和方筆。轉鋒成圓筆,折鋒成方筆。

圓筆,是通過“捻管”使筆鋒絞轉,以絞鋒入紙著力,點畫不露稜角。方筆,是豎畫橫下,橫畫豎下,逆入平出,點畫方正,稜角分明。

所以,提按和調鋒轉折是處處發生,但又不相同的,需要做到自然、和諧,以體現點畫的質感。

我是【寫字吧】,期待你的【關注】!

寫字吧


看到這樣的問題,就應當直接了當,開門見山,一針見血的回答才有效果,我感覺大篇幅的給你搞太多理論啊,觀點啊,看法啊都是無濟於事的你說了?回答就回答,扯沒用的幹嘛。

調鋒:是指調整筆鋒,讓他儘可能中鋒用筆,調鋒的方法很多,他屬於一種手法。

提按:是指筆鋒在垂直紙面的方向相對上下運動,他屬於一種技法。

打個比方,調鋒我可以不用提按,我也可以選擇捻管,也可是提筆空回,但是,我想表現線條的厚重,必須按下去,想要寫出牽絲連帶,必須提起來,沒有其他選擇。

這樣說是不是感覺明白的更快。祝你好運。





壹庸詩書文


調鋒與提按是書法的兩個術語,我把我個人理解講一下。首先講共性,二者均歸於筆法範籌,而且動作外觀極其相似,都是使筆在紙上改變原有的線條。再講不同,上面說了,極其相似,也就是動作也是不同的,提按的動作向上向下的直線垂直運動,筆毫瞬間的運動距離長(相對而言)。還有一點不同最關鍵,提按不改變筆尖指向,而調鋒改變了筆尖指向,並且改變筆的運動軌跡。




興安北硯


所謂調鋒,是指在書寫時,把筆鋒在自然狀態下的位置調整到理想的筆鋒位置。如楷書,落筆之後一定要調整到中鋒行筆。方法是筆尖不動,調整筆肚,或者是直接翻鋒行筆。而書法中的提按,是指滿足筆畫的粗細變化而採取的運筆動作。即提起筆筆道變細,按筆變粗。因此調鋒與提按不是一回事。


JS愛國者


主要是大家對一起概念認識不統一。提按的範疇大,只要筆鋒觸紙後不是水平移動,筆畫有粗細變化都可稱為有提按,提按可用於調鋒,也可不用於調鋒。按筆和頓筆容易混淆,個人理解: 按筆有逐漸下壓筆毫,也有突然下壓筆毫,但突然下壓只能下壓至想要的程度一下。頓筆是在需要頓筆處連壓筆毫二次以上,是在原地或微距連壓筆毫二次以上。提按和提頓都可用於調鋒。題主所說的看起來一樣,其實是概念不清和沒看清楚,只看見一提一按筆毫調鋒轉向了,就只將此處稱為提按了!


平和從容123


1、要注意筆鋒的不同變化,靈活把握筆鋒的提按使轉;

2、要仔細體會筆鋒在行進中所產生的力量感,以表現線條質量為目的進行筆鋒調整;

3、要表現遲澀、徐疾、燥潤等不同的感覺,就要求對筆鋒的使轉進行不同的把握與調整。

書寫過程中用中鋒、側鋒、露鋒折轉自如,按筆提筆不倒鋒,不散鋒等,都是通過筆鋒才能完成的。

所以,筆鋒在書寫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果不及時調鋒,便會出現偏鋒、絞鋒、散鋒等現象,這樣既影響線條的質量又給運筆帶來很多困難。所以,在行筆的過程中要時刻進行筆鋒的調整,使之達到中鋒用筆。

擴展資料:

書寫中常見的幾類書體:

1、篆書;

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2、隸書;

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