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十三陵中,為什麼有一座太監的陵墓?

我是景大王


北京城外的明十三陵是中國歷史上明朝的歷代皇帝陵園。明朝享國276年,共歷經16帝。至於北京城外為何只有明朝13座皇帝陵墓?原因是有三位皇帝未入北京城外的明十三陵!



其中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明朝的首都是南京城,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後安葬在南京城外的孝陵。明朝第二位皇帝——惠文帝朱允炆因其四叔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城,皇城之中大火而下落不明。

而明朝明景帝朱祁鈺因其皇兄明神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勒軍俘獲之後,被朝中眾臣推上了皇帝之位,而後其皇兄明神宗朱祁鎮被放回後朱啟玉並沒有將皇帝大位還政於太上皇朱祁鎮。但天不假年,朱祁鈺年紀輕輕便身染重病,臥床不起。此時被囚禁於南宮之中的太上皇朱祁鎮在重臣的擁護之下發動南宮政變順利奪回皇帝大位,從登大寶的朱祁鎮將病榻之上的明景帝朱祁鈺再次貶為藩王。隨後不久明景帝朱祁鈺病薨,以藩王之禮安葬,因此明景帝朱祁鈺也沒有資格進入皇陵。


這也是為何明朝16位皇帝,只有13位皇帝安葬在北京城郊的明皇陵之中。那麼明朝十三陵中除了皇帝的陵墓,陪葬的後宮妃嬪陵墓以及皇帝生前十分倚重的朝中大臣的陵墓以外,為何還有一座太監的陵墓呢?難道是因為明朝出現了太監掌權亂政而將自己的陵墓安在了皇陵之中嗎?顯然不是!

儘管明朝時期太監一度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明朝時期太監的權力大多是由於明朝皇帝所賦予。也就是說明朝時期太監之所以一度擁有高貴的權力,是因為明朝時期的皇帝大多討厭政事勞心,因此願意將自己手中的皇權分配一部分給自己身邊親信的太監和大伴。一方面幫自己處理一些瑣碎的日常政務;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與朝中的文臣集團進行抗衡和控制。但是明朝的皇帝對於太監擁有著絕對的生殺予奪大權。即使權侵朝野、號稱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也熬不過被初登大寶的崇禎皇帝輕易查辦流放。



因此明十三陵中的太監陵墓並非是明朝歷史上十分有權勢的一位太監。而是明朝末年,一直忠心於大明王朝和末代皇帝崇禎皇帝的一位貼身太監——王承恩。在明朝末年,北京城被闖王李自成攻破之時。曾經一心想要有一番作為,實現中興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也已經無力迴天,只能眼睜睜看著明朝歷代皇帝打下的江山社稷在自己手中被斷送。心如死灰、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無奈之下走向明皇城皇宮外的煤山,在一棵歪脖樹上繫上一條白綾,崇禎皇帝就在這裡通過這種方式結果了自己的性命。



而崇禎皇帝去世之時,身邊並無那些口口聲聲說著忠君報國、要為大明王朝奉獻一生、嘔心瀝血的滿朝文武大臣;也無那些每日誦讀聖賢之書、大談禮義廉恥的飽學之士。而是僅僅只有一個並不懂大道理、腹中更無點墨的太監王承恩一直陪伴著自己的主人——明崇禎皇帝朱由檢!


在看到崇禎皇帝朱由儉在眉山的歪脖樹上吊死之後,泣不成聲長跪在地的王承恩在為崇禎皇帝簡單整理儀容之後也自殺身亡,死在了其伺候了一生的皇帝身邊,甘心以死為崇禎皇帝殉葬。不願做亡國之人,更不願意做兩姓家奴。可歌可泣,令天地為之動容。

因此在滿清政權進入北京紫禁城之後,趕走了闖王李自成,清朝統治者決定為前朝皇帝崇禎皇帝以皇帝大禮重新下葬。在得知崇禎皇帝去世之時身邊只有一個小小的太監王承恩至死不渝地守護在其身邊。清朝統治者感念王承恩忠君報國之思想,不屈身事賊之氣節。因此特令負責修建和安葬崇禎皇帝的官員在崇禎皇帝的陵園之中,為王承恩修建一座陵墓,令其能夠長眠於崇禎皇帝的身邊。也算是滿足了其生前身後的遺志!



珞珈山的貓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就是忠義太監王承恩的陵墓。

王承恩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忠義太監。

本來,太監由於被閹割,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多少有些變態。

歷史上,太監多半唯利是圖,沒有道德觀念,當然這同他們受到社會歧視以及人生的悲慘遭遇也有關係。

少數太監如劉瑾、魏忠賢、趙高一樣,有了權力就開始專權,甚至架空皇帝。

但王承恩恰恰相反。


從崇禎出生開始,王承恩就在身邊照顧和輔佐他,成為親信太監。

當時王承恩和魏忠賢的關係很好,但魏忠賢試圖打擊崇禎時,王果斷和魏忠賢決裂,一心支持主子。

可以說,崇禎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帝沒有送命,王承恩的功勞很大。

魏忠賢被殺、崇禎上臺後,王承恩被重用,擔任司禮監太監(是明代時太監的最高職位),權傾一時。

然而,王承恩卻沒有利用手中權力結黨營私,更沒有專權,而是忠心耿耿的為崇禎服務。


而崇禎最後幾年有可怕的病態猜疑心理,此時王承恩又是秉筆太監。

秉筆太監的地位極其重要,負責幫助皇上處理政務。

實際上,崇禎只負責處理絕對重要的政務,其他不太重要的主要交給王承恩處理。

也就是說,王承恩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

當時很多大臣認為王承恩權力太大,隨時可能成為魏忠賢,應該除掉。

如果換成別人,崇禎早就下令將他殺了。

然而,崇禎猶豫再三,破天荒的選擇信任王承恩。

而王承恩也確實值得信任。

北京城破以後,紫禁城的數千侍衛、太監鳥獸散,早就不管皇帝死活了。

而王承恩到了這個地步仍然跟在崇禎身邊,沒有私自逃走。

最終崇禎自殺時,王承恩也吊死在主子身邊。

一般認為,崇禎命令王承恩務必稍後再次,一定要確認自己已死,防止被李自成活捉受到恥辱。

王承恩忠心的執行了主子最後一個命令,隨後自殺殉主殉國。


可以說,王承恩這種太監從古至今很少見的。

為此,李自成下令打開田貴妃的墳墓,將崇禎帝夫婦葬了進去(貴妃墓因此改稱思陵),並將王承恩附葬陵側。


薩沙


明十三陵,是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選定的皇家陵寢,位於北京市昌平鎮。

傳說此地乃是風水寶地,可保大明江山永世不敗。是朱棣選了好幾年,才找到了這麼一個風水寶地。


(明十三陵)

山水環抱,風水是不錯,可是這個世界上哪裡有萬世基業呀。終於,明朝也要走完他的歷史,即將退出歷史的舞臺。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是大明朝的基本國策。

於是,在李自成破城的那一刻,崇禎皇帝沒有選擇離開,也沒有選擇到南京陪都重振朝綱,再圖他日打回來。

而是選擇和京城共存亡。

當起義軍供進了紫禁城,崇禎依依不捨的看了一眼紫禁城,看了一眼大明王朝,看了一眼朱家天下。毅然決然的上吊身亡了。

或許他做到了“君王死社稷”。

這個時候他的貼身太監王承恩堅決的表示和大明王朝共存亡,和崇禎皇帝生死相隨。於是,在他旁邊的一個樹上也上吊身亡了。

(崇禎自縊)

後來,李自成知道了一件事情,認為一個人能夠如此忠誠,當為天下人表率。於是決定把他葬在崇禎的身邊,讓他日夜都陪伴著他的主人。

於是這樣,王承恩成了十三陵唯一一個葬入皇陵的太監。或許這就是對他得忠誠最好的獎勵。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王承恩做出了跟隨崇禎共同離去的因,就應該得到葬入皇陵的果。

(王承恩墓)

後來,清朝入關以後,順治皇帝、康熙皇帝紛紛豎碑立傳。這對於一個貼身太監來說,或許是最大的安慰了。

各個時期的統治者對於王承恩如此重視,一是表彰他的忠勇,二是用他來樹立榜樣,以此來激勵更多的人。

至今,王承恩仍然守在他的主人身旁,也成了歷史上最有名的太監之一。


觀復一鑑


在明十三陵中有一座很明顯的太監陵墓,這座太監墓的主人是明末太監王承恩。在人們的印象中,太監通常弄權、狡詐、滿腹壞水,但是王承恩並非如此。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崇禎皇帝被迫在景山上吊自縊,而陪同崇禎皇帝一同自縊的還有這位太監王承恩,當年李自成幾萬大軍圍困北京城時,明朝很多將領都卸甲歸田,而王承恩卻統領禁軍,誓死抵抗。後來,清朝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在為崇禎皇帝發喪時,還為王承恩修墓立碑,並將他安葬在崇禎皇帝的陵墓外,讓他永遠“守護”陵墓。

太監王承恩的陵墓至今保存比較完整,雖然陵墓本身只剩一個直徑6米的土堆,但墓前的三通石碑卻保存的比較完整。王承恩的陵墓是坐西朝東的,在陵墓東側的第一通石碑上刻有“王承恩墓”字樣,有2米高;第二通石碑有4米高,碑首刻有“敕建”,下面緊跟著400字的碑文,這是清順治帝親手題寫的;緊靠陵墓的石碑,碑高2米,碑首刻有“御製旌忠”四字,下面同樣刻有寫著將近240字的碑文,這是清順治帝營建崇禎帝陵墓時,為褒獎王承恩的忠義護主所題寫的。


京蜜


明十三陵,是埋葬明朝歷代帝王及嬪妃的皇家重地,被朱明王朝視為神聖之地。在當時,只有皇家身份尊貴的人,才有資格葬入這裡。


但是有一個奇異現象:在明十三陵中,竟然有一座太監墓。那麼,這位太監是誰?怎麼會葬在這裡?能葬入皇家陵園,可見在這位太監的身上,一定藏著非同一般的驚天故事。(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歷史隨時獲得!)

首先,峰子哥來簡單介紹一下“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大明王朝的皇家陵墓群,規模宏大,佔地120多平方公里,坐落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這裡共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由此而得名。(照片都只是冰山一角)。

明太祖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定都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稱為“明孝陵”。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之孫),因其四叔燕王朱棣“靖難之役”奪了皇位,南京城破後,朱允炆不知所蹤,所以沒有帝陵。


於是,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史稱明成祖。

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五月,天壽山這一塊地方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帝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以及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在總覽圖中,每個皇帝“某陵”字樣,放大後都內容繁多)


其實,明十三陵埋葬了兩位太監,一位有名有姓,叫王承恩;另一位太監姓名已無考,不知道是誰。而這個太監王承恩,他的身份和故事頗為詳細,清朝帝王曾親自為一個太監的他撰寫碑文,還樹碑立傳。


那麼,這個王承恩生前發生了什麼?


其次,峰子哥來講講這個王承恩

在明代,宦官是一股盤踞於大明王朝權力核心的政治力量,他們與核心權力人物皇帝們,朝夕相處,進而獲得寵信,多是狐假虎威,權勢沖天。

在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大太監比如汪直、劉瑾、魏忠賢等,個個權傾朝野,有的甚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宦官專權、作惡多端的現象,在明朝也尤為常見,更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



當然,其中也有載入史冊的著名好太監,比如著名的“七下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以及還包括峰子哥下面要講的十三陵太監墓的主角——王承恩。

王承恩,是明朝最後一個位高權重的大太監。他的直屬上司是就是著名的大太監曹化淳,王承恩為人忠心謙遜,深明大義,且無野心,算是一個特例,他完全不同於明朝歷史上那些弄權、狡詐、滿腹壞水的大太監們。


因此,忠心事主的王承恩,逐漸被提拔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有代為“批紅”大權,被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引為心腹太監,信任有加。王承恩,可謂已權傾朝野。



此時的大明王朝,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1644年3月15日,闖王李自成率大軍,一路打到大明王朝的京師北京。


一直忠心跟隨崇禎帝多年的太監王承恩,被崇禎帝委以重任,擔任兵馬提督大元帥一職。王承恩臨危受命,親自上陣督戰,其間還親發炮彈,與敵肉搏,誓於北京城共存亡!


其三,峰子哥來講講王承恩的結局

怎奈寡不敵眾,大勢已去。


當闖王李自成大軍圍困北京城時,正值國家危亡之際,明朝很多大臣將領,紛紛選擇了避禍,或冷眼旁觀,或者投入敵人懷抱獻媚。


公元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進攻京城。北京城內外喊殺聲一片,即將城破,在這千鈞一髮的危亡時刻,還有一個太監帶領最後的親兵在城牆殺敵,而這個太監就是王承恩。據史書記載:“賊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三門。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


據史載,崇禎帝是個十分勤政的皇帝,每天批閱大量奏摺,想努力挽救這搜即將沉沒的巨輪,但怎奈大明王朝傳到他手裡時,已是積重難返,加之他雖拼命勤政但卻能力有限,又有些剛愎自用以及個人性格原因,只能見王朝滅亡,而回天乏術!



19日京城被攻破,徹底絕望、近乎瘋癲的崇禎帝,下達了最後一道聖旨:為后妃免遭闖賊凌辱,令周皇后等一眾嬪妃全部自縊殉國。崇禎寧死不做俘虜,也不願其他皇族淪為俘虜,於是崇禎帝持劍親手殺死昭仁公主,刺傷長平公主,血濺後宮。


隨後,龍袍尚殘留飛濺血跡的崇禎帝,在太監王承恩的攙扶下,一步步登上了北京的煤山(景山)上。崇禎看著滿城烽火狼煙,心如死灰,悲壯寫下血書遺詔: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德薄匪躬,然皆諸臣誤朕,致死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隨後,崇禎帝在一棵老歪脖子樹上,上吊殉國,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死,明朝滅亡。


太監王承恩,以頭撞地,痛哭失聲,萬念俱灰,向崇禎帝的屍體重重的叩拜數下後,亦上吊而死,追隨崇禎帝而去。(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歷史隨時看!)

在崇禎帝生命危難的最後時刻,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還誓死忠心跟隨,不離不棄,而昔日那些滿口仁義道德、愛表忠心的滿朝文武們一個個都不見了。


其四,峰子哥最後來說 王承恩葬入明十三陵的過程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全城蒐羅崇禎帝的屍首,併發出懸賞通告:有找到崇禎帝屍首者,賞金封侯。結果三天後,才找到崇禎帝及周皇后屍首。

公元1644年4月4日,為籠絡人心,李自成遂將崇禎帝和周皇后,草草歸葬于田貴妃之墓,並改稱“思陵”,並特地將一代忠宦王承恩,陪葬在崇禎帝陵側,讓他永遠守護著崇禎墓。



後來,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為王承恩此舉震驚和感動,在為崇禎皇帝發喪時,特為王承恩修墓立碑,並親自為一個前朝太監撰寫碑文,碑首刻有“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御製旌忠”。



如今的王承恩墓,仍靜靜的躺在思陵的旁邊,這裡早已雜草叢生,鮮有人來,但峰子哥每次看到一幕,都感覺心生淒涼,不免在想:無論是王朝末路,還是帝王之過,都不是一個太監的錯,他只是選擇了忠於自己的角色,而沒有見主人危難而吃裡扒外。這裡埋著一個忠魂,默默無聞。


峰子奇觀


明十三陵中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三十多個妃嬪、兩位太子,此外還有兩個太監,雖然埋葬了兩個太監,但是隻有一個太監修了墳墓,這個太監就是陪崇禎帝到最後的那個人。

崇禎帝於1644年3月19日在景山的一個歪脖子槐樹上上吊自縊,這顆歪脖子老槐樹一直被保護,存活了三百多年,現在崇禎帝上吊的原址又有了一顆歪脖子樹,有眾多人去憑弔崇禎帝。崇禎帝上吊自縊時身邊只有提督太監王承恩一人,崇禎帝在自縊前讓王承恩自己離去,王承恩拒絕了。

崇禎帝在歪脖子老槐樹上吊自縊後,王承恩對著崇禎帝的屍體跪拜,然後走到旁邊的海棠樹底下,拿出白綢也隨著自己的主子而去,這是多麼的令人震撼啊,就在前幾個小時,崇禎帝號召百官來上朝,無一人來,崇禎帝帶著太監出宮,無一人給崇禎帝開門,最後崇禎帝自縊後,一個身體殘疾的人居然毅然隨崇禎帝而去,這讓那些恭迎李自成進城的完整人的臉往哪裡擱?

李自成進入紫禁城後,派人尋找崇禎帝的屍體,三月二十一日崇禎帝和王承恩的屍體被發現,李自成部將其停放在東華門外,崇禎帝的屍體被合葬在田貴妃的墓中,清軍入關後,將崇禎帝的屍體移葬到思陵,作為陪伴崇禎帝到最後時刻的王承恩也受到了清朝統治者的厚葬。

對於王承恩的忠貞,清朝與南明都非常敬佩,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聽到王承恩隨崇禎帝自縊的消息後,賜王承恩諡號“忠愍”。順治帝和康熙帝也非常敬佩王承恩,順治帝為王承恩撰寫了“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八個大字,康熙帝在崇禎帝陵墓旁給王承恩樹碑立傳。

清朝統治者在思陵旁劃了六十多畝地,專門用來給王承恩修墳墓,併為其樹碑,讓他一直陪葬崇禎帝旁,守護著崇禎帝。

“《明史.宦官二》本朝賜地六十畝,建祠立碑旌忠,附葬故主陵側。”

明朝宦官之禍深受後人批評,在明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出現了汪直、劉瑾、王振、魏忠賢之流,這些人破壞朝政,使明朝社會日益昏暗,受世人唾罵,但也出現了鄭和、馮保、懷恩、王承恩這些受人好評的太監。

王承恩是河北邢臺白岸鄉人,進宮後在太監曹化淳手下做事,後來官至司禮秉承太監,成為崇禎帝的心腹。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軍進犯北京城,崇禎帝命王承恩提督京營,此時的北京四面被李自成部包圍,明朝大勢已去,一些士兵叛逃,一些大臣也偷偷出城投靠於李自成,守城的根本沒有幾個人。

李自成部架著飛梯攻擊德勝、西直、平則三門,王承恩見狀,命人用大炮轟擊李自成部,大炮轟殺了數人,但是根本抵不住潮湧般的士兵。崇禎帝召王承恩回皇宮,讓他整頓宮內士兵,準備與敵人作戰,此時宮內根本沒有什麼士兵,守門的士兵把大門鎖住就跑了,崇禎帝最後召集了一群太監。

崇禎帝帶著這群太監準備衝出皇宮,但是沒有人給崇禎帝開門,走投無路的崇禎帝回到宮內,命人敲鐘召集大臣來上朝,但是沒有人來。

最後崇禎帝罵完大臣之後,走到景山上,看著城內烽火連天,揮著手中的劍,然後寫下遺書,在旁邊的歪脖子老槐樹上吊自縊,王承恩一人緊隨在崇禎帝身邊,崇禎帝自縊後,王承恩也在海棠樹上吊自縊。

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就忘乎所以了,最後激怒了吳三桂,吳三桂轉而向關外的清軍投降,帶著清軍攻打李自成,李自成一路連敗,被趕出了北京城,清軍入關後將崇禎帝移葬于思陵,王承恩也被葬在思陵旁邊,守護著故主。


司馬長史


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的明朝十三陵埋葬了自明成祖朱棣開始的歷代明朝皇帝(除去明代宗朱祁鈺),其中規模最大規制最宏偉的是朱棣的長陵,規模最小規制最寒酸的是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思陵,因為思陵原本不是為了崇禎皇帝準備的,它原來的主人是崇禎皇帝的愛妃田貴妃,崇禎皇帝自盡殉國後,被葬入田貴妃的墳墓,改稱思陵。一般來說,明朝皇帝駕崩後,在陵寢周邊會附葬自己的嬪妃和部分宗室成員,但是,在思陵旁邊確有一座太監的墳墓,這就非同尋常,這座墳墓的主人就是對崇禎皇帝忠心耿耿,陪同其在北京城破之後一同在煤山自盡殉葬的司禮秉筆太監王承恩。

在戰亂動盪的明朝末年,昔日食君厚祿的滿朝文武大臣紛紛變節或投降李自成或投降滿清,早已把忠君愛國的聖賢之道拋到了九霄雲外。以至於北京內城陷落時,皇宮裡的大臣早已跑得沒影了。留在崇禎皇帝身邊的只有太監王承恩,要知道太監自古以來都是被科舉出身的文臣們瞧不起的,認為他們是身體殘缺的“閹人”,再加上明朝多有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太監擅權多有惡名,但是城破國亡之際,陪伴崇禎皇帝走完人生路併為之殉葬的只有太監王承恩。

滿清入關後,為爭取漢族民心,打著“仰承天命,弔民伐罪”的旗號剿滅李自成大軍。為籠絡人心,順治皇帝在為崇禎皇帝發喪的同時為王承恩修墓立碑。並將他葬在崇禎皇帝思陵門外,由王承恩繼續“守護”皇陵。


滄海拾遺錄


中國歷史上,嚴苛的等級制度是封建社會的鮮明特點,而歷朝歷代的皇陵,更是凸顯出皇權的至高無上與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

除了王公貴族,皇帝生前的寵臣能夠有幸陪葬皇陵,普通人是萬萬沒有機會能夠在死後也陪伴皇帝左右的,即使是服侍皇帝的後宮之人。

但在明朝的十三陵中,卻真的就有一座太監的墳墓,這應該也是中國歷史上,由此待遇的為數不多的太監吧。

那麼這座太監墓背後的故事究竟是怎樣的呢?

原來,十三陵中的太監陵,其主人叫做王承恩,是崇禎皇帝的貼身太監。

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後的煤山自縊而亡,而當時唯一一個跟在崇禎皇帝身邊的人,就是太監王承恩。

王承恩忠於崇禎皇帝,也忠於大明王朝。崇禎帝自縊於那顆歪脖子老槐樹上後,王承恩也自縊在旁邊的海棠樹上,追隨崇禎帝而去。

兩人自縊於煤山後,屍骨一直無人收拾埋葬,直到後來清軍入關後,順治帝將崇禎皇帝安葬於十三陵中。
感慨於太監王承恩的忠心,順治帝特意將他安葬在崇禎皇帝的陵墓旁,使王承恩能夠一直侍奉他的皇帝。


Mr種茶家


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永樂皇帝時期規定,明朝自他以後的皇帝全部都要葬在北京天壽山,其中明太祖朱元璋葬在了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景泰帝朱祁鈺被以“王”禮葬在了玉泉山,所以稱為十三陵。

不過在思陵之外,卻孤獨地坐落著一座太監墓(不能稱陵墓,因為陵這個字是皇帝專用的),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座太監墓憑什麼可以如此靠近皇帝呢?

這座太監墓是康熙立的,墓主人就是明朝末年陪伴著崇禎皇帝做過最後一程的太監王承恩

明朝宦官十分嚴重,雖然這些人都能權傾一時,甚至如劉瑾那樣被稱為“立皇帝”,像魏忠賢那樣被稱為“九千歲”的,但他們為非作歹,下場都不好。劉瑾被凌遲處死,魏忠賢則被流放處死。

相比起這兩位權監,王承恩就顯得平淡得多了,他本是崇禎帝時期大太監曹化淳的手下,曹化淳死後逐漸得到了崇禎帝的賞識,官至司禮監秉筆太監,僅在司禮監掌印太監之下。英宗時期的王振、正德時期的劉瑾、萬曆皇帝的“大伴”馮保、天啟帝時期的魏忠賢都做過司禮監秉筆太監,可見王承恩當時地位之高。

不過雖然王承恩和劉瑾、魏忠賢一樣做過大太監,可王承恩並不像這兩位“前輩”一樣罪惡滔天,相反,他是明朝少有的好太監之一。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時,王承恩臨危受命,提督北京兵馬守衛京城,併發炮連殺數名敵軍,給當時頹廢的明朝軍隊,起到了不小的鼓舞。


可惜的是崇禎帝再無回天之力,北京城最終還是被一波接一波的闖軍所攻破,在連殺自己數名女兒和妃子,把兒子們送出城外之後,崇禎皇帝決意以死殉國。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在敲完最後一遍上朝鐘,崇禎由王承恩陪著登上了煤山,崇禎留下“勿傷百姓一人”的遺書後,吊死于山腰壽皇亭附近的一棵歪脖子樹上,而王承恩也追隨而去,確認崇禎已死後,吊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盡了自己最後的一點忠誠。

王承恩雖然死去,但他卻受到了明清兩代皇帝的厚重,除了崇禎帝之外,南明弘光帝為他上諡號“忠愍”,清朝入關後,順治帝寫文褒獎王承恩“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康熙皇帝特意在崇禎皇帝的明思陵附近,為王承恩樹碑立傳,將他葬在思陵門外,讓他可以繼續“守護”明朝皇家。

清朝皇帝如此看重王承恩,除了因為他忠心為主之外,其實滿人對這些太監也是很不錯的,就如第一代肅親王豪格和他的王府太監王忠,為了保護豪格而被多爾袞剁成肉醬,遺體和豪格一起埋葬。從此肅親王府規定:府裡太監只能問罪,不得用刑,就是為了感謝王忠護主的恩情。



一貳一橙


明十三陵是明朝的皇陵,是明朝諸多皇帝與其後妃的歸宿長眠之地。然而,巨大的皇陵區域內除了十三座帝陵與七座妃陵,還有一座太監墓——思陵區域內的王承恩墓。王承恩是明朝最後一位大太監,也是崇禎帝朱由檢自縊殉國之時唯一追隨在側並隨主而去的忠貞之人。

明朝是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朝代之一,然而在魏忠賢、王振等禍亂朝綱者輩出的同時,也出現了鄭和等正面形象的宦官,明末的王承恩就是其中之一。


忠心侍主,功勞不小

王承恩原本是東廠提督曹化淳的手下,與曹化淳一樣,王承恩雖是宦官,為人卻耿直忠貞,他與曹化淳都深得崇禎皇帝朱由檢的信任。朱由檢還是藩王之時,王承恩為其傳遞消息且忠心耿耿,還替朱由檢出謀劃策,為其繼承皇位立下大功。

朱由檢登基後,王承恩成為司禮監的秉筆太監,成為了皇帝的心腹之人。王承恩終日陪伴在側,為崇禎皇帝誅滅魏忠賢黨羽肅清朝政。可以說,王承恩不但忠心,而且也很有智謀能力傑出,得到崇禎皇帝的信賴不是沒有道理的。


生死相隨,最有骨氣的宦官

儘管崇禎皇帝勵精圖治,但卻也無法挽回明朝風雨飄搖的江山。明朝末年,關外的後金虎視眈眈,闖王李自成的大軍直逼京師。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了北京。

說到明朝,很多人都會想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麼一句話,認為明朝相當有骨氣。然而諷刺的是,闖王軍攻進京城之際,守城的將領紛紛投誠,曾在朝堂之上信誓旦旦的士大夫們也已沒了蹤影。當時,陪伴在心如死灰的崇禎帝身邊的,唯有王承恩一人。

眼見大勢已去,朱由檢自盡於煤山,而王承恩也隨即自縊於旁邊的一棵海棠樹上。直到三天之後,主僕倆的屍身才被發現,草草葬入了十三陵之中。


滿洲入關,為其樹碑封墳

滿洲入關之後,為了籠絡人心穩定江山,也是有感於王承恩忠心為主,順治朝為崇禎帝修整陵墓的同時,也將王承恩葬入思陵的區域之內,專門為其書寫碑文褒揚。

康熙朝,玄燁也為王承恩樹碑立傳,並且親自前往思陵拜謁。雖然清朝皇帝的舉動有很大的拉攏人心的目的,但不得不承認,王承恩的事蹟的確受到了尊重。

古代的太監是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即便權傾朝野,在廣泛的認知中仍舊非常低賤。或許也是這樣的處境,使得大多數的太監都貪婪作惡。而王承恩的確相當特殊,他不僅有智慧謀略,相較於很多士大夫們更加忠貞不二,若是崇禎乃至明朝先帝們地下有知,也必然不會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