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了信仰在黑暗中跋涉——《夜路》

在當今畫壇,人性主題絕對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要素。在這個雲譎波詭、急劇變化的時代,抓住了人性主題,無疑就是抓住了某種“永恆的東西”。尤其是在人物畫領域,更是出現了很多風格迥異的不同流派。比如有的畫家試圖尋回失落的童年,有的希望尋找遠古的記憶,還有的在努力迴歸數千年無變化的“原生態”,或者尋回人們既有的“本心”等。其實從本質上來說,畫家們都是表現人性,只不過每個人的方式不同而已。

為了信仰在黑暗中跋涉——《夜路》

【夜路】 90cm×95cm 1996年 水墨設色

陳鈺銘對人性的理解顯得格外沉重、粗獷與凝練,這和畫家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是密不可分的。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無論是歷經滄桑的老牧人,還是血氣方剛的漢子,都被畫家賦予了豐富的情感和思想,他們不再是簡單的地域形象,更不是像照片一樣逼真地再現於畫面上,而是一幅幅充滿鮮活生命力的圖景,有著鮮明的情感色彩和富有詩意的美學價值。在畫家筆下,生命主題被渲染得綿長淋漓,充滿了東方哲學意味。比如《夜路》描繪一老一少兩個人的背影,使觀者在關注人物的生命姿態以外,更想探求她們的內心世界。

為了信仰在黑暗中跋涉——《夜路》

在這幅《夜路》裡,陳鈺銘以對生命的理解開始推及到對天、地的時空理解。夜色茫茫,天寒地凍,清冷的月輝灑在古老的土地上,一老一少兩個趕路人的背影在夜色中顯得非常孤寂。老人前面走,少年隨其後,少年的身邊,還有一隻頗有寫意味道的綿羊。岩石上的積雪彷彿是來海上的巨浪,被畫家刻畫得極有動態感。漆黑的天宇上,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閃耀著聖潔的光輝,似乎在指引著人們走向生命的天堂。在這幅作品裡,畫中的人物是與遠天、大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人、天、地三者處在了一種滄桑、蠻荒的氛圍之中,生命主題及其氛圍正是在其中被凝聚與凸顯出來的。同時,這些意象在作品中又都被畫家以水墨語言賦予了搏鬥、抗爭與超越意識。多年的實踐,使陳鈺銘憑直覺奔向了生命主題並從具體走向了意象表現,而且這些意象還具有某種象徵意義,生命主題因而可以分為“山野精神”與“民間精神”。

為了信仰在黑暗中跋涉——《夜路》

《夜路》應該歸屬於“山野精神”,生命主題脫離了現實主義的敘述與再現特點,而以一種神秘感與滄桑感,讓人體味到蘊涵在天地自然中的激情,形成了一種關於生命思考的精神背景與文化闡釋。它們超越了“是”與“非”價值的評價,獲得了無限的開放性,進行感覺還原、意識還原,並通過水墨語言去返回到生命的具體狀態,使水墨語言與生命發生最直接的關係,對生命的體驗與思考成為繪畫的靈魂。在這幅作品裡,畫家通過無中心化的平面圖式處理,以及形式構成中的黑、白、灰關係等,體現了在不息的運動感中,隱藏著點燃生命毅力與熱情的“聖火”。

畫面中為了信仰跋涉不止的藏民,以及天真稚氣的兒童,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喜悅與自信。這兩個行走在夜路上的人物形象,其實都屬於對一種“願望”有著強烈渴望的人。於是,在朦朧的生命意識驅動下,他們可以為了信仰在生命的黑夜中長途跋涉。在陳鈺銘筆下,生命的意義被表現為一種價值感受、體驗和判斷。在這一點上,他和叔本華的生命哲學一樣,讓人感覺到悲壯是生命當中的一個揮之不去的主題。生命之所以悲壯,因為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就像“夜路”一樣,儘管對前方的道路一無所知,但還是要一步步走下去。面對茫茫夜色,她們義無反顧,似乎再向前邁出一步便可能掉進溝壑裡,也還是要走。崎嶇、雜亂、荒蕪,這就是她們要走的路。好在,還有月光,還有渴望,屬於每個人的路無論如何總得走下來。

為了信仰在黑暗中跋涉——《夜路》

這幅畫所展現出來的美學意味,和中國古代的哲學不謀而合。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知行合一的實踐理性命題、情景合一的美學命題等都跟生命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這些聯繫,在陳鈺銘的作品中也多多少少有所體現。在他的作品裡,哲學進入了生命,生命融入了藝術,讀他的作品,不難發現在水墨語言中那種生命的沉重與力量,以及在水墨形式語言中實現的對悲劇精神的傳達與秩序的建立

其實陳鈺銘也和他畫中的人物一樣,為了藝術信仰在黑暗的旅途中苦苦跋涉。他的一系列作品,始終沒有離開對人的生命主題的關注,或者說,始終沒有放棄從生命的角度、意義上關注人的狀態。事實上,陳鈺銘對於生命主題有著不倦的、豐富的、長期的表現。這一點在《夜路》中如此,在其他作品中同樣如此。■

為了信仰在黑暗中跋涉——《夜路》

陳鈺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