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周武王死後為什麼要周公而不是姜太公輔政?

忘憂清樂閣主


姜太公是個牛人,他曾出仕商朝。但因為看不慣紂王暴虐無道,辭官隱居在渭水河畔做起了釣翁。

不過,姜太公的賢名遠揚。周文王聽說後,不辭辛勞,親自備了厚禮登門拜訪。在他真誠的請求下,姜太公出山輔佐他。

周文王施行德政,得到了諸侯和百姓的支持。他去世後,他的兒子周武王子承父業,繼續扛起伐紂大旗,最終結束了商紂王朝,建立了周王朝。

可以說,在開國功臣中,姜太公該居首位。他的地位和功績,不光在周王朝得到認可,在後世也是倍受人們的推崇,被尊為百家宗師,肯定了他在政治、軍事、縱橫這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績。

(姜太公劇照)

然而,周武王去世時,卻並沒有把輔佐周成王的重任,交給姜太公,而是交給了周公,這是怎麼回事呢?

說起來,周公是周文王的次子,也是周武王的同胞弟弟。

周公為人忠厚有德,又在諸兄弟中最為孝順友愛,因此賢名在外。

周武王繼位後,便尊姜太公為國師,而周公則被封為輔相。

周公深得周武王信任,無論國事大小,都要和他商議而定。

周公亦不辜負周武王信任,不僅提出“順德謀事”的建議,還在伐紂勝利後,手持大鉞,立於周武王身側,向天下宣佈商朝因紂王無道而滅亡,並擁立周武王為天子。而他也因賢德之名,頗有威望,成為僅次於周武王之下的權臣。

王朝新建,面臨著政權不穩的局面。但周武王卻在這個節骨眼上,一病不起。周公既對周武王的病情非常關心,希望他能恢復健康;同時還代他處理國家政務。

為了能讓周武王恢復健康,周公在求醫問藥都沒有效果後,心急如焚的他,竟將指甲燒成灰溶於水中,並向上天祈禱,希望能代周武王生病。

然而,周公的舉動,並未能挽留住周武王。在建立周王朝第二年,周武王便病逝了。

周武王病逝時,他的兒子周成王才13歲,完全不能應付複雜的政局。因此周武王臨終時,讓周公輔佐周成王。

之所以選擇周公而沒有選擇姜太公,周武王自然有他的想法。

(周武王)

一、周武王忌憚姜太公的權勢。

姜太公早年統領軍權,在政事上也很有成就,因此深得人心,勢力也逐漸強大。周武王在建立周王朝後,頗為忌憚姜太公的權勢。擔心他會擁兵自立,但姜太公畢竟是開國功臣,除掉他,勢必落個“卸磨殺驢”的汙名,說不準會引發恐慌,造成國亂。所以,周武王思來想去,決定通過聯姻的方式鞏固皇權。他迎娶了姜太公的女兒邑姜,並把她封為皇后。

如此一來,姜太公成了周武王的岳父,自然不和他爭權奪利了。

周武王還不放心,又把姜太公封在偏遠的齊地,讓他遠離政治中心。

可見,周武王對姜太公的防範,那可不是一點點。

二、姜太公年紀太大。

早在周文王請姜太公出仕時,姜太公就已是70多歲的人了。

雖說他很有治國安邦的才幹,但輔佐了兩代君主,已經到了80多歲的年紀。可以說,在古代這個年紀已經是非常高壽了,說不準哪天就會壽終正寢。

而周公則正值精壯之年,治國經驗豐富,並不亞於姜太公。因此,選擇周公顯然是最明智的舉動。

(周公劇照)

事實證明,周武王的選擇是正確的。

周公在輔佐成王的事情上,極為盡力。他不光推行德政,還廣納賢才。

據說每當聽說有賢德的人才來拜見他,他哪怕是在洗頭吃飯,也要停止下來,親自去見來訪者。

由於他盡心盡力,百姓都對他非常敬佩。

不過,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卻覬覦皇位,四處造謠說周公想篡奪王位。並勾結紂王的兒子武庚發動叛亂。

周公主動找到姜太公和召公,向他們坦誠地表示自己沒有野心。在解除了姜太公和召公的疑慮後,又和他們共同謀劃,並聯合起來,打敗了管叔和蔡叔,同時平定了武庚之亂。

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叛亂,周公建立了洛邑新城,他又把成為俘虜的殷商貴族遷到那裡,並派兵嚴加看管起來。

由於周公忠心耿耿,他在執政期間,雖獨掌大權,但他並未奪權。而且為開闢周朝盛世,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7年後,周成王20歲,周公按約定將政權還給了周成王。

周成王對周公很器重,再加上週公治理國家有功,因此周成王便將土地肥沃的魯國封給了他。

(參考史料:《史記·魯周公世家》《何尊銘文》)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首先,姜子牙輔助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周武王分封諸侯,姜子牙的封地是齊國,周公的封地是魯國。

周武王滅商朝建立周朝時,姜子牙的年齡已經很大,周武王認為他年老,不想讓她過於操勞,所以就讓姜子牙去封地安享晚年。

其次,姜子牙很用用兵,當時姜子牙的封地齊國,齊國位置很重要,當時那裡還有商朝的屬國,讓姜子牙鎮守那裡,可以安定周朝的東方。

最後,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在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也是立下很大功勞,他和姜子牙一個太公、一個周公,都是周武王最得力的助手。

周公旦不僅能力強,而且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在年齡上也要比姜子牙小,同時周武王在滅商數年後就離開了人世,而當時周公旦不僅是他的弟弟,而且一直在周朝都城輔助周武王。

所以,周武王駕崩後,主要是周公輔政。

而姜子牙被稱為太公,在周武王執政時,又稱他為“師尚父”,可見當時姜子牙的地位之尊貴。同時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最高之官,有參政主軍的權利。

姜子牙雖然不是周武王去世後主要的輔政大臣,但姜子牙封齊建國後,多數時間是在周都做太師輔佐周成王和周康王,同時他的兒子齊丁公也沒有在齊國而是留在周都統領王宮內軍隊。

周成王時期發生管叔、蔡叔、霍叔的三監之亂,這時的姜子牙輔助周公旦,有時坐鎮周都、運籌帷幄,有時帶兵征討,姜子牙又為周朝立下大功。

後來周成王去世,周成王又把太子託孤於姜子牙父子,姜子牙之後和大臣們一起尊太子姬釗繼位,是為周康王。在周康王六年時,姜子牙在周都去世,他的兒子齊丁公繼續輔助周康王。


其實周成王是姜子牙的外孫,而周康王就是姜子牙的重外孫,所以姜子牙和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不僅有君臣關係,而且還是有親戚關係的。


中孚鑑


這個問題,有點通俗或者業餘。

周天子與諸侯和關係,也不想後世想象的疏遠,並且西周後期也是君君臣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關係!

以“禮”為基礎的禮制社會,周禮是得到整個“國人”社會承認的憲政基礎。“天子”身份雖有時凌駕“周禮”之上,但是組織行為為人為改變現象其實是被為放大的。 單純片面發達,往往過剛易折。往往片面發達在理想方面,是吸引人的!現在的人往往對戰國的歷史更加感興趣、並詳細瞭解,相比之下,西周、乃至春秋的歷史是模糊,甚至是神秘的!

現在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在朝在野都是重要的。

牧野之戰後,武王進入商都,分商的畿內為邶、鄘、衛三國,以邶封紂子祿父(即武庚),鄘、衛則由武王之弟管叔鮮、蔡叔度分別管理,合稱三監(一說管叔監衛、蔡叔監鄘、霍叔監邶,以監視武庚)。隨後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諸侯,據記載征服者有99國,臣服652國。
武王四年(約前1046年),武王滅商後,還師西歸,在他新遷的都邑鎬京(即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北灃水東)舉行盛大典禮,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王朝建立後,所面臨的政治形勢相當嚴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統治如此大的區域,擔心諸侯叛亂。為了項固政權,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武王決定按功行賞,調整統治集團的內部關係,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先後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為了控制廣闊的新徵服區,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先後分封的有魯、齊、燕、衛、宋、晉、虢等71個諸侯國。

小邦之君君臨天下,它的內憂外患同時重要,樞臣與疆臣也不可能重其一輕其二!局面的維持需要共同努力。

姜太公作為功勳受封於齊,又是重要的軍事首領之一,維護地方更加重要要。並且與周公旦攜手平定“三監之亂”,這也肯定了其在西周集團中不可撼動的作用。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 [1] ,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 [2] 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其次,“輔佐”用的太機械化。人首先是重要的,然後才被認為是重要的!國家行政中也一樣,以前,看電視說:疆臣坐鎮地方遙控中央視為大逆不道。但是用“輔政”來區別天地同樣不正確!

作為異姓功勳能被封為“公”,相對周室其他功勳卓著根深蒂固的宗親來說,這既是信任又是忠誠的表現!

一方面,齊國位置很重要,一身不能二職;另一方面,周室的家事。

其三,周室的卿室也有很多國公擔任。例如,虢國公、鄭莊公、衛侯等等,周武王留有幼子,在有人才、有機會輔佐幼主的情況下,不用最合適的人用什麼?

一作卿史、卿事。西周春秋時期周天子或各諸侯國的執政官。源於商。甲骨文有官名卿史,見《殷虛書契前編》卷二第二十三頁第一片等。《說文·士部》雲:“士,事也。”西周或為卿的通稱,如:  《書·洪範》:“王省惟歲,卿事惟月,師尹惟日。”或指總領諸卿的執政大臣。如《詩·小雅·十月之交》列舉七個朝廷大臣,以“皇父卿士”為首位。  《詩·大雅·常武》:“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此謂周宣王冊命卿士於南仲的祖廟,受命者為大師皇父,足見卿士即是太師。  《史記·周本紀》:“厲王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用事。”  《詩·商頌·長髮》說阿衡為湯之卿士﹐《尚書·牧誓》說商紂王以群小為其大夫﹑卿士。卜辭及銅器銘文中寫作卿事。商代卿士的記載不多﹐其詳難知。西周置卿士甚早﹐《左傳》說虢仲﹑虢叔曾為文王卿士﹐銅器銘文也見卿事。西周晚期﹐榮夷公﹑虢石父是厲王﹑幽王卿士。周東遷後﹐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俏後有莊公為左卿士﹐虢公林父為右卿士。周王朝卿士的重要職責是率師作戰﹐故《詩·大雅·常武》說周王命卿士南仲領兵伐徐淮﹔春秋初期﹐周桓王伐鄭﹐王率中軍﹐卿士虢公林父﹑周公黑肩將右軍﹑左軍。西周銅器銘文中常寫作卿事寮一詞﹐表明卿士下有掌管具體事務的僚屬機構。  二,春秋諸侯國官制與周王朝相似﹐輔佐國君之重臣也為卿士﹐如楚國的卿士指執政的令尹﹑司馬。其餘諸國多稱為卿。卿為君主之輔佐﹐《左傳》稱“國卿”為“君之貳也”。春秋早期﹐齊國的國﹑高二氏分掌左﹑右軍﹐和西周時周王設左右卿士相似﹐表明春秋時各國之卿皆從西周卿士演化而來。

這說明姜太公軍事政治才能是有的,但也不能讓其他實力派滿意,畢竟,但是天下,最有實力的是姓“姬”的。

最後,說明一下,後世以證明:周公是成功的,但不代表姜太公也能這麼做,也能成功!

不以姜太公為輔政,不說明姜太公不如周公在朝政中重要!

周公是姬發的親弟弟,有能力,忠心輔佐王權,而這這天下最有實力的姓姬、又面臨反叛,周室必須團結,姜太公能為得力干將,不能統帥大局做了姓姬家!


話史煙雲


姜子牙一直在鎬京輔佐啊,

當時實際上是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三人輔政,大致排名是周公旦、召公奭、姜子牙,

成王時,自陝地(今河南陝縣)以西,由姬奭(太保,三公之一)主管;自陝地以東,由周公旦(攝政)主管。

而姜子牙當時是太師,也是三公之一,沒有就藩,和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在鎬京輔政。


南朝居士


你們搞錯了,周武王死後姜太公也是輔政大臣之一。

當年周武王駕崩,給兒子留下了四位 輔政大臣,分別是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以及太史佚,他們也被稱為“周初四聖”

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於後,是史佚也。與周公為道,大公為充,召公為弼,同列而總謂之四聖。——《史佚書》

只不過,這四位裡面也得分個主次,其中權力最大便是周公旦,他輔佐周成王建立成周,鞏固的新生的大周。其次則是召公奭,他坐鎮鎬京,治理宗周,同樣是功不可沒。當時的周王朝周公旦和召公奭“劃陝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

總而言之,在周成王的成長道路上,周、召二公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相較而言,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則沒有那麼大的存在感。那麼作為武王伐紂的最大功臣,一朝丞相,姜太公為何不能稱為“四聖之首呢”,他比周公劣勢在哪裡?

歷史君分析應該有以下四點原因:

第一點原因:周公關係方面更親密。

這兩個大臣在朝廷中的地位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不過他們跟王室的關係就有很大的不同了。周公是武王的親弟弟,這種血緣關係算是親情裡面最深刻的一種,一般人最信任的人也往往是自己的同胞兄弟。

而姜子牙雖然在開國過程中有著非常卓越的貢獻,但是真要論起關係,他和王室之間還是非常“平淡”的。雖然他也是周武王的岳父,但周成王卻不是他的外孫。一個偽外公和親叔叔,應該選誰,無需多言。

而且武王去世的時期周朝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家需要的是維持政權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自然首選讓自家人掌握權力,這也是符合常理的事情。

託孤自家人這種事兒在歷史上不少見,最出名的就是三國時的曹魏了,從曹真到曹爽,大權在握的永遠是曹家宗室,只不過曹爽是個膿包,被司馬懿奪了權。

第二點原因:姜子牙的“續航”能力稍微差了一些。

為了讓國家實現長久的安定,統治者以及輔政者的身體因素也是需要考慮的一方面,如果國家政權一直都處在交接的過程之中,那麼想實現穩定也是不可能的。

其實從威望和品質方面來看,二人都是有能力勝任輔政大任的,不過姜尚在那時的年紀已經達到了70歲左右(也有說五十多歲),按照古代的平均年齡來看,這種年歲的人絕對稱的上的高壽老人,雖然高壽是一件很吉祥的現象,但是這其中也存在很大的隱患,萬一姜尚在輔政以後突然去世,那麼國家也會有些動亂。

而周公此時正值壯年,在“續航”方面更加有保障,所以武王還是選擇了後者。

第三點原因:周公能力太過出眾。

我們歷史上的很多學者都對此人有著很高的評價,賈誼曾經提出過這樣的說法,他認為周公在黃帝之後以及孔子之前的這段歲月裡面稱的上的“第一人”,通過自己獨特而又嚴厲的執政手段,他讓新成立的政權政治清明、百姓多受教化,一手締造出國家文化經濟強盛的局面,這樣的人才武王怎麼可能讓他埋沒?

更何況二人還有一層親情關係。

第四點原因:武王之死太過突然。

周朝時期特別相信“天命”一說,武王更是被宣傳成了一個受上天眷顧的“天命之君”,在這樣的烘托之下,幾乎沒有人想過天子也會有死去的一天。

雖然武王自己也明白逃不出生老病死的輪迴,但是他並沒想到自己的生命會如此快速的終結。在他垂危之際,姜尚已經走在了就國的路途之中了,如果不快些安排好後事,那麼自己死後可能會出現很多的變數。在這種緊迫的情況之下,他只能果斷的找來自己的兄弟託付後事,而這一切都因為他對死亡準備不夠充分。

綜上所述,本次輔政的選擇是有很多基礎條件的,而當這些條件綜合起來以後,周公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白話歷史君


西周時期第一手資料比較少,要想弄清楚具體情況還是有點難度的。不過呢,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策略對現有的資料進行一番排比。關於成王初年的第一手資料主要是少數青銅器,隻言片語,偶爾會提到“周公”。二手資料分為三大塊,第一塊是《尚書》、《逸周書》類資料,這些記載相對詳細一點,而且權威性比較高。第二塊是春秋戰國時期人物的討論,權威性比前者稍微低一點,但也可參考。第三塊是漢代之後的人們的討論文字,相對而言比前兩者權威性更降了不少,而且還有干擾,需要儘量少用。

下面咱們就按照這個思路把信息整合了看看。周武王死後,武王的一群弟弟們開始陷入內鬥的境地。管蔡兄弟抱團擠兌周公,周公的職務是太宰,放現在來說就是王室總管,還算不上後世的宰相,但可以用“王”的名義發號施令。西周初年官僚體制還不成熟,王室總管想管天下事,還需要有軍中大佬支持。但管蔡兄弟和周公卻幹上了,周公不得已暫時下野避嫌,但是暗中聯合召公、姜太公等其他大佬,最終把管蔡兄弟和商朝殘餘分子打成一黨連鍋端了。姜太公是太師,在當時算是軍隊統帥,主要偏武。召公是太保,這個官是為他特設的,說明周公為了拉攏他,與他分享權力。先秦尚武時代,對於“輔政”這種政治角色的影響力並不是很看重,不如實際兵權來的直接。

同時記錄王和周公的《禽簋》拓片


大意覺迷


周朝開國的那段歷史,由於被儒家(包括史學家司馬遷)過度美化,其實有一些東西是被掩藏起來了的。包括周武王讓周公輔政,而不是姜子牙輔政,其中就有非常多值得玩味的東西。

(周武王)

有人說,沒安排姜子牙輔政的原因,是因為姜子牙太老。但事實是,那時候姜子牙還十分健康,而且史書記載他活到了139歲。雖然這個年齡可能不太靠譜,就像史書上記載彭祖活到800歲不靠譜一樣,但至少,他活到了周成王都去世了,而周成王的兒子周康王都繼位六年了才去世。由此可見,他確實比較長壽,也不老。

有人說,沒安排姜子牙輔政,是因為姜子牙在他的封國裡。確實,周武王獲得天下以後,便開始對姬姓宗親及功臣進行封國,並且對所有獲封的諸侯說,讓他們去把國家安定好後,就趕回來彙報。姜子牙去了齊國,只用了五個月就把國家安定好,然後趕回鎬京彙報。在所有諸侯中,他是回來彙報得最早的一個。此後,他就一直留在京城鎬京,基本上沒回齊國去過。而周武王是在鎬京登基三年後去世的。也就是說,他去世前,姜太公正在鎬京。然而,他為什麼卻不讓能力卓著的姜子牙輔政呢?

這不能不讓人猜疑,周武王是否對他的岳父姜子牙有些不信任。

不夠信任的疑點,除了上面說的沒讓姜子牙輔政外,還有一些原因。

(治理齊國)

比如,姜子牙的封國,在最邊遠的地區。齊國在春秋時期,經過管仲的經濟改革以後,成為了一個富國。但是,在西周初年,那裡絕對是一個貧瘠邊遠的地方。而且因為靠近萊國及東夷。萊國是商紂王的屬國。東夷曾經被商紂王猛打,西周初年的時候,還和商紂王的兒子聯合叛亂。可以說,姜子牙的封國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地方。作為興周滅商的第一功臣,為什麼卻獲得了這麼一塊封地呢?

再比如,周武王在封國的時候,為了防止諸侯們造反,都要讓諸侯的兒子們留在鎬京。這種做法,從某種意義上,相當於留下人質。(這種留人質的制度,直到戰國後期都還很盛行。)不過,其它諸侯留在鎬京的,都不是嫡長子,只有姜子牙留在鎬京的是嫡長子姜伋。要知道,嫡長子對於信奉周禮的周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姜子牙的嫡長子留在鎬京,是姜子牙主動安排的?還是周武王要求的,現在已經搞不清楚了。不過,這事可以分析。若是周武王要求的,顯然代表著非常提防姜子牙。若是姜子牙主動要求的,也說明姜子牙明白他所處的環境,才會這麼做。

(姜子牙)

又比如,姜子牙到封國去,只用了五個月就把國家搞好,迅速回京。而周公的兒子在魯國,幹了三年,才回來彙報。姜子牙那麼快回來,是他向周武王表明他能力很強呢?還是他擔心周武王會猜疑他呢?這事也很值得玩味。他表明了他能力很強,周武王卻不用他,這事就更值得玩味了。

後世對於周朝初年的分封制,多有讚美。尤其是儒家,更把當時的政治制度和禮儀制度當成是最高典範。但是,也不能不說,正是因為周初實行的這種制度,造成了後世春秋戰國這樣的亂世。

個人感覺周武王當時有可能也預想到的分封制的不妥之處,也存著朱元璋一樣想法,讓自己的朱姓王朝萬年永固,只是沒有朱元璋的殺伐果斷,只是把把姜子牙打發到最貧瘠的東方,讓他接觸不了王權吧!這也是周武王不安排姜子牙輔佐周成王,而安排周公旦的原因(後世我們經常提到的周公解夢就是這位哦!也是鼎鼎大名,周公旦)以上內容希望可以幫您解惑!





熱愛古文化的小青年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諸弟弟中,周武王最器重周公旦

周公旦是是周文王昌的第四子,周武王發的弟弟。

在周文王諸子中,武王發與周公旦是最出類拔萃的兩個。據《史記》載:“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周公旦從小在孝行與仁德兩方面,在諸兄弟中是最為突出的。周武王對這個弟弟最為器重,自從繼位後,就把周公旦視為左右手,朝中許多政事都交由他處理。周公旦兢兢業業輔佐哥哥,在推翻商紂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在周武王打敗紂王后,入殷都時,武王乘坐御馬車,周公旦手持大鉞侍立一旁。在古代,大鉞是權力的象徵,可見他在武王心目中的份量。

當時,擺在周武王面前的一大問題是如何處理殷商俘虜。姜太公認為應斬盡殺絕;召公奭認為應殺掉有罪之人,釋放無罪之人;周公旦則表示:戰爭都已經結束,不如讓他們各自回到自己的家裡,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論他是舊政府的臣民還是新政府的臣民,只要有仁義德行就能得到器重。

周公旦的見解,讓周武王大為讚歎,認為這個弟弟有“平天下”的能力。

第二,周公輔政,不是在周武王死後,而是在生前

題主問說:“周武王死後為什麼要周公而不是姜太公輔政?”其實這裡有個錯處,周公輔佐朝政,並不是在武王死後,而是在武王生前。

周滅了殷商後,武王分封功臣及弟弟,主要有以下幾個:封太師姜尚於營丘,國號為齊;封弟弟周公旦於曲阜,國號為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弟叔鮮于管;封弟弟叔度於蔡。一般來說,被封為諸侯,就要前往自己的封國。

姜太公、召公、管叔、蔡叔都前往封國,只有周公旦並沒有到魯國,而是留在朝廷。這是因為周武王對這個弟弟的政治才華十分欣賞,把他留在朝廷,輔佐自己治理國家。應該說,武王對這個弟弟是特別偏愛,這個恩典是其他兄弟都沒有的。

武王在世時,周公旦的地位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武王去世後,他輔佐新王,是順理成章之事。

第三,周武王為什麼沒讓姜太公輔佐新王?

兩個原因:

其一,姜太公太老了。姜太公遇到周文王時,就已經年過七旬。從那時到周武王滅掉殷商,又過了十幾年了。這時的姜太公,估計都已經九十歲了,行將就木,還能讓他輔佐新王嗎?

其二,姜太公是著名的陰謀家。

大家都知道“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當初他就是用直鉤釣魚以吸引眼球,成功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史記》的寫法十分有趣:“以漁奸周西伯。”“奸”者,奸計也。

《史記》還這麼寫:“周西伯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注意這裡說的,後世談“陰謀”、“陰權”都是以姜太公為祖師爺。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陰謀家,我這是說的“陰謀”是不含貶義的。

姜太公搞陰謀的本領,在戰爭時代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到了和平時代,那就得防著點了。大家想想,周武王能放心讓老謀深算的姜大師去輔佐新王嗎?


君山話史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姜太公是周武王的老丈人。如果周公旦篡位,江山還是老姬家的;如果姜太公篡位,江山就是老呂家的了。姜太公能力太強,他如果輔助周成王,想要篡位,就算周武王再世也無法阻止。因此周武王將姜太公分封到齊國,且讓姜太公立刻啟程去齊國主政,非王詔不得返都。周武王滅商後就病重在床,周朝大政實際是周公旦與召公奭在主持,此兩人皆武王親弟弟。

周公旦是周武王最器重的一個弟弟,當年大哥伯邑考被商紂王制成人牲分食給眾諸侯,周武王與周公旦都是親眼所見的。周武王在反商過程中,心理壓力極大,經常做惡夢(估計是夢見自己兵敗,下場跟大哥伯邑考一樣),周公旦每天都給周武王解夢,並將解夢的說辭發展成一套道德理論。周武王死前讓周公旦輔政,就是深知周公旦的執政能力強,道德水平高,不僅會將周朝治理得興旺發達,還可以保證他不會奪周成王的位。

《淮南子·齊俗訓》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尚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

從以上週公旦和姜太公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兩人的治國理念是不同的。周公旦是宗法血緣關係治國,姜太公以賢人尚功治國。姜太公的治國理論在現在看來是高於周公旦的,但是在周武王看來,周公旦的宗法血緣關係治國更可以保證兒子周成王的君位穩當。姜太公如果發現周成王不可輔,說不定會直接廢掉周成王,自立為王,畢竟姜太公舉賢而尚功,天下雖大唯賢者居之。周公旦不會那樣想,他會根據嫡子繼承製確保周成王的王位無憂,那怕周成王是一位昏君也不會廢他。退一萬步講,周成王時昏君,周公旦廢了周成王,他也會選擇周成王的賢子繼承君位。

姜太公出生於羌族,周王朝髮根於周族,兩族的關係並非良好。商朝之時,周族得到商人的技術支持(青銅冶煉技術),於是周人替商朝捕捉羌人用於祭祀。商朝十分喜歡祭祀祖先與上天,祭祀品除了牛、羊、豬外,還包括人,而人主要從戰俘與奴隸中來。周族長期抓捕羌人用於商朝祭祀,因此兩族關係不好。如果姜太公主政,再利用羌人的勢力顛覆周朝,那麼武王滅周的故事將重演。這也是周武王不用姜太公輔助的原因之一。


大秦鐵鷹劍士


在我看來,其實是周武王想要擺脫父親一輩的影響,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直到現在依舊如此。不要跟我說什麼聖人明君,只要是人,只有有能力的人和沒能力的人。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兩個點的考慮,但不從問題正面回答。

一、周武王把姜太公下放到地方的用意

首先,周武王滅商後,就把一代功臣、開國元勳姜太公封到東夷之地,國號為齊。這有什麼用意?



第一、您勞苦功高,年齡也大了,該退休享受清福了,國家內部朝政不需要你了,可以去地方上為百姓造福,為朝廷創收。這其實是權力的名升暗降。前期的姜太公在地方上權力不大,一直到三監之亂,淮夷反叛,才授予他征伐諸侯的權力。

第二、把姜太公封到齊地,其實有重大的軍事戰略意義-解決東夷問題和監視商朝遺民,在當時看來只有姜太公能勝任這一項艱鉅的任務。周滅商時,商朝的主力部隊都在和東夷人打仗。商朝人都沒辦法,更何況於你小小的周國?



武王給姜太公畫了一個美味的大餅,還得靠他自己得到這塊大餅。姜太公果然是有本事的人,回到家鄉沒幾年,因地制宜,簡化禮儀,在山東大地上建立起一個巨無霸國家的雛形。這樣東夷人的問題就解決了,山東也就納入了周朝的版圖裡。

其實,武王死後,周朝迎來了一場劫難。首先,國家重臣三監裡的管叔、蔡叔、霍叔聯合紂王的兒子武庚發動叛亂,隨後東夷蠢蠢欲動,淮夷也直接反了。這是一個多事之秋,周公旦統籌朝廷內部,與姜太公合力征伐,最終完美地解決了這場浩劫。



而周武王也不放心姜太公子孫以後會不會像周滅商那樣取而代之,又把四弟周公旦分在了同一區域,建立魯國。

同時,在齊國旁邊又封了四個弟弟進行包圍。北面有召公爽的燕國,東邊有六弟曹叔振鐸的曹國、七弟郕叔武的郕國、十弟冉季載的冉國。立國初期,大家的資本都一樣,不存在東周時代的大國小國之分。



第三、姜太公是哪裡人?先秦古籍裡一般認為是東海人,也就是東夷人。以東夷人制夷,周武王比清末洋務派更懂這個道理。果然獲得了巨大成功,比商朝只武力解決聰明多了。同時,其中也不免有把姜太公趕回老家的嫌疑。

二、提拔宗室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

周武王在位15年,滅商後只活了2年。姜太公是一個可怕的人,是百家之師,又是父親時期遺留的重臣,在自己當政時又當了13年的丞相,其實是周國第一權臣。而武王繼位也至少30出頭。

如果自己死後,還讓他執政。不僅會加大姜太公的聲望(文王的老師、周室的外戚),也會堵死後麵人才的出路,喪失了造血機制的能動性。對於一個國家的掌舵者是絕對不允許的。姜太公活了136歲,熬死了六代周王。可見周武王忌憚是不無道理的。



還有人很少知道,姜太公其實是周武王的老丈人,女兒邑姜是武王的王后,也就是說姜太公是周成王的外公。所以,頭條上回答說親疏有別有點可笑。

周武王早就謀劃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很快物色到以弟弟周公旦、召公爽為代表的宗室力量。這群人不僅是周朝的宗室們,而且還十分有才。加以時日(15年)培養,定能是以後朝廷的中流砥柱。




果然,武王的眼光不錯。周公旦在其日後輔佐幼君的日子裡,治理朝政是相當的賣力,也是相當的出色。從選拔人才,到三監之亂,處理地都遊刃有餘。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說。而且,這一股宗室力量對於朝廷是十分忠心耿耿,百利無害。

周朝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家天下形態的朝代。宗室執政貫穿了周朝八百年,也影響了春秋時代各國諸侯們。直到法家的到來,才開始衝擊著宗室對於朝政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