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鄉情散文:年味兒


鄉情散文:年味兒


過去那些年,一進臘月門兒,城市鄉村裡連空氣都溢滿“年”的味道。

一聲聲豬叫,吵醒了房簷下貓冬的麻雀,撲楞著翅膀把拽出來炊煙縷縷;偏廈的碾房裡小毛驢戴著矇眼,一圈圈地轉著,把大黃米磨成金黃色的面;生產隊豆腐坊裡熱氣騰騰,對面看不見人,一板板大豆腐,顫巍巍,油汪汪,誘人流口水,家家戶戶一天天忙的一刻都不消閒。

臘月二十三的“小年”以後,年的味道更加一天比一天濃。饞嘴的孩子,扯著日曆牌,一天天往前翻頁。大人們每一天都在重複著多少年傳下來的“說道”:小年這天晚上,把供在廚房裡的灶王爺請下來,在灶坑門簾前焚燒掉,邊燒邊叨咕,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後,從臘月二十四開始一直到大年三十,發麵蒸饅頭,掃房,糊牆,洗衣服,烀豬肉,寫對聯,豎燈籠杆......一家人從早忙到晚,雖然很累,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盼頭:過年。

過年,老百姓最快樂的一個日子,是期盼幸福和轉運的日子。有病的人,盼望過年以後病就好了。沒有錢的人,盼望過年以後就可以掙到錢。很多欠別人錢的人,常常對債主說:“過了年我就還你錢”。好像過年的時候,華佗能夠來把人的病治好,財神爺趙光明能把錢撒到千家萬戶。


鄉情散文:年味兒


準備過年,為的是過年這天有一種儀式感:辦年是過年前期的準備過程,辦年的過程是最有追求感,慾望感。農村人套上大車小輛到城市裡去買辦年的年貨,不管物價有多貴,過年的必需品,花錢一點也不吝嗇。城市裡的“年貨大街”,一條街全是年貨,全是人,走路都費勁。凍梨,凍柿子買半面袋子,守年夜的時候不空嘴。紅紙,五彩紙也必須買,寫對聯,春條,刻掛錢必須用。還有鞭炮也是必須買的,過年不放鞭炮等於沒有過年。鞭炮要買“響”數多的,他家買一千響,他家就要買五千響,接神的時候,誰家放的鞭炮多,大家都羨慕。還有那“二踢腳”的雙響子,是小孩子最愛,那長杆的“鑽天猴”,同年畫捆在一起,放在狗皮帽子前面的帽遮上,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在計劃經濟時期時期,為了買到過年的緊俏商品,大家都千方百計“走後門”。那個時期,在食品部門工作的人特別吃香,可以優先買到小雞,雞蛋,魚,豬下水等市場上商品,連大豆腐,幹豆腐,瓜籽,糖果,香菸都是憑票供應。農村人想買到這些商品就必須求城市裡的親戚找人批條,在城市裡有親戚的戶,在人們的眼裡就是“打腰”,說話都硬氣,走路腰板都挺的很直,在辦年的時候表現最明顯:看看,這是她二姨給批的。那個是她舅媽找人給買的,讓人羨慕得眼睛發紅。

過年儀式感表現在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晚飯最重要,再貧窮的人家也要弄四個菜,雞魚肉蛋不能少。準備很長時間的東西都要留到這一天來吃,新衣服也要等到這一天來穿。


鄉情散文:年味兒


家家戶戶院子打掃的乾乾淨淨,屋裡收拾得利利索索。老祖宗家堂供在屋中央,香菸嫋嫋,形成一種神聖神秘感。在晚飯前,全家人都要按照輩份來給老祖宗上香磕頭。然後,給健在的老輩人磕頭,放鞭炮,一家人團團圓圓吃過年飯。那種喜慶的氣氛沖淡了平日裡的憂愁,卸去了身上的所有負擔,舒展開了一年躬身的腰板,從心裡往外溢出來快樂和幸福。

過去半夜接神的儀式非常窿重,也是除夕夜最高潮的氣氛。按照老祖宗的規矩,接神的時間應該是零時。但是,人們越來越聰明,心眼也越來越多,大家為了搶財神,都提前進行,一家比一家提前,都怕財神讓別人家搶去。接神之前首先要祭祖。祭祖的時候,長輩人跪在祖宗牌位前,依次是後輩人,燒香,嗑頭,禱告等。按照約定俗成的規矩,婦女們不參加祭祖,所以男人們祭祖的時候,她們就開始忙活飯菜。

祭祖之後,全家人開始到外面來接神。這個時候,家家都把大門、房門敞開,迎接財神進門。接神的儀式在院心舉行,擺上家用的桌子,供上祭品,點上香,然後由全家中最長者主持。按照迷信的說法,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大家按各方位嗑頭後,肅立待香燃盡,再叩首,最後將香,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備好的盆內焚燒,開始放鞭炮,氣氛一下子濃烈起來,火光,鞭炮的光焰照亮了整個院子,家家相接,整個村子都亮堂堂的,烤得院子裡暖烘烘的。全家人有的燒紙,有的放鞭炮,說各種吉利話,家家戶戶接回家了天神、地神、財神、灶王神等,進屋吃餃子,開始真正過大年了。


鄉情散文:年味兒


老輩人接神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不能忘記接姜太公來過年,據說,當年姜太公封神時,忘了給自己留個位子,當除夕晚上諸神歸位後,他卻沒有了落腳的地方,老百姓可憐他,給他立個燈籠杆,讓他在燈籠杆下過年。說來姜太公也太死心眼了,傻得叫人可憐,為什麼不以權謀私給自己先謀個好的位子?看來,以權謀私是從外國傳來的,咱們老祖宗自古以來就是為政清廉的。老百姓喜愛為政清廉的人,每逢過年,都惦記著無家可歸的姜太公,把燈籠杆底下打掃得乾乾淨淨,把姜太公接回來過個舒服的年。

神接回家了,大家進屋開始給自家老人拜年,少輩的人要給父母,爺爺奶奶嗑頭,有錢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都給幾分錢壓歲錢,沒有的就不給了。然後,一家人開始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餃子,大家樂樂呵呵地尋找能夠吃到“包錢”的餃子,好一年有財運。此時此刻,人間天界一同歡聚,其樂融融。大紅的燈籠,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供臺上燈光,整個村莊都籠罩在歡樂中,人們又迎來充滿希望新的一年。

大年初一,吃過早飯,各家各戶的年輕人開始給親戚

拜年。大街上,人們互相見面時,第一句話就說:過年好!就這樣,一直到正月十五,年味兒才漸漸地淡去,人們開始了平常日子的生活。

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已經不缺吃少穿,過年吃喝穿戴與平常一樣,平常日子與過年沒有太大的區別。環境保護的需要,不允許放鞭炮,沒有了接神環節,拜年也就是動一下手機,沒有了儀式感,少了許多歡樂,年的味道一年比一年淡。

國家需要儀式感,國慶節要搞閱兵,家庭同樣也需要儀式感,否則,天天都過平常日子,人會疲憊的。在繼承中發展,把年過的有滋有味,讓年味濃起來,是每個人的企盼。


鄉情散文:年味兒


鄉情散文:年味兒


鄉情散文:年味兒


鄉情散文:年味兒


鄉情散文:年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