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教育局 薛揚州:故鄉的樹

有村必有樹,樹是故鄉的一部分,它點綴了故鄉的四時風景,增添了生活的韻味。正如唐代詩人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中說,“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綠樹環抱著村子的周圍,與青山互為映襯,增添了鄉村的四時之美。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教育局 薛揚州:故鄉的樹

故鄉的樹不只生長於村子外圍,還生長於田間小路兩旁,如城市的行道樹,高大、筆直、蔥綠、茂盛。這些綠色的屏障把田地分割成整齊的方塊,又把這些方塊邊緣鑲成綠色,像美麗的棋盤一般。還有的樹生長於山間,莽莽蒼蒼,翠綠一片,是村莊極美的背景。至於那些生長於房前屋後、庭院內外的,不僅把房屋淹沒在濃蔭翠綠之中,還吞吐裊裊炊煙,蘊含百鳥爭鳴,與村莊、村民、鳥類和諧統一,搭建起恬淡閒適的田園生活。

故鄉的樹既是鄉村的容顏,又是鄉親的精神內核。山上植松柏,松柏萬古長青,保佑子孫身體健康代代繁衍;田間種白楊,白楊高大茂盛,為莊稼遮擋風沙、冰雹,盼望年年好收成;庭院內種桃樹,據說能驅兇避邪,保佑一家平安;庭院外種洋槐樹,每到槐花夜放時,滿院清香撲鼻,一家人圍在圓桌邊喝茶邊聊天,享受著生活的和諧幸福;門前栽柳,清明折幾枝柳條插在門前,這是延續一種古老的習俗,鄉親恪守古風古訓,純樸安然。到了麥收季節,中午天氣炎熱,柳蔭遮蔽火辣辣的太陽,二三鄉民相聚樹下,享受著從山間、田野、小河刮來的涼風,眼前是黃燦燦即將豐收的麥子,耳邊傳來布穀鳥清亮悅耳的叫聲,莊稼人滿心的安然。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教育局 薛揚州:故鄉的樹

我家後面有一棵幾個人都摟抱不過來的大黃芽樹,相傳是太爺栽下的。盛夏時濃蔭覆地,遮蔽了七八分地的面積,勞碌了一天的鄉民聚在這裡休憩。曾任鄉村塾師的二爺爺擺開“杏壇”,引經據典地講國學,繪聲繪色地講三國、水滸。穿山的夜風掠過樹梢,給鄉民帶來陣陣清涼,在聽講的滿足中酣然入睡。只要一提起大黃芽樹,附近村莊的村民無人不知,樹成為鄉民的精神皈依。

樹還是鄉親的衣食父母。松柳槐榆、桑楊棗桐,每種下一棵樹,便種下一點生活的希望。莊稼人土裡刨食,想換一點錢談何容易——楊樹長得快,也好賣,每年外地人來收購,不用費力就能換來錢;柳樹生性綿軟,但不怕刀斫斧砍,是做案板、切菜板的上等木材;洋槐開時滿院清香,可以蒸著吃、煎成餅子吃,又當飯又當菜,吃後滿嘴留香;松樹長得慢,但木質堅硬適合做硬料,種子還可以入藥。鄉親把散落一地的松球撿回家,晾曬乾,除去松殼留下種子,單等收山貨的人來收。賣一茬松子幾乎等於種一季莊稼,能給家裡辦一件大事,餘下的松殼還可以做引火柴。早晨的鄉村裊裊炊煙升起,空氣裡氤氳著松脂的香味,令人心曠神怡。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教育局 薛揚州:故鄉的樹

故鄉的樹與鄉親的生活緊緊相連,它是故鄉內涵中極重要的一部分。爹走了,娘走了,樹還在;只要樹在,故鄉就在,家就在。每當久離家鄉回來時,還沒進村,遠遠地就看到了故鄉的樹。那枝頭的綠波,那婆娑的樹影,依舊飄蕩在遊子心頭。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教育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