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古代中國文化歷史知識點總結

【核心解讀】


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演變歷程(以儒家思想發展為線索)

1、冷遇與創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1)背景

①物質條件: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推動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②政治條件:分封制崩潰,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士大夫崛起

③階級條件:新興地主階級興起,“士”的活躍並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條件:私學興起,學術下移,由“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

(2)內容

古代中國文化歷史知識點總結

(3)意義:中國歷史上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2、沉重挫折(秦)——焚書坑儒(思想文化專制政策)

3、改造與正統(漢代)——董仲舒新儒學

(1)含義:董仲舒把諸子百家中的道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

(2)目的:為了適應統治者的需要,維護封建統治

(3)內容

古代中國文化歷史知識點總結

董仲舒新儒學給統治者披上神聖的外衣,政治上主張實現大一統,以加強君權,維護君主專制;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維護思想上的封建專制。

(4)特點:新儒學以儒學為基礎,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諸子百家,具有神學色彩,其哲學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義的

(5)評價

積極:政治上,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思想上,使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正統思想,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極:維護封建專制等級秩序,具有神學色彩,是唯心主義,其主張愚民政策,成為後來歷代封建統治者維護統治的思想工具。

4、衝擊與挑戰(魏晉至隋唐)——佛道盛行、三教合一

5、轉型與成熟(宋明)——宋明理學

(1)背景:儒學的困境與儒學復興運動

(2)內容

①創立——北宋五子

A、 周敦頤為理生萬物的理論提供了依據

B、 邵雍為理學的建立開闢了道路

C、 張載開創了理學中的“氣學”一派,是理學中唯物主義的傑出代表

D、 程顥、程頤確定了理學的最高範疇“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養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②成熟——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A、思想主張:理氣論、道統論、心性論(存天理、滅人慾)、格物致知

③新發展——陸王心學

A、陸九淵:心即理也、發明本心

B、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

(3)評價

①積極: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奮發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

②消極:維繫三綱五常專制的統治,維護封建等級秩序,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


6、批判與繼承——明清早期啟蒙思想

(1)背景

①政治上: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

②經濟: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③思想:理學僵化,八股取士使文化專制加強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古代中國文化歷史知識點總結

(3)特點

反傳統、反教條,反對封建專制,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

(4)性質:反封建的民主啟蒙思想

(5)評價

是中國古代中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批判地繼承了傳統的儒學,構築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促使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衝擊了封建專制,帶有早期啟蒙性質,深刻影響關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

沒有提出新的社會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沒有動搖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


二、古代中國的文學藝術

1、古代中國文學主流形式

(1)演變

古代中國文化歷史知識點總結

(2)認識: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經濟繁榮為文化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政治狀況為文化發展提供社會環境。

(3)趨勢:世俗化、大眾化


2、文字的演變與書法藝術

(1)文字演變及其趨勢

①演變:刻畫符號——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

②趨勢:由繁到簡;字形字體逐步規範化、穩定化

(2)書法藝術

古代中國文化歷史知識點總結

(3)京劇

(1)形成與發展

①形成(道光年間):“徽漢合流

②成熟(同治、光緒年間):同光十三絕

(2)特點

①京胡、二胡、笛子、嗩吶等管絃樂器和鼓、板、大鑼等打擊樂器伴奏。

②生、旦、淨、醜四大行當;化妝都有一定的譜式。

③唱、做、念、打結合;獨具特色的藝術體系。

④表演有程式性和虛擬性,虛實結合,形神兼備。


四、古代中國科學技術與思想

1、古代中國科技成就

(1)四大發明

古代中國文化歷史知識點總結

(2)影響科技發展的原因規律性分析

①政治因素(國家統一、政治清明、政策等)

②經濟因素(農業、手工業長期領先等)

③開放因素(民族交流和對外交往)

④個人因素(科學家的智慧和勞動)

⑤歷史因素(科技的繼承與創新)

⑥教育因素等等


2、古代中國科技思想的特點

重人文輕理論、重實用、重經驗。中國古代科技建立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基本上是經驗的產物,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



【知識昇華】

一、諸子百家思想的貢獻與現實價值

1、儒家“仁政”等思想,具有和諧意識同,對於調節人際關第、社會穩定具有積極作用,對今天倡導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鑑意義;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也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2、道家無為的思想,對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大的現實價值。道家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


3、法家的法治觀、改革觀,對於當今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來說,具有借鑑意義。


4、墨家的“兼愛”、非攻等思想,對今天人們所追求的平等博愛、和平和尊重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全面理解儒家思想及其發展

1、不同時期的儒家思想

(1)先秦儒家思想的特點

先秦儒學關注現實問題,主要是一些政治上的治國原則和道德準則,強調道德的感化,具有理想化色彩。

一是都談論人性。孔子“仁”的思想包含了對人性的看法,孟子與荀子分別是性善論與性惡論。

二是都主張以德、禮治國。如孔子提出以德治國,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2)漢代儒家思想

漢代儒家思想經過董仲舒的改造後,融入了道法兩家思想,以及陰陽五行思想,具有神學色彩,新增了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的主張。適應了漢代鞏固大一統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時代要求。

(3)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把傳統儒學從“天人感應”的神學傾向中解脫出來,使之哲理化,思辨性更強,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4)明清儒家思想

明清早期啟蒙思想並沒有跳出儒學範疇,是在新時期、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發展,即在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特定歷史條件對儒學的批判與繼承,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批判儒學當中不合時宜的君主專制、重農抑商等思想,抨擊君主專制,主張工商皆本和經世致用等。


2、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比較

(1)相同點

①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

②思想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理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③影響相同:都有助於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

(2)不同點

①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陸王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本心是“理”,是主觀唯心主義理學。

②把握“理”的途徑不同: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克服私慾,恢復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三、中國古代科技與近代科技的區別

中國古代科技建立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基本上是經驗的產物,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

西方的科技是與機器大生產密切相連,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注重事物發展的規律。是科學實驗的產物。


四、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的原因(衰落原因)

古代中國科技長期以來是領先於世界的,明清時期卻落後於世界,與社會環境、建制度的阻礙有關。其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

1、經濟:封建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

2、經濟政策:封建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壓制工商業發展。

3、政治:君主專制強化、八股取士、文字獄文化專制政策禁錮思想,摧殘文化。

4、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中西正常文化交流,使中國失去吸收外來先進科技文化的條件。

5、傳統:傳統價值觀念的約束。長期重文輕理。科舉考試主要考詩賦、對策等,不利於科技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