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孩子的未來是父母預言暗示的結果,這樣的預言才能放心用

如果對孩子長期進行消極暗示,就會象蛀蟲一樣一點點蛀空孩子的自信之樹。孩子長期生活在不自信的狀態裡,在學習或做事過程中,就會一邊學習或做事,一邊檢驗自己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蕙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語文、數學都還不錯,而上了四年級,數學成績就落在別人後面了。小蕙也很努力的,她爸爸也親自輔導過她,但還是沒多大進步。媽媽整天都愁眉苦臉的。家裡有串門的鄰居來玩,說起孩子的事兒,也不管小蕙在旁邊,總是對鄰居說:“我家小惠看來數學就是不行,象我小時候一樣,我的數學也不行。”

直到小蕙上了初二,小蕙的數學成績還是上不去,同時也越來越不喜歡數學。媽媽說要多花點時間把數學趕上來,這樣明年中考才不會拉下太多的分。可小蕙卻說:“反正我的數學學不好,我其他學科學好一點就行了。”

二、心理知識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效應。

意思是:起初只是一個預言(而不一定是事實),但是由於被預言者預期這一預言將會實現,所以他們的行為就會顯示出某種傾向性,也就是不自覺得地向預言靠攏,而正是這種傾向性導致這個預言得以實現。

孩子的未來是父母預言暗示的結果,這樣的預言才能放心用

專家分析

小惠的媽媽希望孩子的數學成績好,可小惠偏偏不爭氣,沒有順著媽媽的期望去發展,而是成績越來越糟糕。原因就是:

第一,小惠的媽媽在鄰居面前評價孩子的數學不行,這就給小惠的大腦中輸入了這樣一種意識:我的數學是不行的,這是給小惠的一種消極語言暗示。

第二,小惠的媽媽聯繫自己小時候數學成績不行,自認為找到某種關聯,於是預言孩子的數學也學不好,而小惠到了初中數學真的是不行,還真是一種應驗。

這可以說是一種自我實現預言。

從表面上看,小惠的媽媽說的是客觀現實情況——小惠的數學成績當時確實是不好,但問題是,話一旦說了出來,就產生了能量,啟動了暗示機制,使小惠有了這樣一種心理傾向性——媽媽說的沒錯,我的數學是不行!

從而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確認這種信息:我的數學是不行,我是學不好的!這種消極的信息象一塊討厭的石頭擋住前行的路,使孩子不再對學好數學充滿信心和勇氣。

最後,讓這個原先並沒有必然性的預言最終真的自動實現了。

相對於孩子來說,媽媽對孩子的評價,是消極的他人暗示,作用於孩子的心理後,內化成消極的自我評價,形成消極的自我暗示而悄悄發生作用。

一切都是在無意中進行,卻在無意中實現了曾經的預言,反過來,媽媽和孩子都證實了自己當初的判斷的“準確”。

如果對孩子長期進行消極暗示,就會象蛀蟲一樣一點點蛀空孩子的自信之樹。孩子長期生活在不自信的狀態裡,在學習或做事過程中,就會一邊學習或做事,一邊檢驗自己的能力。

他容易關注結果,因為要拿結果來驗證當初的預言;還總拿自己與別人攀比,因為他需要衡量自己的水平,最終,還是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向預言靠攏。

比如你說孩子笨,孩子每次遇到問題時,他會自我求證,懷疑自己的能力:我是不是很笨呀。於是,變得膽小,畏縮,不敢嘗試。

或者,孩子做事情沒做好,立刻想到:我是不是真的很笨呀,不然我為什麼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好呢?

因為你給孩子貼的“笨”的標籤貼到他的心裡去了,很難抹掉。

孩子的未來是父母預言暗示的結果,這樣的預言才能放心用

專家建議

語言是一種信息刺激,一旦話說了出來,就帶有暗示性。理解了“自我實現預言效應”,我們就要避免用消極的語言,產生消極的暗示,避免不好的預言實現,而要用積極的語言,產生積極的暗示,實現好的預言。

1、用積極的態度預示孩子

家長的態度和做法在家庭教育中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如果你認為孩子不好,常常說孩子不好,孩子就真的朝不好的方向發展了,也就預示了孩子的不好;如果你認為孩子好,常常說孩子好,孩子就真的朝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了,也就預示了孩子的好。

換一種說法就是,大人的話預示了孩子的發展方向。

比如你說“我的孩子學習很用功”,那你的孩子就會越來越用功;而如果說“我的孩子不會學習”,那你的孩子就越來越不會學習了。

不是說我們迴避客觀現實,而是說我們家長要學會從正面看待孩子,用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用肯定、表揚、讚美、賞識、接納、積極暗示等給孩子傳遞就是正面的信息,預示孩子:

我是好的,我是不錯的,我是有希望的,我是有能力的,我是很棒的等等。

2、堅決不當烏鴉嘴父母

有一類父母有一張烏鴉嘴,總是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結果孩子最後真的一無所長。

有一個爸爸,看到上初一的孩子經常到隔壁鄰居家打遊戲,一邊把他往回拖一邊大罵孩子:“就知道上網打遊戲,打遊戲能打出好成績嗎?能打出好大學嗎?我看你就不是讀書的料子,天生的沒出息,你看你會啥?長大了當掃街的都沒人要你……”過了兩年,這個孩子上初三時輟學了,成了社會上的小混混。

與其說父母在罵孩子,不如說是在詛咒孩子。

看過這樣一段話:

“在所有罵人的嘴當中,烏鴉嘴最毒,也最靈驗。好話從它的嘴裡很少能說出來,即使說出來也不見得能實現。但是,壞話從它的嘴裡吐出來,往往都會變成現實。有多少壞話,就有多少惡果,立竿見影,百試不爽。”

細想一下,也不是沒有道理。所以,家長在任何時候,不管自己有多氣憤、多委屈,都不要拿難聽的話罵孩子,給孩子亂貼標籤,把孩子往消極預言上推。

孩子的未來是父母預言暗示的結果,這樣的預言才能放心用

3、注意用正面的語言內容

同樣一件事,可以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正面說,一種是反面說,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比如看到孩子早晨起床慢,你可以說:“你要是快點就好了。”“你今天比昨天快多了。”而避免說:“你今天太慢了。“昨天都比今天快呢,今天怎麼這麼慢?”

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從幼兒園或學校回來,經常會問:“今天哭了沒有?”“今天惹事了沒有?”這等於是提醒和暗示孩子,我愛哭的,我喜歡惹事的,這也暗藏了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

所以不如改為:“你今天表現好吧?”“你今天很守紀律吧?”這是在暗示孩子,我是相信你的!你是不錯的!

4、旁敲側擊地暗示孩子

青少年教育專家宋少衛在輔導個案時發現有一個學生特別喜歡學歷史,經瞭解後,才知道這位家長特別善於暗示孩子學歷史。

他媽媽經常在人前說這樣一句話,我們家的孩子特別奇怪,別的科都不愛學,就愛學歷史,他對歷史故事、歷史傳記等,越大塊頭的還越喜歡。

宋少衛說,媽媽並不知道,這種說法實際上是給了孩子一個特別強烈的心理暗示。他看歷史的東西受到了褒獎,受到了激勵,實際上是一種條件反射。

因此,家長可以借鑑這種方法,不光正面、直接地對孩子說,還可以側面間接地對孩子說。不光私下說,還可以人前說。

人前暗示效果非常不錯,因為孩子不僅在乎父母的評價,更在乎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良好形象和評價。

(作者:練麗丹,中國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好父母會遊戲》一書作者。中華家庭親子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今日話題:

您有沒有對孩子消極暗示的現象?瞭解了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對孩子的影響,對您有什麼啟發?

請您在留言區評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