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如何單憑几句話就讓強大的秦軍退兵?

埃夫隆


燭之武哪有那麼大的本事,是秦穆公自己想退兵而已,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秦晉關係開始惡化。而秦穆公為什麼這麼聽燭之武的話?因為燭之武句句說到了秦穆公心坎兒上。

城濮之戰後,公元前632年即周襄王二十年,晉文公給天子獻楚俘,鄭文公擔任儐相。周襄王除了按例賞賜常見的戎輅、彤弓彤矢、秬鬯之類,重要的是做了一些事,說了一些話。周襄王“策命晉侯為侯伯”,“侯伯”就是霸主。策命文件上說,“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周王稱同性諸侯為“伯叔”,異性諸侯為“伯舅”。所以齊桓公是舅,晉文公是叔。也就是說這時候周襄王正式任命他叔晉文公為諸侯“霸主”。

然後卿士王子虎帶著諸侯們盟誓了,“皆獎王室,無相害也。”“獎”是扶助的意思,就是說大家都要扶持周王室,也不要互相侵害。而且盟得挺狠的,還說“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誰要是說了不算,天神就徵罰他,出兵必敗,國祚不永,子子孫孫都要遭殃。

但是這裡面提到了鄭國顯然鄭文公已經又歸附晉國了,提到了衛成公害怕了,棄國而逃,後來還是再三巴結晉國才能再回國,還差點被晉文公讓人毒死。可一直沒提到秦國,沒看到秦穆公的態度。也許,可以想當然地猜測一下,當重耳受難時秦穆公可以心懷坦蕩地拉一把,而當初的落難公子戰功赫赫成了霸主的時候已經超拔於諸侯之上,對於秦穆公這位同樣心氣很高的國君心裡就有點不是滋味。

或者後來的伐鄭事件,“秦伯”那麼容易被燭之武說服不是燭之武太能幹,是“秦伯”自己心裡打定了主意。早在伐鄭之前的幾個月,有一次非正式的會盟在翟泉舉行,即現在的孟津平樂鎮。這一次的會盟目的是為了“謀伐鄭也”。有王室代表成員卿士王子虎,有魯國、晉國、宋國、齊國、陳國、秦國。這次有秦國。不過除了魯國來的是國君魯僖公,其他都不是國君。秦國來的是秦小子憖,是秦穆公的兒子。

接下來的事都知道了,就是“晉侯、秦伯圍鄭”。但是燭之武一個離退幹部說了幾句話就把秦晉聯盟給瓦解了。從鄭國來說,鄭文公的大患去掉了,燭之武保住了離退幹部的待遇,而秦穆公為什麼這麼聽燭之武的話?因為燭之武句句說到了秦穆公心坎兒上。

“焉用亡鄭以陪鄰”?秦國和鄭國又不接壤,滅了鄭國秦也得不到好處,但是晉國就能得到鄭國的土地而向東擴充。這樣一來,晉國必然“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東邊有所得,必然期望西邊也能有收穫,那就只能從秦國獲取土地了。秦國等於是幫著晉國擴大疆土還要再搭上自己的利益。況且晉國向來是個無信的國家,比如晉惠公答應給的土地沒給,答應在秦國受災的時候幫秦國也沒幫。

秦穆公和鄭國結了盟,還留下三位大夫幫著鄭國守邊境就自己回去了。而晉文公只能狠狠地對舅舅狐偃說,“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沒秦國的聯盟,我們暫時還不行。


沅汰


燭之武看似幾句話就把讓秦國退兵,實則是談判的智慧。

小燦哥給大家分享

《燭之武退秦師》載於《左傳》,作者左丘明。晉國,秦國圍攻鄭國,鄭國形勢岌岌可危,經人舉薦,鄭國君決定派燭之武去談判,而燭之武卻說年老體邁不能去。其實這不是害怕,他是在試探鄭國君的誠意,來給談判增加籌碼。


第一句話,擺明立場

秦晉圍鄭,鄭國知道快亡國了,讓秦國放鬆警惕。

第二句話,合理分析

但是鄭國亡了,對秦國沒有好處,秦不遠千里來消滅鄭國,意義何在,結果是晉國增加土。

第三句話,用好處利誘

如果秦國不滅鄭國,那麼鄭可以成為秦國的朋友,可以幫助秦國。

第四句話,擺事實講道理

晉國那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國家,他能攻打鄭國,那就有一天會攻打秦國,你看看晉國平時的行為就知道了,燭之武用事實佐證論斷,瓦解秦晉聯盟。

最後秦國被燭之武說服退軍,鄭國危機解除。

燭之武談判的高明在於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陳說厲害,從有利和有害兩方面分析,用事實破壞敵人心理防線,讓他們相互懷疑,事可成矣。



小燦哥說歷史


首先我們要知道燭之武退秦師的歷史背景。燭之武退秦師是在公元前630年,此時距離楚晉城濮之戰不到兩年。城濮之戰後,晉國儼然已成新的中原霸主。但問題來了,想要成為霸主的除了楚晉之外,還有一個地處西陲的國家——秦國。實際上,秦晉之間雖有聯姻之好,但他們背後的博弈卻十分激烈,說到底就是秦國想要自關中東出函谷關進入中原爭霸,但晉國的位置卻阻礙了秦國的發展。

注:春秋時代的秦國僅控制關中西部,若東出只能經函谷關或武關。函谷關為晉國控制;武關出口為南陽盆地,為楚國核心防禦地區,有其苦心經營的方城防線。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病亡,晉國發生內亂,晉惠公為了得到秦國的支持,暗地答應秦穆公割讓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及解梁。以上地區,為秦國東出中原的必經之地,大體相當於後世秦魏爭奪數十年的河西之地,不但是秦國東出最便捷的道路,還是晉國的命脈所在。所以,晉惠公成功繼任君位後便反悔了。為此,秦晉之間還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韓原之戰。雖然秦國取勝,但秦人還是未能控制晉惠公割讓的土地。為此,這一事件也直接引起了晉惠公之子倒臺,晉文公繼位。晉文公繼位後,君臣銳意改革,秦穆公眼見自崤函道東出無望,遂另尋他路。而晉文公也深知秦國擴張疆域的野心,但為了聯合抗擊北上的楚國,晉文公只好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幫助秦國攻佔鄀國和商密。

鄀國位於今河南內鄉,商密位於今河南淅川。很顯然,晉國故意將秦人導向武關方面,讓他們從側翼牽制楚國。需知,當時南陽盆地基本被楚國控制,秦人若要東進中原,必須將楚國擊敗。可以想象,這當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晉文公謀臣無數,秦穆公手下也人才濟濟,必然會看破晉國的這一計謀。所以,秦穆公對晉國的意見很大。為此,城濮之戰後,晉國迎周襄王做踐土之盟,秦穆公並未參加。為了緩解秦穆公的怨氣,晉文公又邀請秦國參加了討伐許衛兩國的溫之會,秦晉兩國再度和好。這期間,晉文公獲悉一直與楚國藕斷絲連的鄭國竟中原列國的動向報告給了楚國。於是,晉文公遂發起了伐鄭之戰。

春秋時代,攻城器械十分落後,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圍困,晉文公組織的諸侯聯軍也不例外。楚國還未從城濮之戰的創傷中恢復,無法發兵援救,所以鄭國並未堅持很久。於是,毛遂自薦的燭之武出現了。他進入秦穆公大營後,直截了當地告訴秦穆公:鄭國較秦國遙遠,且中間隔絕著重重山脈,而晉國則不然。所以,秦國若幫助晉國滅鄭完全是為他人做嫁衣。況且,晉滅鄭國之後,勢力必將壯大,若晉國念起當日韓原之戰發兵西向,秦國必將受累。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戰國策》

聽罷燭之武的分析,結合東出失敗的往事,秦穆公自然有動於衷。於是,秦穆公在當夜便將全部秦軍撤走,並留下了杞子、逢孫、楊孫率所部秦軍幫助鄭國守城。公元前628年,距離燭之武退秦師不到兩年,杞子、逢孫、楊孫等三將趁鄭文公病卒,立即向秦國請發奇兵攻鄭,“鄭君使我掌管其北門之防衛,若潛師來襲,鄭國可得也。”在貪婪地驅使下,秦穆公選拔了3萬名最精銳的士兵悄悄越過晉國控制的崤函道東出攻鄭,崤之戰隨即爆發。

二胖歷史觀


燭之武能退秦師,關鍵在於他的幾句話點明瞭當時的形勢下滅掉鄭國對秦國的壞處。而且他讓秦國明白了退兵對秦國自己的好處。燭之武能讓秦國的利益最大化,秦國才肯聽他的,退軍。

一般情況下,不可能一個人憑藉幾句話就讓一個強國退兵的。除非決策人太蠢,因為小利看不到大局,否則再強的舌辯能力也不能改變大勢。


Su57


這個故事的解讀,很多時候都是基於所謂談判技巧和思辨才能以及個人能力,總之就是一個人很牛,就能如何如何,這般那般。其實這反映了全民族思維方式的落後!觀念的落伍!燭之武能退秦!燭之武能退秦?否!是客觀形式和具體的戰略態勢決定了秦應該暫退一步!而燭之武當然也起到了一點作用。雖然,即便,哪怕,只是一點作用!也是幾不容易的。但是,確實只是一點作用,這樣一件小事在歷史上的影響,趕商鞅之類差遠了。應該說是天助燭之武,而非一個個人有多麼大的本事。就像現在人做生意炒股打工混社會一樣的道理,他們說風來了豬也可以飛,這話當然有些誇張。但即便是一隻老鷹,它也要首先學習判斷風向風力和氣流運動規律,否則一樣飛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