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道德經》中經典名句非常多,您最推崇哪一句?為什麼?

郭哥81336547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若是知者,就不言《道德經》五千言。老子既然言了,所以老子不知。

悟空問答,我答了,也就是言了,所以我什麼也不知。

呵呵。


有話少說


《老子》只有五千字。卻博大精深。用一句話實在難以總結其精髓。 我對老子的世界觀和辯證法。各用一句話總結。

一、世界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認為,人類萬物,日月星辰皆是相對的。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這是無法抗拒的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即使是華夏文明中的道德楷模曾子。他照樣有生死。

把老子思想運用於實踐的是漢文帝。漢文帝死前立下遺詔:朕聞萬物之萌生,非有不死。死者,萬物之理。物之自然也,豈可哀哉!並叮囑喪事簡辦。不能以死者害生者。 漢文帝因此被儒家譽為漢之堯舜。

二、辯證法——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動就是對立統一規律。暴雨不終日。其中不須臾。月盈必虧。物極必反。 老子認為事物最完美的狀態是‘不盈’。唯有不盈,才能相對長久。

弱者道之用就是柔弱勝剛強:‘’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把老子的辯證法運用於政治實踐,就是最為暴虐的秦朝,必然是最短命的王朝。


楊朱學派


我最喜歡的《道德經》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飉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的感嘆

在《道德經》全篇中,我們看到的是滿篇的智慧、哲人的思考,老子用客觀、冷靜的角度在講述一個又一個事實、道理,或站在君王的角度,或站在修身的角度,但是老子很少用他自己的角度來描繪他所感知的道。

道德經地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開始,明顯帶有相當的感情色彩在裡面,這裡運用的也是詩賦體的形式,如“兮”,如“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的對照,如“澹兮其若海,飉兮若無止”的藝術誇張,都讓此章具有獨特的美學色彩!

老子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凡俗的人生活在“阿諛和斥罵”,“非美即醜”,“非善即惡”的世界中,用簡單的對錯來分辨是非,沒有人願意沉下心去思考這“美醜”、“善惡”背後的根源,只是人云亦云,隨大流的生活在世上。

“智者”雖然已經覺悟,卻不得不畏譏憂讒,不得不附和眾人的看法,將自己的智慧深深地埋藏在心中,因為“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麻木而無知的群眾,是不會體會到這一切的!

而這一幕,又似永無止境那樣,“荒兮其未央哉!”

沉淪苦海,流浪於生死之間的凡俗之人,他們的表現是怎樣呢?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大家熙熙攘攘,好不開心,就像是在享用太牢之禮,參加豐盛的宴席一樣,又好像是春天登上了高臺一樣,心情無比的愉快。

而身為智者的老子,又是怎樣觀點呢?

老子一個人淡然的看著這一幕幕,沒有表露任何的喜悅之情,好像嬰兒一樣只是睜眼看著眾人而無言,這一幕幕看得太多之後,老子甚至感到一陣疲倦,發出了“儡儡兮若無所歸”的感嘆,天地之大,沒有同行之人,也沒有真正的歸宿。

眾人一副有所得、志得意滿的樣子,智者卻好像什麼也沒有,兩手空空。

對比眾人,智者卻好像是一個愚蠢之人了!

老子發出了強烈的感慨:“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真是隻有一顆愚人的心啊!

凡俗的人看上去明白四達,我卻渾渾噩噩似愚昧無知;

凡俗的人智珠在握似能察見淵魚,我卻靜默不言似無所用心。

恍惚啊,像大海洶湧;

恍惚啊,像飄泊無處停留。

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

我唯獨與人不同的,只是我以“道”為貴。


談者無語


《道德經》值得最推崇的一句應該是“德道合一”,一個人在社會上有了“德道合一”的行為表現,才會帶來財富,才會有厚德載物。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德”就是行為,這個行為就是遵“道“而行,“德”是“道”的具體表現,就是“道”為體,“德”為用“體用不二,兩者不可分割,這就是“德道合一”。

這個“德道合一”的解釋,正符合當今社會人們的行為規範。當今社會是市場經濟社會,個體徑濟很活躍,更應該要有“德道合一”思想底線,才不會為了利益去做道德缺失之事。如哄蒙拐騙,製假,販假,賣假,強買強賣......等等這些昧著良心的行為,來追求短暫利益。老古話叫“做打短命之事”。

所以當今社會,推崇《道德經》中的很適應的一句“德道合一”很是受用,並可遏制社會上的黑惡勢力,使違法分子無空子可鑽,有可告誡廣大老百姓提高警惕以防上當受騙。

現今改革開放的社會,“真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有能力的人士確實賺到了很大財富。更要有“德道合一”的行為來約束自已,充實自己,謀求更大發展。

“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道德文化。不管是孔子的仁,義,禮,智,信,還是老子的《道德經》都貫穿著“德道合一”的道德精神。

總之,當今社會不管什麼階層人士,都要積德累厚。厚的功德才能承受得起你今天所擁有的物質財富。享受得多,擁有得多,就更要有“德道合一”的行為來規範自己,更要有更多的積善行德的品質。才會使你有著永久不變的物質財富,否則德不配位早晚遭殃。千真萬確!


劉夢輝1445414400581


太極圈的陰陽平衡,真是奧妙無窮。佛性與魔性永遠互為制約。為什麼是魔性激勵佛性變強變大,而不是相反?魔性始終以索取、外擴為手段,以成就其顯耀人前的強大。而越是外強,則越是中幹,這裡頭也有陰陽平衡。佛性正相反,外在表現為內斂、空無、弱小、虛化,而內核卻因此而蓄積起無邊的能量。

所以太極圈裡最先擴張的,一定是魔,只有魔不滿足於只當眼,它要成為全部,舉世無雙,獨霸天下。於是,佛要想不被吞噬,就必須數以百千萬計地被激發,成為更大的佛,才能重新涵容住這顆新的眼珠。內在的強大,讓佛絕對可以做到,成為全新的白魚。而魔又怎會甘心失敗?黑魚奮起直追,太極圈也因此一圈圈地變大,直到成為道。《語山師姐節選》 微博:靈芝師姐



自然之家浩宸師兄


《道德經》中經典名句非常多,您最推崇的哪一句?為什麼?

《道德經》是"道德合一"句句在理,一個人在社會上有了"道德合一"真理,在表現出厚德載物,成就未來。

《道德經》中最推崇的第五十四條,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現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其中的第一句,善於建立的(人)不會被拔掉,善於抱住的(人)不會脫落。





鄉間農夫相見有緣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天沒有親人,從善的人,是老天最親的人。

這一句話,雖是道家名言,但與佛家“因果報應”之說,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

我們很多時候做了好事、善事,確不被人理解、認可,難道我們就要放棄了嗎?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佛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就勉勵我們這些以“善”為本的實在人,因為我們日行百善,與人為善,老天會永遠銘記我們做過的善事,我們也會得到做好的福報。

“善”亦是道,從“善”的人並不寂寞,老天獨寵愛我們這些“善”人,老天與我們最親!




善木


我最推崇《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筆者理解,意思是說:委曲才能求全,矯枉必須過正;低窪可以積水,破除才能創新;不貪不佔雖少可得,貪得無厭心智必亂。天下為官者若能牢記而踐行,貪官汙吏少矣。


道滅集苦


道德經中的第四十一章的整篇我比較推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遊輝


答:論《道德經》句句是真理,字字放光芒。明德知道義,核心耀八方。必須要讀懂第一章和二章,知陰先陽後兩道天理之序,明其日月核心以高下相盈恆之道的邏輯,能辨陰陽兩性核心,有以圓月中天為新的起點至西落再有紅日東昇至中天兩個陽性重點方位,才有兩性核心有高下相盈的認知,就有崇天道為上德崇日為主,有輝耀四面八方徵照。尊地道為厚德從歷史轉型以九齒白月圓滿敬仰歷史為次,又有地道有舊與新對接的兩半白月運行中的理性歸屬與女性傳承和對接兩者合一的倫理觀念。有從地道與天道至人和正道的三個必然階段經歷的總體概念。就能辨別出道義有地天人三道的史序,德有月日明的核心轉變與和合觀念,經有一二三個必然的階段歷程,才能畫出道德經總體價值有各方特色歸屬的最大同心圓。就可順理成章地讀懂《道德經》的深遠內涵和最高境界思想的價值理念和文明的和合觀念。也就是以天理中的自然變化規律和不變的永恆邏輯,為人類規範出了共同遵循的一部普遍的真理所在和文明的道德禮儀形象的標識認同與認崇有共識的理念所見屬。如果斷章取義,就會失出真理的辨證觀念與認知,所以說章章涵精髓,句句都蘊意義,字字都重要,有著一以貫之相連的道理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